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麗君 |
---|---|
論文名稱: |
劉靜娟散文主題研究 |
指導教授: | 丁威仁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2 |
中文關鍵詞: | 劉靜娟 、現代散文 、主題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Liu Jing-Juan, modern essays, thematic studie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劉靜娟的散文作品取材於熟悉平凡的生活中,然而經過她的文筆運用後,看似平淡無奇的題材卻顯現出不平凡的人生哲理,足以引發讀者深省。劉靜娟寫作至今四十餘年,作品曾獲文學獎的肯定,也多次獲得國中小優良讀物推介,以及在海內外各種刊物轉載,備受讀者喜愛。無論是親情散文、說理短文或人物鄉情,劉靜娟作品所展現的溫厚存心,上承琦君下啟廖玉蕙,使她在戰後臺灣女性散文作家中占有一席。本論文以「劉靜娟散文主題研究」作為研究,透過散文主題來觀看分析劉靜娟散文的內容與意涵,以及寫作技巧。
本研究以文本分析為主,分為七章:
(一)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疇、義界,研究方法、步驟,以及相關文獻做整理探討。
(二) 第二章「劉靜娟的人生經歷與創作理念」,對劉靜娟的人生經歷作介紹,了解其創作的背景,探求其創作理念,梳理出劉靜娟的作品所具有的特殊風格。
(三) 第三章開始以劉靜娟散文的作品內涵為主,依每個主題的不同內涵,將劉靜娟的散文分析歸類並作探析。此章以家庭生活為題材,歸納出「感人的孺慕之情」、「深刻的夫妻之情」、「溫馨的親子之情」、「難忘的手足之情」等四部份。
(四) 第四章探討劉靜娟散文中以自然景觀為題材的作品,此章分為「懷鄉情感的抒發」、「旅遊見聞的反思」、「山林花木的謳歌」等三部分。
(五) 第五章探討劉靜娟散文中以社會景象為題材的作品,此章分為「市井浮繪的觀照」、「教育理念的闡發」、「環保惜物的關注」等三部分。
(六) 第六章針對劉靜娟散文作品探求其藝術表現手法,歸納為「主題思想豐富深刻」、「形式結構自然完整」、「描寫敘述幽默活潑」、「語言辭采靈活絕妙」等四個部分。
(七) 第七章為「結論」,歸納出劉靜娟散文作品的價值與影響,作為本論文的總結。
關鍵詞:劉靜娟、現代散文、主題研究
Abstract
The essays of Liu Jing-Juan are literary works inspired from the familiar aspects of our lives, which under her pen vibrantly depict profound philosophies of life. Her penetrating perceptions compel her readers to ponder beyond the surface. In over four decades of her productive career, Liu Jing-Juan’s works had won a number of literary recognition and been included in the recommended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list. Her works published in local and foreign publications had been quite popular with readers. Her essays on family and friendship, philosophical exposition, or figures and nostalgia stories embodied Liu Jing-Juan’s kind and gentle nature. Her study under Chi-Chun and later tutelage under Liao Yu-Hui had helped her gain a respected reputation as a female essayist in post-War Taiwan. This paper shall delve into case studies focusing on Liu Jing-Juan’s essays and through the essay study and evaluation,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contents, implications, and writing techniques of Liu Jing-Juan’s essays.
This analytical study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1. Chapter One, Foreword, describes the motives and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the study scope, definition of term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procedure, as well as presents an evaluation of related studies.
2. Chapter Two, Life Experiences and Creative Concepts of Liu Jing-Juan, introduces the life and history of the writer, understands the background of her creativity, and delves into her creative concepts. It also elaborates on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Liu Jing-Juan’s works.
3. Chapter Three starts to delve into the implications of Liu Jing-Juan’s works, conducting a penetrating analysis, categorization and dissection of Liu Jing-Juan’s essays based on the implications of each theme. This chapter mainly delves into her works on family life and classifies her works under four subcategories: Heartwarming Filial Love, Profound Marital Relationships, Moving Family Ties, and Unforgettable Sibling Love.
