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趙立平 |
---|---|
論文名稱: |
觀光衝擊下居民認知之研究──以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為個案分析 |
指導教授: | 鄭國泰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第四代政策評估 、觀光政策 、觀光衝擊 、居民認知 |
外文關鍵詞: | the fourth generation policy evaluation, tourist policy, tourism impact, residents’ cogni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台灣因為地理景觀與人文環境具有特殊性,故擁有豐富而多樣化的人文與自然資源,深具發展觀光的雄厚潛力。近年來,觀光旅遊業蓬勃發展,再加上觀光可增加外匯及提供稅收,又可提升地方的繁榮,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都爭相投入觀光產業的發展。然而,觀光發展雖背負起振興經濟與地方繁榮的任務,但觀光的衝擊也漸漸地為當地社會與環境帶來正面與負面之影響。當地居民勢必承受觀光發展所造成的各式衝擊,其經濟活動、生活模式、社會文化風氣變遷與生活環境都會產生變化。
因此,本研究透過第四代政策評估的方式,對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發展觀光後,對當地居民認知所產生的影響進行政策評估。研究結果顯示居民認為觀光發展所帶來的經濟及社會文化影響正面多於負面,而實質環境影響則是負面多於正面,其中交通的惡化與遊客遺留垃圾的增加所帶來的困擾最大。居民對於當地較主要的建議與需求為觀光內涵的加強、觀光設備的加強、遊客量的控制。大部分居民對於觀光發展的建議與疑慮在現行的觀光政策中皆有標示,然而在政令宣導與居民溝通的部份仍有待相關單位注意。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ssess the tourism impact in East River Village at Township of south village in Miaoli County via the fourth generation policy evaluation. By the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ome stakeholders,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an bring economic and social culture influence, an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essence is negative rather than positive. Moreover, there is a need to resolve intension , and to enhance hardware and software , and to control the population of the tourist . In the end, the research provide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process its tourist policy in the future.
參考文獻
中文
大河建築師事務所(2002)。苗栗縣南庄鄉高山林業鐵道復駛及周邊觀光資源配合規劃案,苗栗縣政府觀光課。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2004)。參山國家風景區暨桃竹苗及脊樑山脈旅遊線整體觀光發展規劃,交通部觀光局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五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雯君、張維安(2004)。客家文化與產業創意:2004年客家桐花祭之分析。社會文化學報,18,121-146。
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二版)。台北:巨流。
交通部(2002)。交通政策白皮書。台北:交通部。
朱志宏(1999)。公共政策,修訂初版。台北:三民書局。
何秉燦,(2004),觀光衝擊認知與觀光衝擊管理策略之研究-以奮起湖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吳宗瓊(2003)。部落觀光與生態旅遊。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5,15-18。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1995)。行政學(一)。台北:三民書局。
吳瑋倫,(2004),新竹縣新埔鎮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新竹。
李允傑等合著(1999)。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素馨、侯錦雄 (1998)。休閒文化觀光行為的規範—以原住民觀光為例: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產業論文集(97-107)。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李莉莉,(2001),綠島觀光衝擊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李喬(2001)。客家文化的反省與展望。客家,136,18-19。
李貽鴻(1986)。觀光行政。台北:淑馨出版社。
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理論與應用。台北:華泰出版社。
林憶蘋,(2001),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變遷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台中。
客家工作小組,(2001),對於客家文化節的一些想法與回應,客家,2001年春節特刊,22-24。
紀俊臣、楊正寬、林連聰(1998)。觀光行政與法規。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紀駿傑(1998)。從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自主觀光: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產業論文集(45-50)。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至沛,(1998),回應性政策評估理論之研究--兼論台北縣老人年金政策,國立中興大學,台中。
徐瑞穗,(2003),節慶活動參與者之參與動機、效益認知和滿意度研究-以92年麻豆文旦節為例,私立靜宜大學,台中。
泰翔工程顧問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南庄鄉整建部落生活新風貌建設先期規劃,苗栗縣南庄鄉公所。
馬凱 (1998)。原住民的文化資源特色與民族經濟: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產業論文集(13-27)。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莊啟川,(2001),地方居民對觀光影響的知覺與態度之研究—以山美社區為例,私立大葉大學,彰化。
