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永勝
論文名稱: 南朝隋唐重玄學派的工夫論
指導教授: 楊儒賓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7
中文關鍵詞: 重玄學派工夫論三一定觀之學隋唐道教南朝道教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篇論文以重玄道教為主題,並以工夫為切入點,試圖將有關道教重玄學派的相關問題進行串連。以工夫為切入點,一方面可以涵蓋其宗教實踐的向度(即工夫論),一方面也可以包含其終極關懷的問題(即以道體論作為工夫實踐的目標與結果)。以此一角度進行研究,有助於從宗教而非僅哲學的角度,重新理解重玄家的理論。

    但何謂工夫?欲釐清此一問題,必須先對工夫此一概念重新檢討。由於學界目前缺少相關的研究,故本文第二章針對此一問題進行全面的討論,並針對儒釋道三教與藝道的說法,分別論述之。在第二章確認了工夫修養詞義的展開後,第三、第四章討論工夫的修養方法,及第六章討論工夫的修養目標與結果時,脈絡就較為清楚。

    從第二章的討論可知,工夫的修養詞義是由佛教所引入,並是以「靜以入德」為主要的修養方式,故第三章便集中討論這種觀念與方法的接受史。第一節講佛教禪定止觀概念的傳譯,從中可以發現,印度的修養方式被中國文化吸收後,轉化成「二以貫之」的修養模式,這種觀念也影響到後來的道教與理學。第二節討論中土對此種修養方式(如趺坐、數息等)的接受史,並對傳統坐法、呼吸法與佛教方法的差異略做比較。第三、四節探討道教對此種修養概念與方法的接受史。第三節通過對比靜室儀軌與入定存思的型態差異,指出其中受到佛教影響之處。不過入定存思仍然不能算是嚴格的工夫,要到第四節所講的靈寶派道經,才更為純粹,也就是修性的方式被帶入道教的修養體系中,雖然此時仍未能將新興的修性工夫與傳統的修命技法,做一理想的結合。

    第四章在討論重玄學派的工夫論。本章以重玄家的三一、二觀、兩半、真一等工夫為中心,可以發現他們接受定觀工夫的架構,並將傳統的存神之術加以切割,一部份判入小乘,一部份則保留下來作為入定之法,以補充在觀法上,中觀學派的工夫不講入定的問題,這樣就將佛教道教、修性修命、觀法定法等做了一個適切的連結。然後以此種角度,重新去詮釋初期大乘化道經,完成重玄派的工夫體系。由此也可以釐清,重玄派並非全盤接受中觀學派的工夫論,他們仍保留了身體論與氣論的層面,並透過體/用、道/氣非一非異的架構來處理二者的關係。

    第五章主要在處理重玄派是否能夠成立的問題。本章先介紹並檢討學界的相關說法,然後提出本文的論據,說明重玄派即使無法以宗派的概念理解之,但以學派的概念理解之,亦能說明其集體性。而重玄道士的範圍在本章中既然已經被重新界定,故本章第四節也將有關重玄學派的著作進行整理,此著作列表即可以作為日後研究重玄學派思想的主要依據。

    第六章試圖通過對道(道德)與重玄這兩個概念的討論,釐清重玄派與玄學、佛教及傳統道教的關係。大陸學者多將重玄學定位為超越玄學的道家第三期哲學,但重玄其實是重玄之道的簡稱,而之所以講重玄之道,其實是在對「道」進行限定。對道的理解非僅一種,傳統道教理解的是「道者氣也」的那種道,而重玄家除此之外,還多認識了一種重玄之道,這是杜光庭稱這批道士「皆明重玄之道」的原因。重玄家要超越的,是傳統道教的道氣說,但他們是用一種兼融的方式來進行超越,也就是在承認道氣是真實存在的前提下,再揭示重玄之道為其本體,這種二重道論、非一非異的關係,在本章裡有較詳細的討論。從重玄家言以妙有為本,與傳統道教講的道氣進行比較,可以討論二者異同所在;從重玄之道與佛教空理的比較,也可以思考重玄家從佛教處吸收了什麼,放棄了什麼;而從重玄之道與道氣間非一非異的架構,則可以探索重玄家是如何對中土與印度的兩大修養傳統,進行巧妙的融合與拼接。而重玄家之所以理解了此種新的重玄之道,是通過特定的修養獲得玄悟經驗後,再以工夫遣除此玄,這才是最圓融的體證本體之經驗。亦即,重玄之道是透過工夫的修養而獲得的體證經驗,這也回應了本文以工夫為線索討論重玄學派思想的主要原因。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一、問題意識的緣起…………………………………………… 1 二、現有的研究成果…………………………………………… 3 三、章節安排與研究方法……………………………………… 5 1、章節安排﹍﹍﹍﹍﹍﹍﹍﹍﹍﹍﹍﹍﹍﹍﹍﹍﹍﹍﹍﹍﹍﹍﹍ 5 2、研究方法﹍﹍﹍﹍﹍﹍﹍﹍﹍﹍﹍﹍﹍﹍﹍﹍﹍﹍﹍﹍﹍﹍﹍ 7 第二章、工夫修養詞義的展開與轉折……………………… 10 一、工夫詞義的原始──從功夫到工夫…………………… 10 二、佛教的工夫……………………………………………… 13 1、作為手段方法的功夫──以早期佛經為中心﹍﹍﹍﹍﹍﹍﹍ 13 2、從枉用功夫到無下手處──禪宗的立場﹍﹍﹍﹍﹍﹍﹍﹍﹍ 20 三、道教的工夫……………………………………………… 26 1、從仁功積業到徒費功夫──早期道教的例子﹍﹍﹍﹍﹍﹍﹍ 26 2、進火功夫與下手工夫──內丹派的場合﹍﹍﹍﹍﹍﹍﹍﹍﹍ 32 四、藝道的工夫……………………………………………… 39 1、天然與功夫──文藝創作中的功夫意涵﹍﹍﹍﹍﹍﹍﹍﹍﹍﹍ 39 2、凝神與神思──藝道中的工夫﹍﹍﹍﹍﹍﹍﹍﹍﹍﹍﹍﹍﹍﹍ 44 五、理學的工夫……………………………………………… 48 1、程門的工夫與儒釋之異﹍﹍﹍﹍﹍﹍﹍﹍﹍﹍﹍﹍﹍﹍﹍﹍﹍ 48 2、朱子與下手工夫﹍﹍﹍﹍﹍﹍﹍﹍﹍﹍﹍﹍﹍﹍﹍﹍﹍﹍﹍﹍ 56 3、陽明與究竟工夫﹍﹍﹍﹍﹍﹍﹍﹍﹍﹍﹍﹍﹍﹍﹍﹍﹍﹍﹍﹍ 62 六、小結……………………………………………………… 65 第三章、定觀之學在中土的展開……………………………… 70 一、禪定與止觀概念的傳譯──以早期佛教譯經為中心… 71 二、禪定與止觀功夫的修養內涵…………………………… 82 1、結跏趺坐﹍﹍﹍﹍﹍﹍﹍﹍﹍﹍﹍﹍﹍﹍﹍﹍﹍﹍﹍﹍﹍﹍﹍ 84 2、數息與六妙法門﹍﹍﹍﹍﹍﹍﹍﹍﹍﹍﹍﹍﹍﹍﹍﹍﹍﹍﹍﹍ 89 3、佛教定慧止觀之學的展開﹍﹍﹍﹍﹍﹍﹍﹍﹍﹍﹍﹍﹍﹍﹍﹍ 94 三、道教定觀之學的興起──以靜室儀軌為焦點…………… 97 1、入靜﹍﹍﹍﹍﹍﹍﹍﹍﹍﹍﹍﹍﹍﹍﹍﹍﹍﹍﹍﹍﹍﹍﹍﹍﹍ 98 2、入定﹍﹍﹍﹍﹍﹍﹍﹍﹍﹍﹍﹍﹍﹍﹍﹍﹍﹍﹍﹍﹍﹍﹍﹍﹍ 102 3、從入靜到入定﹍﹍﹍﹍﹍﹍﹍﹍﹍﹍﹍﹍﹍﹍﹍﹍﹍﹍﹍﹍﹍ 114 四、道教定觀之學的展開──從《定志經》到《定觀經》……… 116 1、《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的定觀之學﹍﹍﹍﹍﹍﹍﹍ 116 2、《洞玄靈寶定觀經》的定觀之學﹍﹍﹍﹍﹍﹍﹍﹍﹍﹍﹍﹍﹍ 123 五、小結……………………………………………………… 