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期知識份子身為文化啟蒙、社會運動的意見領袖,足以在公共領域裡發聲、實踐作為,發揮影響力。本論文試圖透過整理、分析、統計日據時期知識份子在報章雜誌發表的文章、言論,並以民族主義為軸心,發覺知識份子豐富的思想內涵及其轉變。同時由於知識份子扮演社會精神文化建設的指導者、提供者,耙梳其言論當可窺知社會文化趨向,有助理解日據時期社會氛圍,釐清各期焦點議題所在及對文化運動、社會運動的影響層面,掌握當時台灣文化內涵與特質。
第一章漢文化的捍衛與凝聚,針對知識份子漢族文化認同的形成加以立論,說明當時知識份子在文化上認同漢族文化,卻尚無民族意識概念。而後從武裝抗日、儒學改革與漢文復興運動論述知識份子對於代表漢族文化的捍衛,以明瞭知識份子對於民族文化的態度與情感。
二章乃從文化啟蒙層面入手,從白話文運動、新舊文學運動,說明知識份子對於文化普及的努力,並由文化啟蒙、人格改造的角度,檢視西方個人主義思想對知識份子造成的衝擊與影響,而後探討具個人解放代表意義的婦女解放議題,並從中瞭解個人解放不外是民族解放的前提,個人乃為群體而效力。
第三章則論述新知識份子對於政治權利的追求,從民主思潮對知識份子的影響,而後分析代表民族運動的地方自治理念,並兼及民主運動的同化主義,而由文章數量與發表時間顯示,自治訴求漸為知識份子共識,可見知識份子雖受民主思潮影響,亟欲建設民主法法治的現代社會,但所強調者仍是民族革命。
第四章探討大眾文化與社會主義思潮,由於社會主義思潮重視無產大眾利益,在文化發展上也出現以大眾為對象的訴求,文化的權柄不再以知識份子馬首是瞻,台灣話文、鄉土文學、民間文學、普羅文學等都呈現了此「大眾化」趨勢。而主張民族解放者以民族革命為先,階級解放者則認為階級革命之後,自達成民族解放的目標。在爭論中,民族主義者漸納入了農工運動路線,向左翼合流。然而因日本解散民眾黨與對階級運動的取締,使得抗日的社會運動中輟,左翼力量受到壓制,戰場轉移至文學層面,路線再度回歸右翼。最後則論及世界主義的提出,隱含反日本同化因子,並具有掙脫文化、民族束縛的意味,呼應傳統強調人類尊貴性的層面。
結論則指出新知識份子在面對殖民統治強大的壓力下,根植於台灣現實的思想,展現了兩歧性與多重風貌,除了激起強烈的民族意識之外,亦關照傳統、本土,企圖保存、復興漢族文化,同時受西方個人主義、民主法治、社會主義等思想影響,以具體行動追求台灣的現代化,並以之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同化政策,爭取社會、民族的平等,企圖跳脫日本壓迫,尋求台灣立身於國際社會的可能。
參考書目
壹、原始資料
《三六九小報》,台北成文書局影印本。
《台灣》、《台灣青年》,台北得泓資訊有限公司光碟版。
《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1至15),台北東方書局影印出版,1974年春季。
《台灣新民報》光碟版(1933年),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1980年。
《新文學雜誌叢刊》(1至17),台北東方書局復刻本,1981年三月出版。
《台灣大眾時報》,台北南天書局發行,1995年8月影印版。
《新台灣大眾時報》,台北南天書局發行,1995年8月影印版。
《台灣日日新報》,漢珍數位圖書出版公司網路版。
《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台北南天書局發行,2001年6月影印版一刷。
《台南新報》文藝欄,國立台灣文學館影印版。
《南瀛佛教會報》,南瀛佛教會發行,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攝製微捲版。
《赤道報》、林宜鰲編《反普特刊》(赤崁勞働青年會發行)照相版,翁聖峰提供,見http://cid-7119e383722c931c.skydrive.live.com/browse.aspx/.res/7119E383722C931C!124。
貳、書籍
台灣慣習研究會編:《台灣慣習記事》二卷一○號,台北古亭書屋印行,1969年9月。
李守孔:《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77年8月三版。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4詩選集、5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15日初版。
梁景峰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詩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
王詩琅編:《日本殖民體制下的台灣》,台北眾文書局,1980年12月初版。
陳少廷編撰:《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第三次印行。
台灣教育會編:《台灣教育沿革誌》(重刊本),東京青史社,1982年5月1日發行。
黃大受:《台灣史綱》,台北三民書局,1982年10月初版。
楊碧川編著:《台灣歷史年表》,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983年9月28日出版。
吳守禮:《近五十年來台語研究之總成績》,台北大立出版社,1983年。
周陽山編:《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時報出版社,1983年出版。
連橫:《台灣通史˙獨立紀》,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3月六版。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7月出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6月版。
尹章義:《台灣近代史論》,台北自立晚報社,1986年9月初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2月初版。
王詩琅譯:《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5月初版。
張毓茂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一刷。
台灣文學研究會主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8月。
陳碧笙:《台灣地方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7月增訂二版二刷。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12月增訂六版。
夏志清著、劉紹銘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11月15日再版。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初版。
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等著:《中華文化史》上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5月初版一刷。
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等著:《中華文化史》中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5月初版一刷。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一九二○—一九三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5月15日初版一刷。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臺原出版社,1993年6月一版一刷。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3年9月5日再版。
黃昭堂著、廖為智譯:《台灣民主國之研究》,臺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年12月初版。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4年1月一版。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
《台灣教授協會通訊—馬關條約100週年紀念專輯》第二期,1995年5月出版。
地球出版社編:《中國文明史——清代前期》上冊,台北地球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三)》(沿革誌第二編),台北南天書局,1995年。
