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巫金味 Wu Chin-Wei |
---|---|
論文名稱: |
獨生女兒與單親母親親子關係之敘說研究 A Narrative Study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
指導教授: |
王文秀
Wang Wen-hsi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5 |
中文關鍵詞: | 獨生女兒 、單親母親 、母女關係 |
外文關鍵詞: | only daughter, single mother,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邀請三位成年期單親獨生女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其與母親之間的親子關係變化,以及女兒與母親之間遇到的困境與因應。本研究以敘事研究為取向,理解三位研究參與者的主觀經驗,以「整體-內容」方式敘寫其生命故事,並採用「類別-內容」的方式進行研究分析與討論。
研究發現,三位研究參與者的成長過程有個別差異,母親們的親職教養方式也不盡相同;即使如此,三位研究參與者的成長發展仍有共同的脈絡,遂勾勒出本研究獨生女兒與單親母親之親子關係發展,整體而言成長至成年期有以下四個階段:
1.童年期:順應親意—習慣獨立不讓母親擔心
2.青少年期:轉向其他客體—從友伴找到親密的依歸
3.成年前期:回到兩人關係—練習溝通表達自己不同於母親的想法
4.成年中期:結婚離家—母女建構目前適合彼此的親近方式
在女兒知覺母女關係的困境上,從三位女兒和母親間濃密的感情可以看到,女兒嘗試保持與母親親近的關係,又希望保留自己自主的心理空間,也因此發展出相對應的因應方式有:
1.個性差異—對應母親個性,找到相處法則
2.獨立自主—試著與母親劃開一點距離
3.渴望親近—開啟母女間真實的對話
4.分離焦慮—從籌備婚禮中女兒練習對彼此放心與放下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研究者對親職教育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dynamic between the only-daughters and their single mothers, the difficulties they encountered, and how they dealt with the hardship. The study adopted purposeful sampling, three female adults who are the single daughters with their mother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According to narrative research approach, these life-stories were written in “holistic-content” perspective and then analyzed in “categorical-content” perspective.
Although 3 daughters had different life stories, their mothers adopted different ways of motherhood,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during their growing process. Four stages of single mother-daughter interactive experience were found:
1.Childhood: Daughters accommodated and tended to be independent so as not to bother their mothers.
2.Adolescence: Daughters turned to peers to seek the intimacy and belongingness.
3.Early adulthood: Daughters turned back to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practicing communicating and expressing their different views from their mothers.
4.Adulthood: Daughters got married and left home, constructing appropriate ways to be close to their mothers.
The coping strategies those 3 daughters used to adjust their mother-daughter interaction included: (1) to accommodate the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daughters and their mothers; (2) to be more independent, daughters tried to set clear boundaries in their relationships; (3) to pursue for intimacy, daughters and mothers tried ways to have more intimate communication; and (4) to deal with the separation anxiety through the process of wedding preparation.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suggestions were addressed.
中文部分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譯)(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原作者:Smith, J. A.),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3)。
方慧民、吳英璋(1987)。離婚因素、親子關係、及學童之適應。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49-167。
內政部戶政司(2012)。結婚對數與粗結婚率。取自http://www.ris.gov.tw/zh_TW/346
內政部戶政司(2012)。離婚對數與粗離婚率。取自http://www.ris.gov.tw/zh_TW/346
內政部統計處(2013)。內政統計通報:102年第25週我國離婚對數變動狀況分析【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l
內政部統計處(2011)。99年單親家庭狀況調查摘要分析【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surveylist.html
內政部統計處(2011)。9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初步綜合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統計處第四局第六科。
王先棠(2004)。台灣城市成年獨生子女:親子互動、人際關係、婚育觀念。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孝先(1991)。單親的支持系統及其生活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沂釗(1994)。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俐雯(2004)。慈濟單親媽媽超越逆境之敘說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王玲(2009)。從總生育率趨勢看人口結構變化。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新聞稿。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1563
王善嬿(2008)。上海新女兒:從家庭面向分析獨生女兒的性別經驗。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慧琦(1992)。離婚者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鍾和(2000)。單親家庭的親職教育。載於何福田(主編),單親家庭之教育與輔導(3-38頁)。台北市:心理。