129 第四章、重玄學派工夫論的建構─以三一與真一為中心 131 一、早期存思技法的展開…………………………………… 131 1、諸子的存神論﹍﹍﹍﹍﹍﹍﹍﹍﹍﹍﹍﹍﹍﹍﹍﹍﹍﹍﹍﹍﹍ 132 2、神仙家的存神之術﹍﹍﹍﹍﹍﹍﹍﹍﹍﹍﹍﹍﹍﹍﹍﹍﹍﹍﹍ 133 3、《太平經》的存神之術﹍﹍﹍﹍﹍﹍﹍﹍﹍﹍﹍﹍﹍﹍﹍﹍﹍ 136 4、《想爾注》對存思之術的批評﹍﹍﹍﹍﹍﹍﹍﹍﹍﹍﹍﹍﹍﹍ 138 二、六朝道教三一之術的興起………………………………… 140 1、從三一信仰到三一存思﹍﹍﹍﹍﹍﹍﹍﹍﹍﹍﹍﹍﹍﹍﹍﹍﹍ 140 2、三一說與三田說的結合﹍﹍﹍﹍﹍﹍﹍﹍﹍﹍﹍﹍﹍﹍﹍﹍﹍ 142 3、〈玄門大論三一訣〉之七部九結﹍﹍﹍﹍﹍﹍﹍﹍﹍﹍﹍﹍﹍ 145 三、重玄學派的三一論……………………………………… 148 1、從三宮到精氣神﹍﹍﹍﹍﹍﹍﹍﹍﹍﹍﹍﹍﹍﹍﹍﹍﹍﹍﹍﹍ 148 2、南朝重玄家的三一論﹍﹍﹍﹍﹍﹍﹍﹍﹍﹍﹍﹍﹍﹍﹍﹍﹍﹍ 149 3、總體三一與別體三一﹍﹍﹍﹍﹍﹍﹍﹍﹍﹍﹍﹍﹍﹍﹍﹍﹍﹍ 151 4、精氣神與法身聖體﹍﹍﹍﹍﹍﹍﹍﹍﹍﹍﹍﹍﹍﹍﹍﹍﹍﹍﹍ 154 5、重玄學派的三一論判教﹍﹍﹍﹍﹍﹍﹍﹍﹍﹍﹍﹍﹍﹍﹍﹍﹍ 159 四、道教真一論的興起與轉折……………………………… 160 1、從歌詠太一到存守太一:漢代太一說的演變﹍﹍﹍﹍﹍﹍﹍﹍ 160 2、《太平經》與上清派的守一與太一﹍﹍﹍﹍﹍﹍﹍﹍﹍﹍﹍﹍ 162 3、葛氏道的守一與真一之說﹍﹍﹍﹍﹍﹍﹍﹍﹍﹍﹍﹍﹍﹍﹍﹍ 166 4、重玄學派與《洞玄靈寶昇玄內教經》的新真一說﹍﹍﹍﹍﹍﹍ 168 五、《道教義樞》所見的重玄學派工夫……………………… 174 1、個體的形成與反出之道──兩半義﹍﹍﹍﹍﹍﹍﹍﹍﹍﹍﹍﹍ 174 2、《道教義樞》定觀架構的展開──三一義與二觀義﹍﹍﹍﹍﹍ 178 3、重玄學派的工夫架構﹍﹍﹍﹍﹍﹍﹍﹍﹍﹍﹍﹍﹍﹍﹍﹍﹍﹍ 183 六、小結………………………………………………………… 185 第五章、重玄學派的界定問題………………………………… 190 一、重玄派是否可以成立──學界的觀點…………………… 190 1、重玄派之名的建立﹍﹍﹍﹍﹍﹍﹍﹍﹍﹍﹍﹍﹍﹍﹍﹍﹍﹍﹍ 190 2、反對的觀點﹍﹍﹍﹍﹍﹍﹍﹍﹍﹍﹍﹍﹍﹍﹍﹍﹍﹍﹍﹍﹍﹍ 194 二、作為學派的隋唐重玄派………………………………… 197 1、隋唐重玄學派的線索﹍﹍﹍﹍﹍﹍﹍﹍﹍﹍﹍﹍﹍﹍﹍﹍﹍﹍ 197 2、作為學派的重玄派﹍﹍﹍﹍﹍﹍﹍﹍﹍﹍﹍﹍﹍﹍﹍﹍﹍﹍﹍ 205 三、南朝重玄學派的成立問題……………………………… 210 1、南朝重玄學派的線索﹍﹍﹍﹍﹍﹍﹍﹍﹍﹍﹍﹍﹍﹍﹍﹍﹍﹍ 210 2、南朝重玄學派之名的建立﹍﹍﹍﹍﹍﹍﹍﹍﹍﹍﹍﹍﹍﹍﹍﹍ 220 3、道教的大乘化運動與重玄學派興起的歷史背景﹍﹍﹍﹍﹍﹍﹍ 231 四、重玄學派著作的界定…………………………………… 234 1、南朝至隋唐期道經的分類架構──兼論重玄學派與重玄學﹍﹍ 234 2、重玄學派著作的分類﹍﹍﹍﹍﹍﹍﹍﹍﹍﹍﹍﹍﹍﹍﹍﹍﹍﹍ 239 3、重玄學派相關書目﹍﹍﹍﹍﹍﹍﹍﹍﹍﹍﹍﹍﹍﹍﹍﹍﹍﹍﹍ 243 五、小結………………………………………………………… 250 第六章、重玄學派的道體論─以道德、重玄為中心……… 253 一、重玄學派的道德論……………………………………… 253 1、陸修靜的道體論與道理論﹍﹍﹍﹍﹍﹍﹍﹍﹍﹍﹍﹍﹍﹍﹍﹍ 254 2、南朝重玄家的道體論﹍﹍﹍﹍﹍﹍﹍﹍﹍﹍﹍﹍﹍﹍﹍﹍﹍﹍ 258 3、隋唐重玄家的道德論﹍﹍﹍﹍﹍﹍﹍﹍﹍﹍﹍﹍﹍﹍﹍﹍﹍﹍ 263 二、重玄學派的重玄論……………………………………… 270 1、孫登的問題與玄學家的重玄說﹍﹍﹍﹍﹍﹍﹍﹍﹍﹍﹍﹍﹍﹍ 270 2、初期道經的重玄說﹍﹍﹍﹍﹍﹍﹍﹍﹍﹍﹍﹍﹍﹍﹍﹍﹍﹍﹍ 274 2、重玄學派的重玄說﹍﹍﹍﹍﹍﹍﹍﹍﹍﹍﹍﹍﹍﹍﹍﹍﹍﹍﹍ 279 三、小結……………………………………………………… 286 第七章、結論……………………………………………………… 289 參考文獻………………………………………………………… 292

    參考文獻

    傳統文獻
    戰國•莊周,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
    戰國•管仲,《管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
    西漢•劉安,《淮南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4。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宏業書局,1975。
    西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宏業書局,1975。
    西漢•劉向等撰,邱鶴亭注譯,《列仙傳•神仙傳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東漢•不詳作者,《太平經•聖君秘旨》,《正統道藏》〈太平部•人字號〉第4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東漢•不詳作者,王明輯校,《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東漢•不詳作者,俞理明校點,《太平經正讀》,成都:巴蜀書社,2001。
    東漢•不詳作者,《老子中經》,《中華道藏》第二十九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漢•張魯(擬),饒宗頤校證,《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東漢•鄭玄注,《易緯乾鑿度》,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據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影印百部叢書集成本。
    東漢•邊韶,〈老子銘〉,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宏業書局,1975。
    東漢•不詳作者,〈廣漢長王君治石路碑〉,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宏業書局,1975。
