研究生: |
巫家萱 |
---|---|
論文名稱: |
一盒花園:我如何找回對學生的愛 |
指導教授: | 陳惠邦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4 |
中文關鍵詞: | 初任教師 、自我敘說 、敘說探究 |
外文關鍵詞: | beginning teacher, self-narrative, narrative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寫了一個故事,那些初任教師前五年的點滴,本著敘說探究的精神,我經歷了一場超乎所求所想的探險。懷抱著太美滿的憧憬,我在半年實習後成為國小正式教師,陌生的環境、教學現場的現實震盪,再加上層出不窮卻無力解決的班級問題,我徹底對人、對自己失去信心。戴上猙獰的面具,為了保護自己而無的放矢的言行舉止,箭箭命中無辜的同事和學生,無法自由自在的愛,有條件的利益交換,我被自己矛盾的思維緊緊綑綁,質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承載教師這個職分。走投無路之際轉任科任教師,在充滿彈性且與學生清楚切割出的時空裡,我改寫「妳還不夠好」的生命函數式;我學習把人與事分開,不給學生扣上「搞破壞愛作亂」的帽子;我接受自己身心兩方面的有限及脆弱,試著向同事分享,更練習對外求援。初任教師第七年末了,我完成這場自我敘說的探險,「我要成為一個愛己愛人愛學校的教師」,開朗勇敢的我如是說。我寫了這個故事,為要告訴你,我如何走到這裡,並且,我將努力走下去。
It is a self-narrative story about my beginning years as a teacher. Through this narrative research, I had experienced an adventure on my deep self, which is far beyond my expectation and imagination. Seven years ago, after having finished the internship, I became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with beautiful dream and plentiful enthusiasm. But, in front of unfamiliar environment, factual vibration, and more and more problems I could not deal with in my classroom, I felt hit and frustrated. Once I have lost confidence to myself and others and have put on a horrible mask to protect myself. Harsh words and bad behavior hurt my co-workers and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 and the pupils and colleagues seemed to be based on conditioned bargain instead of love. In those time, I was trapped by the contradictory thinking and questioned myself whether I could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as a teacher. Luckily, at the end of my rope, I transferred to the subject teacher. The flexibility of time and space gave me the opportunity to rewrite my life-equation; I learned to distinguish problems and beings, to avoid stereotyping students, to accept my limitation and weakness on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s. I also tried to share with others and seeking for assistance. At the end of the seventh-year of my teaching career, I will finish this adventure in the self-narrative way and commit myself bravely to be a better teacher to love myself, others and the school. I wrote this story for telling you how I got here, and I will keep going.
丁凡(譯)(2008)。K. Larson著。海蒂的天空(Hattie Big Sky)。臺北市:臺灣東方。
丁興祥(2008)。生命史及心理傳記:接續與開展引言。應用心理研究,39,13-16。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4)。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佩蘭(2013)。A2 Leadership一位國小校長美學領導之敘說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C. K. Riessman著。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臺北市:五南。
王瑞賢(1996)。追求安靜的教室生活:教師潛在教育學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4),1-12。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65-306)。高雄市:麗文文化。
尹玫君(2001)。人際關係:新手老師的和諧人脈。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頁261-292)。臺北市:師大書苑。
尤虹文(2012)。為夢想單飛:一個臺灣女生上哈佛的成長故事。臺北市:天下遠見。
向天屏(2001)。自我跛足策略的理論基礎及其對教學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9(6),1-24。
朱侃如(譯)(2004)。R. May著。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新北市:立緒文化。
朱勝郁(2014)。我是朱老大:我與偏鄉小校孩子教與學的歷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朱儀羚(譯)(2004)。M. L. Crossley著。自我與認定的理論。載於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合譯),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self,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頁5-39)。嘉義市:濤石文化。
