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戴君安
Tai, Chun-An
論文名稱: 清代北亞毛皮的輸入與流行時尚
指導教授: 賴惠敏
黃敏枝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毛皮貿易服飾流行時尚物質文化消費風氣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物質生活與消費文化的研究,在近二十年來,逐漸由學術研究的邊緣地帶進入到核心地位。在西方歷史學界,這種名為「新文化史」範疇的研究,約從198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一新興的學門;臺灣歷史學界,也受到西方歷史學界對於消費文化研究趨勢的影響,在1990年代,臺灣歷史學界所謂的「新文化史」研究也順勢而起,開始受到許多不同學科的關注,於是以「物質生活」與「消費文化」的研究也成為重要的歷史學門,並吸引許多優秀的學者在這塊研究領域上深耕。這類研究以明清時期為主要的研究斷限,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分別切入,例如:乘轎、飲食、節日、家具、服飾與旅遊等面向出發所做的研究等都有許多豐富的論文作品發表。
    筆者遂在這波物質與消費文化的學術流行趨勢下,趕搭這研究潮流。以毛皮為主要的論述物品,觀察毛皮在清代各方面的應用。毛皮服飾的穿著在中國歷代皆有所見,但尚不屬於普遍的現象,毛皮服飾開始成為穿著的習慣主要是在清代。清代的先祖滿洲人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其生長的環境冬季寒冷且漫長,所以滿族上下皆穿著毛皮以作為禦寒的衣物。因為滿族人的生活離不開毛皮,在清朝建立後,也將此種穿著皮裘的習慣帶進中原地區。
    中國東北本有毛皮可提供作為毛皮服飾的來源,但種類畢竟有限且數量也不多。因此,為應付毛皮來源的需要,遂向外尋找毛皮來源地。中俄間的貿易也在毛皮需求下開始發展,毛皮成為中俄貿易中最主要的獲利來源。俄國大量對華輸入皮貨,造成中國境內皮貨充斥,也對清代毛皮服飾的流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清代以皇室宮廷為主要消費毛皮的族群,因此穿著毛皮的風氣以宮廷為主向外延伸,以京城為主要的流行時尚中心,向四周擴散,因此可以發現穿著毛皮服飾以作為禦寒衣物的現象,已經不以京城為主,在江南省份以及廣東地區,都可以發現穿著皮裘的現象。因此,本論文觀察到,穿著毛皮服飾本來是以禦寒為主要的目的,且清代統治者也將毛皮服飾納入冠服等級制度中,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但隨著經濟的發達帶動著消費風氣的開放,許多人都有能力消費這些所費不貲的高級毛皮服飾,於是穿著毛皮遂由身分等級過渡成財富的象徵,成為「炫耀式」的消費與物品。
    許多西方歷史學者指出,清代中國在服飾流行的創發方面,速度是緩慢且比不上晚明時期的,但從本篇論文的研究發現,情況並非如西方學者所說。清代隨著政治的趨於穩定,其經濟的表現也開始走向穩定發展的階段,消費行為遂在經濟力增強後得到最有力的支持,這在清代的毛皮服飾流行時尚中可以得到證明。
    在消費力驚人的現代社會裡,研究明清的消費社會與風氣也許更值得玩味,「炫耀式的消費」在以往是身份貴賤的區別,但在晚明、清代以及現代社會中,這些「優雅的裝飾」只要有錢、有能力即可辦到,可發現「物質文明」、「消費文化」的研究趨勢有更多可以發揮的地方。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史料與限制 13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5 第二章 十八世紀的中俄貿易 19 第一節 中俄貿易概述 19 第二節 毛皮貿易與種類 27 第三節 毛皮進貢地區與種類 35 第四節 小結 39 第三章 清代宮廷毛皮服飾 41 第一節 清代穿著毛皮的由來 41 第二節 冠服制度中毛皮服飾的規定與種類 48 第三節 宮廷製作毛皮服飾的機構與技術 66 第四節 清宮廷對於毛皮的利用 71 第五節 小結 75 第四章 民間流行風尚與文化疆界 77 第一節 毛皮在民間的製造、流通與消費 79 第二節 服飾的流行風尚 87 第三節 文化認同與性別消費 98 第四節 小結 108 第五章 結論 109 徵引書目 113