    東漢•支婁迦讖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漢•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漢•安世高譯,《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漢•安世高譯,《佛說阿難同學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漢•安世高譯,《佛說罵意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漢•安世高譯,《陰持入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漢•安玄譯,《法鏡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漢•班固,〈竹扇賦〉,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宏業書局,1975。
    東漢•蔡邕,〈王子喬碑〉,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宏業書局,1975。
    東漢•曇果與康孟詳共譯,《中本起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魏晉•不詳作者,《上清大洞真經》,《中華道藏》第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魏晉•不詳作者,《太上洞玄靈寶五符序》,《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魏晉•不詳作者,《太微靈書紫文琅玕華丹神真上經》,《中華道藏》第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魏晉•不詳作者,《洞真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中華道藏》第一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魏晉•不詳作者,《黃庭內景經》,《道藏精華》第一集之六,臺北:自由出版社,1987。
    吳•陳慧等,《陰持入經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西晉•竺法護譯,《大哀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西晉•竺法護譯,《生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西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西晉•陸機,張懷瑾譯注,《文賦譯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西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東晉•不詳作者,〈大道家令戒〉,《正統道藏》〈洞神部•戒律類•力字號〉第3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東晉,不詳譯者,《沙彌十戒法并威儀序》,《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晉•不詳作者,《上清太極隱注玉經寶訣》,《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晉•不詳作者,《上清高上玉晨鳳臺曲素上經》,《中華道藏》第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晉•不詳作者,《上清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中華道藏》第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晉•不詳作者,《太上洞玄靈寶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中華道藏》第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晉•不詳作者,《太上洞玄靈寶真一勸誡法輪妙經》,《中華道藏》第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晉•不詳作者,《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中華道藏》第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晉•不詳作者,《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中華道藏》第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晉•不詳作者,《洞神八帝妙精經》,《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晉•法顯等譯,《摩訶僧祇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晉•支道林,〈大小品對比要抄序第五〉,收錄於僧佑輯,《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
    東晉•支道林,〈彌勒贊〉,收錄於道宣輯,《廣弘明集》卷十五,《大正藏》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晉•支道林,〈述懷詩〉,收錄於道宣輯,《廣弘明集》卷三十,《大正藏》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晉•支道林,〈詠懷詩〉,收錄於道宣輯,《廣弘明集》卷三十,《大正藏》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晉•孫綽,〈遊天台山賦〉,收入蕭統輯,《文選》,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
    東晉•葛洪,《神仙傳》,上海:上海古籍,1995。
    東晉•葛洪,王明輯,《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東晉•葛洪,楊明照箋注,《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7。
