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于宣
論文名稱: 八仙洞遺址無名洞四發掘出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研究
A Study of Neolithic Remains excavated from Wuming Cave 4 at Baxiandong Site
指導教授: 臧振華
口試委員: 李匡悌
陳有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八仙洞遺址無名洞四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麒麟文化花崗山文化
外文關鍵詞: Baxiandong Site, Wuming Cave 4, Neolithic age, Peinan Culture, Chilin Culture, Huakangshan Cultur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八仙洞遺址為臺灣的國定遺址,以出土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相關遺存聞名。然而,遺址中除了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存外,也包含大量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歷來這些新石器時代遺存的文化歸屬較少進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其文化內涵亟待釐清。本論文即為臺東縣八仙洞遺址近年新發現的一處洞穴——無名洞四中所發掘出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研究報告。
    無名洞四海拔高度77.9公尺,位於八仙洞海蝕洞群的第二層平台,此平台的周圍及上下方皆可見相似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留。本論文由無名洞四洞口及洞外探坑的地層疊壓狀況、出土陶器與石器的類型學分析,以及文化層中絕對年代的測定成果,試圖為該洞穴所出土新石器文化遺存進行文化歸屬的定位,並整理、歸納學者們對臺灣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研究,對卑南文化、麒麟文化及花崗山文化間文化分類的疑義進行討論。經由上述的分析討論,本文作者研判無名洞四所出土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應歸屬為「卑南文化麒麟類型」或「卑南文化麒麟地方相」,年代約距今3300-2800年,屬於該文化的早期階段。


    Baxiandong site is a nationally designated archaeological sit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angpin Culture. This culture is well-known because it's so far the only Palaeolithic culture found in Taiwan. Besides the Palaeolithic culture, however, numerous artifacts belonged to late Neolithic age have also been uncovered at the Baxiandong site. This thesis is in an attempt to study these Neolithic artifacts excavated from a newly-found cave named Wuming Cave 4,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second terrace, with an altitude of 77.9 meters above the current sea-level, of the uplifted conglomerate rocks at Baxiandong. The major problems concern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1. to identify the cultural belonging of the Neolithic remains from Wuming Cave 4, 2. to clarify the debates of the classificatory problem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s of Peinan, Chilin and Huakangshan on the east coast of Taiwan.
    The methods utilized in this study are mainly based on typological, stratigraphical and chronological analyse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olithic cultural remains of the Wuming Cave 4 should be identified as the Chilin type of the Peinan Culture or a local Chilin phase of the Peinan Culture, which is dated about 3300-2800 B.P.

    第一章、研究目的、方法 1 第一節、前言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1 一、描述八仙洞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內涵並釐清其文化歸屬 1 二、進行臺灣東部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類的研討 2 第三節、研究材料與方法 3 一、類型學分析 3 二、層位學分析 3 三、年代學分析 4 第二章、八仙洞遺址的研究背景 5 第一節、自然生態環境 5 第二節、人文生態環境 8 第三節、遺址研究沿革 9 一、舊石器時代研究概述 9 二、新石器時代研究沿革 10 第四節、坑位、層位與發掘方法 13 一、發掘方法 16 二、坑位 16 三、層位 17 第三章、遺物及年代分析 22 第一節、陶質遺物分析 22 一、質地 23 二、器形 27 三、紋飾 57 四、小結 63 第二節、石質遺物分析 64 一、打製石器 64 二、磨製石器 73 三、石料標本 79 四、小結 83 第三節、年代分析 87 第四章、綜合分析與討論 89 第一節、八仙洞遺址無名洞四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內容 89 一、陶器遺留 89 二、石器遺留 95 三、小結 95 第二節、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各文化內涵比較、釋疑 97 一、麒麟文化: 99 二、卑南文化: 101 三、花崗山文化: 101 四、討論 103 第五章、結論 109 參考文獻 111 圖版 117

    1. 中文、日文著作:

    王強
    1984 《臺東縣卑南史前遺址的地下層位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尹意智
    2011 〈台灣史前考古學「文化」〉。《人類與文化》 42:122-139。