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
林載爵:《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6年5月。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7月初版一刷。
劉崇稜:《日本近代文學概說》,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初版。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二刷。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月1日初版一刷。
余英時等著:《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5月初版。
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臺原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一刷。
李世偉:《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一版一刷。
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第五、六冊(台灣語言相關資料上、下),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0年出版。
張光正編:《張我軍全集》,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年8月一版一刷。
中島利郎編:《一九三○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一刷。
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10月初版一刷。。
何振盛、杜嘉芬譯,丹尼•羅伊(Deney Roy)著:《台灣政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初版。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6月1日初版一刷。
林國章:《民族主義與台灣抗日運動(1895∼1945)》,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年6月。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8月初版一刷。
陳淑容:《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市立圖書館,2004年12月。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僅參考其第二章〈糾結的對立—殖民地台灣的認屬關係˙認同身份與政治運動〉頁81至126),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一刷。
黃英哲編:《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一至四冊,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0月初版一刷。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1月1日。
翁聖峰:《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出版一刷。
丹青圖書公司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六、十一至十三冊,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出版(未著名出版日期)。
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台北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參、一般論文
葉石濤:〈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總序〉,《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小說卷,頁7至35,1979年7月。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收於《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頁93至177,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1月初版二印。
傅博:〈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的評價問題〉,《文星》一○四期,頁107至114,1987年2月。
蔡淵洯:〈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初探〉,《思與言》二六卷一期,頁109至132,1988年5月。
王曉波:〈五四時期文學革命與日據下台灣新文學運動(上)(下)〉,《中華雜誌》二七卷六期、八期,頁42至45、48至54,1989年6月、8月。
劉紀曜:〈胡適思想中的個人主義〉,師大《史學會刊》三五期,頁55至59,1991年6月。
河原功作、葉石濤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上)(中)(下)〉,《文學台灣》一、二、三期,頁217至245、238至271、225至264,1991年12月、1992年3月、6月。
陳明柔:〈《日據時代台灣知識份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緒論〉,收於《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八期,頁98至122,1993年9月。
林永堅:〈「台灣話文」理論與實際之探討(日據篇)〉,《中台醫專學報》8期,頁327至369,1994年8月。
林美琴:〈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寫實精神〉,《台灣文藝(新生版)》六期,頁10至16,1994年12月。
陳芳明:〈殖民地革命與台灣民族論—台灣共產黨的一九二八年綱領與一九三一年綱領〉,收於施正鋒編《台灣民族主義》,頁287至320,1994年12月15日。
周昌龍:〈五四時期知識份子對個人主義的詮釋〉,《漢學研究》一二卷二期,頁63至80,1994年12月。
林萬億:〈從邊緣到自主的台灣社會〉,高雄《自立早報》七版,1995年4月15日。
黃昭堂:〈台灣民主國與台灣的獨立〉,台北《台灣時報》三版,1995年4月15日;另收於《台灣教授協會通訊—馬關條約100週年紀念專輯》第二期頁17至18。
施正鋒:〈台灣民族主義的意義〉,收於《台灣民族主義》教授論壇專刊2頁5至8,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12月15日初版一刷。
張堂錡:〈周作人與個人主義〉,《鵝湖》月刊二○卷七期,頁6至13,1995年1月。
李筱峰:〈不想獨立的「獨立運動」——「台灣民主國」的本質〉,高雄《自立早報》三版,1995年4月16日;另收於《台灣教授協會通訊—馬關條約100週年紀念專輯》第二期頁19至20。
李筱峰:〈一百年來台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台灣,我的選擇!:國家認同的轉折》頁73至145,台北玉山社,1995年出版。
許世楷〈過分依賴外援的台灣民主國〉,收於《台灣教授協會通訊—馬關條約100週年紀念專輯》第二期頁14至16,1995年5月。
吳密察:〈1895年「台灣民主國」的成立經過〉,見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頁11至54,台北玉山社,1996出版。
黃昭堂:〈第二次大戰前「台灣人意識」的探討〉,見黃昭堂《台灣淪陷論文集》,頁81至109,臺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6出版。
劉東:〈周作人:失去儒家制衡的「個人主義」〉,《二十一世紀》雙月刊三九期,頁92至106,1997年2月。