    後秦•鳩摩羅什所譯《坐禪三昧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後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後魏•毘目智仙等譯,《迴諍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北魏•寇謙之,《老君音誦戒經》,《中華道藏》第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劉宋•竺道生,《注維摩詰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劉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劉宋•謝靈運,〈山居賦〉,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宏業書局,1975。
    劉宋•作者不詳,《正一威儀經》,《中華道藏》第4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劉宋•徐氏,《三天內解經》,《中華道藏》第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劉宋•陸修靜,〈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表〉,《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劉宋•陸修靜,《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劉宋•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中華道藏》第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劉宋•孟景翼(擬),《正一論》,《中華道藏》第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北齊•顏之推,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北周•甄鸞,《笑道論》收錄於道宣輯,《廣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梁•僧順,〈答道士假稱張融三破論〉,收錄於道宣輯,《弘明集》卷八,《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
    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梁•鍾嶸,《詩品》,台北:世界書局,1956。
    梁•劉勰,〈滅惑論〉,收錄於道宣輯,《弘明集》卷八,《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梁•慧皎,《高僧傳》,《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中華道藏》第46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梁•陶弘景,《真誥》,《中華道藏》第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梁•陶弘景,《登真隱訣》,《中華道藏》第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梁•蕭統輯,《文選》,台北:漢京圖書公司,1983。
    南北朝•不詳作者,《元始洞真決疑經》,《中華道藏》第5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不詳作者,《洞玄靈寶定觀經》,收錄於王卡輯,《道門觀心經》,台北:三民書局,2003。
    南北朝•作者不詳,《上清洞真解過訣》,《中華道藏》第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作者不詳,《上清紫精君皇初紫靈道君洞房上經》,《中華道藏》第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作者不詳,《太上玉晨鬱儀結璘奔日月圖》,《中華道藏》第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作者不詳,《太上洞玄靈寶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經》,《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作者不詳,《太上洞玄靈寶天地運度自然妙經》,《中華道藏》第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作者不詳,《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中華道藏》第5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作者不詳,《太上經戒》,《中華道藏》第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作者不詳,《洞玄靈寶智慧觀身經》,收錄於王卡輯,《道門觀心經》,台北:三民書局,2003。
    南北朝•不詳作者,《太上洞淵神咒經》,《中華道藏》第30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不詳作者,山田俊輯校,《校本昇玄經》,收錄於氏著,《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99。
    南北朝•葛玄(擬),〈道德經序訣〉,《中華道藏》第9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陳•諸糅(擬),〈玄門大論三一訣并敘〉,收錄於張君房輯,《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
    隋唐•不詳作者,《太上三辟五解秘法》,《中華道藏》第3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隋唐•作者不詳,《太上洞玄靈寶太玄普慈勸世經》,《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隋•吉藏,韓廷傑校釋,《三論玄義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1。
