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君達
Tseng, Chun-Ta.
論文名稱: 何琳儀戰國文字學研究
Research of the He Lin-Yi`s Warring States Period Grammatology
指導教授: 邴尚白
Biing, Shang-Bair
口試委員: 黃麗娟
Huang, Li-Chuan
游騰達
Yu, Teng-T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所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五系分域字形研究形體演變
外文關鍵詞: He Linyi, General theory of Warring States text, five text of subdomain, glyph study, glyph in the font evolut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關於戰國文字研究學科的建立,何琳儀先生的《戰國文字通論》一書,可以說是打破傳統金石學附庸、使戰國文字研究獨立成為古文字學科之一的重要著作指標之一;而何氏的《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是第一部依聲類編排、綜合性的戰國古文字典,其中特色之一為不以國別分域、而分各系文字為:a齊系文字、b燕系文字、c晉系文字、d楚系文字、e秦系文字、f分域待考等五系文字,這充分發揮了何氏在《通論》一書中對戰國文字分域理論上的運用。而前人對於理論上的建構實不出「分域方法」、「字形研究」這兩類,因此,本論文決定對何琳儀在戰國文字上的分域方法與字形討論進行研究,並從其著作中找出戰國文字學科成立的依據、正視「戰國文字研究」一科在學術上應有的地位。另外本論文也將依此兩大方向展開脈絡,在介紹何琳儀先生之後分兩章敘述:一是針對何氏在戰國文字上的分域方法與前人互為比較、一則是在字形方面對其所論述的形體演變規律進行研究。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udy of the grammatology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Mr. He Linyi's General theory of Warring States text a book, which can break the traditional Jinshi vassal, that independent study of the Warring States wor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 His Warring States Dictionary is the first By the sound level arrangement,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ok: A Qi Wen, B Yan Wen, C Jin Wen, D Chu Wen, E Qin Wen, F subdomain unknown and other five text of subdomain, give full play to using the Warring States text theory in his book of General theory. And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s " text of subdomain ", "glyph study" these two categori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decided to study Mr. He Linyi in the Warring States text on the sub-domain methods and glyph study of discussion, to find the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arring States text Grammatology.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in two directions in the introduction of Mr. He Linyi two chapter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First, for the Warring States text sub-domain method with the previous comparison, and the glyph in the font evolution.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前人研究概況……………………………………………………………4 第三節、主要研究範圍……………………………………………………………8 第四節、本論文之進行……………………………………………………………10 第二章、何琳儀先生生平及其學術…………………………………………12 第一節、何琳儀先生之生平………………………………………………………12 一、前言…………………………………………………………………………12 二、何琳儀先生之學術研究……………………………………………………12 (一)、戰國文字時代之上下限……………………………………………13 (二)、《說文解字》與三體石經……………………………………………16 (三)、石鼓文與《汗簡》、《古文四聲韻》……………………………………22 (四)、小結…………………………………………………………………25 (五)、餘論:何琳儀先生對音韻、訓詁等學科的闡發……………………26 第二節、何琳儀先生論著分類……………………………………………………28 一、何琳儀先生論著……………………………………………………………28 (一)、專書類………………………………………………………………28 (二)、論文(考釋文字)類…………………………………………………29 (三)、論文(其他)類………………………………………………………36 二、名家(對何氏書籍研究的)評論……………………………………………37 第三節、何琳儀先生學術著作年表………………………………………………37 第三章、何琳儀先生戰國文字分域之價值…………………………………45 第一節、何琳儀先生的「五系文字」觀點…………………………………………45 一、前言…………………………………………………………………………45 二、何琳儀先生戰國文字之分域………………………………………………50 (一)、何琳儀先生齊地文字分域…………………………………………51 (二)、何琳儀先生燕地文字分域…………………………………………53 (三)、何琳儀先生晉地文字分域…………………………………………55 (四)、何琳儀先生楚地文字分域…………………………………………67 (五)、何琳儀先生秦地文字分域…………………………………………74 第二節、何琳儀先生「五系文字」與前人說法之異別……………………………79 一、前言…………………………………………………………………………79 二、王國維對戰國文字之初探…………………………………………………79 (一)、系統理論研究的開啟………………………………………………80 (二)、東西二土文字說……………………………………………………80 三、李學勤對戰國文字之分域…………………………………………………84 (一)、齊國文字……………………………………………………………85 (二)、燕國文字……………………………………………………………86 (三)、晉國文字……………………………………………………………87 (四)、兩周文字……………………………………………………………87 (五)、楚國文字……………………………………………………………88 (六)、秦國文字……………………………………………………………89 第四章、戰國文字形體演變規律研究………………………………………91 第一節、從「同中求異」的分域,到「異中求同」的規律…………………………91 第二節、何氏所歸納戰國文字形體之規律演變…………………………………92 一、簡化字與簡化現象…………………………………………………………93 二、繁化字與繁化現象………………………………………………………101 三、異化字與異化現象………………………………………………………110 四、同化字與同化現象………………………………………………………124 五、特殊符號現象……………………………………………………………129 第三節、小節……………………………………………………………………137 一、關於何氏之分域…………………………………………………………138 二、形體規律之商榷…………………………………………………………138 三、結語………………………………………………………………………140 第五章、結論……………………………………………………………………142 附錄………………………………………………………………………………144 附錄一、眾人對先生之評價……………………………………………………144 附錄二、王國維對戰國文字之初探……………………………………………157 附錄三、何氏引用書刊簡稱對照表……………………………………………163 參考文獻…………………………………………………………………………165