4. Chapter Four delves into Liu Jing-Juan’s works on nature and the surroundings. Her works in this area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subcategories: Nostalgia and Hometown Sentiments, Travel Memoirs and Thoughts, and Eulogies to Mother Nature.
5. Chapter Five delves into Liu Jing-Juan’s works on community life and affairs. Her works in this area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subcategories: City Sights and Street Scenes, Elucidations on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entiments.
6. Chapter Six delves into the essence of Liu Jing-Juan’s essays and her writing styles and techniques. Her works in this area were divided into four subcategories: Penetrating Insights of Themes, Formal Structure and Theme Integrity, Humorous Descriptive and Narrative Styles, and Ingenious Use of Language and Diction.
7.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sums up the value and impacts of Liu Jing-Juan’s works and contain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Keywords: Liu Jing-Juan, modern essays, thematic studies
參考文獻
一、 劉靜娟作品(依出版時間為序)
(一)散文集
《載走的與載不走的》,臺北:文星書店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8月
《響自小徑那頭》,臺北:大地出版社,1968年3月
《心底有根絃》,臺北:大地出版社,1975年6月
《歲月就像一個球》,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3月
《眼眸深處》,臺北:大地出版社,1980年6月
《解語花》,臺北:新生報出版社,1981年5月
《笑聲如歌》,臺北:九歌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10月
《因為愛》,臺北:九歌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8月
《逆風而上》,臺北:九歌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月
《咱們公開來偷聽》,臺北:九歌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月
《成熟成熟備忘錄》,臺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1月
《采集陽光與閒情》,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1月
《老鼠走路》,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7月
《被一隻狗撿到》,臺北:九歌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
《劉靜娟人生情感散文》,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9月
《布衣生活》,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
《陽光小語:99個快樂的能量》,臺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店仔頭開講》,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7月
《輕鬆做事輕鬆玩》,臺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2月
(二)報紙
<老鼠搬家>《中華日報》1999年12月27日
<桌子大集合>《自由時報》2000年1月22日
<作家短箋>《聯合報》2000年11月16日
<《作家短箋》變>《聯合報》2001年1月29日
<老書桌>《中央日報》2001年3月8日
<自己做遊戲>《自由時報》2001年4月9日
<種一棵樹>《聯合報》2001年5月12日
<為什麼不爬樹?>《中華日報》2001年5月14日
<馬齒牡丹的生活秩序>《中央日報》2001年11月1日
<名字>《聯合報》2002年2月17日
<風鈴叮叮咚>《聯合報》2002年2月17日
<溫柔的緩慢>《自由時報》2002年6月16日
<塞車又怎樣>《中央日報》2003年2月2日
<落入凡塵的天鵝>《中國時報》2003年3月17日
<誰是購物頻道>《中央日報》2003年3月27日
<領了花苗之後>《中華日報》2003年4月15日
<有名有姓的樹>《中華日報》2003年6月26日
<看生活陶,聽客語情歌>《中央日報》2003年8月1日
