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承樺
Yang, Cheng-Hua
論文名稱: 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媒體素養之行動研究—以網路素材為例
An Action Study on Improving the Media Literacy for Sixth Graders — An Example of the Internet Materials
指導教授: 白雲霞
Pai, Yun-Hsia
口試委員: 王為國
Wang, Wei-Kuo
陳炳宏
Chen, Ping-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媒體素養媒體素養教學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Media literacy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針對國小六年級學生之媒體素養教育課程—以網路素材為例之成效,本研究為行動研究,研究對象為國小六年級學生,使用網路上的資訊及素材,依照四大主題:法律、新聞、廣告與詐騙以及網路使用與交友,設計七週十四堂媒體素養相關課程。
    本研究使用自行設計之「媒體素養問卷」進行前後測,並採用SPSS 20.0進行成對樣本t檢定、學生訪談、學習單、回饋單及教師省思等資料以評估成效,來評估研究成效。
    依據上述研究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出以下之研究結果:
    壹、使用網路素材之媒體素養教學的課程實施。
    一、根據學生先備知識並結合當前主流議題進行的課程設計受到學生喜愛
    二、使用學生常接觸的網路內容作為素材可以提升學習動機
    三、選擇較輕鬆有趣的內容及增加實體操作可以增進學生學習動機
    貳、使用網路素材的媒體素養教學課程能增進國小六年級學生之媒體素養能力。
    一、在接受過媒體素養課程後,學生們在四大主題的媒體素養能力皆有進步
    二、學生對於網路霸凌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並且能感同身受
    參、針對網路素材的媒體素養教學對研究者之教學專業成長之影響。
    一、應持續關注相關議題,並持續增進自身媒體素養能力
    二、媒體素養遍布生活中,需要持續更新資訊以及提醒學生相關概念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教學與研究建議,做為未來教學及從事相關研究者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media literacy curriculum with the Internet materials for six graders. This is an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divided the internet materials into four topics, Law, News, Commercials & Frauds and Internet abuse & Online friends. With these topics,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and conducted a media literacy curriculum in the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asting 14 periods, 7 weeks.
    The researcher gave the students a pretest and a post-test with a self-designed media literacy questionnaire. The paired t-test was used to check the effect of media literacy instruction via SPSS 20.0. To ensure the rigor of the research, the interview of the students was used to collect their perceptions and reflections, work sheets were also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reflection of the researcher wer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curriculum.

    The conclusions were made as follows:
    I.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dia literacy curriculum.
    1. The students like the curriculum which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prior knowledge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popular topics.
    2. Using the internet materials which the students usually browse can increase studetns’ motivation.
    3. Using the interesting materials and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operate by themselves can also increase studetns’ motivation.
