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欣薰
論文名稱: 元代集慶城──從政治、經濟、社會三面向探討
指導教授: 蕭啟慶教授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元代江南集慶建康南臺監察制度海運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蒙元是中國第一個異族統治的統一皇朝。想要知道蒙元如何統治江南,其對江南都會的控制便具有個案或指標意義。而集慶是當時江南的一大都會,元代的江南諸道行御史臺就設在此處,藉由集慶優越的戰略、交通地位,以及政治圖騰表徵,作為控制江南的據點。而南臺也藉由江南富厚的經濟實力,參與了元初中央理財派與漢法派的政爭。
    關於江南經濟的發展,從集慶被蒙元統治的八十年中,因革損益可窺見一隅。南宋將建康建設成一座消費型城市,元代也一樣,有大量的官、軍在其中,除了使得集慶的人口結構摻雜了不少異族色彩,也使市鎮經濟更為繁榮,將外圍農村的農副產品銷售入城。加上蒙古人重視技藝,集慶城內的紡織業,如織金錦和官紗,都成為著名手工業產品,奠定了往後江寧織造的歷史基礎。而有了農產品與手工業貿易,商業活動也更勝前代。換言之,集慶一地的經濟發展,證實了宋到明清之間,江南經濟緩步成長的歷史趨勢。
    除了區域性角色之外,集慶還負責將長江沿岸糧米集中儲存,再從龍灣港載運到平江劉家港出海。在全國性經濟體當中,扮演了一個海運倉儲的角色。
    政治軍事機能重要、經濟繁榮、交通方便,加上又是歷史名城,文化淵源深厚,元代一直有不少文人移居或往來於集慶,這個菁英網絡同樣也是多族士人圈的現象之一,而且跨越了僧俗。只是除了菁英階層與僧道特權人士之外,集慶的百姓,生活負擔與其他地區一樣繁重,也一樣期待明鏡高懸的官員來澄清吏治。畢竟元代的吏治腐化引發戰亂,是造成王朝覆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元代對集慶的統治,如果就經濟上而言,只是整個江南經濟向上提升的一個環節。其時代特色,還是反應在政治上。雖然其政治能量一部份來自於經濟,不過就其城市性格而言,在元代,集慶還是一個政治性城市。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歷史與地理背景 第一節 地理環境 第二節 歷史背景 第三節 宋元之際 小 結 第三章 政軍功能 第一節 監察機構:江南諸道行御史臺 第二節 行政機構:建康(集慶)路總管府 第三節 軍事機構:萬戶府與坐鎮宗王 小 結 第四章 經濟角色 第一節 人口與產業結構 第二節 站赤 / 驛站 第三節 水路運輸 小 結 第五章 社會與文化生活 第一節 文化生活 第二節 當代興建寺觀 第三節 庶民生活 小 結 第六章 結論:江海之上有嘉樹 附錄一:宋代建康府戶口詳表 附錄二:元代集慶史事表 參考書目

    (一) 史料
    正史、官書
    (晉)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78。
    (唐)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唐)李百藥《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78。
    (元)脫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98。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文海,1974。
    (元)劉孟琛等,〈南臺備要〉,《永樂大典》,台北:大化,1985。
    《經世大典》,部分收入《永樂大典》,台北:大化,1985。
    (明)宋濂,《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98。
    (清)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98。
    黃彰健校勘,《明實錄•太祖實錄》,京都:中文,1984。
    洪金富點校,《元代臺憲文書匯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方志
    (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台北:大化書局,1990。
    (元)張鉉,《至正金陵新志》,台北:大化書局,1990。
    (明)王俊華,《(洪武)京城圖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6。
    (明)程嗣功,《應天府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6。
    (明)聞人詮,陳沂纂修,《南畿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1988。
    (明)王誥,劉雨纂修,《正德江寧縣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1988。
    (明)程三省修、李登纂,《萬曆上元縣志》,縮影資料。
    (明)周詩修、李登纂,《萬曆江寧縣志》,南京:南京古籍書店,1987。
    (清)唐開陶纂修,《康熙上元縣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北京:中國書店,1992。
    (清)佟世燕修、戴務楠纂,《江寧縣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北京:中國書店,1992。
    (清)藍應襲修,《上元縣志》,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8。
    (清)袁枚修,《江寧新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北京:中國書店,1992。
    (清)呂燕昭修、姚鼐纂,《嘉慶新修江寧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清)武念祖修、陳栻纂,《道光上元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清)莫祥芝、甘紹盤修,汪士鐸纂,《同治上江兩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柳詒徵、王煥鑣等編著,《首都志》,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1983。

    文集、筆記
    (元)丁復,《檜亭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孔齊,《至正直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
