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易澄
論文名稱: 魯迅雜文語言研究
指導教授: 劉承慧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冊
中文關鍵詞: 魯迅雜文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語言形式隱喻修辭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魯迅雖投注畢生心力創作雜文,不過文學研究者似乎沒有給予適當的關注。論者多半重視雜文的思想層面,至於雜文的文類特徵與語言特色為何,則尚未深入研究。魯迅的雜文是研究議論文不能迴避的研究對象,本論文在過去的研究基礎上,從魯迅眾多的雜文集中,選擇《華蓋集》與《華蓋集續編》作為論文的研究範圍,這是因為《華蓋集》與《華蓋集續編》是魯迅成熟運用語言的代表著作,以這兩本雜文集作為研究魯迅雜文的對象,應是合宜的選擇。
    雜文的中心功能是針對特定現象進行議論,魯迅在文本中運用了各式文類形式,這種獨特的用言方式具有何種特徵便是重要的問題。本論文援用了語言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的結論:一、《華蓋集》與《華蓋集續編》的語言形式以長句為主,單句較少;以話題鏈構成的長句較為鬆散,可以允許多個子題進入長句之中;以事理聯繫構成的句群則帶有強烈的理據色彩。二、經常以「~,因為~」收束一個句子或句群,「因為∼」通常是對前句的評論。三、魯迅並以弱化的事理關係標誌,如「但是」、「所以」貫串篇章,這使得讀者可以清楚找出篇章的主線。四、在特定反諷的語境中,作者會使用文言語氣詞,呈現出文白夾雜的語言風格。
    論者曾提及魯迅的雜文以「隱喻傾向」為主要特色,本論文以Lakoff的隱喻理論歸納出【文化傳統是鬼魂】、【國粹是阻礙物】、【中國人是家畜】為其主要的隱喻。魯迅以隱喻方式談論「文化傳統」、「國民性格」等重要議題不令人意外,但使用的隱喻語言粗淺而具有煽惑性,使得原應強調立場與理據的議論文朝向情感層面。《華蓋集》與《華蓋集續編》是議論文的成功著作,魯迅在文本中展現了一位散文大家,如何巧妙地運用語言的藝術,創作出一篇篇令人折服的文章。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 文獻回顧 1 1.2 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 7 1.3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 分析原則 11 2.1 術語界定 11 2.1.1 句子 11 2.1.2 主謂結構 12 2.1.3 話題鏈 12 2,1.4 題旨板塊 13 2.1.5 複句定義 13 2.1.6 事理關係 14 2.1.7 「由果溯因」的討論 16 2.2 隱喻理論 17 2.2.1 漢語修辭學中的比喻辭格17 2.2.2 西方修辭學中的隱喻 18 2.2.3 Lakoff的隱喻理論 19 第三章 雜文類型與書寫模式 22 3.1 雜文類型 22 3.1.1 報章與雜文 22 3.1.2 小品與雜文 24 3.1.3 小說與雜文 26 3.1.4 其他文體的分工 29 3.2 書寫模式 31 3.2.1 以話題鏈構成散行長句 32 3.2.2 以事理關係構成富理據性的長句 34 3.2.3 使用「~,因為~」格式進行議論 35 3.2.4 以弱化的事理關係標誌貫串全篇 38 3.3 文言語氣詞 40 3.3.1 文言語氣詞界定 40 3.3.2 使用文言語氣詞的語境 42 3.3.3 「也」和「矣」43 3.3.4 「乎」和「哉」44 第四章 隱喻 46 4.1 二元對立的詞彙選擇 46 4.2 文化傳統是鬼魂 48 4.3 國粹是阻礙物 52 4.4 中國人是家畜 56 4.4.1 中國人是羊 56 4.4.2 中國人是牛 61 第五章 結論 65 參考書目 附錄

    中文(依作者姓氏排列)