司法院統計處(2012)。地方法院離婚事件附帶子女監護權歸屬。取自http://www.judicial.gov.tw/juds/report/sf-18r3.htm
史倩玲(2010)。台灣女性單親家庭增加近六成。台灣立報。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3767
朱恩伶(譯)(2009)。給媽媽的貼心書: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原作者:Donald W. Winnicott)。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原著出版年:1964, 1957)。
朱儀羚、吳芝儀、蔡欣志、康萃婷、柯嬉慧(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原作者:Crossley, M. L.)。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江素芬、劉慈惠(2004)。喪偶單親媽媽與她的孩子之間—失去膀臂之後的日子與教養。新竹師院學報,19,113-198。
行政院戶政司(2011)。內政統計年報:人口婚姻狀況。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行政院主計處(2011)。9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初步綜合報告。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0081&ctNode=2858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余德慧(2003)。生命史學。台北市:心靈工坊。
余德慧、蔡怡佳(1995)。「離合」在青少年發展階段的意義。本土心理研究,3,93-140。
利翠珊、張妤玥(2010)。代間照顧關係:台灣都會地區成年子女的質性訪談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1),99-124。
吳文傑、許嘉銘(2004)。單親家戶之住宅租擁選擇。都市與計劃,31(4),325-340。
吳秀莉(2002)。復原力對國中單親家庭學生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原作者:Lieblich, A., Tuval-Masiach R., & Zilber T.)。嘉義:濤石(原著出版年:1998)。
吳婉慧(2000)。三代情--以父母支持離婚女兒為例探究代間協助。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嘉瑜(2004)。親子關係的另一端:成年期親子關係特色。諮商與輔導,217,20-24。
吳慧玲(2003)。單親學生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靜樺(1994)。離婚家庭青少年子女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坤政(2006)。從家庭系統分化看家庭關係。諮商與輔導,249,21-24。
李奇勵(2011)。女性單親家庭親子韌力開展歷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韋姍(2006)。成年前期獨生子女的自我信念、人際信念與家庭信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瑞婷(2007)。成年子女與退休父母同住的親子離合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嘉莉(2001)。高雄縣市離婚婦女生活適應及其復原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汪光慧、李明晉、林茂森、邱楓文、黃麗英(2003)。離婚女性單親家庭之國中生親子衝突與因應。屏東師院學報,19,67-98。
林昭溶(1999)。國中學生親子衝突的因應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11,47-101。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萬億、秦文力(1992)。台北市單親家庭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未出版。
林燕招(2007)。何處是我家—少年小說中單親議題的探討。國立台東大學進修部暑期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邱湙絜(2006)。生命的困與破:單親媽媽離婚後復原力之敘說分析。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宣秀慧(2001)。青少年親子衝突歷程中的親子互動。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束鍾(2002)。擺渡人生--從優勢觀點看都市原住民單親婦女的生活世界-以台北縣市阿美族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洪正吉(民99年9月24日)。生太少!民國111年人口零成長,少子化嚴重比2年前的推估值提前了4年,人口老化太快,民國116年開始每2人就要扶養一個老幼。中國時報,A26版。
洪秀珍(200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婉嫃(2010)。單親就業父母工作與家庭衝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胡幼慧、周雅容(1996)。婦女與三代同堂:老年婦女的經濟依賴與居住困境探索,婦女與兩性學刊,7,27-57。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7頁)。台北:巨流。
胡海國(譯)(1992)。兒童心理學(原作者:Elizabeth B. Hurlook)。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76)。
胡韶玲(2003)。四位低收入戶單親母親的復原歷程—論親子力量的影響。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胡韶玲、孫世維(2008)。低收入戶單親母親的復原歷程:論親子力量的影響。應用心理研究,38,61-105。
風笑天(1990)。中國的獨生子女:他們的家庭、教育和未來。網路資料:http://www.sachina.edu.cn/library/degreeDoc/BS/Bzy/18731806_c.htm
風笑天(2006)。第一代獨生子女婚後居住方式:一項12城市的調查分析。人口研究,5,57~63。
徐秋央(2000)。原生家庭經驗、心理分離-個體化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袁儷綺(2002)。獨生學童性別、年級與其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張君玫(譯)(2003)。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原作者:Chodorow, N. J.)。台北市:群學(原著出版年:1978)。
張佩韻(1999)。離婚單親父親父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怡貞(1998a)。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張怡貞(1998b)。淺談獨生子女的教育研究導向。教育資料文摘,42(3),141-149。
張怡敏(2005)。一個諮商師的親子關係經驗對其諮商專業影響之自我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美惠(譯)(2002)。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原作者:J. S. Wallerstein)。台北市:張老師(原著出版年:2000)。
張英陣、彭淑華(1998)。單親家庭的問題與社會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84,12-29。
張虹雯、郭麗安(2000)。父母爭吵時的三角關係運作與兒童行為問題之相關研究。中華輔導學刊,8,77-110。
張清富、薛承泰、周月清(1995)。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專案研究,未出版。
