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佩燕 Pei- Yen Chou |
---|---|
論文名稱: |
以情境及合作學習策略融入英語導覽客家美食文化提升國小學童英語學習興趣與成效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and Effectiveness-Using Situated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to Integrate into English Guide to Hakka Food Culture |
指導教授: |
陳美如
Mei-Ju Ch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49 |
中文關鍵詞: | 情境學習 、合作學習 、英語導覽客家美食 |
外文關鍵詞: | contextual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English tour Hakka cuisin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地球村時代,學習英語目的是擴展國際視野。本校學生以客家族群眾站大多數,又鄰近通往內灣的捷運車站,外國旅客經常造訪旅遊。為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英語溝通會話能力,認同在地文化,使用「情境教學」及「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以英語導覽客家美食融入課程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如何使用英語導覽在地客家美食文化,讓世界看見台灣,深度了解客家文化內涵。
本研究以新竹縣灣灣國小五年級三個班為參與研究班級,採用行動研究的歷程,引導學生以同儕合作學習,提升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並評估英語導覽客家傳統美食課程對學生學習英語之成效,最後透過自我省思,探討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教師自我專業知能之影響。從本研究中發現
一、情境與合作學習策略融入英語導覽客家美食文化課程是可行的。
二、利用情境與合作學習策略融入英語導覽客家傳統美食文化課程,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成就。
三、研究者透過情境與合作學習策略融入英語導覽客家傳統美食文化課程設計,能提升學生、家長、教師、學校行政對情境與合作創新教學的支持與認同。
In the age of the global village,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English is to exp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Most students are Hakka family , and access to the Neiwan near the MRT station, foreign tourists often visit tourism.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to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 skills, recognition in local culture, the use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strategies to navigate Hakka cuisine English into the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use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the guide Browse the Hakka food culture, let the world see Taiwan, the depth of understanding of Hakka culture.
In this study, Hsinchu County, Bay of fifth-grade three clas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class, using action research course and guide students to peer learning, to enhance students' English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to assess the English tour Hakka traditional cuisine courses for students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English, the last through self-reflection,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impact of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teachers. Found from this study
First, the context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into the English tour Hakka food culture curriculum is feasible.
Second, the use of scenarios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into the English tour Hakka traditional food culture courses, to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Third, the researchers through the situation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into the English tour Hakka traditional food culture curriculum design, discovery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situations can improv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English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中文部分
大台灣旅遊網(2012)。竹縣十大伴手禮北埔哈客愛擂茶。取自
http://035804591.tranews.com/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
28。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王仁癸(2009)。情境教學在國小英語教學的應用。北縣教育,(69)。
行政院 (2002)。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 。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08)。「提升國人英語力建設計畫」媒體報導新聞回應稿 。取自 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160288&ctNode=10000&mp=100
行政院(2003)。E 世代人才培育計畫。
江欣穎(2010)。多元智能理論在國小英語教學上的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朱怡苹(2006)。配對合作學習法對國小學生英文學習效果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呂貞嬅(2006)。參加課後托育對國小學童學習成就之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4 。
辛淑如(2007)。最小情境教學法對英語為外語學習者發展語用知能之效益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市。
李中莉(2003)。以合作閱讀策略教學促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字彙學習能力。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宋秋美(2005)。國小實施「溝通式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四年級學生為例 。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8(2), 267~296
李蕙慈(2011)。國小三年級實施情境式作文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何傅(2013)。 探析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實施情境式課堂教學。取自
http://big.hi138.com/jiaoyuxue/yingyujiaoxue/201303/437789.asp
吳宥羢(2011)。優質英語環境與英語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 取自
procet.eng.ntnu.edu.tw/mod/resource/view.php?id=690
林毓敏(2013)。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桃園國際英語村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客家委員會(2011)。客美美食特色。取自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5455&ctNode=1701&mp=1699&ps=
施玉惠、朱惠美(1999)。國小英語課程之精神與特色。教育研究資訊,第七期 ,頁
1-5。臺北市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徐新逸(1995)。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29,
13-22。
徐新逸(1995)。「錨式情境教學法」教材設計、發展與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
37(1),14-24。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育革新之回應。 教育資訊,15(1),16-24。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台北:東華。
張武昌(2009)。全國各縣市英語村辦理情形分析專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張武昌(2006)。臺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129-144。
張憲庭(2009)。學校實施情境教學的有效策略。北縣教育,(69)。
新竹縣政府(2011)。新竹縣100學年國際教育引導課程教學參考手冊。新竹:新竹
縣政府
陳長青(2011)。引導閱讀與思考活動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語文能力影響之研
究-以臺北市大安區某國小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
北市。
陳海泓(2001)。如何利用圖畫故事書發展兒童的創造力。語文教育通訊,23,64-78。
陳秋蘭 (2010)。大學通識英文課程實施現況調查。長庚人文社會學報,3(2)
張杏如(2010)。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東大學。
莊筱玉、傅敏芳、林怡倩(2008)。建構式英語教學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7(1)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陳信智(2010)。Vygotsky 的社會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啟示。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生教育學術論壇論文集(頁53-63),高雄市。
陳靜宜(2008)。「英語村」情境教學課程設計發展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
蓮市。
黃莉娟(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增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珮棻(2013)。合作學習實施於國中八年級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嘉義市。
黃珮玲(2007)。運用資訊融入與合作學習策略進行國小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黃祈穎(2011)。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情境教學的學習成就表現-北市某情境中心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覃怡華(2011)。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口語能力與英語學習態度
之影響-以英語情境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
北市。
廖惠娟(2009)。合作學習於英語課程與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中教育大學學
報,23(2),87-108
廖柏森(2005)。溝通式教學法(CLT)中全英語教學之反思。英語教育電子月刊,第十
五期,民國九十六年二月二十日,取自:http://ejee.ncu.edu.tw/issues/2005-04-
4clt.html。
劉青欣(2003)。國小英語教學實行合作學習之合作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
院,嘉義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 五南。
蔡姿娟(2004)。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三學生英語閱讀理解及態度之效益研究。國民
教育研究學報,13 ,261-283
蔡居澤(2012)。情境教學法在綜合活動領域教學的運用。亞洲體驗教育學會AAEE 電子報~愛體驗、愛分享。
鄭晉昌(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12,3-14。
鄭晉昌(1997)。視覺思考及科學概念的獲取-設計與發展電腦輔助視覺學習環
境。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33,20-27。
賴斯漢(2010)。國中生在「英語村」學習動機與語言焦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鍾邦友(1994)。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製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市。
顏佩如、游自達、洪如娟、李致菁(2008)。台灣國小英語繪本教學之探討。「第十九屆課程與教學論壇─E世代教學專業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藍敏真(2008)。運用情境教學與合作式學習法培養國小學童英聽能力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羅秋祝(2010)。屏東縣墾丁英語村建置之研究--以海洋教育、慢食文化為主
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顧大維、張文智(2010)。情境感知技術與溝通式教學策略融入國小情境式英語學
習環境之設計與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外文部分
Brown,J.S.,Collins,A.&Duguid,P.(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18, 32-41.
Dewey,J.(1956).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 and The school and society
/introduction by Leonard Carmichae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lliott, J. (1992),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Books.
Elliott, J. (1998), 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ocial chang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on, D. A. (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London: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