    隋•智顗,《修習止觀坐禪法要》(《童蒙止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隋•智顗,《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隋•智顗《四教義》,《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房玄齡等,《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魏徵等,《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李延壽,《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作者不詳,《上清五常變通萬化鬱冥經》,《中華道藏》第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盧照鄰,〈益州至真觀主黎君碑〉,《巴蜀道教碑文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
    唐•不詳作者,〈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并序〉,《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唐•不詳作者,《無上秘要》,《中華道藏》第2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王玄覽,《玄珠錄》,收錄於鎌田茂雄輯,《道藏內佛教思想集成》,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6。
    唐•王仲丘,《攝生纂錄》,《中華道藏》第2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王懸河輯,《三洞珠囊》,《中華道藏》第2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王懸河輯,《上清道類事相》,《中華道藏》第2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玄嶷,《甄正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成玄英,蒙文通輯,《輯成玄英『道德經義疏』》,收錄於蒙文通(),《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2001。
    唐•成玄英,嚴靈峰輯,《輯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唐•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中華道藏》第4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作者不詳,《太上大道玉清經》,《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吳筠,《玄綱論》,收錄於《道學精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唐•呂巖,《呂洞賓全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95。
    唐•李光玄,《金液還丹百問訣》,收錄於洪丕謨編,《道藏氣功要集》,上海:上海書店,1991。
    唐•李榮,嚴靈峰輯,《輯李榮『老子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唐•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收錄於《道學精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唐•孟安排,王宗昱校勘,《道教義樞校勘》,收錄於王宗昱著(2001)《道教義樞研究》,上海:上海文化。
    唐•法琳《辯正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洞山良玠,《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
    唐•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中華道藏》第4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梁丘子注,《黃庭內景玉經注》,《中華道藏》第二十三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惠沼,《成唯識論了義燈》,《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賈公彥,《禮記注疏》,台北:新文豐,2001,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本。
    唐•道世,《法苑珠林》,《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道宣,《高僧傳二集》,台北:彙文堂出版社,1987。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道宣輯,《廣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劉進喜、李仲卿合著,《太玄真一本際經》,鎌田茂雄輯,《道藏內佛教思想集成》,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6。
    唐•潘師正,《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中華道藏》第5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鍾離權,《破迷正道歌》,《中華道藏》第19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鍾離權等,沈志剛注譯,《鍾呂傳道集•靈寶畢法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唐•龐蘊,《龐居士語錄》,收錄於《續藏經》第12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唐•懷信,《釋氏自鏡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楊玄操等,《難經集註》,台北:台聯國風,1978。