    徵引書目
    (一)傳統文獻
    【檔案、史料】
    《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廣儲司》
    《清蒙古車王府藏戲曲本》
    《欽訂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香港:蝠池書院,2004)。
    《內務府廣儲司銀庫月摺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內務府廣儲司皮庫月摺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乾隆朝內務府奏銷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大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臺北:華文出版社,1964)。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臺北:華文出版社,1964)。
    《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臺北:華文出版社,1964)。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昆岡等,《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11)。
    瞿宣穎纂輯,《中國社會史料叢鈔》(上海:上海書店,1985)。
    《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懲辦貪汙檔案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圓明園》(上海:上海古籍,1991)。
    國家圖書館藏歷史檔案文獻叢刊,《清內務府檔案文獻匯編》第七冊(北京:全
    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
    楊一凡等,《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編:清代宮廷法規六種》第六冊(哈爾濱:黑
    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譯編,《清代內閣大庫散佚檔案選編》,皇莊(上),
    遼寧省民族古籍歷史類之四(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88)。
    楊米人等箸,路工編選,《清代北京竹枝詞(十三種)》(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2)。

    【筆記文集】
    (齊)晏嬰,《晏子春秋》(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
    (漢)許慎,《說文解字》(臺北:華世書局,1982,據宋刊本•唐寫本)。
    (漢)鄭玄,《周禮》(上海:上海書店,1989,據上海涵芬樓借長沙葉氏觀古堂
    藏明覆元岳氏荊溪刻本景印)。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1982)。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臺灣商務,1982)。
    (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成都:巴蜀書社,1993,據清嘉慶中掃葉山房刻
    本影印)。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成都:巴蜀書社,2000,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影印)。
    (元)脫脫,《遼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篇》(臺北:新興書局,1977)。
    (明)顏從簡,《殊域周咨錄》(臺北:華文書局,1968,據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所藏鉛印本影印)。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87,清光緒三十年江寧傅春官
    輯金陵叢刻影印)。
    (明)陸楫,《蒹葭堂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五年
    陸郯刻本影印)。

    (明)徐獻忠,《吳興掌故集》(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據明嘉靖三十九年刊
    本影印)。
    (明)笑笑生,《金瓶梅》(臺北:三民書局,1990)。
    (清)王士禛,《分甘餘話》,(北京:中華書局,1989,清康熙四十八年序刊本)。
    (清)何秋濤,《朔方備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清乾隆乙卯年自然盦初刻
    本)。
    (清)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清宣統元年上海圖書公司鉛
    印本)。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清)福格,《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趙翼,《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龔煒,《巢林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楊賓,《柳邊紀略》(北京:中華書局,1985,據仰視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
    本排印)。
    (清)徐揚,《姑蘇繁華圖》(香港:商務印書館,1988)。
    (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清光緒十九年刊本)。
    (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清)枝巢子,《舊京瑣記》(臺北:進學書局,1969,據民國間枝巢藏板本影印)。
    (清)夏仁虎,《舊京瑣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
    (清)黎士弘,《仁恕堂筆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據昭代叢書排印)。
    (清)葉夢珠,《閱世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清)陳祖范,《陳司業集》(清乾隆29年刊本,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臺北:新興書局,1983)。
    (清)摶沙拙老,《閒處光陰》(臺北:新文豐,1997,據說庫本影印)。
    (清)時寶臣纂修,《雙鳳里志》(上海:上海書店,1992,清道光六年活字本<
    婁水藝文匯抄>本影印)。
    (清)周壽昌,《思益堂日札》(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上海:上海書店,1994,據涵芬樓秘笈影印)。
    (清)蔣良麒編,《雍正朝東華錄》(臺北:文海出版社,2006)。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臺北:新興書局,1979),
    (清)歐陽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囈》(北京:中華書局,1984,清光緒三年活
    字本影印)。
    (清)斐大中等修、秦緗業等纂,《光緒無錫金匱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1,據清光緒七年刻本影印)。
    (清)吳昆田,《山陽風俗物產志》,收入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蘭州:
    蘭州古籍出版社,1990,清光緒丁丑年至丁酉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南:大眾書局,1971)。
    (韓)申忠一,《建州紀程圖錄》(臺北:台聯國風,1970)。
    (韓)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院編,《燕行錄選集》(肅蘭市:成均館大學校,
    1962)。

