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惠琪
論文名稱: 國小學生國樂學習對於人際關係、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樂團為例
The Effect of Chinese Music Learning on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elf-Concept: The Context of Chinese Orchestra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ounty
指導教授: 張蕙慧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國小學童國樂團國樂學習自我概念人際關係
外文關鍵詞: Chinese Music learning, self- concept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學童學習國樂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的相關性,並探討各種背景變項對自我概念、人際關係的影響。
    本研究以台中縣立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國樂團學童為研究對象,選取189名國樂團學童,抽取200名非國樂團學童配對,利用「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國小學童人際關係量表」、「學生基本資料調查表」等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與資料蒐集,所得資料透過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等統計分析,探討國樂學習與否、性別、入團時間、課後個別指導與否等因素與國小國樂團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間的關聯。結論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國小國樂團學童,在學校自我概念、身體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女性國樂團學童在學校自我概念顯著較男性國樂團學童為佳;男性國樂團學童在身體自我概念顯著較女性國樂團學童為佳;其他層面則無顯著差異。
    二、國樂團學童在家庭自我概念、情緒自我概念、總自我概念三個層面顯著較非國樂團學童為佳,其他層面則無顯著差異。
    三、課後個別指導與否以及入團時間不同之國小國樂團學童在自我概念六個層面中,無任何層面的差異達到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之國小國樂團學童,在與同學關係、與朋友關係、與師長關係、總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女性國樂團學童顯著較男性國樂團學童為佳;與家人關係層面則無顯著差異。
    五、國樂團學童在與同學關係、與朋友關係、與家人關係、總人際關係四個層面顯著較非國樂團學童為佳;與師長關係層面則無顯著差異。
    六、課後個別指導與否以及入團時間不同之國小國樂團學童在人際關係五個層面中,無任何層面的差異達到顯著差異。
    七、國小國樂團學童之人際關係各層面與自我概念各層面,具有顯著的正相關。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學校、教師、家長、學生與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詞:國小學童國樂團、國樂學習、自我概念、人際關係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how Chinese Music learning influence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elf-concept of Chinese orchestra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were recommended.
    In this study, the survey method was used. The samples included 189 Chinese orchestra students for random sampling method, and 200 non-Chinese orchestra students for judgmental sampling. The measuring instruments include “Self-Concept Scale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cale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nd “Students’ Background Questionnaire”. The obtained data was treated by SPSS10.0 statistic package. ANOVA, Correlation and t-test we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
    According to data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ing:
    1. The Chinese orchestra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school self-concept and body self-concept. Female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 superior to male students in their school self-concept. Male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 superior to female students in their body self-concep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amily self-concept, appearance self-concept, emotion self-concept and total self-concept.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orchestra students” and “non-Chinese orchestra students” in their family self-concept, emotion self-concept, and total self-concept. The “Chinese Orchestra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 superior to the “non-Chinese orchestra student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school self-concept, appearance self-concept and body self-concept.
    3.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elf-concept between students who accept extra individually tutoring and those who don’t. Different timing of joining Chinese orchestra indicat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udents’ self-concept.
    4. Different genders in Chinese orchestra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lassmates, friends, teachers and their tot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orchestras, female students are superior to male students i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lassmates, friends and teachers; female students are also superior in their tot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5.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orchestra students” and “non-Chinese orchestra students” i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lassmates, friends, family and tot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Chinese orchestra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 superior to the “non-Chinese orchestra student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eachers.
    6.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who accept extra individually tutoring and those who don’t. Different timing of joining Chinese orchestra indicat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7. The self-concept an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the Chinese orchestra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above, this study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schools, teachers, parents, stud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器樂學習的重要性 ……………………………………………10 第二節 自我概念的理論與研究 ………………………………………28 第三節 人際關係的理論與研究 ………………………………………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方法 …………………………………………7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1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樣本描述與生活適應之現況分析…………………………84 第二節 國小學童學習國樂與否在自我概念之差異分析………………89 第三節 國小國樂團學童不同背景變項在自我概念之差異分析………93 第四節 國小學童學習國樂與否在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107 第五節 國小國樂團學童不同背景變項在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111 第六節 國小國樂團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分析……………1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24 第二節 建議………………………………………………………………12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33 英文部分 ……………………………………………………………………144 附錄 附錄一 學生基本資料調查 ……………………………………………150 附錄二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同意書…………………………………151 附錄三 國小學童人際關係量表…………………………………………152 附錄四 國樂團學童訪談資料表…………………………………………15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正平(1994)。台灣國樂發展之回顧與展望。教師天地,71,30-33。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