    王希杰,1996,《修辭學通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王富仁,1996,〈中國現代主義文學論〉,《天津社會科學》1996.4。
    王 瑤,1998《中國現代文學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
    王富仁,1994,〈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魯迅研究月刊》1994.1-1994.12。
    于治中,2004,〈論意識型態中的物質性與主體性〉,《中外文學》,第33卷,第2期。
    戈公振,1982,《中國報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方 梅,2005,〈自然口語中弱化連詞的話語標記功能〉,沈家煊編:《現代漢語語法的功能、語用、認知功能》,北京:商務印書館。
    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歐梵,1995,《鐵屋裡的吶喊》,台北:風雲時代。
    李長之,1985,《魯迅批判》,《1913-1983 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匯編》第一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李奕園,1986,《文化與行為》,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佐丰,1994,《文言實詞》,北京:語文出版社。
    邢福义,2002,《漢語複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邢福义,2004,《漢語語法三百問》,北京:商務印書館。
    邢福义等著,2004,《漢語句法機制驗察》,北京:三聯。
    呂正惠,1989,《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學生書局。
    呂叔湘,1990,《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德旋述,呂璜錄,1966,《初月樓古文緒論》,《別下齋叢書》第20冊,台北:藝文印書館。
    汪 暉,1990,《反抗絕望-魯迅的精神結構與吶喊徬徨研究》,台北:久大。
    利奇(Geoffrey Leech)著,李瑞華等譯,1987,《語義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周作人,1982,《苦竹雜記》,台北:里仁書局。
    周作人,1982,《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台北:里仁書局。
    周作人,2003,《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郁達夫,2003,《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姚永樸,1976,《文學研究法》,台北:廣文書局。
    俞平伯,1995,《燕知草》,河北教育。
    夏濟安,1977,《夏濟安選集》,台北:志文出版社。
    馬建中著,呂叔湘等編,2001,《馬氏文通讀本》,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陸儉明,沈陽著,2005,《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望道,1964,《修辭學發凡》,上海:作家。
    陳平原,2005,《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二魚文化。
    韋勒克(Rene Wellek)著,劉象愚等譯,2005,《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章太炎,1995,《國故論衡》第二冊,收編於《章氏叢書》(一),江蘇:廣陵古籍。
    張 琢,1993,《中國文明與魯迅的批評》,台北:桂冠。
    梁啟超,1989,《飲冰室合集》1,北京:中華書局。
    梁啟超,1967,《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曹逢甫著,謝天蔚譯,1995,《主題在漢語中的功能研究—邁向語段分析的第一步》,北京:語文出版社。
    曹逢甫,蔡立中,劉秀瑩著,2001,《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曹植方主編,1989,《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上卷,江蘇教育出版社。
    舒衡哲(Vera Schwarcz),劉京建譯,2000,《中國啟蒙運動:知識份子與啟蒙運動》,台北:桂冠。
    黃慶萱,2002,《修辭學》,台北:三民。
    楊 牧,1981,《現代中國散文選1》,台北:洪範。
    楊 澤,1996,《魯迅散文選》,台北:洪範。
    趙元任著,呂叔湘譯,1979,《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家璧主編,2003,《中國新文學大系》,上海:上海文藝。
    劉承慧,1998,〈試論先秦漢語的構句原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抽印本》vol.69。
    劉承慧,1999,〈先秦漢語的結構機制〉,《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五輯•語言中的互動》,台北: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劉承慧,2006,〈中文書面長句子的構句方式〉。未刊稿。
    劉 康,200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出版。
    樂黛雲編,《當代英語世界魯迅研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台北:麥田。
    魯 迅,1982,《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
    蔡宗陽,2001,《修辭學》,台北:文史哲。
    錢理群,2003,《與魯迅相遇:北大演講錄》,北京:三聯。
    瞿秋白,1989,《瞿秋白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羅漪文,2004,《左心房漩渦之風格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英文論著(按照作者姓氏字母排列)

    Culler, Jonathan.1997. Literary Theory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auconnier, Gilles. 1994. Reprinted.Mental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Fauconnier, Gilles. 1997.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amsci, Antonio. 1994. Paris Letters.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 Johnson , M. 1980. Metaphor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 G. 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Andrew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 Cambridge Press.
    Lacan, Jaques. 1978.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Norton .
    Su, Lily I-wen(蘇以文). 2000.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as Evidence in Chinese. 台灣語言學的創造力學術研討會.漢學研究中心 . 2000/1/14-1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