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珮寧
Li, Pei-Ning
論文名稱: 互動式 APP-Plickers 之研究-以六年級視覺藝術鑑賞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App-Plickers— A Case of Visual Arts Appreciation For the Sixth Grade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王子華
Wang, Tzu-Hua
口試委員: 周金城
Chou, Chin-Cheng
邱富源
Chiu, Fu-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English)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即時反饋Plickers學習滿意度
外文關鍵詞: instant feedback, Plickers, learning 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互動式APP-Plickers融入六年級視覺藝術鑑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視覺藝術鑑賞學習成效是否有顯著差異,並探討實驗組的學生對互動式APP-Plickers融入教學的學習情境滿意度。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的前測-後測設計和創作歷程分析,以量
    化和質性敘述為研究探討。研究對象為臺中市某國小六年級的四個班級,隨機分派兩班為實驗組,另兩班為控制組。實驗組55名學生接受為期八週共十六節課的互動式APP-Plickers融入視覺藝術鑑賞教學,對照組56名學生則接受相同時程的傳統簡報講述法融入視覺藝術鑑賞教學。在八週的教學實驗處理後,以「視覺藝術鑑賞成效測驗」、「數位學習情境滿意度問卷」填答的各項資料進行量化統計與分析,並透過「實作立體作品」檢視學生作品於教學前、中、後之差異、「學生訪談」及「教學省思札記」作為質性資料分析,驗證互動式APP-Plickers融入六年級視覺藝術鑑賞教學的學習成效和影響。
    實驗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 應用互動式APP-Plickers融入六年級視覺藝術鑑賞教學明顯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二、 「互動式APP-Plickers融入教學」與「傳統講述式簡報教學」對學生學習視覺藝術鑑賞概念,皆能達到一定的學習成效,但利用「互動式APP-Plickers融入教學」成效較佳,且與「傳統講述式簡報教學」的學習成效上達顯著差異。
    三、 實驗組學生對於互動式APP-Plickers融入視覺藝術鑑賞教學的學習情境,有很高的滿意度。
    四、 實施教學實驗後,兩組學生更能掌握動作姿態設計圖的要點,在創作「實作立體作品」雕塑時,作品的線條更簡約、呈現的動作姿態更明確。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whether integrating the interactive APP-Plickers with the sixth grade visaul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leads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ixth graders’ learning outcome on the the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as well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learning satisfication in the interactive APP-Plickers integrating into teaching enviorment.
    This study used a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with the pre-test/post-test design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and used the quantify and qualitative narrative as the ways of research discussion.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were four classes of Grade 6 students at a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Two of the classes were randomly choosen to b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 two classes were the control group. 55 stud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ok the 16 classes with the interactive APP-Plickers integrating into visaul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for eight weeks, and 56 stude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took the 16 classes with a traditional didactic teaching by slides for eight weeks, too. After the lessons were completed in eight weeks, the date collected from the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Effectiveness Test” and the “Digital Learning Situational Satisfication Questionnaire” were thoroughly analyzed with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moreover, through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works in the periods of pre-teaching, middle and post teaching with the “Real Stereoscopic Works”, the data from “Students Interview” and “Teaching Notes and Reflections ” , all of the date were analyzed with qualitative statistics to verify the learning outcome and influence of integrating the interactive APP-Plickers with the sixth grade visaul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Integrating the interactive APP-Plickers with the sixth grade visaul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can obviously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2. “Interactive APP-Plickers integrated into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didactic teaching by slides” both achieve the certain learning outcome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e concepts of visaul art appreciation; however, it got the better effectiveness by adopting “Interactive APP-Plickers integrated into teaching” and had th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from “Traditional didactic teaching by slides”.