    王姝瓔(2004)。國小打擊樂團組訓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清龍(1992)。自我概念與其相關因素對國中生違規行為的預測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鍾和(199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對自我概念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4,261-274。

    李丹(1989)。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李侶荻(1994)。同理心訓練對國中人際疏離學生之自我觀念、情緒穩定、社會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驗與輔導,152,3152-3156。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9),6-9。

    李燕、李浦群(1994)譯。人際溝通。台北:揚智。
    李選、葉美玉、劉燦榮(1993)。音樂治療對改善住院精神病患精神症狀與人際互動支成效。護理研究,1(2),145-157。

    李麗花(2002)。高中僑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麗真(1994)。音樂治療在兒童團體輔導上的應用。學生輔導通訊,35,118-123。

    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呂佳璇(2002)。音樂治療教學對一般國小兒童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素真、鳳華(2000)。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4,31-64。

    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博明(1999)。樂器在國民小學音樂科各項教學的應用。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之藝術—合唱與合奏教學研討會論文集(79-109頁)。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

    吳璇玉(2001)。音樂活動對國小多重障礙兒童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錦鳳、許秀源、何素珍、王碧蓮、魏渭堂(1985)。心理學與心理衛生。高雄:復文。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余啟名(1993)。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一鳳(2003)。台灣專業國樂團營運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樂團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本喬(1983)。國小父母離婚兒童團體諮商之輔導效果。國立嘉義師院學報,6,89-128。

    林秀鄉(2005)。從“妙音樂集國樂團”的例證探討視障音樂團體之發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素秋(2003)。音樂治療活動對四至六年級學童之攻擊與人際關係問題輔導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淑理(2000)。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貴美(1988)。音樂治療-音樂在殘障兒童教育與治療之應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教叢書23 輯。

    林靜芬(1995)。國小兒童內外控信念與其相關因素暨團體效果輔導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靜慧(2005)。現代國樂團彈撥樂器的特性與應用研究。私立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鎮坤(1996)。音樂治療與自閉症兒童。高市文教,58,62-65。

    林鎧陳(1987)。直笛的合奏教學。音樂教育,4,6-14。

    邱少彬(1986)。國樂團內諸樂器的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孟祥森譯(Fromm, E.)(1989)。逃避自由。台北:志文。

    周勝勳(2002)。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胡仁惠(2005)。智能障礙學童在融合音樂教育課程中之學習觀察與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海國(1989)譯。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姚世澤(1995)。重視音樂教學對智能不足學生行為的影響。啟智班音樂教材彙編,1-9。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教中心。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瑟勵(2000)。音樂治療活動對國中階段重度智障學生社會技能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11-23。

    姜韻梅(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范儉民(1996)。音樂教學法。台北市:五南。

    徐千智(2003)。高屏地區國民小學音樂教師直笛教學認知與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西森(1998)。商業心理學。台北:心理。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徐振昆(2000)。台北市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張宏文、邱文芳( 1996 )。實用人際關係學。台北:商鼎。

    張君君(1996)。國中音程音感教材設計及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初穗(1994)。殘障嬰幼兒的音樂治療。音樂治療研究會訊,2,3-8。

    張春興( 1989) 。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英鵬(1991)。背景音樂對中重度智能不足及普遍學生反覆性工作組合工作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渝役(2002)。國小音樂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張雅惠(1998)。團體輔導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義泉(2004)。音樂療法在學校心理輔導中的作用。取自信陽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網頁:http://www.xytc.edu.cn/jiaokeyuan/edu8.htm

    張蕙慧(1996)。從生理學觀點探討兒童音樂教育。新竹師院學報,9,339-361。
    許任榮(1992)。高中生的非理性觀念、認知風格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卓婭(2004)。論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一種理論框架。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網頁:http://www.pep.com.cn/200406/ca440290.htm
    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雲卿(1989)。中日音樂教學之比較研究。台北市:全音。

