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馬景榮
Ma, Ching-Jung
論文名稱: 國小學生考試失敗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Failure-Coping Strategies and Related Factors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王振世博士
Dr. Wang, Chen-Shih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考試失敗者失敗歸因因應策略情緒反應國小學童
外文關鍵詞: exam failure, coping strategy, failure attribution, emotion respons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考試失敗學生之因應策略及其與失敗歸因、情緒反應之關係。本研究以國小高年級五、六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取得922份問卷,最後得到考試失敗者的受試人數為457人。研究對象均填寫「國小學生學習經驗量表」,內容包括「基本資料與家庭社經地位調查表」、「情緒反應量表」、「考試失敗歸因量表」和「學業因應策略量表」等四部分。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性考驗、φ相關、克瑞瑪Vc統計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摘要如下:
    一、考試失敗狀態不因年級、性別不同而有差異,但因社經地位不同而有差異。
    二、考試失敗者失敗歸因排序第一是「自己不夠用功」;考試後的負向情緒反應是生氣、害怕、憂慮、傷心的;主要的正向情緒反應是視未來「仍是有希望的」。
    三、考試失敗者失敗歸因型態不因年級、性別、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差異。
    四、考試失敗者情緒反應不因年級、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差異;卻因失敗狀態不同而有不同,「不太好」者多持正向情緒,「非常差」者以負向情緒居多;也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男生以正向情緒居多,女生則多以負面情緒反應。
    五、考試失敗者因應策略不因年級、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差異;因不同失敗狀態而有差異,「不太好」者以積極和否認因應為主,「非常差」者以自責因應為首;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男生以否認因應較多,女生則以積極為主。
    六、考試失敗者的因應策略與歸因型態及情緒反應是有關連的。
    七、採取不同因應策略的考試失敗者其情緒反應會有所不同。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對學校相關單位與未來研究提供各項建議以供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oping strategies, failure attribution, and emotion responses towards their exam failure. A questionnaire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922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 and 457 of them identified themselves as “exam failur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Inventory, including the demographic surver, Emotions Response Scale, Failure Attribution Scale and the Academic Coping Scale,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from 457 students. The obtained data was analyzed by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est of Independence、Phi Coefficient、Cramer's Statistic.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Grade or gender made no difference in exam failure. Social economic status mad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xam failure.
    2.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exam failures’ failure attribution was “not working hard enough”. The failures’ negative emotion responses were anger, fear, worry and sadness, while their positive emotion response was “still being hopeful”.
    3. Failure attribution was not affected by the grade, gender, and social economic status.
    4. Exam failures’ emotion response was not affected by the grade and social economic status; nevertheless, i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 gender and achievement status. Most of the boys had positive emotion response while the girls usually had negative response toward their failure. Those who didn’t do well on the test reported more positive emotions, while those who did badly on the exam exhibited more negative emotions.
    5. Exam failures’ coping strategies were not affected by the grade and social economic status. Most of the not-doing-well students adopted the positive and denial strategies, while those who did badly would blame themselves pretty much. Exam failures’ coping strategies also differ from male to female. Boys mostly would deny the results of the test, but girls would be positive toward tests.
    6. Exam failures’ coping strategie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to their attribution types and emotion response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school teachers and for future research.