    3. Stud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the high satisfication with the leaning enviornment with integrating the interactive APP-Plickers into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4.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students of the two groups could catch the main points of the action attitude design much better, and students show the much simple lines of their works and clearer action postures in creating the "Real Three-dimensional Works" sculptures.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 第一節 互動式即時回饋的相關研究 - 7 - 第二節 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的相關研究 - 17 - 第三節 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探討 - 37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2 -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 42 -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 47 -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8 - 第四節 教學實驗設計 - 53 -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 65 -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68 - 第一節 不同教學模式對六年級學生在視覺藝術鑑賞學習成效分析 - 68 - 第二節 學生對數位學習情境滿意度分析 - 74 - 第三節 實作立體表現分析 - 80 - 第四節 學生訪談紀錄與教學省思札記 - 89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4 -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94 -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96 - 參考文獻 - 98 - 壹、中文部分 - 98 - 貳、英文部分 - 105 - 附錄 - 107 - 附錄一 視覺藝術鑑賞學習成效測驗前後測試卷 - 107 - 附錄二 APP-PLICKERS融入教學數位學習情境滿意度問卷 - 111 - 附錄三 半結構式訪談大綱 - 113 - 附錄四 家長同意書 - 114 -

    壹、中文部分
    Plickers官方網頁介紹。(2018)。擷取自https://www.plickers.com
    中央大學學習科技實驗室(無年代)。「按按按」- 改變「班班有電腦」課堂教學生態的小兵。2019.3.8 取自http://learning.educities.edu.tw/EduClick/document/change.pdf
    孔慕帆(2016)。線上即時回饋系統運用於國小六年級法治教育課程之實驗研究-以Plickers App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天生(2012)。國民小學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之應用。臺北市:五南。
    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1995)。鄉土美術的特質與其鑑賞要點探釋。袁汝儀主編。多文化與跨文化視覺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王秀雄(1998)。鑑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鼎銘(2000)。資訊時代數位影像對美感價值的衝擊與影響。教學科技媒體,51。
    江娟如(2018)。互動式 APP-Plickers 融入國小二年級數學科教學之研究 -以三位數的加減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何榮桂(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雜誌,88,1-2。
    吳瑞源、吳慧敏(2008)。動畫教材之學習者控制播放模式與多媒體組合形式對學習成效與學習時間影響之研究。師大學報,53(1),1-26。
    吳曉芬(2007)。溝通式教學、數位學習環境設計與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燕卿(1991)。繪畫鑑賞教學之內涵與實施。新竹師院學報,5,445-500。
    呂燕卿(2003)。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之課程內容之省思。「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出版。29-48。
    李育懃(2014)。即時反饋系統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學生修辭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宗哲(2011)。即時點名與教學回饋系統之開發及其對學習態度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李堅萍(2001)。電腦科技應用於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發揮教學統整之功能。國教天地,143,45-65。
    李堅萍(2004)。資訊科技應用於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特質融入之理念與策略。國教天地,155,18-23。
    林佳靜(2001)。中國山水畫賞析學習軟體之設計。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孟嫻(2010)。運用教室回饋系統於英語繪本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識字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姿岑(2010)。IRS 即時反饋系統應用國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建仲、陳長振譯(1995)。科技教育的教學方法。1995 年科技教育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林凱胤(2014)。即時回饋機制對學生學習專注力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2(1),87-107。
    林鳳儀(2014)。學習即時回饋系統之設計與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麗春(2016)。互動式APP-Plickers融入低年級學童健康飲食之認知成效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邱梨玲(2007)。國小兒童藝術鑑賞能力相關理論分析。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9。2019.3.8取自:http://www.aerc.nhcue.edu.tw/journal/Journal9.htm
    施靜菲、侍建宇(譯)(1994)。《國民小學藝術教育》。臺北市:五南。John Lancaster(1990)Art in the primary schools.
    洪邦傑(2014)。IRS即時反饋系統融入四年級數學領域教學之研究-以數與量為例。私立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洪嘉佑(2012)。動態評量結合電子白板與即時反饋系統之實驗研究-以國小數學領域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胡麗芳、林器弘、林怡君(2009)。運用即時反饋系統於社區老人健康促進之成效。北市醫學雜誌,6(6),445-454。
    馬福洋(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能力現況探討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世瑛(2001)。電腦多媒體教學在國中藝術教育上的應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綜合企劃組(2018)。即時反饋系統,讓教室動起來!。擷取自https://ppt.cc/f5qLJx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4),104-121。
    康軒文教事業(2003)。國小藝術與人文課本,第八冊(六下),40-45。
    張亦妤(2005)。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欣賞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全成(2000)。網路美術教學初探。國教世紀,193,47-50。
    張奕華(2001)。美國中小學美術教學應用科技之現況及其對我國九年一貫視覺藝術教學之啟示。國教輔導,40(6),26-33。
    張春興(1994)。教育心裡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秋慧(2017)。Plickers融入國小一年級注音教學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瓊穗、翁婉慈(2006)。臺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29~162。
    張繼文(1992)。商業設計的本質性任務與趨向─透過視覺傳達呈現影像世界。現代美術,39,47-52。
    教育部(19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108-112年)。
    http://www.bnps.ttct.edu.tw/m/404-1053-45156.php?Lang=zh-tw
    郭昭佑(2007)。教育評鑑研究原罪與解放。臺北市:五南。
    郭秋月(2005)。美術鑑賞教學對國小兒童形塑能力之影響研究-以立體藝術作品教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添財(2014)。高級中學學生數位學習成效之研究。臺灣教育。
    郭禎祥、陳碧珠(2008)。教育想像力:學校課程、教學的設計與評鑑。臺北市:洪葉文化。
    郭禎祥(1993)。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教育新趨勢。臺北:臺灣師大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編印。
    陳均輔(2011)。即時反饋系統融入健康教育教學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陳秀萍(2002)。美術教師運用資訊科技協助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俞均(2007)。批評對話教學在美術鑑賞課中的應用策略。嶺東學報,12,147-165。