<快樂的草根導覽>《自由時報》2003年8月9日
<散步>《中華日報》2003年9月4日
<鄉居小記>《中華日報》2003年10月4日
<修剪「皮草」>《中華日報》2003年11月30日
<糊紙門。迎新春>《中央日報》2004年1月17日
<桂花樹裡的白頭翁>《中華日報》2005年9月4日
<依舊是富貴模樣>《聯合報》2005年9月11日
<塞車又怎樣?>《中央日報》2006年2月2日
<像梵谷筆下會旋轉的星空>《中央日報》2006年2月17日
<畫一個紐約>《中華日報》2006年2月22日
<洋蔥是進口的>《中央日報》2006年2月22日
<會不會樹我兩不相識了?>《聯合報》2006年2月27日
<親愛的阿點見>《中華日報》2006年3月12日
<很快就會眼睛脫窗>《中央日報》2006年3月13日
<好美麗的南瓜啊!>《中華日報》2006年3月24日
<說像青少年滑板車也可以>《中央日報》006年3月29日
<我的素描班同學>《中華日報》2006年4月7日
<比較像一直在相親>《中央日報》2006年4月13日
<哪裡的樹不美呢?>《中華日報》2006年4月21日
<裝模作樣寫生記>《中央日報》2006年5月3日
<不會要求疏果走路給我看>《中華日報》2006年5月5日
<素描遊戲>《自由時報》2006年5月17日
<好多的模特兒!>《中央日報》2006年5月26日
<美女與野獸>《中華日報》2006年6月2日
<水裡的兩隻火龍果>《聯合報》2006年6月6日
<尼泊爾少女的微笑>《聯合報》2006年6月7日
<畫圖,就是在觀察生命>《中華日報》2006年6月16日
<忘了煩惱>《自由時報》2006年6月21日
<瞇著眼透視吧>《中華日報》2006年6月30日
<在心頭點一盞燈>《聯合報》2006年9月14日
<回歸單純>《自由時報》2007年1月10日
<這樣的揹巾,哪裡買?>《自由時報》2007年4月19日
<2008名家散文展(3)與選戰交手>《聯合報》2008年2月2日
<心中有分數>《中華日報》2008年3月3日
<掃街>《自由時報》2008年3月5日
<說到兒女都很謙虛>《中華日報》2008年3月18日
<看不出來>《中華日報》2008年4月11日
<牠不笨,牠只是沒膽>《聯合報》2008年4月26日
<帶爐子去旅行>《中華日報》2008年12月31日
<向發明家許願>《聯合報》2009年1月25日
<《最短篇》我鄭重警告你>《聯合報》2009年3月28日
<《最短篇》各有看法>《聯合報》2009年4月4日
<《心靈PLUS》向海豚那樣飛躍><聯合報>《聯合副刊》2009年4月25日
<《臺北豔遇》小事,很簡單>《聯合報》2009年5月1日
<《臺北豔遇》自己唱歌自己聽>《聯合報》2009年5月7日
<倫敦Portobello街>《中華日報》2009年5月12日
<《最短篇》你總算開口了!>《聯合報》2009年5月15日
<《臺北豔遇》話都講完了>《聯合報》2009年5月24日
<《臺北豔遇》發抖是你的風格>《聯合報》2009年6月3日
<臺北的街頭藝人>《中華日報》2009年6月20日
<非典型文人之11是遊戲,也是修行>《聯合報》2009年6月26日
<《臺北豔遇》得到一筆意外之財>《聯合報》2009年7月16日
<《臺北豔遇》「奇異」的經驗>《聯合報》2009年7月30日
(三)期刊
<不能只到輪子>《幼獅文藝》2000年12月
<心靈幽徑—綠牆外一章>《幼獅文藝》2001年12月
<每個動作都是修行>《人生雜誌》2003年12月
<莫札特沒得獎>《文訊》2003年12月
<年輕>《文訊》2004年3月
<跟上幼獅的腳步>《幼獅文藝》2004年4月
<樓上的人家>《中華文化雙週報》2005年4月
<鬍子有像啦>《明道文藝》2006年3月
<老狗學新技>《明道文藝》2006年3月
<素描心情二帖>《幼獅文藝》2006年3月
(四)網站
<給睏龜拍遺照>《好玩之必要》2001年5月12日
<頂上有光>《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1月17日
<亂晃,是半瓶醋的責任>《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1月23日
<有檸檬沒有香茅>《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1月25日
<狗年旺旺,大橘大利>《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1月26日
<那些樹現在怎樣了?>《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2月3日
<不如送大白菜>《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2月6日
<坦狗依努(上)(下)>《好玩之必要》2006年2月7日
<不是我們的>《好玩之必要》2006年2月7日
<不是我們的>《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2月9日
<我的第一張「自畫不像」>《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2月26日
<卡片DIY>《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3月31日
<去看魚木花>《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4月25日
<恨不得繞場一周>《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4月28日
<畫一張五福臨門>《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4月28日
<穿衣服的還是不穿衣服的>《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5月8日
<哈蜜姑娘要出嫁>《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5月8日