    (二)近人研究
    【專書部份】
    一、中文專書
    刁書仁,《滿族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1)
    王希隆,《中俄關係史略》(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0)
    王智敏,《龍袍》(臺北:藝術圖書,1999)
    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北京:三聯書店,1996)。
    王雲英,《再添秀色:滿族官民服飾》(瀋陽:遼海出版社,1997)。
    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第一冊(北京:三聯書店,1982)。
    米鎮波,《清代中俄恰克圖邊境貿易》(天津:南開大學,2003)。
    李齊芳,《中俄關係史》(臺北:聯經,2002)。
    李雲泉,《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係體制研究》(北京:新華,2004)。
    李軍均,《紅樓服飾》(臺北:時報文化,2004)。
    李中清、郭松義主編,《清代皇族人口行為和社會環境》(北京:北京大學,1994)。
    李家瑞編,《北平風俗類徵》(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余釗,《北京舊事》(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8)。
    吳廷燮,《北京市志稿》(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2005)。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
    社,2007)。
    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貿易史》(河北:中央民族學院,1991)。
    宗鳳英,《清代宮廷服飾》(北京:紫禁城,2004)。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臺北:丹青圖書,1986)。
    孟憲章,《中蘇貿易史資料》(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1)。
    周汛、黃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臺北:文津,1988)。
    周汛、高春明,《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臺北:南天,1998)。
    金梁編纂、牛力耕校訂,《雍和宮志略》(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孟憲章,《中蘇貿易史資料》(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1)。
    孟憲章,《中蘇經濟貿易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郭群一,《帝王宮廷生活》(臺北:文津,1990)。
    郝建恆等譯,《歷史文獻補編─17世紀中俄關係檔選編》(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9)。
    徐海燕,《滿族服飾》(瀋陽:瀋陽出版社,2004)。
    區宗華譯、林樹惠校,《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廣東:中山大學,1991)。
    許嘉璐,《中國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歷代服飾藝術》(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9)。
    宿豐林,《早期中俄關係史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
    張維華、孫西,《清前期中俄關係》(濟南:山東教育,1997)。
    張曉寧,《天子南庫:清前期廣州制度下的中西貿易》(南昌:江西高校,1999)。
    張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與市場體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
    張研、郭成康,《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
    陳鋒,《清代軍費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陳茂同,《中國歷代衣冠服飾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臺北:揚智文化,2002)。
    陳大康,《明代商賈與世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
    馮林英,《清代宮廷服飾》(北京:朝華出版社,2000)。
    楊珍,《康熙皇帝一家》(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
    劉選民,《中俄早期貿易考》(北京:燕京大學哈佛燕京學社,1939)
    劉 毅,《明清宮廷生活》(天津:天津古籍,2000)。
    賴惠敏,《天潢貴冑: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1997)。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1984)。
    龔予等,《中國歷代貢品大觀》(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2)。
    園田一龜,《韃靼漂流記》(東京:平凡社,1991)。

    二、中文翻譯
    Kenneth Pomeranz(彭慕蘭)著、邱澎生等譯,《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
    界經濟的形成》(臺北:巨流,2004)。

    Fernand Braudel(布勞岱爾)著,顧良、施康強譯,《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
    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北京:三聯書店,1992)。
    (加)Timothy Brook(卜正民)著、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
    化》(北京:三聯書店,2004)。
    (法)Gaston Cahen (加斯東•加恩)著、江載華、鄭永泰譯,《彼得大帝時期的
    俄中關係史1689-1730》(北京:商務, 1980)。
    (美)薩拉•康格著,沈春蕾譯,《北京信札─特別是關於慈禧太后和中國婦女》
    (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英)Lury Celia(西莉亞•盧瑞)著、張萍譯,《消費文化》(南京:南京大學,
    2003)。
    (英)喬安妮,恩特維斯特爾(Joanne Entwistle)著、郜元寶譯,《時髦的身體:
    時尚、衣著和現代社會理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緬斯基著、中國人民大學俄語教研室譯,《俄中兩國
    外交文獻匯編1619-1792》(北京:商務,1982)。
    (德)維爾納•桑巴特著、王燕平等譯,《奢侈與資本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5)。

    三、日文專書
    三島康七,《毛皮》(東京:育生社,1937)
    木村和男,《毛皮交易が創る世界:ハドソン湾からユーラシアへ》(東京:岩波
    書店,2004)
    岩井茂樹,《中國近世財政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2004)。