施懿琳:〈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再觀察—兼論其對台灣傳統詩壇的影響〉,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系列—第四次會議: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1998年5月2日。
呂興昌:〈論鄭坤五的「台灣國風」〉,《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頁291至301,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6月10日。
楊貞德:〈進化與自由——胡適自由主義中的歷史觀及其涵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一四期,頁257至324,1999年3月。
陳芳明:〈初期新文學觀念的形成〉,《聯合文學》一七九期,頁154至164,1999年9月1日。
蔡淵洯:〈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與五四運動之關係〉,《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49至761,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9年。。
吳盈靜:〈五四傳統下的個人主義——論胡適個人主義與家庭孝統的辯證關係〉,《嘉義技術學院學報》六七期,頁181至194,1999年。
翁聖峰:〈日據時期(1920至1932)台灣的儒學與儒教——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台灣文獻》五一卷四期,頁285至307,2000年12月。
翁聖峰:〈評《日局時期台灣儒學參考文獻》—兼論續編《日據時期台灣儒學參考文獻》的可行方向〉,《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一一卷一期,頁169至186,2001年3月。
錢淑華:〈五四時期的人權意識—新青年雜誌有關人權理念的宣傳與對禮教的抨擊〉,《中正嶺學報》三○卷一期,頁241至246。
楊永彬:〈從『風月』到『南方』—析論一份戰爭期的中文文藝雜誌〉,收於《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總目錄、專論、著者索引》頁68至150,2001年6月初版一刷。
郭怡君:〈『風月報』通俗性之呈現〉,收於《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總目錄、專論、著者索引》頁151至173,2001年6月初版一刷。
葉永文:〈民主意識形成之分析——以台灣日據時期為例〉,《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一六期,頁49至76,2003年9月。
陳雀倩:〈影的告別——論魯迅的現代意識與個人主義〉,淡江大學《中文學報》一二期,頁145至172,2005年6月。
林振中:〈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史研究—同化教育政策之批判與啟示〉,《國民教育研究學報》一六期,頁109至128,2006年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黃美娥:〈日治時代台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古典台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頁183至227,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7月初版。
翁聖峰:〈日治時期黃純青的文學與文學觀〉,《臺北文獻》直字166 期,頁93至142,2008年12月。
肆、學位論文
黃樹仁:《日據時代台灣知識份子的意識型態與角色之研究(1920—1927)》,1980年,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1986年7月,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春成:《日據下台灣知識份子反殖民之意識研究—台灣民報(1920-1927)個案研究》,1987年6月25日,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祺正:《三十年代台灣鄉土話文運動》,1990年6月,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
陳明柔:《日據時代台灣知識份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1921至1937)》,1993年6月,淡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林倖妃:《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運動中的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1994年6月,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祺椿:《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1994年,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忠:《自由主義知識份子與近代中國——以羅隆基為例(1928至1949)》,1997年6月,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豪:《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之民族認同(1920至1945)》,2000年6月,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車:《黃石輝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翁聖峰:《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2002年7月,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秋櫻:《民族主義的性別意涵—以日據時代的台灣島內民族主義為例》,2003年7月,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敏忠:《日治初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台灣日日新報》(1989—1906)為主》,2004年6月,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伍、網路資源
伊藤潔著、陳水螺編譯:「台灣歷史」網站,網址:http://www.leksu.com/。
沈建德:《台灣血源七千年之證言》,網址:http://taup.yam.org.tw/PEOPLE/961117-4.htm。
沈建德:〈你是中國人? 驗一驗再說〉,《台灣公論報》,1996年5月15日,網址: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223。
魏萼:〈閩南人、客家人,同根同源——漢越一體論的緣起〉,網址:http://www.china.org.cn/chinese/TCC/haixia/50133.htm。
PanRenPu et al:〈台灣人的族源〉,網址:http://home.pchome.com.tw/science/daiwanlang/。
林媽利:〈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台灣人」的來源〉,網址: http://www.wufi.org.tw/linmali.htm。
李英明:《「民族主義」與「主權」觀念之研究》,國政研究基金會,2002年4月29日,內政(研)091-037號。
林呈蓉:〈史上最初的台灣獨立運動:台灣民主國〉,台灣歷史學會,網址: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0528.htm。
鍾安西:〈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制度述評〉,《世紀中國》,網址:http://big51.chinataiwan.org/twzlk/jy/gk/200512/t20051216_220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