    陳思妤(2016)。多媒體影片結合即時反饋系統Plickers 應用於五年級自然科補救教學之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昭維(2009)。互動即時回饋系統應用於國小高年級英語字彙教學成效之探討-以臺北縣某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朝平、黃壬來(1999)。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陳榮清(2001)。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瓊花(1997)。我國青年藝術觀念探討之一---繪畫表現上“像"與“不像"問題的看法。美育月刊,87,29-38。
    陳瓊花(1997)。從兒童繪畫表現探討文化的差異與特質--臺北市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如 何畫“我未來的家庭"。美育月刊,83,47-56。
    陳瓊花(1997)。藝術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陸蓉之(1990)。數位科技與當代藝術的聯動關係。資訊科技與藝術教育研討會。
    彭吉象(1994)。藝術學概論。淑馨出版社。
    曾肅良(2012)。藝術鑑賞。臺北市:三藝文化。
    黃力生(2015)。網路線上即時回饋系統融入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研究。中華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壬來(1992))。創意美勞-國小美勞科教學策略理論與應用。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美賢(2002)。學習鑑賞繪畫的要領,藝術教育講座選輯。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頁140-143。
    黃嘉雄(2007)。課程設計與評鑑。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授課資料。
    溫嘉榮(1999)。資訊與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72,10-14。
    詹恩慈(2015)。IRS即時反饋系統應用於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學童學習成就之影響。中華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資訊教育總藍圖計畫辦公室(2015)。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草案)http://csenet.ice.ntnu.edu.tw/masterplan/
    廖昭彥、王子華(2016)。行動學習教學現場的現況與未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2),1-4。
    網奕資訊(2009)。「IRS 即時反饋式創新教學研習教育訓練講義」。2019.3.8 取自http://www.habook.com.tw/eTeaching/。
    劉子鍵、王瑀(2004)。IRS 促進之「螺旋式全班討論模式」:模式之設計與實施。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報(GCJCE),1。
    樊湘濱(1989)。學術本位(DBAE)的美術教育與我國小學美勞教育之比較研究。國教世紀,25(2),2-5。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6)。視覺藝術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19.3.8取自: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5999/va_final_c_070326a.pdf
    鄭明憲(1997)。小學裡可行的藝術鑑賞教學模式。國教輔導,36(6),29-33。
    鄭嘉琪(2012)。美感知覺鑑賞及創作教學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盧明德(1998)。記號:物質性符號的表達─談資訊時代的藝術。ARTWAVE,77(2),15-22。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國小藝術與人文課本,第八冊(六下),34-45。
    蕭貴徽(200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與學習風格對國小藝術鑑賞學習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親子天下(2015)。Plickers!零成本超簡易的紙本IRS即時反饋系統。2019.3.8 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712
    賴麗桂(2007)。資訊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童分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東諭(2012)。運用IRS發展課程設計歷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數學領域教學「統計圖表」、「未知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謝美璇(2009)。應用 IRS 提升原住民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成就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羅美蘭(1995)。臺北市立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美館。
    蘇振明(1994)。兒童美術鑑賞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研究。臺北市:中華色顏出版社。
    蘇振明(2003)。九年一貫「國小視覺藝術教育」的九大問思與對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術系。
    蘇薇蓉(2010)。IRS即時反饋系統融入五年級數學領域教學之研究-以小數概念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鐘雯琪(2007)。故宮數位典藏資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方案之探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貳、英文部分
    Chan, L. J., Yang, J. C., Yu, F. Y., & Chan, T. W.(2003). EduXs: Multilayer Educational Services. Platforms.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 41 (1), 1­18.
    Conoley, J. W. (2005). Impacts of an audience response system on student achievement in high school agriscience cours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Raleigh.
    Dunn,P.C.(1996).More Power:Integrated Interactive Technology and Art.Education.Art Education,49(6), 6-11。
    Eisner,E.W.(1985).The Art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 A Personal View. London:The Falmer Press.
    Esiner, E.W.(1983a).Educational Connoisseurship and Criticism : Their from and function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In G. F. Madaus, & M. S. Scriven,&D.L.Stuffleam,(eds) Evaluation Models :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335-346).Boston: Kluwer-Nijhoff Publishing.
    Esiner, E.W.(1979).The use of qualitative forms of evaluation for improving educational practic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Studies,1(6),11-20
    Feldman, E. B. (1967). Art as image and idea.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Gardner, H.(1983).Artistic intelligence. Art Education,36(1),47-49。
    Gok, T. (2011). An evaluation of student response systems from the viewpoint of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 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0(4), 67-83.
    Mathews,J.C.(1997).Computers and Art Education.ERIC Digest.
    (ERICED410180)
    Prensky,M. (2001).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On the Horizon,9(5), 1-6.
    Siau, K., Sheng, H., & Nah, F. F. H. (2006). Use of a classroom response system to enhance classroom interactivity.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49(3), 398-403.
    Smith, O. (1966).The logic of teaching the art. In R. Smith(Ed.), Aesthetics and criticism in art education. Chicago: Rand McNally and Co.,50-51.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ia University.
    Smith, N. H.(1983). Art criticism and reading:theoretical and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PH. D. Dissertation, Georgia University.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