    (元)成廷珪,《居竹軒詩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危素,《危太樸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1985。
    (元)吳皋,《吾吾類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胡助,《純白齋類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元)梁寅,《梁石門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1985。
    (元)許有壬,《至正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1985。
    (元)陳旅,《安雅堂集》,四庫全書珍本。
    (元)程端禮,《畏齋集》,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
    (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1983。
    (元)楊翮,《佩玉齋類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薩都剌,《雁門集》,上海:上海古籍,民國71年。
    (元)閻復,〈江浙行省新置記〉,(元)周南瑞編,《天下同文集》,收於《羅雪堂先生全集三編》冊18,台北:大通書局,1989。
    (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
    (元)釋大訢,《蒲室集》,東京:中文出版社,1984。
    (明)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沙海昂註、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其他
    (唐)許嵩,《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元)天歷中官撰,《大元海運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元)不著撰者,《大元倉庫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
    (元)不著撰者,《大元官制雜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元)程端禮,《集慶路江東書院講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永樂大典》•南京條,《永樂大典》,台北:大化,1985。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東京:中文出版社,1979。
    (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台北:廣文,1976。
    傳(明)葛寅亮,《金陵玄觀志》,南京:江蘇古籍,2000。
    (明)陳沂,《金陵古今圖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6。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
    (清)陳作霖,《金陵通紀》,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1970。
    (清)陳作霖,《金陵通傳》,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1970。
    (清)陳作霖,《金陵瑣志附續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1970。
    (清)陳作霖《江蘇兵事紀略》,台北:文海,1980。
    陳得芝等輯點,《元代奏議集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二) 近人論著
    專書
    《江蘇航運史(古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南京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王桂芳主編,《金陵文化概觀》,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王秀麗,《文明的吸納與歷史的延續──元代東南地區商業研究》,澳門:澳亞周刊,2005。
    史衛民,《都巿中的游牧民──元代城巿生活長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
    沙學浚,《地理學論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
    安作彰編,《中國運河文化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江蘇省社聯歷史學會主編,《江蘇史論考》,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何孝榮,《明代南京寺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李治安,《元史學概說》,天津市: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
    ---------,《行省制度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李天鳴,《宋元戰史》,台北:食貨出版社,1988。
    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北京:三聯書局,2003。
    吳緝華,《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台北巿:著者,1970。
    ---------,《明代海運及運河的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
