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秀玫
論文名稱: 融入韻文歌謠之結合式字母拼讀教學對國小學童字母辨識與音韻覺識能力之影響
指導教授: 詹惠雪教授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9
中文關鍵詞: 字母拼讀教學結合式字母拼讀教學韻文歌謠字母辨識與音韻覺識能力
外文關鍵詞: phonics, Synthetic-Analogic Phonics Instruction, nursery rhymes, alphabetic recognition and phonemic awareness abilit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融入韻文歌謠之結合式字母拼讀教學對國小學童字母辨識與音韻覺識能力之影響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融入韻文歌謠之結合式字母拼讀教學」對國小學童字母辨識與音韻覺識能力影響之研究。本研究以不等組前後測之準實驗設計為主,以質性資料為輔,選取某國小三年級之兩班學生,各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研究對象在進行前測後,實驗組於每週二節英語課之後二十分鐘實施「融入韻文歌謠之結合式字母拼讀教學」,共計八週,八個單元活動課程;控制組則採一般合成法字母拼讀學。在課程結束後,分別施以後測,探討其對字母辨識與音韻覺識能力影響之成效。
    本研究採質與量之並行方式作為研究結果之分析討論。量的統計根據Blevins(2006)的字母辨識與音韻覺識能力等兩測驗為架構,由研究者改編,並命名為「國小學童字母辨識與音韻覺識能力測驗」,且以此為研究工具,分為字母辨識與音韻覺識能力測驗兩大部分,其中音韻覺識能力測驗部分又分為同韻、首音與尾音之判斷和音素之操弄、結合與分解六個分測驗;並以前測分數為共變量,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之量的統計分析。再加以實驗組成員所填寫的學習單、回饋問卷及教師觀察日記等質性資料的歸納整合,作為研究結果之補充說明及佐證,以了解融入韻文歌謠之結合式字母拼讀教學對實驗組學生字母辨識與音韻覺識能力之增進成效。
    依據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融入韻文歌謠之結合式字母拼讀教學能顯著提升學童字母辨識與音韻覺識的能力。
    二、學童在字母辨識能力的表現情形有所增進。所以在量化資料方面,融入韻文歌謠之結合式字母拼讀教學對國小學童在字母辨識能力部分,具有立即性的提升成效。
    三、學童在音韻覺識能力中之同韻、首音與尾音之判斷和音素之操弄、結合與分解的表現情形皆有所增進。所以在量化資料方面,融入韻文歌謠之結合式字母拼讀教學對國小學童在音韻覺識能力測驗之各分測驗,具有立即性的提升成效。
    四、學童對自我學習情形滿意,且學習態度積極。
    五、學童喜愛多數的韻文歌謠教材,且肯定其對學習英語的幫助。
    六、整體教學設計能引起學童學習興趣且有助英語學習,惟韻文歌謠之選材與小組合作活動仍需加強。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相關英語教學之實務應用與後續研究上的參考。


    The Effects of Synthetic-Analogic Phonics Instruction with
    Nursery Rhymes on Third Graders’ Alphabetic Recognition
    and Phonemic Awareness Ability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ynthetic-Analogic Phonics Instruction with Nursery Rhymes on alphabetic recognition and phonemic awareness of third graders. This study adopted th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and based on unequal groups designed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and use quality data for auxiliary.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two classes from grade 3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y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led group by randomly. After receiving the pretes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n eight-week, two lessons each week(20 minutes each lesson) Synthetic-Analogic Phonics Instruction with Nursery Rhymes, and the controlled received a general teaching, Synthetic Phonics Instruction. After that, they were given a posttest.