張榕芸(2010)。青少年時期經歷親職化者經驗之探究─以單親家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玲珠(2000)。國中生親子衝突來源及其處理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淑琴(1991)。單親兒童性別角色、學業性向及其相關之研究。教師天地,53,56-59。
許舒雅(2008)。桃園區高中生獨生子女的親子三角關係、同儕關係與心理健康之關聯性研究。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許維素(1994)。阿德勒學派家庭組型的再認識。輔導季刊,30(1),31-40。
連廷嘉、徐西森(譯)(2006)。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原作者:J. McLeod)。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2001)。
郭靜晃、吳幸玲(2003)。臺灣社會變遷下之單親家庭困境。社區發展季刊,102,144-161。
陳小燕(2004)。成年前期在學獨生子女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怡伶(2001)。普查中的性別與單親面向:台北市女性經濟戶長單親家庭住宅狀況之初探。台北市政府社會局89年度婦女議題研究委託及補助案發表會。
陳信英(2001)。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美伶(2008)。國小獨生子女親子關係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惠雯、林世華、吳麗娟(2001)。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青少年子女適應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2(2),143-165。
陳若喬(2001)單親小孩上大學:以優勢觀點探討靑少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事件的生活歷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若喬、鄭麗珍(2002)。破繭而出-青少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之大學生生活歷程的優勢經驗。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7(1),35-97。
陳雁靜(2003)。單親母親之母職經驗與內涵。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順發(譯)(2000)。獨生子女不麻煩—怎樣教養獨生子女(原作者Pickhardt, C. E.)。台北市:台灣麥克(原著出版年:1997)。
陳燕錚(1999)。成年期女性從原生家庭到婚姻家庭的心理依附與分離歷程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淑華(2005)。婆家?娘家?何處是我家?女性單親家長的家庭支持系統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9(2),197-262。
彭淑華(2006)。台灣女性單親家庭生活處境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4,25-62。
彭淑華、張英陣(1995)。單親家庭的正面功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彭鏡禧、夏燕生(譯)(2009)。給要離家的女兒:林妲派斯坦詩選。(原作者Linda Pastan)。台北市:書林(原著出版年:1988)。
游顓瑜(2006)。單親家庭福利需求與福利網絡組織的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秀媛(2005)。單親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復原力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迺毓(2001)。家庭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淑滿、周麗端、葉明芬(2008)。依附與其相關因素之後設分析—台灣近二十年文獻的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1),39-62。
黃斐莉(1993)。台北市單親家庭子女照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琴雅(1992)。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敬傑(2011)。世上只有媽媽好?單親父、母親對子女的教育影響。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黃烈順(2008)。新加坡繼親青少年生活適應之探討。國立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黃寶萱(2006)。復原力對離異家庭高職學生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楊秋燕(1993)。青少年親子衝突來源、情感經驗與解決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雅華(2002)。請戴上綠色眼鏡進入我的翡翠城堡:運用優勢觀點探討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的生活世界。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靜利、董宜禎(2007)。台灣的家戶組成變遷:1990-2050。台灣社會學刊,38,135-173。
鄔佩麗(1998)。從失落經驗看單親家庭因應策略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23-50。
劉惠琴(2000a)。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
劉惠琴(2000b)。青少女在母女關係中的個體化模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4),53-91。
劉惠琴(2005)。親子關係中「多元個體化」歷程的內涵與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4),55-92。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心理。
蔡佳靜(2002)。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蔡秋雄、高淑清(2006)。再見童年:國小單親女童親職化經驗的看見與省思。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1-28。
蔡婉琳(2003)。單親媽媽的居住經驗與居住需求—以台北市平價住宅單親媽媽為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群瑞(2002)。復原力對離婚後個人適應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筱葳(2007)。不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的國小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分離-個體化與生活型態、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清霞(2009)。台灣經濟家戶組成與特性的變遷-1976年至2004年。臺灣社會福利學刊,7(2),47-100。
鄭淑君、郭麗安(2008)。夫妻婚姻滿意度與其獨生子/女三角關係運作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2),199-220。
鄭麗珍(1999)。女性單親家庭的資產累積與世代傳遞過程。台大社會學刊,1,111-147。
鄭麗珍(2001)。家庭結構與青少年前期學童的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5,197-270。
薛承泰(1996)。台灣單親戶的分佈與特性:以1990年普查為例。人口學刊,17,1-30。
薛承泰(2002)。台灣地區單親戶的變遷:1990年與2000年普查的比較。台大社會工作學刊,6,1-33。
謝品蘭(1992)。單親家庭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韓貴香(2001)。離婚婦女之生活資源與適應。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67-106。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