    目 錄 頁 合格證明書 授權書 謝辭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Ⅳ 表目錄 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因應策略之內涵和相關研究 5 第二節 歸因之內涵和相關研究 10 第三節 情緒之內涵和相關研究 14 第四節 學業失敗學生因應策略與歸因、情緒的相關研究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假設 21 第二節 研究樣本 2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31 第五節 資料處理分析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2 第一節 不同年級、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覺考試失敗的現況 32 第二節 國小高年級學生考試失敗者失敗歸因、情緒反應與學業因應策略之現況 3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考試失敗者失敗歸因、情緒反應、學業因應策略之差異情形 44 第四節 國小高年級學生考試失敗者的因應策略與失敗歸因、情緒反應之關聯情形 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結論 59 第二節 建議 61 參考文獻 65 附錄 70 附錄一 預試問卷之內容 70 附錄二 正式問卷之內容 78 表 目 錄 頁 表2-1 Weiner三向度歸因理論模式 12 表3-1 五、六年級初試樣本分佈 21 表3-2 預試樣本填答人數分佈 22 表3-3 正式樣本人數摘要表 22 表3-4 家庭社經地位換算表 24 表3-5 情緒反應量表預試之項目分析結果 25 表3-6 情緒反應量表預試各題之因素負荷量 26 表3-7 學業因應策略量表預試之項目分析結果 28 表3-8 學業因應策略量表預試各題之因素負荷量 30 表4-1 不同年級學生考試失敗狀況之人數、百分比摘要表 33 表4-2 不同性別學生考試失敗狀況之人數、百分比摘要表 34 表4-3 不同性別×年級學生考試失敗狀況之人數、百分比摘要表 35 表4-4 受測學生各社經地位之人數、百分比摘要表 36 表4-5 不同社經地位考試失敗之人數、百分比摘要表 37 表4-6 考試失敗者之失敗歸因選項的分配表 39 表4-7 考試失敗者情緒反應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39 表4-8 考試失敗者情緒反應各題之統計量數 40 表4-9 考試失敗者因應策略之題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41 表4-10 考試失敗者之各因應策略組的人數、百分比、卡方考驗摘要表 42 表4-11 考試失敗者因應策略組各題之統計量數 43 表4-12 不同年級的考試失敗者失敗歸因人數、百分比、卡方考驗摘要表 45 表4-13 不同性別的考試失敗者失敗歸因人數、百分比、卡方考驗摘要表 45 表4-14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考試失敗者失敗歸因人數、百分比、卡方考驗摘要表 47 表4-15 不同年級的考試失敗者情緒反應人數、百分比、卡方考驗摘要表 48 表4-16 不同性別的考試失敗者情緒反應人數、百分比、卡方考驗摘要表 49 表4-17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考試失敗者失敗歸因人數、百分比、卡方考驗摘要表 50 表4-18 不同年級的考試失敗者因應策略人數、百分比、卡方考驗摘要表 51 表4-19 不同性別的考試失敗者因應策略人數、百分比、卡方考驗摘要表 52 表4-20 不同性別的考試失敗狀況因應策略人數、百分比、摘要表 53 表4-21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考試失敗者因應策略人數、百分比、卡方考驗摘要表 54 表4-22 不同因應策略的考試失敗者失敗歸因人數、百分比、卡方考驗摘要表 56 表4-23 不同因應策略的考試失敗者情緒反應人數、百分比、卡方考驗摘要表 58

    中文資料
    王大延 (1986) 。國小學童歸因方式與學業成就期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春展、詹志禹、李良哲 (2000) 。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探討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學報,23,353-382。
    王淑俐 (1995) 。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台北市:合記。
    王鎮岳 (2007) 。臺北地區國中學生行為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蓁蓁 (2000) 。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雪禎 (1996) 。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文慈 (1999) 。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伊莉 2004) 。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類型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生傳 (1994) 。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吉样 (2005) 。國中生外語焦慮、學業成敗歸因、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以英語科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續琴 (2003) 。國中生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余郁雯 (2006) 。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衝突因應策略、負向情緒經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知賢 (1990) 。學習動機的研究─成就動機、制握信念、習得無助、歸因理論的文獻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3,277-326。
    吳秀香 (2007) 。兒童情緒事件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以一位國小女學童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聰秀 (2006) 。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歸因型態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吳鐵雄、歐慧敏 (1997) 。國小學生因應策略及其相關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30,1-30。
    周意茹 (1995) 。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的相關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巧芳 (2006) 。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校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施顯烇 (1998) 。情緒與行為問題─兒童與青少年所面臨與呈現的挑戰。台北市:五南。
    胡慧宜 (1999) 。國小兒童情緒適應行為與情緒感受經驗之相關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胡素慈 (2002) 。國小學生因應日常生活問題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徑路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義展 (1997) 。歸因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啟示。高雄師大學報,8,345-361。
    郭春悅 (2007) 。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雨子 (2007) 。國中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內在動機相關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張春興 (1989) 。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 (1991) 。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游雅吟 (1996) 。兒童認知能力、理解多重情緒能力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曹中瑋 (1997) 。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51,26-39。