    In this study,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atistics were both analyzed. For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the study revised Blevins'(2006)“Alphabetic Recognition Assessment” and “Phonemic Awareness Assessment” as tools for research. The scale included two parts, alphabetic recognition and phonemic awareness and the scale of phonemic awareness included six tasks, rhyme, oddity tasks, phonemic manipulation, oral blending and oral segmentation. Then with scores obtained in the pretest as covariation, and the quantitative data are analyzed by the one-way ANCOVA. In addition, the qualitative data were also collected by the assignments, feedback, observation records and interviews for auxiliary, in order to under the effect of Synthetic-Analogic Phonics Instruction with Nursery Rhymes on third graders’ alphabetic recognition and phonemic awareness abilit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the followings,
    1.Accepted the Synthetic-Analogic Phonics Instruction with Nursery Rhymes, the third graders have an overall alphabetic recognition and phonemic awareness ability enhancing effect.
    2.Accepted the Synthetic-Analogic Phonics Instruction with Nursery Rhymes, the third graders have an overall alphabetic recognition enhancing effect.
    3.Accepted the Synthetic-Analogic Phonics Instruction with Nursery Rhymes, the third graders have an overall phonemic awareness ability enhancing effect.
    4.The stu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self learning and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English.
    5.The students love most of the nursery rhymes and affirm the effect of learning English.
    6.Overall, the teaching design can motiv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promote their English learning. But the teachers should appropriately select nursery rhymes and the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should be increase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result,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a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and hoped to afford the useful suggestions related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for the English teach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and future studie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字母辨識、音韻覺識能力與字母拼讀 11 第二節 字母拼讀與韻文歌謠教學 25 第三節 字母拼讀與韻文歌謠教學的相關研究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0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9 第一節 融入韻文歌謠之結合式字母拼讀教學對學童的字母辨識與音韻覺識能力之影響 79 第二節 學童在字母辨識與音韻覺識能力的學習表現情形 89 第三節 融入韻文歌謠之結合式字母拼讀教學的回饋與檢討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23 中文部分 123 英文部分 129 附錄 131 附錄一 實驗組Lesson Plan 131 附錄二 控制組Lesson Plan 178 附錄三 國小學童字母辨識與音韻覺識能力測驗前測試題題本&答案卷 180 附錄四 國小學童字母辨識與音韻覺識能力測驗後測試題題本&答案卷 184 附錄五 融入韻文歌謠之結合式字母拼讀課程回饋問卷 18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幸子 (2004)。資訊科技融入字母拼讀法教學對促進國小學童音韻覺識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啟琳(2001)。國小英語教學試用改良式字母拼讀法的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9-2411-H-029-021。台中市:東海大學。
    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教育部(2009)。 7個幫助你的孩子學習閱讀的技巧。2009年12月8日,取自http://reading.cw.com.tw/doc/page.jspx?id=40288 abc 25bf913e0125bfc544970001&number=1
    朱惠美 (2003a)。字母教學與發音教學。2010年12月12日,取自國教社群網: http://teach.eje.edu.tw/resource/resource_SIG.php? Login
    朱惠美(2001)。發音教學與評量。載於施玉惠主編,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及評量指引。教育部。
    朱惠美(2003b)。小朋友學ABC─談英語啟蒙教育規劃。2010年12月12日,取自http://w3.nioerar.edu.tw/newtalk/1015中師/content/ju.pdf
    朱嘉鳳 (2006)。字母拼讀法與K.K.音標對台灣六年級學生在單字發音效益比較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江政如 (1999)。聲韻覺識與中文認字能力的相關性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