    II. The media literacy curriculum with the internet materials can improve the six graders’ media literacy abilities.
    1. After taking the curriculum, the students improved their media literacy abilities on the four topics.
    2. The students knew and had more sympathy to the issue of cyberbullying.
    III. The influence of the media literacy curriculum on the researcher’s teaching specialties.
    1. The researcher should keep focusing on the related issues, and improve researcher’s media literacy abilities.
    2. Media literacy is around us, so we should always update the information and always remind the students of these concept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are put forward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teaching and researches.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ii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媒體素養 7 第二節 媒體素養教育 11 第三節 媒體素養教育相關研究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0 第三節 研究場域及研究對象 33 第四節 課程設計 34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式 41 第六節 研究倫理與研究的信實度 46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 49 第一節 學生媒體素養能力前測 49 第二節 媒體素養課程實施歷程 49 第三節 學生媒體素養能力前後測結果 72 第四節 綜合討論 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6 參考文獻 88 附錄一 問卷項目整體統計量 97 附錄二 媒體素養課程教案 99 附錄三 研究問卷使用同意書 129 附錄四 媒體素養問卷 130 附錄五 研究知情同意書 134

    一、中文部分
    心理健康司(2022,8月10日)。網路成癮是什麼呢?該如何面對?該如何幫助自己和他人?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910-55038-107.html#%E7%B6%B2%E8%B7%AF%E6%88%90%E7%99%AE%E6%98%AF%E4%BB%80%E9%BA%BC
    方永泉(1999)。資訊時代的媒體素養。成人教育通訊,1,37-42。
    方淑瑩(2021)。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危險因子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王文科、王智弘(2020 )。教育研究法(19版)。五南出版社。
    王世英、王石番、蔣安國(2010)。國民小學學童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教師媒體素養教育反思。教育資料與研究,95,59-86。
    王承諺、劉奕蘭(2020)。網路霸凌和三種類型網路攻擊在傷害嚴重度和發生頻率的差異。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22,25-38。
    王純慧(2009)。國小學童廣告媒體素養調查及其對課程設計的啟示[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王智弘(2007)。助人專業人員如何看待媒體。台灣心理諮商通訊,202。
    王筠筑(2021)。基於同儕互評的線上學習模式對學生媒體素養及高層次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17)。媒體素養發展沿革與概況。https://www.mediawatch.org.tw/work/literacy/development
    白佳麒(2006)。媒體素養教育融入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第四階段能力指標與課程發展雛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白嘉慧(2013)。網路媒體識讀對高年級學生的影響-以苗栗縣城中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朱柔若(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巨流文化。
    何吉森(2018)。假新聞之監理與治理探討。傳播研究與實踐,8(2),1-41。
    何晨瑋(2020,4月15日)。你所不知道的刻板印象正在威脅你!刻板印象、偏見、歧視有什麼不一樣?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183509
    余陽洲(2004)。「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正中書局。
    吳宜珊(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廣告為例。教育研究論壇,6(2),141-162。
    吳宜珊(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廣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吳怡蒨(2021)。媒體素養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 媒體素養能力及批判思考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概念與方法分析。五南出版社。
    吳美美(2004)。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數位時代的素養與素養教育。台灣教育,629,9-14。
    吳碧虹(2022)。國小中年級學生學習自我效能管理與網路成癮之關係研究 ─以台中市A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巨流圖書公司。
    呂傑華、白亦方(2012)。媒體素養教育與課程實踐歷程之再思與展望。課程與教學,15(1),1-34。
    呂傑華、秦梅心(2008)。花蓮縣國小教師電視媒體素養內涵認知及媒體素養教育實踐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3,265-294。
    呂傑華、陳逸雯(2009)。參與媒體素養研習之國民小學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調查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2(1),1-40。
    呂儀君(2008)。國民小學的讀報教育與媒體識讀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李明珊(2009)。公視「別小看我」節目運用在國小四年級媒體素養學習成效探究-以「慧眼看廣告」主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李金勳(2001)。國小學童收看電視新聞之情形、看法及電視新聞識讀教學成效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李珮瑜(2014)。英國媒體素養教育對臺灣媒體素養教育之啟示。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07,11-27。
    李勝原(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資訊安全認知與網路交友風險預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
    兒童福利聯盟(2019)。2019兒少使用社群軟體狀況調查報告。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726