郭建池,(1999),阿里山地區原住民對其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郭柏村,(1994),觀音山風景區居民對觀光開發影響認知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陳本騰,(2004),原住民部落居民對發展觀光產業影響的認知─以苗栗縣泰安鄉南三村為例,私立靜宜大學,台中。
陳其南(1998)。文化產業與原住民部落振興: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產業論文集(77-78)。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陳建寧,(1999),公民文化與地方發展初探,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陳家苓(2001)。文化性慶典及觀光業:發展的成果:APEC議題研究精選系列2.觀光、文化節慶(65-77)。台北:APEC研究中心。
曾瑞宏建築師事務所。苗北地區社區風貌營(2005)造規劃設計監造成果報告書,苗栗縣政府觀光課。
游仁君,(2000),北埔傳統聚落觀光發展與空間行為模式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台中。
楊明賢(2002)。觀光學概論(二版)。台北:揚智文化。
趙政山主編;張志遠等撰(1990)。南庄鄉風土誌。苗栗:苗栗縣政府。
趙碧華、朱美珍編譯( 2000)。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台北:學富文化。
劉大和(2001)。關懷布農部落—社會經濟與文化觀光的考察:APEC 議題研究精選系列2.觀光、文化節慶(173-188)。台北:APEC研究中心。
劉大和(2001)。觀光與文化節慶—台灣當前觀光發展重點:APEC議題 研究精選系列2.觀光、文化節慶(14-21)。台北:APEC研究中心。
劉可強、王應棠 (1998)。觀光產業對原住民文化的衝擊與對策芻議—社區自主的觀點: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產業論文集(61-76)。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劉曄穎,(2003),現居居民對觀光發展影響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七星潭社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蔡明學,(2003),淡水鎮居民對觀光發展社經影響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賴如伶,(2002),南庄蓬萊村居民對原住民觀光發展衝擊認知知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台中。
薛雅惠(2004)。旅遊地的形成與其對區域發展的衝擊。社會科教育研究,9,17-34。
謝世忠,(1994),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
鍾溫凊、鄒君瑋(1998)。促進原住民地區觀光事業發展之問卷調查研究:第二屆造園景觀與環境規劃設計研究成果研討會。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鍾嘉謀(2001)。建議一個適合時代的客家人新定義(下)。客家,134,50-52。
顏宏旭,(1994),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台中。
羅紹麟(1985)。遊樂衝擊與森林遊樂管理。台灣林業,10(5),1-3。
羅紹麟、童秋霞(2000),自然資源經營之利害關係人分係—以林務局主管人員為例。林業研究季刊,22(4),45-58。
羅肇錦(2001)。客家文化節的省思。客家,136,1-2。
蘇毓淞(2001)。亞太地區觀光行政單位觀光訓練手冊:APEC議題研究精選系列2.觀光、文化節慶(173-188)。台北:APEC研究中心。
英文
Alister Mathieson & Geoffrey Wall.(1982).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England:Longman.
Ap, J. & Crompton,L.(1998).Develop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 .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 37(2), 120-130.
Brougham & Bulter(1981).A Segmenta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 Attitudes To The Social Imact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9:569-589.
Dogan Gursoy & K.W. Kendall(2006).Hosting Mega Events:Modeling Locals’Support. Annal of Tourism Research , 33(3),603-623.
Kamsma, T. & Bras, K.( 2000).Gili Trawangan–from desert island to‘marginal’paradise, In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Lankford, S., & Howard, D.(1994). 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1(1), 121-139.
Les M. Lumsdon(2006).Factors Affecting The Design Of Tourism Bus Services. Annal of Tourism Research , 33(3),748-766.
Mathieson, A. & Wall, G.(1982).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England:Longman.
Pearce, P.L., & Moscardo, G..(1999). Tourism community analysis: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In D.G. Pearce & R.W. Butler (Eds.),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pp. 31-51). London: Routledge.
Ryan, C.(1991).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Recreational Tourism, London: Routledge, 133-137,148-150.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1997).International Tourism:A Global Perspective. Madrid: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Chava Frankfort Nachmias and David Nachminas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潘明宏譯) (1999)。台北市:韋伯文化。
Edward Burnett .Taylor著。原始文化 (蔡江濃譯) (1988)。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