    莊惠君(2001)。淺談音樂治療之應用-由一自閉症個案之治療紀錄談起。美育雙月刊,122,20-26。

    陸橒(2005)。國樂團配器之我見。 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怡汎(2004)。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郭秀容(2003)。現代國樂團(民族管絃樂團)樂器改革。私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美女(1998)。音樂治療與傳達。國教之聲,31,26-31。

    郭為藩等著(1978)。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中國行為科學。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

    郭修廷(2000)。發展取向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童情緒困擾與自我觀念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郭惠嫻(1995)。國小音樂科實施演奏教學的重要性。國教月刊,41(5.6),18-21。

    郭惠嫻(1997)。國民小學音樂課實施演奏教學的重要性。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419-434。

    郭靜晃、吳幸玲譯 ( Philip & Barbara Newman 著)(1994)。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陳立人、鄭宇樑(1994)。國小五、六年級學童之親子關係適應、班級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學生學刊,15,1-18。

    陳以琍(1985)。揚琴及其音樂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玉統(1997)。多維智力理論模式的檢驗與國小學生多維智力成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良弼、吳思達、盧怡伶(2004)。音樂比賽之變革對國樂教育的影響。雄工學報,5,151-157。

    陳俊吉(2002)。台灣國樂發展初期作品的分析(1949 ~1970年國樂作品的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李綢(1983)。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測驗年刊,30,93-100。

    陳英三等(1988)編譯。動作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陳炳杰(1998)。中國樂器音色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宣蓉(2003)。音樂治療活動應用於智能障礙兒童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皎眉(1995)。美好的人際關係。學生輔導通訊, 36,18-23。

    陳淑菁 (1998)。一九七八年後兩岸箜篌發展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惠齡(1990)。小豆芽的成長。台北市:奧福教學法研究推廣中心。

    陳惠齡(1994)。從音樂治療-談奧福教學法在特殊教育上的應用。奧福教育年刊,1,64-78。

    陳鈺玫(2006)。音樂活動對國小自閉症兒童語言表達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慶福、鍾寶珠(1998)。單親與雙親兒童在自我觀念、行為困擾與學業表現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2,1-35。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1-20。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韻如(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國小兒童人際關係發展之研究。現代教育,31,142-151。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文玲(1999)。五十年間(1949-1999)臺灣的國樂發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玉蘋(2003)。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伊春(2004)。北管八音融入國小鄉土音樂教學之研究─以苗栗縣南河國小北管八音團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音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政傑(1997)。國小新課程透視。研習資訊,14(2),8-15。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筠茹(2005)。臺灣二胡發展之研究(1949~2005)。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榮真(1994)。國小啟智班學童音樂治療研究。特教園丁,10(1),25-33。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曾陽聰(1995)。整合模式的團體輔導對國小文化不利兒童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學習適應之效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游雅吟(1996)。兒童認知能力、理解多重情緒能力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板,高雄市。

    彭鈺媛(2005)。臺灣國樂考級制度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葉英昭(1994)。淺談中重度啟智班兒童的音樂教學。台南師院特殊教育叢書,22,49-53。

    葉勳瑛(2002)。校園樂團經營、訓練與參賽經驗分享。中華民國國樂學會九十年度座談會整理紀錄,4-7。

    葉頌壽譯(Horney, K.著)(1989)。焦慮的現代人。台北:志文。

    楊文碩(2003)。直笛教學提升學生音樂能力。國教天地,152,93-98。

    楊艾琳等編(1999)。藝術教育手冊—國小音樂篇。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觀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71-110。

    楊國達(1992)。中國民族器樂演奏會教育功能之研究——以國樂科系學生為對象。私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鄒珮菁(2005)。台灣社區樂團的經營模式研究-以CORPS為研究工具探討高雄市清豐社區國樂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文祥(2006)。論述台灣現代國樂的歷史脈絡與發展(1900-迄今)-政治體制下的音樂文化演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金花(主編)(1991)。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劉泗譯(Adler, A.)(2001)。超越自卑。台北:百善

    劉英淑(1995)。國民小學音樂科新課程的精神與特色及實施之相關做法,研習資訊,12(5),33-40。

    劉英淑(1998)。從美國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 介紹美國音樂教育標準,研習資訊,15(6),47-53。