    卓旻寧(2019)。媒體素養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廣告刻板印象、再現、反思與近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周俊宏(2011)。運用校園電視台於國小媒體素養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林玉鵬、王維菁、陳炳宏(2020)。數位網路時代下媒體素養教育政策再思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1),115-136。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麗文出版社。
    林昀萱(2021)。共同學習法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媒體素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芯鎂(2019)。國小媒體素養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林郁平(2023,1月29日)。網購詐騙不斷 去年財損逾6.8億。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30129000270-260106?chdtv
    林菁、陳尚蕙(2009)。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之調查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3(2),1-28。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3版)。五南出版社。
    洪媖雯(2012)。實施網路媒體素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胡元輝(2019)。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 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麥田出版。
    胡元輝(2020)。對抗假訊息 全球總動員。師友雙月刊,3,8-13。
    涂金堂(2020 )。SPSS與量化研究(3版)。五南出版社。
    高于喬(2009)。新移民子女收視行為、親子共視與電視識讀能力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高敬原(2017,11月15日)。網路自由度開倒車?全球30 個國家操弄社群輿論,靠洗版帶風向。數位時代。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7041/freedom-net-2017
    國家衛生研究院(2020,8月17日)。你有手機遊戲成癮嗎? 國衛院發表全球第一套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衛生福利部。https://www.mohw.gov.tw/cp-16-55259-1.html
    康嘉峻(2011)。國小學童運用部落格於媒體素養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張毓珊(2012)。桃園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德銳、李俊達(2007)。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1),33-66。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s://depart.moe.edu.tw/ED2100/News.aspx?n=1353704343B62511&sms=2ADD120E8E2615E3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s://depart.moe.edu.tw/ED2100/News.aspx?n=1353704343B62511&sms=2ADD120E8E2615E3
    教育部(2010)。創造公平數位機會白皮書。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s://depart.moe.edu.tw/ED2100/News.aspx?n=1353704343B62511&sms=2ADD120E8E2615E3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s://depart.moe.edu.tw/ED2100/News.aspx?n=1353704343B62511&sms=2ADD120E8E2615E3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s://depart.moe.edu.tw/ED2100/News.aspx?n=1353704343B62511&sms=2ADD120E8E2615E3
    教育部(2016)。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s://depart.moe.edu.tw/ED2100/News.aspx?n=1353704343B62511&sms=2ADD120E8E2615E3
    教育部(2023)。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D8DDE34F0A469662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22)。媒體的定義。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28851&q=1&word=%E5%AA%92%E9%AB%94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2020)。教育部109年媒體素養教育行動方案。教育部終身教育司。https://depart.moe.edu.tw/ED2400/News_Content.aspx?n=115F1082F1FB6842&s=DD66BFBAACB105AB
    梁恩綾(2020)。臺南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生新媒體使用現況及媒體素養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章明哲(2015)。媒體記者與國小教師協同實施媒體素養教育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3,45-77。
    莊于緻(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電視廣告媒體識讀教育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許育典(2010)。媒體素養教育在我國公民教育的現況與檢討。當代教育研究,18(4),121-159。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許家齊(2019)。中小學「手機族」調查,92%家長支持中小學生在校禁用手機。親子天下,106。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320
    許梅芳(2011)。國小學童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資訊法律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郭宜婷(2011)。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問卷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佩珮(2011)。台南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尚蕙(2006)。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陳怡伶(2012)。電視廣告與國小學童自我身體意象之媒體識讀課程設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映先(2010)。國小六年級學童電視新聞媒體素養能力之初探研究—以金門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素娟(2013)。「ARCS動機模式」結合網路新聞對國小六年級 學生媒體素養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師大書苑。
    陳雅慧(2011)。我們都是讀「臉書」長大的─2011青少年閱讀力大調查。親子天下,30。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8242
    陳雅慧(2019)。中學生媒體素養萬人調查 YouTube成青少年最大資訊來源。親子天下,106。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0584