    江慧英(2003)。國小級任老師以歌謠韻文將英語融入各科教學之模式研究 --以一個四年級的班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江璧羽( 2002)。中英雙語兒童的音韻覺識能力與口語訓練之效用。台灣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佩真(2005)。字母拼讀教學對EFL國中生讀字及拼字表現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佩霖(2007)。運用類推法增進國小學童英語解碼能力之教學策略研究。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放(2002)。美展開全國性提高兒童早期讀寫能力的運動。2010 年12月12日,取自http://www.tw.org/newwaves/71/71_2_1.html。
    吳玲姍 (2004)。音素切割訓練對台灣國小一年級學童早期英語閱讀能力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敏華(2009)。國語音韻覺識技巧融入字母拼讀法教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雅真(2006)。英文童謠教學對國小英語補救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曉雯(2001)。成就一個「聲色俱全」的英語教室:研究教師與研究者運用歌曲韻文於國小英語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珮菁(2004)。不同英語教學法下學前幼兒的聲韻覺識能力。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秀玲 (2002)。打穩根基的第一年—低年級的Phonics 教學。英文工廠,4,21-23。
    李俊仁(1999)。聲韻處理能力和閱讀能力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茵琦(2009)。Word Box及Word Sort字母拼讀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之音韻覺識及拼字能力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英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杜淑貞(1994)。兒童文學析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沈秀娟(1993)。如何用PHONICS 教單字--以聲音為基礎的發音教學法。敦煌英語教學雜誌,創刊號,18-19。
    林芳式(2010)。字母拼讀法應用在溝通能力教學之行動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林芳憶(2009)。融合「關鍵字學習法」及「字母拼讀法」之教學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英語單字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英語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美瑩(2002)。國小字母拼讀法教學與其教學順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素娥(2001)。英語字母拼讀法--字母的發音。小東西兒童英文書訊,第3版。
    林葉真(2002)。從Rhymes和Songs中玩聲韻的遊戲Phonemic Awareness。英文工廠,4,14-17。
    林慧玲(2005)。運用歌謠韻文在國小二年級學童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麗玉(2010)。英語歌謠韻文對國小學童音韻覺識與識字技巧之效益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蕙蓉(2008)。國小英語「歌謠、節奏韻文」之教學。2010年12月12日,取自國立臺南大學: http://nutnr.lib.nutn.edu.tw/bitstream/987654321/777 5/1/09.pdf.。
    侯美妃(2010)。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音韻覺識與字母拼讀法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富翔(2010)。象形字母教學法融入字母拼讀提升台灣小四學童認字與拼字能力之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麗瑛(2002)。國小學童英文聲韻覺識能力及認字能力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高千惠(2009)。電腦輔助字母拼讀教學對五年級學生拼讀與拼字的影響。 國立中正大學外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芳琪(2005)。注音符號教學、英文字母拼讀法、K.K.音標。英文工廠,20,15-21。
    張湘君 (2001)。英文童謠創意教學。台北:東西圖書。
    張湘君(2000)。英文兒歌教學點子100。台北:東西圖書。
    張湘君(2006)。外國歌曲韻文賞析與教學。2010年11月20日取自http://web2.hlps.tp.edu.tw/department/kid/pdf/6-9.pdf。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英語文課程綱要。2010 年9月5 日,取自http: //host.j tes.tyc.edu.tw/~aqchen/Eng_site/new/970526.htm
    許美雪(2004)。強化式字母拼讀法教學對台灣國小學童英語早期閱讀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許婉琳(2008)。字母拼讀法對音韻覺識的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雪芳(2002)。培養兒童的文字認讀與拼寫能力:三種發音教學方式的成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瑛霞 (2010)。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網路字母拼讀個案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許儷馨(2000)。字母拼讀法與音標在英語教學之研究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佳韻(2004)。台中市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調查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冠宜(2007)。字母拼讀法融入國小英語科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
    陳淳麗(1999)。國小英語師資訓練手冊。台北:師德教育訓練顧問公司。
    陳淑嬌(2001)。讀寫教學與評量。載於施玉惠主編,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及評量指引。教育部。
    章菁(2002)。國小四年級學生英語認字與拼字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允薇(2008)。以學習站模式進行國小字母拼讀法補救教學之效益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玉君 (2006)。應用資訊科技於國小英語低成就學生童謠韻文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秀玲(2002)。字母拼讀法教學與其對國一學生音韻影響之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秀霜(1997)。兒童早期音韻覺識對其三年後中文認字能力關係之縱貫性研究。台南師範學報 ,30,263-288.