    四、 英文專書
    Adshead, S. A. M. Material Culture in Europe and China, 1400-1800:The Rise
    of Consumersim(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1997)。
    Clunas, Craig. Superfluous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Urbana I11.: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1)。
    Elliott, Mark C. The Manchu Way: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Foust. Clifford M. Muscovite and Mandarin: Russia’s Trade with China and Its
    Setting,1727-1805(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69)。
    Gibson, James R. Otter Skins, Boston Ships, And China Goods(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2)。
    Mckendrick, Neil, John Brewer, and J. H. Plumb eds. The Birth of a Consumer
    Society: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Eighteeneth-Century England(London:
    Europ Publications,1974)。
    Naquin, Susan & Rawski, Evelyn S. 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Rawski, Evelyn S. 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Torbert, Preston M. The Ch’ing Imperial Household department: A Study of It’s
    Organization and Principal Functions, 1662-1796(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期刊論文】
    ㄧ、中文期刊
    方行,〈清代江南農民的消費〉,《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3期,頁91-98。王少平,〈中俄恰克圖貿易〉,《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第3期,頁182-186。
    王少平,〈恰克圖貿易中斷原因初探〉,《學習與探索》,1987年3期,頁136-140。
    王若濤,〈雍乾年間的中俄貿易〉,《北京商學院學報》,1994年第6期,頁41-42
    王雲英,〈從努爾哈赤在老城的穿戴談起〉,《滿族研究》,1997年第4期,頁63-65。王正華,〈乾隆朝蘇州城市圖像:政治權力、文化消費與地景塑造〉,《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年第50期,頁115-182。
    王衛平,〈明清蘇州社會風尚的變遷—吳地民風嬗變研究之二〉,《歷史教學問
    題》,1992年第2期,頁17-20。
    王衛平,〈明清時期太湖地區的奢侈風氣及其評價—吳地民風的嬗變研究之四〉,
    《學術月刊》1994年第2期,頁56-61。
    王家範, 〈明清江南消費風氣與消費結構描述─明清江南消費經濟探測之ㄧ〉,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頁32-42。
    王家範,〈明清江南消費性質與消費效果解析—明清江南消費經濟探測之二〉,《上
    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8年第2期,頁157-167。
    內蒙古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旅蒙商大盛魁〉,收入《內蒙古文史資料》
    (1984),12輯,頁86。
    朱華,〈從《紅樓夢》中服飾描寫看滿族服飾文化〉,《遼寧絲綢》,2006年第3
    期,頁28-39。
    李志學,〈中俄恰克圖貿易述評〉,《暨南學報》,1992年第2期,頁116-121。
    李易文,〈清中後期蒙古地區的對俄茶葉貿易〉,《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年
    第4期,頁49-56。
    朱家溍,〈清代的戲曲服飾史料〉,《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4期,頁26-31。
    邵繼勇,〈明清時代邊地貿易與對外貿易中的晉商〉,《南開學報》,1999年3期,
    頁58-65。
    吳相湘,〈清內務府檔案中的乾隆衣飾〉,《大陸雜誌》,卷3期9(1951),頁14-16。
    巫仁恕,〈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的反應〉,《新史學》,1999年第3
    期,頁55-107。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集刊》,2003年第41期,頁87-141。