    吳松弟,《中國人口史 第三卷 遼宋金元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吳宏岐,《元代農業地理》,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7。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京糧食志編纂委員會主編,《南京糧食志》,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3。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京文物志編纂委員會主編,《南京文物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京民政志編纂委員會主編,《南京民政志》,深圳:海天出版社,1994。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京交通志編纂委員會主編,《南京交通志》,深圳:海天出版社,1994。
    金鐘主編,《南京財政志》,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4。
    胡昭曦、鄒重華主編,《宋蒙(元)關係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
    徐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張金銑,《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
    陳高華、史衛民,《元上都》,吉林:吉林教育,1988。
    ---------------------,《中國經濟通史•元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
    陳高華,《元大都》,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陳學霖,《劉伯溫與哪吒城:北京建城的傳說》,台北:東大出版社,1996。
    陳智超、喬幼梅主編,《中國歷代經濟史•宋遼夏金元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陳國燦、奚建華,《浙江古代城鎮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楊育鎂,《元代海漕糧運暢行因素之探討》,台北:里仁書局,1986。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葉新民,《元上都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8。
    趙岡,《中國城巿發展史論集》,台北:聯經,1995。
    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1983。
    ----------,《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1994。
    ----------,《元朝史新論》,台北:允晨文化,1999。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植松正,《元代江南政治社會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7。
    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學位論文
    丁崑健,《元代行省制度之形成及其職權》,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65年。
    劉淑芬,《六朝時代的建康》,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1年。
    黃清連,《元代戶計制度研究》,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3年。文史叢刊之四十五,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民國66年。
    徐桂香,《元代的集慶路》,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
    邱仲麟,《明代北京都市社會的變遷》,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
    張斐怡,《元代江南書院的發展》,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闕碧芬,《南京雲錦研究》,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論文
    丁國範,〈真金與權臣的鬥爭〉,《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8期,1984年5月,頁21-27。
    ----------,〈大龍翔集慶寺〉,《內陸亞洲歷史文化研究──韓儒林先生紀念文集》,南京:南京大學,1996,頁342-353。
    于金生,〈元代地方學官的選任與考遷制度〉,《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第二期,1992年,頁64-68。
    王 頲,〈元代糧倉考略〉,《安徽師大學報》,1981年第2期,頁42-52。
    --------,〈”斂財”之臣與元世祖〉,《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5期,1981年8月,頁60-69。
    王德毅,〈略述宋元地方志中的傳記資料〉,《食貨月刊》,10:6,民國69年9月,頁238-240。
    ----------,〈宋元地方志的史料價值:以選舉與學校為例〉,《漢學研究》,3:2=6,民國74年12月,頁23-38。
    ----------,〈建康府在宋元時代的地位〉,《國立編譯館館刊》,18:2,1989,頁87-99。
    ----------,〈景定建康志與至正金陵新志之比較研究〉,《方志學與社區鄉土史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8,頁1-22。
    王秀麗,〈元代江浙地區市鎮經濟發展的社會經濟條件〉,《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第8集,江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85-97。
    ----------,〈元代文人筆下的東南賈客〉,《元史論叢》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頁180-197。
    史明正,〈西方學者對中國近代城市史的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3期,民國81年3月,頁85-97。