    朱正宜
    1990 《台東縣馬武窟溪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文薰
    1969 〈長濱文化:臺灣首次發現的先陶文化〉。《中國民族學通訊》9:1-27。
    1976a 《台東縣八仙洞遺址發掘報告(潮音、乾元兩洞石器的分析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63學年度研究獎助費論文摘要(人文及社會科)。
    1976b 〈台灣東海岸の巨石文化〉。《えとのす》6:145-156。
    1980 〈由考古學看臺灣〉。刊於《中國的臺灣》。陳奇祿等合著,頁93-220。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宋文薰、連照美
    2004《卑南考古發掘 1980~1982——遺址概況、堆積層次及生活層出土遺物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宋文薰、尹建中、黃士強、連照美、臧振華、陳仲玉及劉益昌
    1992 《台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中國民族學會專案研究叢刊(一)。內政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中國民族學會。

    何傳坤
    1996 《台灣史前文化三論》。台北:稻鄉。

    李光周
    1984 〈墾丁國家公園所見的先陶文化及其相關問題〉。《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44::79-147。

    李坤修
    1987 《卑南文化實用陶容器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卑南遺址的新發現及新問題〉。《臺東文獻》復刊 7:40-71。
    2005 〈臺東縣長濱鄉僅那鹿角(Kingnaluga)遺址調查試掘報告〉。《田野考古》 10(2):49-84。
    2007 《臺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第二期計畫期末報告》。臺東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11 〈卑南火車站南側卑南遺址的考古發現及其相關問題探討〉。《2010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 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頁5-I-1~5-I-27。

    李坤修與葉美珍
    2001 《臺東縣史‧史前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李坤修與張振岳
    2006 《臺東縣原住民舊社及遺址普查計畫》。台東縣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

    李玉芬
    1999 〈第二章 地名〉。刊於《臺東縣史 地理篇》 頁53-131,夏黎明編纂,林玉茹等纂修。臺東:臺東縣政府。

    周泰鈞與張茂盛
    1999 〈第五章 土壤〉。刊於《臺東縣史 地理篇》 頁229-256,夏黎明編纂,林玉茹等纂修。臺東:臺東縣政府。

    林朝棨
    1981 〈臺灣海岸山脈海蝕洞堆積物之研究〉。《華岡地質》 3:13-34。

    林文宗
    1999 〈第八章 海洋〉。刊於《臺東縣史 地理篇》 頁377-390,夏黎明編纂,林玉茹等纂修。臺東:臺東縣政府。

    林建成
    2004 《畫說後山情》。臺東:臺東縣政府文化局。

    姜柷山、趙仁方、張家豪(姜柷山等)
    2007 《臺東長濱平原的文化景觀》。臺東:臺東縣政府文化局。

    夏黎明
    1999 〈第四章 氣候〉。刊於《臺東縣史 地理篇》 頁205-228,夏黎明編纂,林玉茹等纂修。臺東:臺東縣政府。

    孫寶鋼
    2006 〈臺灣東海岸麒麟遺址出土器物的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66:216-246。

    連照美
    1976 《台東縣八仙洞遺址發掘報告(海雷洞出土石器的分析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63學年度研究獎助費論文摘要(人文及社會科學)。
    2000 〈考古學的理論與實踐—卑南研究二十年〉。《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55:5-31。
    2003 《臺灣新石器時代卑南研究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連照美、宋文薰
    1986 《遺址堆積層次及文化層出土遺物之分析研究》。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報告第三卷。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
    2006《卑南遺址發掘 1986~1989》。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連照美、宋文薰、李坤修、李明欣、趙金勇、市原常夫、馮淑芬、李德仁、陳韻安及黃信凱
    1992 《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專刊 2。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陳文山與王源
    1996 《臺灣東部海岸山脈地質》。台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陳有貝
    1991 《花蓮縣花蓮溪口至秀姑巒溪口附近海岸遺址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花蓮縣芳寮遺址的調查與試掘〉。《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9:152-177。

    陳有貝與尹意智
    2009 《花蓮縣嶺頂、大坑遺址調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陳韻安
    1991 《台東縣台東市鯉魚山遺址的考古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振岳
    1994 《台灣後山風土誌》。台北:臺原出版社。

    張智欽
    1999 〈第六章 水文〉。刊於《臺東縣史 地理篇》 頁257-275,夏黎明編纂,林玉茹等纂修。臺東:臺東縣政府。

    郭素秋
    1995 《臺東縣馬武窟溪流域史前遺址調查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士強
    1991a 〈台東縣泰安村老番社遺址〉。刊於《考古與歷史文化(上)》頁 79-122,宋文薰、李亦園、許倬雲、張光直主編。台北:正中書局。
    1991b 〈從東河地區談東海岸史前文化及其有關問題〉。《田野考古》2(1):1-29。
    1991c 〈從小馬洞穴談台灣地區的先陶時期文化〉。《田野考古》2(2):37-54。
    黃士強與劉益昌
    1980 《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 — 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1993 《臺東縣東河橋南引道考古遺址搶救發掘報告》。內政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執行。