    劉焜輝(1994)。音樂治療理論與實施-2。諮商與輔導,105,23-30。

    劉嬰奇(1998)。對音樂發展智力有關論說的八點看法。人民音樂,8,12-15。

    蔡佳芬(1996)。音樂團體治療對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病患負性症狀與人際互動之成效。私立長庚醫學暨工程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佳靜(2001)。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市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美良(1993)。「音樂治療」對國民中小學中重度兒童之學習行為與語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新竹縣特殊教育叢書第一輯。

    蔡培村主編(2000)。人際關係。高雄:復文。

    鄭方靖(1996)。基礎直笛課程設計與實例。高雄市:高梁音樂文教。

    鄭方靖(2001)。九年一貫學校本位音樂課程規劃實務之初探。台南師院學報,34,509-552。

    鄭淵全(199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滕淑芬譯(Habermeyer, S.著)(2004)。聽音樂,孩子更聰明。台北市:智庫。

    歐遠帆(1999)。從標準與課程探就美國音樂教育之現況與發展趨勢。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主編:世紀末的回顧-各國音樂教學研討會論文集(69-88)。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謝秀琳(2005)。小學國樂社團推展教育之探討 ---以台中縣三所國小國樂團為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高橋(1986)。社會學。台北:巨流。

    賴其萬、符傳孝譯(Freud, S.著)(1973)。夢的解析。台北:志文。

    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發展。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蕭文(1977)。國中學生人際關係欠佳之輔導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218-223。

    蕭斐璘(2001)。心智障礙者才藝表演的省思從療育音樂會談起。特殊教育年刊,80,35-36。

    顏士程(2001)。中部地區國小音樂班學生生態系統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簡茂發(1977)。都市與鄉村兒童友伴關係的影響因素之分析。測驗年刊,24,32 -40。

    魏金泉(1997)。中國廣播公司國樂文獻調查研究。私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力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二、西文部份
    Adler, A. (1927). Practice and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Alward, E., & Rule, B. (1960). An experiment in musical activities with disturbed children. Lawrence, KS:Allen Press.

    Anshel, A., & Kipper, D. A. (1988). The influence of group singing on trust and cooperation.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25, 145-155.

    Bigelow, B. J., & La Gaipa, J. J. (1975). Children’s written descriptions of friendship: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1, 857-858.

    Bonny, H. L., Cistrunk, M., Makuch, R., Stevens, E., & Tally, J. (1965). Some effects of music on verbal interaction in groups.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2, 61-63.

    Boxill, E. H. (1985). Music therapy for the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Austin,TX: pro-ED, Inc.

    Brown, L. E. C. (1993).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concept, reading attitude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econd grade readers. D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1(4), MAI 1468.

    Burnett, P. C., & Demnar ,W.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oseness to significant others and self-esteem in childr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04589)

    Cassity, M. D. (1981). The influence of a socially valued skill on peer acceptance in a music therapy group.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18(3), 148-154.

    Chamblis, J. (1978).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concept, self-esteem, poularity and social judge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Psychology, 98, 91-98.

    Conway, C. (2003). Good rhythm and intonation from day one in beginning instrumental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9 (5), 26-31.

    Cooley, C. H. (1902). Human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

    Devall, E. (1986). The impact of divorce and maternal employment on pre-adolescent children. Family Relations, 35, 1, 153-159

    Devito, J. A. (1994). Human Communication: The Basic Cours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Dunnigan, P. (1993). The computer in instrumental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0(1), 32-37,61.

    Dvorkin, J. M.(1992).Ego development and self-representation among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in music performing groups.(From Proquest-Dissertation Abstracts,1992.No.AAC9219140)

    Foa, E. B. & Foa, U. G. (1980). Resource theory: Interpersonal behavior as exchange. In K. J.Gergen et al.(Eds.), Social exchange theory,77-101. New York: Plenum Press.

    Freud, S. (1900).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London : Hogarth

    Fromm, E. (1941). Escape from freedom. New York: Harper & Row.

    Gaston, E. T. (1968). Music in therapy. New York: Macmillan.

    Grossman, B. & Wrighter, J. (1 94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ection- rejection and intelligence, social status, and personality among sixth-grade children. Sociometry, 11, 346- 355.

    Guiford, J. P. (1959). Three faces of intellect. American Psychologist, 14, 469-479.