<賞嬰活動>《好玩之必要》2006年5月12日
<會調停的孩子>《好玩之必要》2006年6月16日
<聆聽童言稚語>《好玩之必要》2006年6月16日
<被解放的黑奴>《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7月13日
<孩子的生活啟蒙>《好玩之必要》2006年8月20日
<一名中東婦人>《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8月20日
<自畫有點像—十八年前後>《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10月10日
<像漫畫裡那個「內衣教主」>《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10月10日
<不知會跑出美女還是獅子>《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10月14日
<無米就吃番薯塊湯>《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11月25日
<果蔬排場的喜宴>《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6年12月1日
<應該說「阿彌陀佛」>《好玩之必要》2006年12月6日
<再一次!再一次!>《好玩之必要》2006年12月6日
<達爾湖上的船夫>《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7年1月25日
<休閒的老人>《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7年1月26日
<給寶寶做膽>《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7年3月2日
<兩個蒜頭的「對話」>《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7年3月3日
<不再是「黑手黨」>《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7年3月30日
<我有一個,荒唐包>《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7年4月18日
<掩不住的頑皮>《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7年5月7日
<辣椒長在番茄樹上嗎?>《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7年6月13日
<Franz的困惑>《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7年6月13日
<出家和尚>《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7年6月18日
<拉胚的緬甸女子>《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7年6月26日
<花的世界>《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7年6月26日
<與畫家同遊>《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7年6月28日
<迪化街的行動藝術>《巨蟹座水國》2008年2月18日
<菜刀>《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2月23日
<趕緊把牛頭轉一下>《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2月23日
<在公共場所談體重是不道德的>《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2月23日
<不老守則>《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2月24日
<他堅持要買鄧麗君 美芳>《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2月24日
<粉彩「粉」好玩>《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9年2月25日
<電腦繪圖很好玩>《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2月25日
<揮毫寫春聯>《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2月25日
<有啥米想呷的?>《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2009年2月26日
<人家是艱苦人>《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2月26日
<無双樂團>《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2月28日
<寒天中的一杯熱飲>《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3月1日
<訪客是外星人>《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3月6日
<我有一個秘密武器>《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3月9日
<臺灣怎麼那麼好>《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3月10日
<花比較有說服力>《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3月16日