    梁靜珊 (1997) 。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嘉容 (2006) 。高雄市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學校壓力、因應策略與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木金 (2000) 。國民中小學生與家人相處情形之調查研究。學生輔導,68,126-145。
    陳立軒 (2004) 。高雄市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工作壓力、制握信念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永發 (1996) 。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科學業成績、成敗歸因偶及學科學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4,125-178。
    陳秋利 (2007) 。國小高年級學童性別、學業成就、學業成敗歸因與A型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皎眉、詹歷堅、郭美滿 (1993) 。生活壓力、因應策略和青少年犯罪。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16,459-474。
    陳佩娟 (2007) 。不同性別、學業成就高年級學童之失敗歸因與自我設限行為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惠邦 (1990) 。自我設限與行為歸因。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淑華 (2003) 。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德祥 1994) 。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葉和滿 (2002) 。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國立高雄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歐慧敏 (1996) 。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歐慧敏 (2002) 。國小學生歸因方式、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283-312。
    蔡素美 (2004) 。國小學童課業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清芬 (2000) 。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蔣秀清(2006) 。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鍾永吉 (1997) 。國小單親兒童的認知信念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瑞玲 (2002) 。國小學童情緒調整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Aronson, E., Wilson, T., & Akert, R. (2003)。社會心理學(余伯泉、李茂興譯)。台北市:弘智。(原著出版年:2002年)
    Goleman, D. (1996) 。EQ(張美惠譯)。臺北市:時報。(原著年版年:1995)
    西文資料
    Billings, A. G., & Moos, R. H. (1984) . 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 among adul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877-891.
    Brunstein, J. C., & Gollwitzer, P. M. (1996) . Effects of failure on subsequent performance: The importance of self-defining go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 395-407.
    Brunstein, J. C. (2000) .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following failure: The effortful pursuit of self-defining goals.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9, 340-356.
    Diener, C. I., & Dweck C. S. (1978) . An analysis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continuous changes in performance, strategy, and achievement cognitions following fail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 451-462.
    Diener, C. I., & Dweck, C. S. (1980) . An analysis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Ⅱ the processing of 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 940-952.
    Dworetzky, J. P. (1985). Psychology. St. Paul, MN: West Publishing Co.
    Dweck, C. S. (1975) . The role of expectations and attributions in the alleviation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 674-685.
    Feldman, S. S., & Wentzel, K. R. (1990) . Relations among family, interaction pattern, classroom self-restraint achievement in preadolescent boy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813- 819.
    Gallagher, D. J. (1996) . Personality, coping, and objective outcomes: extroversion, neuroticism, coping style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1, 421-429.
    Lazarus, R., & Folkman, S. (1984) .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Lazarus, R. S. (1991) . Emotion and adapt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ntzicopoulos, P. (1989) . Coping with school failure: A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Mantzicopoulos, P. (1997) . How do children cope with school failure? A study of social/emotional factors related to children’s coping strategie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34, 229-237.
    Moos, R. H.(1992).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coping resources and process. In L. Goldberger & S. Breznitz (Eds.), Handbook of stress (pp.212-230). NY: The Free Press.
    Pervin, L. A. (1984) . Current controversies and issue in personality. Canada: John Wiley.
    Weiner, B. (1979) . 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3-2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