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錦雲 HSU CHIN-YUN |
---|---|
論文名稱: |
一位優質幼教人之專業省思 An Excellent Pre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Reflection |
指導教授: |
林麗卿
LIN LI-CHI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8 |
中文關鍵詞: | 國幼班巡迴輔導員 、教師專業省思 |
外文關鍵詞: | teacher's professional reflection, teaching supervisors for the kindergarten clas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優質幼兒園教師之專業省思,瞭解其擔任教師及國幼班巡迴輔導員時,對於幼兒教育課程與教學相關的省思內容和層次,以及專業省思對其產生之影響。研究問題為:(一) 一位優質幼教人之專業省思內容為何?(二) 一位優質幼教人之專業省思層次為何?(三) 教師專業省思對一位優質幼教人之影響為何?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式,資料蒐集方法為訪談、文件蒐集及觀察。
本研究發現如下:(一) 一位優質幼教人之專業省思內容,包括:幼兒、課程與教學、學習區及教學輔導四大面向。(二) 一位優質幼教人之專業省思層次,包含:技術性省思、詮釋性省思及批判性省思三個層次。(三) 專業省思對優質幼教人的影響和改變,包含:精進自省能力、不以自己的標準衡量他人、學習區的改變與成長。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七項結論並對幼兒園教師、國幼班巡迴輔導員、師資培育機構及未來後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reflections of an excellent preschool teacher. The major research questions are: 1. What is the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reflections of an excellent preschool teacher? 2. What is the professional reflection hierarchy of an excellent preschool teacher? 3.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the professional reflections on an excellent preschool teacher?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the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include interviewing, document collection and observation.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professional reflection content of an excellent preschool teacher mainly falls into four categories: young childre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learning centers and teaching supervision. 2. The professional reflection hierarchy of an excellent preschool teacher includes three levels: technical reflectivity, interpretive reflectivity and critical reflectivity. 3. The effects of the professional reflections on an excellent preschool teacher include: Enhancing professional reflective thinking, respecting multiple values and standards, and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learning center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s seven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pre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supervisors for the kindergarten class,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future studies.
中文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M. Lichtman著。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User's Guide)。臺北市:學富文化。
江麗美(譯)(1999)。A. William著。幼教典範:六個傑出的幼教老師(The good preschool teacher: Six teachers reflect on their lives.)。臺北市:桂冠。
江麗莉(1997)。邁向專業成長之路。新幼教,14,4-6。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概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資料分析。
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th ed.)(頁219-264)。嘉義市:濤石文化。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怡欣(2015)。臺中市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層次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政賢(譯)(2006)。C. Marshall & G. B. Rossman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Designing qualitative)。臺北市:五南。
沈偉(2006)。以質量評估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以美國幼兒教育機構質量標準與認定體系談起。早期教育,7,11-13。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臺北市:心理。
周鳳美(2010)。師資生集中實習教學省思札記之內容分析。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3(1),41-69。
林育瑋(2007)。成長的另一種途徑─案例教學法。幼教資訊,194,41-45。
林育瑋(2008)。以幼稚園為本位的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行動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4(1),15-48。
林彥佑(2012)。教學日誌─教師的反省與精進。師友月刊,539,84-86。
林偉信(2011)。故事、閱讀與討論。臺北市: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閱讀學會。
林清章(2012)。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幼兒教保研究期刊,8,53-79。
林清章、陳啟東(2005,12月)。幼稚園教師專業能力指標發展之探討。載於亞洲大學舉辦之「第二屆健康的幼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9-159),臺中市。
林進財(2015)。精進教師課堂教學的藝術與想像:教學與學習的寧 靜革命。臺北市:五南。
侯英梅、宋斌華(2011)。淺談教學日誌與教師專業成長。中國電力教育,4,26-27。
姜文閔(譯)(1995)。J. Dewey著。我們如何思維(How we think)。臺北市:五南。
洪福財(2000)。幼教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反省策略及其應用。臺北市:五南。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81-126)。 臺北市:心理。
夏林清等(譯)(2004)。D. A. Schön著。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臺北市:遠流。
孫維屏(2003)。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徐瑞仙(譯)(1996)。E. G. Hainstock著。細論蒙特梭利教育(The essential Montessori)。臺北市:及幼文化。
馬菁菁、湛啟標(2007)。教師反思研究與專業成長。2015年1月2日,取自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39/jiaoshi.htm
高博銓(2001)。反省思考與教學革新。師友月刊,403,40-43。
高敬文(1990)。批判的反省與師資培育計畫。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3,35-57。