    Hattie, J. & Marsh, H. W.(1996). Future directions in self-concept research. In B. A, Bracken (Ed.), Handbook of self-concept:developmental, social,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pp. 421-462). New York:Wiley

    Harvey, A.W. (1980). The therapeutic role of music in special education:Historical perspectives. Creative Child and Adult Quarterly, 5(3), 196-204.
    Heider, F. (1958/1959).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enderson, S. M. (1983). Effects of a music therapy program upon awareness of mood in music, group cohesion, and self-esteem among hospitalized adolescent patients.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20, 14-20.

    Hetherington, E. M., Cox, M., & Cox, R. (1979). Play and social interaction in childre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5, 4, 26-47.

    Homans, G. C. (1950). The human group.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Horney, K. (1937).The nerosis of our tim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Hurlock, E. B. (1978).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ow-Hill.

    Jacob, A. (1987). Report on a project with Autistic Children at Indiana University. In R. R. Pratt.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sic,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57-164.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Jennifer, A. O., & Abraham, S. (1999).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bodyweight, gender, and pubertal development among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4, 69-80.

    Johnson, E. R. (1981). The role of objectice and concrete feedback in self-concept treatment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in music therapy.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18, 137-147

    Keat, B. D. (1974). Fundamentals of child counsel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Kerchner, J. L. (2001). Incorporating the national standards in performance classes. Teaching Music,9(1), 40-44.

    LaBenne, W. D.& Green, B. I. (1969). Education implications of self- concept theory. Pacific Palisudes. California: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Leonhard, C. (1991). The Status of Arts Education in American Public Schools. Urbana, IL:The National Arts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Lidecker, J. M. (1954). Music therapy in a juvenile detention home. In E. T. Gaston (1952) (Ed.), Music in Therapy,108-114.

    Love, R.E. (1953). The use of music with disturbed children. In E.G.Gilliland (1952) (Ed.), Music in Therapy, 181-182.

    Lynch, M. D. (1978).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in childhoo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nnarino, A. P. (1979). Friendship patterns and self-concept and peer approv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86, 57-60.

    Markus, H.,&Wurf, E.(1986). The dynamic self-concept: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AnnualReview of psychology38 ,299–337.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cTaggart, D. M. (1978). The effect of a group music activity versus a group non-music activity on verbalization, length of stay during sessions, and enjoyment level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in an institutionalized psychiatric setting. Unpublished master these,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Tallahassee, Florida.

    Mead, G. H. (1962).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Montello, L. & Coons, E. E. (1998). Effects of active versus passive group music therapy on preadolescents with emotional, learning,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35(1), 49-67.

    Morrison, S. T. (2001). The school ensemble: a culture of our own.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8(3), 24-28.

    Nordoff, P. & Robbins, C. (1971). Therapy in music for handicapped children . London, GB: Gollanz.
    Orff, G. (1984). Key Concepts in the Orff Music therapy. London: Schott.

    Phares, E. J., &Chaplin, W. F. (1997).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4th). New York: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Plach, T. (1980). Creative use of music in group therapy.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

    Richands, M. H. &Larson, R.(1989).The life space and socialization of the self:Sex differences in the young adolescent.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8 (6), 617-626

    Rogers, C. R. (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In S, Koch(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science, formulations of the person in the social context. 3,122-128, New York: Mcgraw-Hill.

    Schiamberg, L. B. (1988).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Macmillan

    Schutz, A. & Luckmam, T. (1973). The structures of the life-world.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Sears, W.W. (1968). Process in music therapy. In E. T. Gaston (Ed.) Music in therapy. New York:Mac Millian Company.

    Selman,T.et al. (1979). The grouch of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22

    Steven, K. (1990). Patients’ perceptions of music during surgery. Journal of Advance Nursing, 15, 1045- 1051.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Thibaut, J. W. and Kelley, H. H.(1959). The Psychology of Groups. New York:Wiley.
    Tyszkowa, M.,&Szambelan, K. (1977). Self-esteem of adolescent pupils and social position within the peer group. Psychological Abstracts, 58, 130.

    Verschuern, K., Marcoen, A., & Schoefs, P. (1996). The internal working model of the self, attachment, and competence in five -year-old. Child Development, 67, 2493-2511.

    Wish & Myron (1976). Comparisons among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11(3), 297-325.

    Wylie, R. C.(1979). The self-concept.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