朱儀羚(譯)(2004)。M. L. Crossley著。進行敘事分析。載於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合譯),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self,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頁125-158)。嘉義市:濤石文化。
成虹飛(2004)。討論文章:「行動研究在台灣教育場域中的發展與省思」。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頁453-456)。臺北市:心理。
光復書局編輯部(編譯)(2004)。新編光復科學圖鑑10:哺乳動物的生活。臺北市:光復書局。
沈石溪(2010)。狼王夢。臺北市:聯經。
呂玉嬋(譯)(2007)。D. Setterfield著。第十三個故事(The Thirteenth Tale)。新北市:木馬文化。
呂玉嬋(譯)(2013)。A. Frank著。安妮日記:70週年紀念典藏版(Het Achterhuis)。臺北市:皇冠。
吳芝儀(譯)(2008)。A. Lieblich, R. Tuval-Mashiach, & T. Zilber著。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明隆(2003)。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宜潔(譯)(2012)。R. J. Palacio著。奇蹟男孩(Wonder)。臺北市:天下雜誌。
吳麗君(2001)。了解兒童:用心認識童心。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頁33-62)。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建彥、張德勝(2003)。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輔導需求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教育類,17,1-29。
李靜宜(譯)(2005)。K. Hosseini著。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新北市:木馬文化。
邱連煌(1998)。心理與教育(第六版)。臺北市:文景書局。
阮凱利(2002a)。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國小教師實踐知識之敘說性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阮凱利(2002b)。願不願意成長呢?我們的老師:實踐知識的敘說探究。課程與教學,5(4),57-74。
阮凱利(2007)。敘事觀點的教學再概念化。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汪履維(2001)。教學資源:充實教學的好幫手。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頁131-156)。臺北市:師大書苑。
余德慧(2002)。追索敘說自我的主體。應用心理研究,16,214-217。
林心茹(譯)(2004)。J. Boreen, M. K. Johnson, D. Niday, & J. Potts著。啟導初任教師:貴人啟導制的引導、反思與教練方法(Mentoring beginning teachers: guilding, reflecting, coaching)。臺北市:遠流。
林宗鴻(譯)(1997)。J. M. Burger著。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昱伶(2001)。完美主義青少年面對壓力。師友月刊,407,15-19。
林泰月(2004)。蝶變:一位國小教師課程自主實踐的敘事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淑琴(譯)(1998)。J. Spyri著。海蒂(Heidi)。臺北市:臺灣商務。
林鈺芳(2013)。傾聽眼淚的聲音:一趟療癒童年傷慟的敘說之旅。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曉芳(譯)(2011)。J. Gaarder著。紙牌的秘密(Kabalmysteriet)。新北市:木馬文化。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周雅容(2008)。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頁61-80)。臺北市:巨流。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頁133-142)。臺北市:巨流。
胡紹嘉(2005)。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29-54。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施冠慨(譯)(1993)。L. Huling-Austin, S. j. Odell, P. Ishler, R. S. Kay, & R. A. Edelfelt著。初任教師的輔導(Assisting the beginning teacher)。臺北市:五南。
皇冠編譯組(譯)(2007)。J. K. Rowling著。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上)(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臺北市:皇冠。
洪桂美(2008)。Keep Going:一位大學基層教育行政人員行政生涯自我敘說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省道公路路線(104年版)【資料檔】。臺北市:交通部公路總局。
姜慶堯(譯)(1989)。H. Mazer著。守著孤島的女孩(The Island Keeper)。臺北市:英文漢聲出版有限公司。
姜慶堯(譯)(2011)。L. I. Wilder著。草原小鎮(上)(第六版)(Little Town on the Prairie)。臺北市:漢聲出版社。
柯禧慧(譯)(2004)。M. L. Crossley著。敘事:時間中的生活和存在。載於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合譯),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self,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頁85-118)。嘉義市:濤石文化。
徐世宗(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西森(2002)。緒論。載於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合著),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頁2-30)。臺北市:心理。
徐麗玲(2010)。生命中歡喜承受之愛:一位媽媽的自我敘說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93-134)。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席玉蘋(譯)(2013)。J. Picoult著。最初的心跳(Harvesting the Heart)。臺北市:臺灣商務。