    巫仁恕,〈婦女與奢侈─一個明清婦女消費研究史的初步檢討〉,《中國史學》,2003
    年第13期,頁69-82。
    巫仁恕,〈清代士大夫的旅遊活動與論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
    年第50期,頁235-283。
    巫仁恕,〈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新取徑與新問題〉,《新史學》,卷17期4(2006),
    頁217-254。
    邱仲麟,〈明代北京社會風氣變遷─禮制與價值觀的改變〉,《大陸雜誌》1994年
    第3期,頁28-42。
    河內良弘,〈明代東北亞的貂皮貿易〉,《王鍾翰教授八十壽辰論文及》(北京:民
    族大學出版社,1993),頁496-499。
    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1999年
    第3期,頁111-145。
    林麗月,〈世變與秩序─明代社會風尚相關研究評述〉,《明代研究通訊》,2001
    年第4期,頁9-19。
    周湘,〈清代毛皮貿易中的廣州與恰克圖〉,《中山大學學報論叢(社會科學版)》,
    2000年第3期,85-94。
    周湘,〈清代尚裘之風及其南漸〉,《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
    期,頁41-45。
    郭蘊深,〈論中俄恰克圖茶葉貿易〉,《歷史檔案》,1989年第2期,頁89-95。
    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與江南文化〉,收入李伯重、周生春主編《江南的城市工
    業與地方文化(960-1850)》(北京:清華大學,2004),頁95-116。
    殷劍平,〈西伯利亞的毛皮貿易(上)〉,《西伯利亞研究》,1998年第5期,頁21-28。
    殷劍平,〈西伯利亞的毛皮貿易(下)〉,《西伯利亞研究》,1998年第6期,頁9-16。
    徐泓,〈明代後期華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風氣的變遷〉,《第二次中國近代經
    濟史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89),頁107-174。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
    集:明清近代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頁
    137-159。
    康右銘,〈清代的唐努烏粱海〉,《世界歷史》,1988年第5期,頁116-122。
    孫竟昊,〈明清江南商品經濟與消費結構關係探〉,《齊魯學刊》,1995年第4期,
    頁55-60。
    張昱,〈18世紀至19世紀初中俄商人在蒙古近境貿易市場的起落變遷〉,收入中
    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編,《中西初識》(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頁221-231。
    常建華,〈論明代社會生活性消費風俗的變遷〉,《南開學報》1994年第4期,頁
    60-63。
    陳東生,〈清代滿族風俗與《紅樓夢》服飾〉,《太原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頁8-11。
    陳娟娟,〈清代服飾藝術〉,《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2期,頁81-96。
    陳娟娟,〈清代服飾藝術(續)〉,《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3期,頁48-61。
    陳娟娟,〈清代服飾藝術(續)〉,《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4期,頁28-37。
    裘石、沙永福,〈貢貂與賞烏林制度非貿易辨〉,《北方文物》,1995年2期,頁
    87-92。
    齊清順,〈清代滿漢文人筆下的維吾爾人生活〉,《喀什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
    第2期,頁42-49。
    馮秋雁,〈清代宮廷衣飾皮毛習俗和發展〉,《滿族研究》,2003年第3期,頁79-85。
    鈔曉鴻,〈近二十年來有關明清「奢靡」之風研究評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
    年第10期,頁9-20。
    董建中,〈清乾隆朝王公大臣官員進貢問題初探〉,《清史研究》,1996年第1期,
    頁40-66。
    劉潞,〈服飾與皇權〉,《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年第2期,頁41-48。
    劉志琴,〈晚明時尚與社會變革的曙光〉,《文史知識》,1987年第1期,頁50-55。
    樊明方,〈從唐努烏梁海進貢貂皮看清政府對唐努烏梁海的管轄〉,《中國邊政史
    地研究》,1993年第4期,頁28-31。
    樊明方,〈清朝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管轄〉,《中國邊政史地研究》,1996年第2
    期,頁42-59。
    賴惠敏,〈從高樸案看乾隆朝的內務府與商人〉,《新史學》,2002年第1期,頁
    71~131。
    賴惠敏,〈清乾隆朝內務府皮貨買賣與京城時尚〉,《故宮學術季刊》,卷21期1
    (2003),頁101-134。
    賴惠敏,〈寡人好貨:乾隆帝與姑蘇繁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期刊》,2005
    年第50期,頁185-231。
    賴惠敏、張淑雅,〈清乾隆時代的雍和宮─ㄧ個經濟文化層面的觀察〉,《故宮學
    術季刊》,卷23期4(2006),頁131-164。
    酈永慶、宿豐林,〈乾隆年間恰克圖貿易三次閉關辨析〉,《歷史檔案》,1987年
    第3期,頁80-88。
    Gary G.Hamilton著、張維安譯,〈中國人對外國商品的消費:一個比較的觀點〉,
    收入Gary G.Hamilton著,《中國社會與經濟》(臺北:聯經,1990),頁
    191-225。
    George Simmel著,〈時尚心理學的社會學研究〉,收入劉小楓選編、顧仁明譯,
    《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頁101-110。
    Thorstein Veblen,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70)收入羅崗、王中
    忱編,〈誇示性消費〉,《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頁3-24。

    二、日文期刊
    吉田金ㄧ,〈ロシアと清の貿易について〉,《東洋學報》,卷45期4(1963),頁
    39-86。
    則松彰文,〈清代中期江南における流行衣料について〉,收入明清時代の法と社
    會編輯委員會編,《和田博德教授古稀記念明清時代の法と社會》(東京:
    汲古書院,1993),頁543-564。
    則松彰文,〈清代中期社會における奢侈•流行•消費─江南地方を中心として〉,
    《東洋學報》,卷80期2(1998),頁173-20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