    黃士強、張慧端、陳維新、朱正宜及陳有貝
    1989 《東部海岸陸域資源調查及分析 — 人文史跡資源調查分析》。臺灣省住都局市鄉規劃處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黃士強與陳有貝
    1990 《東河地區遺址試掘及史前文化重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

    黃士強、臧振華、陳仲玉及劉益昌
    1993 《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中國民族學會專案研究叢刊(二)。內政部委託中國民族學會。
    葉美珍
    1987 《卑南文化農業形態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 〈台東的史前文化〉。《臺東文獻》復刊 2:14-27。
    2000〈花崗山文化之研究〉。《宜蘭文獻雜誌》43:67-127。
    2001 《花崗山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專刊第六號。
    2004a 〈台東縣長濱鄉城子埔遺址試掘報告〉。《臺東文獻》復刊 9:62-85。
    2004b 〈台東縣長濱鄉城子埔遺址試掘報告(續完)〉。《臺東文獻》復刊 10:57-90。
    2009 〈麒麟遺址單石再發現〉。《臺東文獻》復刊 15:61-75。
    2010 〈沙丘上的祭祀─長光遺址與城子埔遺址器物集成〉。《2009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頁7-2-1~7-2-21。

    葉長庚
    2007 〈花蓮縣玉里鎮高寮遺址試掘簡報〉。刊於《「2007年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合作培訓計畫成果發表會」會議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2008a 《臺灣東部巨石文化之相關研究:遺物、類型與意義》。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b 〈臺灣東部巨石遺物的新發現〉。《文化驛站》23:12-17。

    趙金勇
    1994 《台東縣長濱鄉長光遺址發掘報告》。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東海岸長濱地區史前遺址空間分佈初探〉。《田野考古》7(1-2):19-44。
    2004 〈下田組遺址考古試掘報告—兼論東海岸麒麟文化〉。《田野考古》8(1/2):45-93。

    鄭明修
    1999 〈第八章 生物 第四節〉。刊於《臺東縣史 地理篇》 頁336-375,夏黎明編纂,林玉茹等纂修。臺東:臺東縣政府。

    臧振華
    2006 〈從考古學看臺灣〉。刊於《臺灣史十一講》。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頁7-33。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臧振華、葉美珍、林嘉偉、程鳳娟及吳玉玲
    2000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劃報告(第四期):臺東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臧振華、陳文山、李匡悌(臧振華等)
    2009 《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調查研究計畫(第一年)研究報告》。台東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1 《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調查研究計畫(第二年)研究報告》。台東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茂源
    1954 〈花蓮縣「平林」遺跡調查初步報告〉。《文獻專刊》5(1/2):47-60。

    劉克竑
    1990 《卑南文化矛鏃形器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益昌
    1990 〈臺灣東部地區史前文化的新資料及其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稿。
    2000 〈台灣東部麒麟文化初步探討〉。《東台灣研究》2:71-104。

    劉益昌、潘常武、顏廷伃、陳俊男、林美智及許理清(劉益昌等)
    2000 《台東縣史前遺址—海岸山脈東側與綠島》。台東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與顏廷伃
    2000 《台東縣史前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 — 海岸山脈東側與綠島》。台東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陳俊男、鍾國風、宋文增及鄭德端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劃報告(第七期):宜蘭縣、花蓮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與趙金勇
    2010 《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 第四冊(新石器時期)》。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瑩三
    1999 〈第三章 地質與地形〉。刊於《臺東縣史 地理篇》 頁135-204,夏黎明編纂,林玉茹等纂修。臺東:臺東縣政府。

    劉炯錫
    1999 〈第七章 生物 第一、二節〉。刊於《臺東縣史 地理篇》 頁277-327,夏黎明編纂,林玉茹等纂修。臺東:臺東縣政府。

    劉還月
    1995 《尋訪台灣平埔族》。台北:常民文化。

    謝孟龍與劉平妹
    2010 〈花東海岸全新世地殼上升速率的再檢討〉。《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23:165-199。

    蕭輔宙
    2005 《花蓮縣壽豐鄉芳寮遺址之試掘》。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英文著作:

    Childe, Gordon
    1929 Danube in Prehistory.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