秦安琪(2005)。序言:我們是這樣開始的。載於尤卓慧、岑秀成、夏民光、秦安琪、葉劍青、黎玉蓮(主編),探索敘事治療實踐(頁15-24)。臺北市:心理。
凌拂(2006)。山童歲月。臺北市:天下雜誌。
夏林清、洪雯柔、謝婓敦(譯)(2003)。C. Mattingly著。對實踐行動的敘事反映:反映性故事訴說的兩個學習實驗。載於D.A. Schon(主編),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The Reflective Turn: Case studies in and on educational practice)(頁275-300)。臺北市:遠流。
夏林清、洪雯柔、謝婓敦(譯)(2003)。D. J. Clandinin, & F. M. Connelly著。實踐與研究中的敘事與故事。載於D.A.Schon(主編),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The Reflective Turn: Case studies in and on educational practice)(頁301-327)。臺北市:遠流。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孫國華、蘇慶隆(1997)。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長榮學報,1(1),67-81。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張永德(2012)。臺北市師鐸獎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至璋(譯)(2006)。R. Nathan著。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My Freshman Year: what a professor learned by becoming a student)。新北市:立緒文化。
張芬芬(2001)。教學生活:新手老師的成長之路。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頁1-31)。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朝霞(譯)(2013)。D. Draaisma著。記憶的風景: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WAAROM HET LEVEN SNELLER GAAT ALS JE OUDER WORDT: OVER HET AUTOBIOGRAFISCH GEHEUGEN)。臺北市:漫遊者文化出版。
張慧芝(譯)(2002)。D. E. Papalia, S. W. Olds & R. D. Feldman著。人類發展:成人心理學(Human Development, 8th ed.)。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困境與專業發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29-144。
郭玉霞(2001)。專業倫理:小學老師面對的倫理問題。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頁383-423)。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為藩(1972)。自我心理學。臺南市:開山書店。
郭為藩(編著)(2003)。成人學習:心理學的探討。臺北市:心理。
郭淑惠(2002)。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教育的自我探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5-50)。高雄市:麗文文化。
陳秀琪(2012)。宜蘭縣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明蕾(2002)。成人的轉換學習。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頁233-264)。臺北市:五南。
陳秋娥(2009)。一位特教教師教學歷程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碧祥(2001)。理想與現實的調適:教學成長三部曲。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頁293-326)。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嘉彌(2000)。另類的教師成長:師徒式專業成長構念之探析。花蓮師院學報,10,27-45。
陳嘉彌(2003)。師徒式教育實習之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心理。
教育部(編)(1994)。重編國語詞典修訂本。2013年8月31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許郁卿(2008)。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角色知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許楓萱(2010)。變色龍教師探尋之旅:一位高中教師實踐A/r/tography的敘說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畢恆達(2008)。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頁21-36)。臺北市:巨流。
梁惠茹(2009)。癌症末期病人生命意義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莊耀嘉(編譯)(1991)。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臺北市:桂冠圖書。
湯世鑄(譯)(2003)。L. Sepulveda著。教海鷗飛行的貓(第二版)(Historia de una gaviota y del gato que le enseno a volar)。臺中市:晨星。
黃聿君(譯)(2013)。G. Lewis著。追鷹的孩子(Sky Hawk)。臺北市:天下遠見。
黃昌榮(2005)。敘事治療背後的後結構思潮:權力與知識的互動。載於尤卓慧、岑秀成、夏民光、秦安琪、葉劍青、黎玉蓮(主編),探索敘事治療實踐(頁45-77)。臺北市:心理。
黃惠美、李巧雙(譯)(2001)。B. R. Wainrib & E. L. Bloch著。危機介入與創傷 反應:理論與實務(Crisis Intervention and Trauma Response: Theory and Practice)。臺北市:心理。
程炳林(2006)。主觀能力與逃避策略之關係。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24。
隋復華(2002)。成人的學習動機。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頁79-107)。臺北市:五南。