<一定要往光的方向走>《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3月20日
<綠豆粉加蛋白敷臉>《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3月22日
<每天都很幸運>《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3月28日
<條條小巷通圖書館>《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3月29日
<歡迎到我的「主播台」>《不過<爾爾>的「偶爾」》2009年4月30日
<< 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場景>《好玩之必要》2009年5月13日
<打包清蒸檸檬魚>《好玩之必要》2009年 6月17日
<愛吃,就是美食>《好玩之必要》2009年6月21日
<手機的呼喚>《好玩之必要》2009年7月10日
<為自己的生日畫張圖>《好玩之必要》2009年7月28日
<青蛙下蛋山粉圓>《好玩之必要》2009年8月1日
<花店老闆很清秀,可惜沒笑容>《好玩之必要》2009年8月2日
<努力綻放的百合花>《好玩之必要》2009年8月4日
<那我可以簽名了?>《好玩之必要》2009年8月19日
二、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王逢吉:《文學創作與欣賞》,臺北:康橋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5月。
王德威編著:《臺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9月。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文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2月。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李豐楙等編著:《中國現代散文賞析》,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2月。
何寄澎主編:《當代臺灣文學批評大系.散文批評卷》,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5月。
余光中總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5月。
周慶華:《臺灣文學與「臺灣文學」》,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8月。
林芝:《妙筆生花》,臺北:正中書局,2005年2月。
亮軒,《從散文解讀人生》,臺北:臺灣新生報,1994年6月。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1998年4月。
南美英著、寧莉譯:《教孩子成為閱讀高手》,高雄:核心文化,2006年6月。
鹿憶鹿:《走看臺灣九0年代的散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4月。
張瑞芬:《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2月。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4月。
陳幸蕙:《把愛還諸天地》,臺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10月。
陳幸蕙:《愛自己的方法》,臺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8月。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11月。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臺北:麥田出版
社,2006年2月。
陳義芝:《文字結巢》,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1月。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1年3月。
黃維梁:《中國現代文學導讀》,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10月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採擷紛繁人生的心影》,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9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1月。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2月。
楊牧:《文學的源流》,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年1月。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2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的想像》,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葉石濤:《臺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7月。