    史衛民,〈元代都城制度的研究與中都地區的歷史地位〉,《文物春秋》,總42期,1998,頁12-16+20。
    ----------,〈元代軍隊的兵員體制與編制系統〉,《蒙古史研究》,第三輯,1989,頁65-79。
    如 生,〈朱元璋應天政權的經濟政策〉,《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0期,1986年7月,頁39-42。
    朱 哲,〈南京佛教史話〉,《香港佛教》,363、364,民國79年8月、9月,頁28-30、34-35。
    匡裕徹,〈元代維吾爾族政治家廉希憲〉,《元史論叢》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241-250。
    何泉達,〈論元代對江南的開發──江南區位簡論〉,《史林》,2000年第4期,頁32-44。
    宋 晞,〈論地方志在史料學上的地位〉,《漢學研究》,3:2=6,民國74年12月,頁11-22。
    沈仁國,〈元代的俸祿制度〉,《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2.13期,1989年10月∼1990年2月,頁37-69。
    李景林,〈元代的工匠〉,《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5期,1981年8月,頁36-47。
    吳緝華,〈論明初建都南京與江淮財賦:兼論中國史上國都遷徙與政治地理形勢的轉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期,民國75年3月,頁19-41。
    吳宏岐,〈元代江浙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及地域差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第4期,頁55-76。
    周清澍,〈元代職官──以行省分治天下的地方官制〉,《元蒙史札》,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頁743-750。
    范毅軍,〈明清江南市場聚落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史學》,9:3,民國87年9月,頁87-134。
    邱樹森、王頲,〈元代戶口問題雛議〉,《元史論叢》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111-123。
    洪金富,〈元代監察制度的特色〉,《成大歷史學報》,第2期,1975,頁219-276。
    ----------,〈元代監察官吏的出巡日期問題〉,《新史學》,13:2,2002年6月,頁157-176。
    徐益棠,〈南京的人文區域〉,《中國文化研究彙刊》,第六卷,民國46年9月,頁57-75。
    徐 泓,〈明初南京的城市規劃與人口變遷〉,《食貨月刊》,10:3,民國69年12月,頁12-46。
    ---------,〈明初南京皇城宮城的規劃、平面布局及其象徵意義〉,《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7卷,民國82年12月,頁79-95。
    夏亦穆,〈南京之地略〉,《陸軍學術月刊》,7:64,民國60年1月,頁104-111。
    高榮盛,〈元代江南官田雛議〉,《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6期,1982年12月,頁60-70。
    ----------,〈元代海運試析〉,《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7期,1983年5月,頁40-64。
    ----------,〈元代市鎮管窺〉,《江海學刊》, 1997第3期,頁117-121。
    ----------,〈元代匠戶散論〉,《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7第3期,頁123-129。
    党寶海,〈論元代的站戶制度及其性質〉,《元史論叢》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頁155-172。
    郝時遠,〈元代監察制度概述〉,《元史論叢》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82-104。
    ----------,〈元世祖時期臺察與權臣的鬥爭〉,《元史論叢》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110-122。
    袁國藩,〈元初河漕轉變之研究〉,《大陸雜誌》,27:4,1963,頁111-116。
    袁 冀,〈元代海運考釋〉,《元史論叢》,台北:聯經,1986,頁1-18。
    ---------,〈秋澗大全集中所顯示元代部份地區之政治與社會〉,《元史論叢》,台北:聯經,1986,頁249-274。
    張其昀,〈金陵史勢之鳥瞰〉(上、下,《東方雜誌》,23:13、23:15,民國26年7月、8月,頁73-86、71-90。
    陳學文,〈論江南市鎮史的研究〉,《九州學刊》,6:3=23,民國83年12月,頁125-138。
    陳高華,〈論元代的軍戶〉,《元史論叢》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72-83。
    ----------,〈論元代的站戶〉,《元史論叢》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125-143。
    ----------,〈早期宋蒙關係和”端平入洛”之役〉,收於《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91,頁203-230。
    ----------,〈元代的地方官學〉,《元史論叢》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160-189。
    ----------,〈元代江南稅糧制度新證──讀《上虞縣五鄉水利本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5期,1998,頁94-102。
    ----------,〈元朝的土地登記和土地籍冊〉,《歷史研究》,第1期,1998,頁5-20。
    陳得芝,〈元代江南之地主階級〉,《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7期,1983年5月,頁86-94。
    陳得芝、王頲,〈忽必烈與蒙哥的一場鬥爭──試論阿蘭答兒鉤考的前因後果〉,《元史論叢》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47-56。