    後晉•沈昫等,《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宋•不詳作者,《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祕要》,《中華道藏》第30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永明延壽,《宗鏡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
    宋•朱熹,柳川剛義輯,《朱子靜坐說》,東京:東城書店,1915。
    宋•朱熹,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
    宋•志磐,《佛祖統記》,《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李侗,《延平答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影印清康熙中禦兒呂氏寳誥堂重刻白療洞原本。
    宋•李簡易,《玉谿子丹經指要》,《中華道藏》第19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王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63。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宋•賈嵩,《華陽陶隱居內傳》,《中華道藏》第46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慧泉集,《黃龍慧南禪師語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0)
    宋•耿延禧輯,《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張伯端,王沐注,《悟真篇淺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張君房輯,《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普濟編,《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楊時,《龜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5册。
    宋•楊億,《景德傳燈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董思靖,《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解義》,《中華道藏》第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談鑰,《嘉泰吳興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宋•戴侗,《六書故》,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6冊。
    宋•賾藏主,《古尊宿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4。
    宋•師明集,《續古尊宿語要》,《續藏經》第11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5,據稗海本排印。
    元•朱象先輯,《終南山說經臺歷代真仙碑記》,《四庫存目叢書》子部第259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
    元•牛道淳,《析疑指迷論》,收錄於洪丕謨編,《道藏氣功要集》,上海:上海書店,1991。
    明•王守仁,陳榮捷集評,《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
    明•高濂,《遵生八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
    明•如卺集,《緇門警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清•康熙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王懋竑,《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2。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73。
    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台北:河洛圖書,1975。
    清•趙翼,欒保群等校點,《陔餘叢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8册。
    鎌田茂雄輯,《道藏內佛教思想集成》,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6。
    王卡,《新譯道門觀心經》,台北:三民書局,1998。

    近人論著
    專書
    Kohn, Livia 1989 Taoist Meditation and Longevity Techniques.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Kohn, Livia 1991 Taoist Mystical Philosophy: The Scripture of Western Ascensio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chipper, Kristofer M.(施舟人), The Taoist Bod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Wu Chi-yu(吳其昱) 1960 Pen-tsi king(Livre du terme original): ouvrage taoïste inédit du vii siècle, Manuscrits retrouvés à Touen-houang reproduits en fac-similé, CNRS.