趙茲藩:《風格大師》,臺北:李白出版社,1987年7月。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臺灣文學五十年》,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10月。
廖玉蕙:《文字編織》,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2月。
廖玉蕙編著:《散文新四書 冬之妍》,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9月
廖玉蕙:《文學盛筵:談閱讀,教寫作》,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1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5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10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2月。
鄭明娳主編《當代臺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5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3月。
劉萍:《文學概論》,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8月。
鄭清文:《臺灣文學的基點》,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7月。
龍協濤:《文學解讀與美的再創造》,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8月。
簡宗梧編著:《現代文學欣賞與創作》,臺北:空中大學,1987年6月
簡宗梧編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3年11月。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1月。
嚴明、樊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6月。
龔鵬程:《文學散步》,臺北:漢光出版社,1985年9月。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臺北:蘭亭書店,1986年10月。
陳滿銘、賴炎元、邱燮友、謝冰瑩、劉正浩、李鍌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
北:三民,1987年。
邱燮友、謝冰瑩、左松超、應裕康、黃俊郎、傅武光等註譯:《新譯古文觀止》,
臺北:三民,1987年。
三、 期刊(依出版時間為序)
簡君:<一個快樂的女人劉靜娟>,《女性》,174期,1965年4月
梅遜:<讀劉靜娟「初為人母」>《文壇》1968年8月
周棟:<生活深處皆文章—讀「眼眸深處」>,《愛書人》,1981年5月。
林芝:<劉靜娟——處處有情>,《幼獅少年》,1985年3月。
徐學:<世紀末與創世紀>,《聯合文學》第七卷第九期,1991年。
陳婉容:<坐看一彎采采流水>,《幼獅文藝》第428期,1994年2月。
梅遜:<響自小徑那頭>《書評書目》1972年9月
陶小怡:<鳴絃有知音—我讀《心底有根絃》>,《書評書目》,1975年11月
鄭明娳:<評劉靜娟--響自小徑那頭、心底有根絃>,《文壇》,1976年7月1日
鄭明娳:<從公車世界說起>,《文壇》,1976年10月1日
林雙不:<歲月就像一個球>,《書評書目》,1980年9月
丘秀芷:<眼眸深處的自然情懷>,《女性》,1980年10月
朱星鶴:<淺析劉靜娟「相遇的星子」>,《中華文藝》,1981年2月
周棟:<生活深處皆文章—讀「眼眸深處」>,《愛書人》,1981年5月15日
張拓蕪:<局限與突破--「歲月就像一個球」讀後感>,《書評書目》,1981年
5月
丘秀芷:<國家文藝獎得主—劉靜娟的清純世界>,《今日生活》,1981年6月
關淑媛:<解語花>,《中國語文》,1982年5月
陳芝光:<劉靜娟筆下的感情世界>,《明道文藝》,1986年1月
吳月蕙:<平凡中見不平凡,劉靜娟在生活中「披沙揀金」>,《婦友》,1992年
9月
李元洛:<風含翠篠娟娟靜,讀臺灣作家劉靜娟散文>,《文訊》,70卷108期,
1994年10月
封德屏:<劉靜娟「采集」陽光與閒情>,《文訊》, 1995年4月
張堂錡:<現代散文的新趨向>,《國文天地》13卷1期,1997年8月
李潼:<一貫涼涼的幽默──讀劉靜娟的《被一隻狗撿到》>,《文訊》,155期,
1998年9月
莊裕安:<作家的金池塘──讀劉靜娟《布衣生活》>,《文訊》,225期,2004年
7月
宋雅姿:<把文章寫在生活裡——專訪劉靜娟女士>,《文訊》,234期,2005
年4月
黃秋芳:<從劉靜娟作品尋找兒童散文活水>,《臺灣兒童文學資深女作家作品
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12月
張瑞芬:<臺灣女性散文家五論>,《文學臺灣》,234期,2006年1月
廖淑儀:<從文學中看見生活的繁花盛景>,《明道文藝》,359期,2006年
2月
四、 報紙(依出版時間為序)
丘秀芷:<別具風格的劉靜娟>,《自由青年》,1965年4月。
林文義:<在自然中追尋:「響自小徑那頭」讀後>,《臺灣新生報》1975年
1月14日
鳳兮:<「心底有根絃」序>,《中華日報》,1975年7月28日
林文義:<以愛心撥弄琴絃:我讀「心底有根絃」>,《臺灣新生報》,1975年
8月23日
鮑曉暉:<共鳴的絃:讀「心底有根絃」有感>,《臺灣新生報》,1975年9月
18日
丘秀芷:<跳動的心絃>,《中華日報》,1975年11月5日
符兆祥:<劉靜娟著「心底有根絃」評介:擺脫了窠臼的散文>,《大華晚報》,
1975年11月16日
劉錦得:<我讀「心底有根絃」>,《臺灣新生報》,1975年11月23日
南之:<一串回響:讀心底有根絃>,《臺灣新生報》,1976年3月22日