    一、古籍:

    (一)、經部: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漢〕許慎撰:《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業文化,1998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
    〔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上)》(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2版)。

    (二)、史部: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影印東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排印本)。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6月)。
    [宋]馬端臨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9月)。
    [清]邵瑛撰:《說文解字羣經正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嘉慶廿一年桂隱書屋刻本)。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三)、子部:

    [漢]王充原著:《論衡今註今譯(上冊)》(臺北市:編譯館,2005年)。
    尹桐陽撰:《墨子新釋》(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
    傅武光、賴炎元注譯:《新譯韓非子》(臺北市:三民,2000年)。

    (四)、集部:

    [宋]洪興祖著:《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市:東方,2000年)。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侯馬盟書》(上海市:文物,1976年)。
    于省吾:《商周金文錄遺》(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市:中華,1996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5月3版)。
    [清]王國維著:《觀堂集林(附別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0月)。
    石泉主編:《楚國歷史文化辭典》(武漢市:武漢大學,1996年)。
    台灣聖經公會:《聖經(新標點和合本)》(台北市:道聲出版社,2003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北平市:中華書局,1989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何琳儀:《古幣叢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何琳儀:《樗散韻語》(澳門:學人出版社,2006年)。
    何琳儀等著:《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吳振武:《珍秦齋藏印(戰國篇)》(澳門:澳門基金會,2001年)。
    李零主編:《中國方術概觀‧占星卷》(北京市:人民中國,1993年)。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修訂本)》(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金祥恒:《金祥恒先生全集》(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90年)。
    易中天著:《從春秋到戰國》(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1月)。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9月)。
    馬飛海:《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上海:人民,1988年)。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市:上海古籍,2001年)。
    高明:《古文字類編》(台北市:大通,1986年)。
    高明:《古陶文匯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0年)。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袁仲一:《秦代陶文》(陝西:三秦,1987年)。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市:文物,1998年)。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北京市:文物,2002年)。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北京市:文物,2002年)。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五行)》(北京市:文物,2002年)。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緇衣)》(北京市:文物,2002年)。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老子乙丙)》(北京市:文物,2002年)。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北京市:文物,2002年)。
    徐中舒:《先秦史十講(典藏本)》(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10月)。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張頷:《古幣文編》(北平市:中華,1986年)。
    張守中:《中山王厝器文字編》(北京市:人民美術,2011年)。
    陳松長:《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年)。
    雲夢睡虎地墓編寫組:《雲夢睡虎地秦墓》(北平市:文物,1981年)。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1989年)。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市:文物,1991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望山楚簡》(台北市:中華書局,1995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黃錫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武漢市:武漢大學,1992年)。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臺北市:聯經,1993年)。
    黃盛璋:《歷史地理與考古論叢》(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黃德寬、陳秉新著:《漢語文字學史(增訂本)》(臺北市:聯經,2008年)。
    黃德寬主編:《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何琳儀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
    裘錫圭著、許錟輝校訂:《文字學概要》(臺北市:萬卷樓,1995年)。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8月2版)。
    熊十力:《讀經示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湖北:教育,1995年)。
    蕭春源:《珍秦齋藏金(秦銅器篇)》(澳門:澳門基金會,2006年)。
    蕭春源:《珍秦齋藏金(吳越三晉篇)》(澳門:澳門基金會,2008年)。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台北市:文華,1970年)。
    羅福頤:《古璽文編》(北平:文物,1981年)。
    羅福頤:《古璽匯編》(北平:文物,1981年)。
    譚其驤主編:《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臺北市:五四出版,1996年)。