嚴久惠(1998)。阿德勒取向遊戲諮商團體對國小社會適應困難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玫君(2008)。從敘事治療的理論看「繼親家庭」與家族治療新方向。諮商與輔導,274,35-37。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1992)。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羅皓誠、楊雅鳳(2012)。繼親家庭中的兒童適應、親子關係與親職合作。輔導季刊,48(2),42-52。
賴歆怡(2011)。繼親家庭問題解決教育介入策略。家庭教育雙月刊,34,64-74。
英文部分
Bowen, M. (1978).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Northvale, NJ: Jason Aronson.
Carla, W. (2008). Introduc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2nd ed.). UK: McGraw-Hill.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 :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Sage.
Crandall, J. E. (1975). A scale for social interest.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31(0), 187-195.
Falbo, T., & Polit, D. F. (1986). Quantitative review of the only child literature: Research evidence and theory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0(2), 176-189.
Fischer, V. R. (1981). Transitions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3, 613-622.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illigan, C. (1988). Exit—voice dilemmas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In Gilligan, C., Ward, J. V., & Taylor, J. M. (Eds), Mapping the moral domai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olby, B. J., & Bretherton, I. (1999). Resilience in postdivorc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s. In H. I. McCubbin, E. A. Thompson, A. I. Thompson & J. A. Futrell (Eds.), The dynamics of resilient families (pp. 237-269). Thousand Oaks, CA: Sage.
Greenhalgh, S. (1988). Intergenerational contracts: Familial roots of sexual stratification in Taiwan. A home divided: Women and income in the Third World.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rotevant, H. D., & Cooper, C. R. (1986). Individuation in family relationship. Human Development, (29), 82-100.
Hetherington, E. M., Bridges, M., & Insabella, G. M. (1998). What matters? What does not? Five perspective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rital transitions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2), 167-184.
Kerr, M. E., & Bowen, M. (1988). Family evaluation: An approach based on Bowen theory. New York: Norton.
Minuchin, S. (1974). Families & family therap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urray, M. (2007). Narrative psychology. In J. Smith (Eds.), Qualitative psyc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London, UK: Sage. pp. 111-132.
Polkinghorne, D. E. (1995).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Hatch, J. A., & Wisniewski, R. (Eds.)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pp. 5-24). London: The Falmer.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human science. New York,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oberts, L. C., & Blanton, P.W. (2001). “I Always knew Mom and Dad loved me best”: Experiences of only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7, 125-140.
Rosenberg, B. G., & Hyde, J. S. (1993).The only child: Is there only one kind of only?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4(2), 269-283.
Rosenkranz, N. C. (2004).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guilt in the separation and adjustment process of the female, only child, freshman college student. (PsyD dissertation, CHICAGO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2004).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6, 2838.
Smith, J. A. (Ed.). (2003). Qualitative psyc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 research methods. London: Sage.
Wallerstein, J. S., Lewis, J. M., & Blakeslee, S. (2000). The unexpected legacy of divorce. New York: Hyperion.
Weinraub, M., & Wolf, B. M. (1983). Effects of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s on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in single-and two-parent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54, 1297-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