    陳世松、史樂民,〈宋末元初蜀士流寓東南問題初探〉,《元史論叢》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97-111。
    曹旅寧,〈元代的寺產官營問題〉,《佛學研究》,1996年,頁226-230。
    勞 榦,〈對於南京城市的幾點認識〉,《學原》,2:9,1949年1月,頁62-67。
    黃清連,〈元初江南的叛亂(1276-1294)〉,《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9:1,民國67年3月,頁37-76頁。
    黃時鑒,〈真金與元初政治〉,《元史論叢》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193-204。
    黃寬重,〈辨端平入洛敗盟〉,收於氏著《南宋史研究》,台北:新文豐,1985,頁19-30。
    黃子剛,〈《馬可波羅行紀》中的東南地區經濟〉,《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第十四輯,頁141-152。
    陶希聖,〈元代長江流域以南的暴動〉,《食貨半月刊》,3:6,民國25年,頁35-44。
    葛紹歐,〈馬光祖三知建康府的政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民國84年,頁139-149。
    潘 清,〈元代江浙行省蒙古、色目僑寓人戶的分布〉,《中州學刊》,總114期,1999年11月,頁158-161。
    ----------,〈元代江南文化風習與民族關係〉,《學海》,2003年3月,頁157-161。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之數量分析〉,《思與言》,16:2,1978年7月,頁26-47。
    ----------,〈明清時代江南地區的專業市鎮(上、中、下)〉,《食貨月刊》,8:6-8,民國67年9月、10月、11月,頁274-291、326-337、365-380。
    劉大任,〈南京佛教史略(上、中、下)〉,《海潮音》,81:2.3.4,民國89年2月、3月、4月,頁29-33、27-28、33-34。
    劉如臻,〈元代江浙行省研究〉,《元史論叢》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5月,頁95-117。
    劉迎勝,〈床兀兒及其家族活動〉,《西域研究》,1993年第3期,頁81-86。
    劉 曉,〈大蒙古國與元朝初年的廉訪使〉,《元史論叢》第八輯,北京:中華書局,2003,頁118-122。
    蘇啟明,〈獨一無二的宋元織繡〉,《歷史文物月刊》,11:3=92,民國90年3月,頁71-79。
    楊培桂,〈元代地方政府(上)(下)〉,《台北商專學報》,第3期,民國63年1月,頁489-530;第4期,民國63年6月,頁477-504。
    楊新華、王寶林,〈南京雲錦〉,《經典雜誌》,第13期,民國88年8月,頁116-119。
    羅賢佑、任崇岳,〈元代流民問題淺談〉,《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8年第3期,頁98-102*19。
    蕭啟慶,〈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1983,頁1-58。
    ----------,〈元朝的區域軍事分權與政軍合一-以行院與行省為中心〉,《中國史專題第五屆「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討論會》,2000,頁745-771。
    ----------,〈蒙元統治與中國文化發展〉,《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頁186-201。
    ----------,〈元季色目士人的社會網絡:以偰百遼遜青年時代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2,頁65-96。
    ----------,〈元代臺憲文書匯編序〉,《元代臺憲文書匯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頁 i ∼ iii。
    植松正著、鄭樑生譯,〈元初江南的徵稅體制〉,《食貨月刊》,5:3,民國64年6月,頁131-150。
    加藤繁,〈宋代都市的發展〉,《中國經濟史考證》,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頁263-307。
    桑原陟藏,〈歷史上所見的南北中國〉,《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19-68。
    羽田亨,〈元代傳驛雜考〉,《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九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487-563。
    貴志俊彥著、鍾淑敏譯,〈中國都市史研究的課題及其尋求的理論架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0期,民國89年9月,頁73-89。
    愛宕松男,〈元代ソ都市制度シガソ起源〉,《東洋史研究》,3.4,1938-39,頁1-28。
    菊池英夫,〈中國都市•聚落史研究ソ動向「城鄉(都鄙)關係」問題ズコゆサソ私的展望〉,《中國ソ都市シ鄉村》,東京:汲古書屋,1992,頁529-574。
    堤一昭,〈元朝江南行臺ソ成立〉,《東洋史研究》,54:4,1996,頁653-684。
    (韓)李玠奭,〈試探”江南支配論”〉,《元代文化研究》第一輯(國際元代文化學術研討會專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199-211。

    西文著作
    Hartwell , Robert , Demogra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750-1550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 Vol.42 , No.2(1982) , pp.365-442.
    Johnson , Linda C. , Cities of Chinagna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
    Skinner , William ,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