    丁福保 1991 《佛學大辭典》,上海:上海書局。
    久須本文雄 1980 《宋代儒學の禪思想研究》,東京:日進堂。
    大淵忍爾 1964 《道教史の研究》,岡山:岡山大學共濟會。
    大淵忍爾 1978 《敦煌道經•目錄篇》,東京:福武書店。
    大淵忍爾 1979 《敦煌道經•圖錄篇》,東京:福武書店。
    大淵忍爾 1997 《道教とその經典》,東京:創文社。
    大淵忍爾,石井昌子編 1988 《六朝唐宋の古文獻所引道敎典籍目錄・索引》,東京:國書刊行會。
    小林正美 1990 《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創文社。
    小林正美 2003 《唐代の道教と天師道》,東京:知泉書館。
    小林正美著,李慶譯 2001 《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山田利明 1999 《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
    山田俊 1999 《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太玄真一本際經」の成立と思想》,京都:平樂寺書店。
    山田俊等著 2002 『唐宋道教の心性思想研究』,平成13∼14年(2001-2002)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研究課題編號13610016
    川勝義雄 1981 《中國の歷史3:魏晉南北朝》,東京:講談社。
    中國國家圖書館編 2005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中嶋隆藏 1985 《六朝思想の研究》,東京:平樂寺書店。
    中嶋隆藏 2004 《雲笈七籤の基礎的研究》,東京:研文出版。
    井筒俊彥 1991 《意識と本質》,東京:岩波書店。
    王卡 2004 《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綜述•目錄•索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宗昱 2001 《道教義樞研究》,上海:上海文化。
    王承文 2002 《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北京:中華書局。
    王洪圖 1995 《黃帝內經研究大成》,北京:北京出版社。
    以利亞德(M. Eliade)著,武錫申譯 2001 《不死與自由──瑜伽實踐的西方闡釋》,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
    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等譯 1992 《神話思維》,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史泰司(W. T. Stance),楊儒賓譯 1998 《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
    弗雷澤(J. G. Frazer)著,汪基培譯 1991 《金枝──巫數與宗教之研究》,台北:久大文化公司。
    石田秀實 1987 《気•流れる身体》,東京:平河出版社。
    任繼愈編 2001 《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吉川忠夫 1984 《六朝精神史研究》,京都:同朋社。
    吉岡義豐 1955 《道教經典史論》,東京:道教刊行會。
    吉岡義豐 1959 《道教と佛教1》,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
    安娜•賽德爾(Anna Seidel) 2000 《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
    朱森溥 1989 《玄珠錄校釋》,成都:巴蜀書社。
    牟宗三 1999 《心體與性體》第二冊,台北:正中書局。
    西山松之助等編 1972 《近世藝道論》,東京:岩波書店。
    余嘉錫 1980 《四庫提要辯證》,北京:中華書局。
    尾崎正治 1983 《太玄真一本際經》,東京:大東出版社。
    李大華等著 2003 《隋唐道家與道教》,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李養正 1999 《佛道交涉史論要》,香港:香港道教學院。
    周雅清 2003 《成玄英思想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岡田虎二郎 1937 《岡田虎二郎先生語錄》,日本:《靜坐》雜誌社。
    林永勝 2000 『氣質之性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林佳蓉 1998 『成玄英《道德經義疏》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前田繁樹 2004 《初期道教經典の形成》,東京:汲古書院。
    姜伯勤 1996 《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柳田聖山 1992 《禪與中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砂山稔 1990 《隋唐道教思想史研究》,東京:平河出版社。
    美國大英百科全書編譯 1988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臺北:中華書局。
    耶律亞德(M. Eliade),楊儒賓譯 2000 《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圖書文化公司