    (二)、學位論文:

    陳立:《戰國文字構形研究》(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葉國良教授指導,2003年)。
    蕭欣浩:《〈說文〉古文與籀文之關係研究》(香港:嶺南大學中文哲學碩士論文,李雄溪教授指導,2010年)
    蕭欣浩:《戰國文字構形特徵研究》(香港:嶺南大學哲學博士論文,李雄溪教授指導、汪春泓博士副指導,2013年)。

    (三)、期刊論文:

    何琳儀:〈中山王器考釋拾遺〉,《史學集刊》第3期(1984年),頁5~10。
    何琳儀:〈楚我阝(羲阝)陵君三器考辨〉,《江漢考古》第1期(1984年),頁103~104。
    何琳儀:〈平安君鼎國別補證〉,《考古與文物》第5期(1986年),頁81~83。
    何琳儀:〈古璽雜識〉,《遼海文物學刊》第2期(1986年),頁138~143。
    何琳儀:〈長沙帛書通釋(甲)〉,《江漢考古》第1期(1986年),頁51~57。
    何琳儀:〈長沙帛書通釋(乙)〉,《江漢考古》第2期(1986年),頁71~87。
    何琳儀:〈長沙帛書通釋(丙)〉,《江漢考古》第2期(1986年),頁71~87。
    何琳儀:〈秦文字辨析舉例〉,《人文雜誌》第4期(1987年),頁82~85。
    何琳儀:〈長沙銅量銘文補釋〉,《江漢考古》第4期(1988年),頁97~101。
    何琳儀:〈長沙帛書通釋校補〉,《江漢考古》第4期(1989年),頁48~53。
    何琳儀:〈者汈鐘銘校注〉,《古文字研究》17輯(1989年),頁147~159。
    何琳儀:〈余亡布幣考──兼述三孔布地名〉,《中國錢幣》第3期(1990年),頁11~14。
    何琳儀:〈節可忌豆小記〉,《考古》第10期(1991年),頁939。
    何琳儀:〈楚官肆師〉,《江漢考古》第1期(1991年),頁77~81。
    何琳儀:〈南越王墓虎節考〉,《汕頭大學學報》第3期(1991年),頁26~27。
    何琳儀:〈燕國布幣考〉,《中國錢幣》第2期(1992年),頁6~12。
    何琳儀:〈古陶雜識〉,《考古與文物》第4期(1992年),頁76~81。
    何琳儀:〈古璽雜識續〉,《古文字研究》19輯(1992年),頁470~489。
    何琳儀:〈古璽雜識再續〉,《中國文字》新17期(1993年),頁289~300。
    何琳儀:〈仰天湖竹簡選釋〉,《簡帛研究》3輯(1993年),頁105~115。
    何琳儀:〈信陽楚簡選釋〉,《文物研究》8輯(1993年),頁168~176。
    何琳儀:〈包山竹簡選釋〉,《江漢考古》第4期(1993年),頁55~63。
    何琳儀:〈舒方新證〉,《安徽史學》第4期(1994年),頁15~16。
    何琳儀:〈吳越徐舒金文選釋〉,《中國文字》新19期(1994年),頁137~153。
    何琳儀:〈戰國官璽雜識〉,《印林》16卷2期(1995年),頁2~11。
    何琳儀:〈古兵地名雜識〉,《考古與文物》第6期(1996年),頁68~73。
    何琳儀:〈皖出二兵跋〉,《文物研究》3輯(1998年),頁118~121。
    何琳儀:〈九里墩鼓座銘文新釋〉,《文物研究》11輯(1998年),頁294~298。
    何琳儀:〈九里墩鼓座銘文新釋〉,《出土文獻研究》3輯(1998年),頁67~78。
    何琳儀:〈郭店竹簡選釋〉,《文物研究》12輯(1999年),頁196~204。
    何琳儀:〈楚王領鐘器主新探〉,《東南文化》第3期(1999年),頁93~95。
    何琳儀:〈莒縣出土東周銅器銘文匯釋〉,《文史》第1期(2000年),頁29~37。
    何琳儀:〈戰國兵器銘文選釋〉,《古文字研究》20輯(2000年),頁107~129。
    何琳儀:〈鄂君啟舟節釋地三則〉,《古文字研究》22輯(2000年),頁141~145。
    何琳儀:〈晉侯蘇鐘釋地〉,《東方博物》5輯(2000年),頁109~113。
    何琳儀:〈淳于公戈跋〉,《杞文化與新泰》(2000年),頁98~103。
    何琳儀:〈信陽竹書與《墨子》佚文〉,《安徽大學學報》第1期(2001年),頁27~29。
    何琳儀:〈徐沈尹鉦新釋〉,《文物研究》13輯(2001年),頁255~258。
    何琳儀:〈程橋三號墓盤匜銘文新考〉,《東南文化》第3期(2001年),頁78~81。