    陳慶懋(2007)。青少年電視識讀能力與參與文化活動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陸美如(2009)。國小六年級學童在網路交友案例線上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媒體素養教育資源網(無日期)。111年行動方案詳細資訊。2022年5月13日,取自https://mlearn.moe.gov.tw/CaseOfficerDetail
    媒體素養教育資源網(無日期)。資訊與媒體素養相關說明。2022年5月13日,取自https://mlearn.moe.gov.tw/Connotation
    曾彥菁(2021)。小心孩子收到的陌生私訊!調查:12到18歲少女最常遭網路性騷擾。天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3140?from=search
    黃伊瑩(2004)。幼兒媒體素養教學之研究---以解構性別刻板印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黃柏偉(2015)。臺中市國生媒體識讀能力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黃惠萍(2016)。從1999~2011教學案例檢視臺灣兒童媒體素養教育。新聞學研究,129,143-193。
    黃敦晴(2021)。臉書問題頻傳,當孩子成為社群平台最殘酷的社會實驗場,該如何應對?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0992
    黃雅莉(2005)。流行奇「機」—以手機廣告進行媒體識讀的性別教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黃靖芸(2021)。以ADDIE模式發展六頂思考帽融入媒體素養課程對國小學童媒體素養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楊惟任(2019)。假新聞的危害與因應。展望與探索月刊, 17( 12), 95-116。
    管中祥(2004)。傳播科技新放大鏡。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33-44,正中書局。
    管中祥(2010)。德智兼修、手腦並用:成露茜的傳播教育理念與實踐。中華傳播學刊,17,3-28。
    劉文尚(2004)。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劉潔謙(2022)。臉書、IG退流行了?年輕人最愛「這2款App」稱霸Google Play熱門排行。風傳媒。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195441
    潘恆惕(2007)。臺南縣市國小學童收看電視節目類型與電視識讀能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潘玲娟(2004)。媒介素養與媒體教育。復興崗學報,81,235-248。
    蔡存裕(2006)。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現況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蔡欣樺(2012)。媒體素養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以「解讀電視新聞中的置入性行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蔡清田(2021)。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與教育行動研究。五南出版社。
    蔡菁秤(2000)。兒童電視識讀能力與父母介入兒童收視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蔡碩穎、羅佳羚、鄭鈿樺(2013)。2012亞太創意教師競賽--以國小資優班「資訊融入教學」課程設計為例。特教論壇,15,84-102。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2023)。網路使用習慣自我篩檢量表。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104-45972-107.html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0,7月2日)。性福e學園 教你網路交友四招。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141&pid=12905
    鄧志哲(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實施媒體素養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學童自製媒體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鄭智仁(2006)。媒體素養教育融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第二學習階段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蕭昭君(2004)。國內教育行動研究解放了什麼?一個師資培育者的閱讀困惑。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457-494。心理。
    賴可欣(2010)。社會行動取向之媒體素養教學方案發展研究:以「破解電視商業廣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謝文忠(2011)。限制式寫作提升國小學童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鍾佳庭(2018)。運用批判思考教學培養國小六年級學生媒體素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鍾張涵(2008)。提升兒童識讀能力與媒體近用研究—以《國語日報》實施 NIE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韓瑋倫(2022,11月29日)。哪些資料是個人資料?判斷標準是什麼?法律百科。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government-fundamental-rights/424
    顏湘婷(2006)。應用媒體識讀教育於國小學童之教師行動研究—以報紙新聞實施讀報教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魏千惠(2019)。臺灣國小五年級學生新媒體素養與資訊判準策略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羅 晉(2020)。社群媒體時代政府與公民的機會和挑戰。T&D飛訊,269,1-26。
    羅世宏(2018)。關於「假新聞」的批判思考:老問題、新挑戰與可能的多重解方。資訊社會研究,35,51-85。
    羅健豪(2010)。東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
    蘇冠如(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視收視行為與電視識讀能力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警政署(2021)。警政統計通報。政府統計資訊網。https://stat.ncl.edu.tw/bulletinYear.jsp?p=00000015
    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林清等譯;初版)。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3年)
    Bogdan, R. C., Biklen, SK(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黃光雄、李奉儒等譯;第三版)。濤石出版社。
    Theisen, M.(2019)。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7-「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有自覺使用媒體的第一步(王榮輝譯;初版)。麥田出版社。
    Twenge, J. M.(2020)。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林哲安, 程道民譯;初版)。大家出版。
    Strasburger, V. C., Wilson, B. J., & Jordan, A. B.(2010)。媒體素養教育兒童、青少年與媒體(林佳蓉,林宇玲,林曉薇,陳彥文譯;初版)。華騰文化。(原著出版於2009年)
    二、英文部分
    Ashley, S. (2015). Media Literacy in Action? What Are We Teaching in Introductory College Media Studies Course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70(2) 161–173.