    胡興榮 2000 《老子四家注研究──河上公、王弼、成玄英、李榮》,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倉澤行洋 1983 《藝道の哲學》,大阪:東方出版。
    卿希泰編 1992 《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宮川尚志 1964 《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樂寺書店。
    宮川尚志 1983 《中國宗教史研究》,京都:同朋社。
    宮川尚志 1992 《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京都:平樂寺書店。
    神塚淑子 1999 《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 東京:創文社。
    索安(Anna Seidel)著,呂鵬志等譯 2002 《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北京:中華書局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 2008 《佛教與儒教》,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強昱 1996 『成玄英、李榮重玄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強昱 2002 《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
    陳來 2003 《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國符 1975 《道藏源流考》,台北:祥生出版社。
    湯一介 1988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湯用彤 1987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駱駝出版社。
    黃永武編 1986 《敦煌遺書最新目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黃龍祥編 2003 《中國針灸史圖鑑》,青島:青島出版社。
    塚本善隆等編 1973 《望月佛教大辭典》,東京:世界聖典。
    奧根•海瑞格(Eugen Herrigel) 2004 《箭術與禪心》,台北:心靈工坊。
    新村出編 1982 《廣辭苑(第二版)》,東京:岩波書店。
    楠山春樹 1979 《老子傳說の研究》,東京:創文社。
    楊儒賓 1987 『中國古代天人鬼神交通的四種類型及意義』,臺北: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儒賓編 2005 《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葛兆光 2000 《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
    董恩林 2002 《唐代老學: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國之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董恩林 2003 《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熊十力 1976 《體用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福井康順 1952 《道教の基礎的研究》,東京:書籍文物流通會。
    福井康順 1987 《道教思想研究》,京都:法藏館。
    福井康順 1987 《福井康順著作集2》,京都:法藏館。
    福井康順 1992 《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蒙文通 2001 《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
    劉韶軍 2006 《日本現代老子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諸橋轍次等編 1974 《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
    鄭燦山 2000 『邁向聖典之路──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盧國龍 1993 《中國重玄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
    盧國龍 1997 《道教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蕭登福 2005 《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蕭萐父等編 1991 《眾妙之門──道教文化之謎探微》,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蕭麗華 1997 《唐代詩歌與禪學》,台北:東大。
    蕭麗華 2006 《唐宋茶禪詩歌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5-2411-H-002-058-MY2。
    戴璉璋 2002 《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鎌田茂雄 1978 《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東京:春秋社。
    龐樸 2003 《一分為三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羅竹風等編 1997 《漢語大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關口真大編,釋印海譯 2005 《止觀方法及其實踐之研究》,台北:嚴寬祜基金會。
    顧詰剛等輯 1982 《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