紀君婉:<可愛的媽媽經--「歲月就像一個球」>,《國語日報》,1980年5月
10日
雪韻:<愛與情趣的天地—劉靜娟的「歲月就像一個球」>,《新生報》,1980年
5月14日
林芎:<「歲月就像一個球」讀後>,《青年戰士報》,1980年5月24日
子舟:<「歲月就像一個球」是孩子成長的歷程>,《大華日報》,1980年5月
25日
丘秀芷:<媽媽經>,《中華日報》,1980年5月26日
劉詠森:<嗨!接住這一球—讀劉靜娟的「歲月就像一個球」>,《中華日報》,
1980年6月16日
陳紀瀅:<歲月就像一個球—劉靜娟女士的新著>,《中央日報》,1980年7月
23日
子敏:<一顆樹,不只是一顆樹>,《中央日報》,1980年7月24日
白慈飄:<心靈的彩筆—簡介劉靜娟「歲月就像一個球」>,《臺灣日報》,1980
年8月2日
林芎:<「眼眸深處」讀後>,《青年戰士報》,1980年8月18日
胡品清:<眸中有深處>,《臺灣新生報》,1980年8月29日
王令嫻:<讀「歲月就像一個球」>,《國語日報》,1980年9月13日
舟子:<劉靜娟散文小說集「心底有根絃」很耐看>,《大華日報》,1980年
10月5日
林雙不:<眼眸深處>,《中央日報》,1980年10月12日
胡品清:<孩子是一本書>,《臺灣新生報》,1980年10月24日
吳友詩:<「眼眸深處」有文章>,《青年戰士報》,1980年11月2日
宋瑞:<充滿靈思的「眼眸深處」>,《中華日報》,1980年11月6日
競遐:<一塊明鏡—讀「解語花」專欄有感>,《臺灣新聞報》,1980年11月
22日
吳友詩:<「眼眸深處」有文章>,《青年戰士報》,1980年11月
程榕寧:<劉靜娟的世界安詳而有情>,《大華晚報》,1981年1月
石永貴:<解語花的寧靜世界>,《臺灣新生報》,1981年5月1日
楊震夷:<無窮無響無形的解語花>,《新生報》,1981年5月6日
吳友詩:<評介「解語花」>,《中華日報》,1981年6月22日
林雙不:<解語花>,《中央日報》,1981年7月19日
思果:<散文的兩個世界(上)(下)>,《中央日報》,1981年11月30日
周培英:<以書香迎你—讀劉靜娟著「眼眸深處」>,《中央日報》,1982年6月
12日
米雷:<願「笑聲如歌」飛揚>,《中央日報》,1982年11月10日
亦耕:<「事理相發」的散文—讀劉靜娟的「笑聲如歌」>,《中華日報》,1982
年11月29日
風鈴:<笑聲如歌>,《大華晚報》,1982年12月18日
吳詠九:<我讀笑聲如歌>,《青年戰士報》,1983年1月2日
郭明福:<花如解語非多事--我讀「笑聲如歌」>,《中央日報》,1983年1月
26日
心吾:<想使生活亮麗如陽光請讀笑聲如歌>,《臺灣新聞報》,1983年2月1日
宋瑞:<充滿哲思的良友—讀「笑聲如歌」之益>,《中華日報》,1983年3月
11日
鮑曉暉:<諍書和益友>,《中華日報》,1983年5月17日
羊牧:<三分鐘的饗宴—評介「笑聲如歌」>,《臺灣新聞報》,1983年10月
15日
涂靜怡:<「笑聲如歌」是智慧花朵>,《中央日報》, 1983年12月8日
梅遜:<談「眼眸深處」>,《中華日報》,1984年1月14日
郭明福:<「眼眸深處」讀後>,《中央日報》,1984年2月5日
碧邑:<且把時間留住!—劉靜娟的真與實>,《民族晚報》,1984年5月
思果:<淡淡寫來,幽幽道出名家看劉靜娟作品>,《九歌》,1985年7月10日
涂靜怡:<為愛而寫>,《中華日報》,1985年10月15日
郭明福:<生活裡淘金的人>,《中央日報》,1985年10月20日
郭明福:<慧眼慧心下的觀點—試論《逆風而上》>,《臺灣日報》,1992年3月
25日
宋瑞:<純美的情愫—試評《逆風而上》>,《中華日報》,1992年3月25日
琹涵:<當歲月老去>,《臺灣日報》,1992年3月31日
張春榮:<心情之美>,《中華日報》,1992年6月22日
思果:<聽聽那心聲—讀劉靜娟《咱們公開來偷聽》>,《中央日報》,1993年
2月28日
呂大明:<凡塵裡的鐘磬—讀劉靜娟「咱們公開來偷聽」>,《臺灣日報》,1993
年5月25日
簡宛:<文學的情緣>,《國語日報》,1993年12月24日
郭明福:<讀《成熟備忘錄》>,《中央日報》,1994年7月25日
郭明福:<不信快樂是奢侈品—談劉靜娟的《采集陽光與閒情》>,《中央日報》,
1995年7月26日
王怡:<妙手文章不染塵,劉靜娟女史著「成熟備忘錄」讀後>,《青年日報》,
1995年9月24日
簡宛:<眼眸深處有靈思--劉靜娟的散文世界>,《國語日報》,1997年6月1日
吳知:<布衣生活>,《中央日報》,2004年6月9日
侯延卿:<陽光小語>,《中央日報》,2004年10月25日
五、 學位論文
陳美芳:《劉靜娟散文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怡村:《琦君懷鄉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陳佳玲:《陳幸蕙散文主題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8年。
楊士賢:《劉靜娟散文在語文教學上的應用》,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
論文,2009年。
陳品竹:《劉靜娟及其散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論文,2010年。
六、 其他
「好玩之必要」網址:mypaper.pchome.com.tw/elegance
「檸檬香茅的繪畫遊戲」網址:
mypaper.pchome.com.tw/2006jan/search/平溪線
「<不過爾爾>的<偶爾>」網址:
mypaper.pchome.com.tw/2009feb22-pc/post/1312183432
網址:bl0g.yam.c0m/sunegg23/article/18038701
網址:blog.sina.com.tw/taimu/categ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