    Atweh, B., Kemmis, S. &Weeks, P. (1998)(Eds). An action research in practice. Routledge.
    Auberry, K. (2018). Increasing students’ ability to identify fake news through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s.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59 (4), 179-187.
    Aufderheide, P. (1992). Cable 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2(1), 52-65.
    Bulger, M., & Davison, P. (2018). The Promises, Challenges, and Futures of Media Literacy. 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10(1), 1-21.
    Calhoun, E. (1993). Action research: Three approach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2), 62-65.
    Carr, W. & Ke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Falmer.
    Olweus, D. (2012). Cyberbullying: An overrated phenomenon?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ume 9, 520-538.
    Denzin, N. K.& Lincoln, Y. S. (2000).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Efron, S. E., & Ravid, R. (2013). Ac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practical guide. The Guilford Press.
    Elliott, J. (1998). 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ocial change. Open University Press.
    Geers, S., Boukes, M., & Moeller, J. (2020). Bridging the gap? The impact of a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on news media literacy, political knowledge, political efficacy among lower-educated youth. 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12(2), 41-53. https://www.unesco.org/en/communication-information/media-information-literacy/about
    Gladkowski, J. (2020). Studying Media Literacy: Kids Take on Gender Stereotypes in Advertising. Children and Libraries Spring 2020, 26-27.
    Hargrave, M. A. & Livingstone, S. (2009). Harm and offence in media content: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2nd Revised edition, Intellect.
    Heath, A. (2021). Facebook’s lost generation. The Verge. https://www.theverge.com/22743744/facebook-teen-usage-decline-frances-haugen-leaks
    McLuhan, M.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McGraw-Hill.
    McLuhan, M. (2001).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Thousand Oaks, Sage.
    McNiff & Whitehead (2002). Action Research in Organisations (1st ed.). Routledge.
    McNiff, J. (1995).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Routledge.
    Mills, G. E. (2014). 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5th ed.). Pearson Education, Inc.
    Mitchell, A., & Page, D. (2015). Millennials and Political News: Social Media – The Local TV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journalism.org/files/2015/06/Millennials-and-News-FINAL.pdf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2017). Media Literacy Defined. https://namle.net/resources/media-literacy-defined/
    Potter, W. J. (1998). Media literacy. Sage.
    Pratiwi, N. & Pritanova, N. (2017). Pengaruh Literasi Digital terhadap Psikologis Anak dan Remaja. Semantik, 6(1), 11-24.
    Prensky, M. (2001).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On the Horizon. 2001-10, 9 (5). 1–6
    Rina, N., Suminar, J., Damayani, N., & Hafiar, H. (2020). Digital Literacy Education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4.0 In Alqura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ibrar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e-journal), Spring 4-2020.
    Shearer, E. (2015). Five Key Takeaways about Twitter, Facebook, and News Use.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5/07/14/5-key-takeaways-abouttwitter-facebook-and-news-use/
    Simons, M., Smits T. F. H. and Janssenswillen, P. (2020). Newspapers as teaching tools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what makes teachers use newspapers in their classrooms?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57, No. 4, 332–352.
    Tallim, J. (2010). What is media literacy? http://www.mediaawareness.ca/english/teachers/media_literacy/what_is_media_literacy. cfm
    Thoman, E. (1999). 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6, 50-54.
    Vraga, E. & Tully, M. & Kotcher, J. & Smithson, A. & Broeckelman-Post, M. (2015).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measuring news media literacy. 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7. 41-53.
    Winter, R. (1995).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ction-research. Falmer.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