曾寶瑩(譯)(2006)。M. Murray著。敘說心理學。載於J. A. Smith(主編),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Qualitative Psyc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 Methods)(頁141-164)。臺北市:遠流。
楊正光(2009)。花蓮縣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賈可笛(譯)(2012)。C. Strayed著。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一千一百哩太平洋屋脊步道尋回的人生(Wild: From Lost To Found On The Pacific Crest Trail)。臺北市:臉譜出版。
廖克玲(譯著)(1982)。社會學習論巨匠:班度拉。臺北市:允晨文化。
齊邦媛(2009)。巨流河。臺北市:遠見天下。
漢語聖經協會(2006)。聖經—和合本。香港:漢語聖經協會有限公司。
蔡培村、孫國華(1996)。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之實證分析。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頁191-226)。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233-259。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D. J. Clandinin, F. M. Connelly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臺北市:心理。
蔡敦浩、王慧蘭、劉育忠(編著)(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第二版)。臺北市:鼎茂圖書。
劉清彥(譯)(2014)。V. Vawter著。送報生的夏天(Paperboy)。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鄭彩娥、朱慧芬(譯)(1997)。A. Lemma-Wright著。心理動力心理學入門:通往潛意識的捷徑(Invitation to Psychodynamic)。臺北市:心理。
鄭瑞隆(2000)。符號互動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之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35-154)。高雄市:麗文文化。
潘慧玲(2003)。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34)。臺北市:高等教育。
盧忠男(2009)。胡賽爾的「互為主體性」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穆卓芸(譯)(2015)。L. Genova著。我想念我自己(第二版)(Still Alice)。臺北市:遠流。
賴誠斌、丁興祥(2002)。歷史及社會文化脈絡中個人主體性之建構:以沈從文的堅持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6,173-214。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番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龍應台(2008)。目送。臺北市:時報文化。
龍應台(2012)。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第三版)。臺北市:天下雜誌。
謝寶梅(2001)。專業發展與行動研究:新手老師的運用之道。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頁327-355)。臺北市:師大書苑。
魏文君(2008)。追尋完整自己:一位國小初任女教師卸下生命框架的自我敘說。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魏青蓮(2005)。成為教室裡的主人:我在閱讀教學中的實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簡紅珠(1996)。國小專家與新手教師的班級管理實作與決定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4),36-48。
簡紅珠、江麗莉(1997)。國小成功、不成功經驗教師與初任教師的班級管理認知與內隱信念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411-447。
藍雲、陳世佳(譯)(2009)。P. J. Palmer著。教學的勇氣:探索教師生命的內在視界(The Courage to Teach: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臺北市:心理。
顏湘如(譯)(2012)。L. M. Alcott著。小婦人(第二版)(Little Women)。臺北市:台灣商務。
羅文基(1996)。從生涯理論論教師職級制度的推展。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頁3-26)。高雄市:麗文文化。
鐘美鈴(2005)。民主與權威的辯證:我形塑班級文化的歷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瑩文(譯)(2014)。J. Picoult著。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臺北市:台灣商務。
蘇曉憶、戴嘉南(2008)。青少年完美主義、自尊與其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8,123-154。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Glickman, C, D. (1990).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2n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MacDonald, R. E., & Healy, S. D. (1999). A Handbook for Beginning Teachers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Steffy, B. E., Wolfe, M. P., Pasch, S. H., & Enz, B. J. (2000). Th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 E. Steffy & M. P. Wolfe (Eds.), Life Cycle of the Career Teacher (pp.1-25).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Weber, F., & Lowry, R. (Eds.). (1970). Clarinet Student Level Two (Intermediate). Van Nuys, CA: Belwin.
◎本參考文獻中所列之學位論文,採用臺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論文基本資料」所登錄之校院與系所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