    何琳儀:〈隣陽壺考 ──兼釋上海簡隣字〉,《文史》第4期(2002年),頁31~34。
    何琳儀:〈楚官璽雜識〉,《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2年),頁165~168。
    何琳儀:〈郭店簡古文二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02年),頁1~3。
    何琳儀:〈新蔡竹簡地名偶識──兼釋次竝戈〉,《中國歷史文物》第6期(2003年),頁67~69。
    何琳儀:〈逨盤古辭探微〉,《安徽大學學報》第4期(2003年),頁9~14。
    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安徽大學學報》第3期(2004年),頁1~11。
    何琳儀:〈楚都丹陽地望新證〉,《文史》第2期(2004年),頁11~18。
    何琳儀:〈聽簋小箋〉,《古文字研究》25輯(2004年),頁178~181。
    何琳儀:〈龍陽燈銘文補釋〉,《東南文化》第4期(2004年),頁85~86。
    何琳儀:〈司夜鼎考釋〉,《中國史研究》第3期(2004年),頁3~8。
    何琳儀:〈隨縣竹簡選釋〉,《華學》7輯(2005年),頁119~126。
    何琳儀:〈貴尹求義〉,《中華文史論叢》第4期(2007年),頁315~367。
    何琳儀:〈魚顛匕補釋──兼說昆夷〉,《中國史研究》第1期(2007年),頁29~39。
    李運富:〈戰國文字「地域特點」質疑〉,《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1997年),頁170~182。
    張政烺:〈六書古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本(1948年)。
    湯餘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5輯(1986年6月),頁9~100。

    (四)、論文集論文:

    何琳儀:〈戰國文字形體析疑〉,《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224~227。
    何琳儀:〈晉侯斪(曲斤)器考〉,《晉侯墓地出土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頁289~295。
    何琳儀:〈作尋宗彝解〉,《中國訓詁學研究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頁398~400。
    何琳儀:〈漫談戰國文字與齊系貨幣銘文釋讀──齊國貨幣研討會發言稿〉,《古幣叢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頁1。
    李學勤著:〈戰國題銘概述〉,《李學勤早期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頁301。
    黃季剛:〈論文字製造之先後〉,《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業文化,1998年),頁1。
    黃德寬:〈總序〉,《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何琳儀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2。
    黃德寬:〈生命的光華在字裡行間閃爍〉,《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何琳儀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496。
    葉國良:〈據典籍釋讀出土文獻的步驟〉,《近現代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14年5月17日),頁9。
    蕭欣浩:〈略論戰國文字類化構形特徵〉,《第十六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嘉南藥理大學,2014年),頁1~4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