    黃真珍(2010)。網路教學對國小學生英語字母拼讀表現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兒童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淑芬(2008)。歌謠韻文教學對國小學童晨間電視英語學習態度改變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群淵(2007)。運用韻文增進國小學童英語音韻覺識能力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詠儒(2008)。部分字音對應期之拼讀能力:直接音韻覺識及字母拼讀教學之應用。國立中正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耀琦(2008)。From Phonics to Reading。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杏珠(2007)。英語字彙記憶策略融入字母拼讀法之實驗教學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台南。
    賈惠文(2004)。同儕個別教學對國小英語低成就學生字母拼讀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劉菊如(2010)。字母拼讀法及音標發音法對五年級學生發音正確性之教學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貞穎(2003)。一年級學生音韻覺識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文婷(2002)。以字母拼讀法增強英語科低成就國中生拼字能力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賴玉倩(2008)。由「整體到細部」的字母拼讀教學對二年級低成就生音韻覺識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欽舜(2000)。暢談發音教學。台北:師德教育訓練顧問公司。
    簡麗真(2002)。台灣學童英語語音覺識、拼字能力及閱讀能力之發展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藍正發(2006)。以英文兒歌律動實施國小二年級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惠英(2004)。直接、有系統之字母拼讀教學與有意涵之閱讀讀物練習對國小學童外語閱讀之成效。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顏慈怡(2004)。英語韻文及唸謠的不同教學法對初學英語的台灣學童尾韻覺識的影響。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羅美蘭(2002)。教師信念與音樂智能對兒歌韻文教學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姿云(2004)。童謠教學對幼兒聲韻覺識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英文部分
    Adams, J., Foorman, B. R., Lundberg, I. & Beeler, T.M. (1998). Phonemic awareness in young children.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Adams, J.M. (1990). Beginning to read: Thinking and learning about prin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Ball, W., & Blachman, B. A.E. (1991). Does phoneme awareness training in kindergarten make a difference in early word recognition and spelling?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 26, 49-66.
    Barke, T.A. (1994). An Evaluation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with Below Average Reade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Blevins,W. (2006). Phonics from A to Z--A practical guide. New York: Scholastic.
    Bruck& Genesee, F.M. (1995).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young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22, 307-324.
    Carpenter, H. (1984).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owther, J. (1999). Guide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ystal, D. (1997).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unning, T. G. (1998). Assessing and correc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difficulties. MA: Allyn & Bacon.
    Cunningham, P. M. (2000). Phonics they use: Words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New York: Addison-Wesley Longman.
    Eldredge, L.J. (1995). Teaching children in holistic classroom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Fox, J.B. (1996). Strategies for word identification—Phonic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Columbus: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Gillon, T.G. (2004). Phonological awareness: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 NY: Guilford Press.
    Gunning, G.T. (1996). 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Boston, MA:Allyn & Bacon.
    Juel C., & Roper-Schneider, D. (1985). The influence of basal readers on first-grade reading.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8, 306-327.
    Krashen, S.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National Reading Panel. (2000). The Report of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2010年12月8日,取自 National Reading Panel: http://www.nationalreadingpanel.org。
    Neuman S.B., Copple, C., & Bredekamp, S. (2000).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Developmental appropriate practices for young children. Washington D. C: NAEYC.
    Opie I.& Opie, P. (1959). Lore and language of school childre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mela ConnBeall and SusanHagen Nipp. (2001). Wee sing: Nursery Rhymes & Lullabies. Taipei: East&West Book Co., LTD.
    Pamela ConnBeall and SusanHagen Nipp. (2000). Wee sing: Children's songs and Fingerplays. Taipei: East&West Book Co., LTD.
    Scott W.A., & Ytreberg, L. H. (1990). Teaching English to children. New York: Longman.
    Searfoss L. W., & Readence, J. E. (1985). Helping children learn to rea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