國家教育研究院(編)(2000)。教育大辭書。2016年5月27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283/
張孝筠、孫良誠(2014)。103學年度國民教育幼兒班教保訪視及巡迴輔導工作小組-教保輔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思雁(2008)。幼兒教師繼續教育方式的研究。高等函授學報(哲社版),22(11),19-22。
張純子(2009)。一位幼兒教師生涯發展:敘說研究。人文社會科學 研究,3(3),20-41。
張萩琴(2008)。幼兒教師教學省思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萬新(譯)(2003)。J. Dewey著。天才兒童的思維訓練 (How we think)。臺北縣:上游。
張德銳、李俊達、王淑珍(2014)。認知教練方案對中小學教師教學省 思與專業成長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教學輔導教師為例。課程與教 學季刊,17(4),145-172。
張德銳、李俊達、蔡雅玲(2004)。國小初任教師教學檔案對教學省思與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2-2413-H133-002)。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教育部(2008)。扶持五歲幼兒教育計畫。97年3月31日教育部台 國(三)字第09700396598B號函發布。
教育部(2013)。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2010全見版。臺北市:小畢空間。
許健將(譯)(2008)。K. M. Zeichner & D. P. Liston著。反思教學導論(Reflective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臺北市:心理。
陳正乾(2009,4月)。從俗民教育學來做教學輔導。論文發表於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主辦之「2009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陳玉枝 (2003b)。國小實習教師體育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玉枝(2003a)。國小實習教師體育教學反省之調查研究 : 以臺東師 範學院為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二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 (上),219-234。
陳向明 (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紅葉文化。
陳美玉 (1997)。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市:麗文。
陳美玉 (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市:麗文。
陳美玉 (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聖謨 (199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麗華(1998)。教學反省。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403-437)。臺北市:師大書苑。
彭欣怡、林育瑋(2012)。幼教教師案例撰寫歷程及專業成長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4(1),59-92。
彭新維(2001)。國民小學教師教學省思之質性研究─以臺北市一所學校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游振鵬、蕭立成(2008)。幼教教師專業發展面向之理論分析。研習資訊,25(3),113-120。
黃月美、林惠君(譯)(2008)。C. G. Mooney著。幼教理論及其實踐對話(Theories of childhood :an introduction to Dewey, Montessori, Erikson, Piaget & Vygotsky)。臺北市:華藤文化。
黃世裕(2003)。幼兒學習區情境規劃。臺北市:五南。
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臺北市:心理。
黃意舒(2006)。教師的專業思考─「觀察與省思」的探討與實踐。臺北市:華藤。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廖鳳瑞(譯)(1997)。L. G. Katz著。專業的幼教老師(Talks with teachers more talks with teachers)。臺北市:信誼。
廖慧君(2009)。國小附設幼稚園學習區規劃之探討:以桃園縣國小 附幼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維基百科(2014)。太陽系。2014年12月2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9%98%B3%E7%B3%BB
歐用生(1998)。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 115-143。
蔡宜容(譯)(2014)。A. Chambers著。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Tell Me: Children, Reading, and Talk)。臺北市:天衛文化。
蔡敦浩、劉育中、王惠蘭(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臺北市: 鼎茂。
簡楚瑛(2009)。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藍毓仁(譯)(2008)。J. Ritchie & J. Lewis著。質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臺北市:巨流。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 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2)。臺北市:巨流。
蘇育令(2008)。從教師專業發展計畫書中探究幼兒教師之培育。幼 兒教保研究期刊,2008(2),65-82。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英文
Aidan, C. (1996). Tell Me: Children, Reading, and Talk. York, Me. : Stenhouse Publishers ; Markham, Ont. : Pembroke Publishers.
Brookfield, S. D. (1995). Becoming a Critically Reflective Teacher.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Dewey, J. (1993). How We Think. Chicago: Henry Regnery.
Henderson, K. A. (1991). Dimensions of choice: A aualitative approach to recreation, Parks, and Leisure Research.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Katz, L. G. (1972).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preschool teacher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73(1), 50-54.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owers, L. S. W. (1999). The nature, roles, and interplay of the inner and outer voice of reflective teach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ultorak E. G. (1993). Facilitating reflective teaching in novice teacher. Journal of Teachr Education, 44(4), 288-297.
Schö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
Schön, D. A. (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Toward a new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mith, T. H. (1999). Teacher’s reflections: The content and proce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Van Manen, M. (1977). Linking ways of knowing with ways of being practical. Curriculum Inquiry, 6, 205-228.
Wiles, J. & Bondi, J. (2007).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A guide to practice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