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曉鈞
論文名稱: 阿美士德使節團探析─以天朝觀之實踐為中心
指導教授: 黃一農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阿美士德嘉慶天朝觀中英關係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嘉慶二十一年,英國繼馬戛爾尼使節團後,派遣阿美士德使節團來華,以求達成穩固中英貿易基礎等目標。自從使節團於天津登岸以來,中英雙方即就覲禮問題展開協商。然在未達成共識的情況下,用做禮儀測試之用的天津筵宴,便以雙方對表案各行其禮做結。
    隨著使節團逐漸接近北京,覲禮協商之壓力亦日益增加。在通州協商瀕臨破局之際,使節團卻於欽差和世泰之帶領下匆促趕抵圓明園,終因準備不及,未能晉見嘉慶皇帝便遭逐回。使團被逐之後及南返途中,嘉慶皇帝持續以各式說詞嘗試穩固天朝權威。英人亦回顧整起事件過程,省思任務失敗之原因。
    一般對於阿美士德使節團之評析,多將其視為繼馬戛爾尼使節團之後,英國藉外交手段拓展中英貿易之再次失敗。清帝國則因天朝獨尊心態,強硬堅持覲禮問題,再度將西歐文明拒於門外,終至走向鴉片戰爭以降的衰弱局勢。本論文將嘗試修正上述觀點,以嘉慶皇帝於使節團訪華過程中,各階段之態度與說詞的轉變、與臣工就使團事宜之互動情形,及中英彼此間之期待與誤解為依據,一探天朝觀念在現實中之適應與妥協。並藉由上述論證,指出時至十九世紀初年,滿清統治者雖仍以天朝觀念作為建立世界秩序之依傍,但亦深知作為「天朝」的滿清帝國,實已不再獨尊自大。而以天朝觀念作為清帝國於近代世界中「落後」之解釋,亦因而有了重新省思之空間。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一 時代背景………………………………………………………………………..1 二 阿美士德使節團簡述…………………………………………………………..4 三 研究動機………………………………………………………………………..5 四 研究回顧………………………………………………………………………..5 五 研究文獻………………………………………………………………………..8 六 研究取徑與章節安排…………………………………………………………..9 第二章 嘉慶時期的內政發展與外交 一 嘉慶時期的內政發展…………………………………………………………11 二 天朝觀、朝貢體制與中英關係………………………………………………14 三 嘉慶七年英國針對澳門之軍事行動…………………………………………20 四 嘉慶十三年英國針對澳門之軍事行動………………………………………23 第三章 接觸與試探 一 阿美士德使節團之背景與籌備………………………………………………29 二 中英雙方之初步接觸…………………………………………………………33 三 天津筵宴與首次覲禮爭議……………………………………………………39 第四章 僵局、破局與彌合 一 以馬戛爾尼覲禮為核心的禮儀協商…………………………………………49 二 陷入僵局的協商過程…………………………………………………………57 三 覲禮爭議之最後衝突…………………………………………………………69 四 說詞中的天朝…………………………………………………………………76 第五章 結論…………………………………………………………………………89 參考文獻……………………………………………………………………………..95

    壹、檔案及手稿:
    《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基金會、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英使馬戛爾尼訪華檔案史料匯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
    ———,《清代外交史料:嘉慶朝》。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劉芳輯,章文欽校,《葡萄牙東坡塔檔案館藏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
    清史稿傳稿
    Record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in the East India Library, London.
    G/12 Factory records: China and Japan.
    Vols. 196-197 Copies of Correspondence Lord Amherst’s Embassy to China Feb. 1815-Nov. 1817
    Vol. 198 Lord Amherst’s Embassy to China: Copies of correspondence, February 14, 1815 to April 21, 1817.
    Henry Hayne. Papers, 1797-1828. Durham: Duke University Libraries.

    貳、傳統文獻:
    托津等纂,《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景印嘉慶二十三年序刊本,1987-90。
    ———,《欽定大清會典圖(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景印嘉慶二十三年刊本,1993。
    包世臣,《安吳四種》。臺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景印同治十一年序刊本,1968。
    洪亮吉,《卷施閣集》。臺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景印乾隆六十年刊本,1980。
    伊桑阿等纂修,《欽定大清會典(康熙朝)》。臺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景印康熙二十九年序刊本,1993。
    允 ,《欽定大清會典(乾隆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允祿等修,《欽定大清會典(雍正朝)》。臺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景印雍正十年序刊本,1995。
    梁廷柟,《粵海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明末清初史料叢刊》景印道光業文堂刊本,1968。
    王之春,《清朝柔遠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原書著於光緒六年)。
    來保、李玉鳴撰,《欽定大清通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閤四庫全書》,1978。
    Abel, Clarke. Narrative of a Journey in the Interior of China, and Voyage to and from That Country, in the Years of 1816 and 1817. New York: Leavitt, Lord &Co., 1835.
    Ellis, Henry. Journal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Late Embassy to China. 1817. Reprint, Elibron Classics, 2003.
    M’Leod, John. The Voyage of the Alceste to the Ryukyus and Southeast Asia. 1817. Reprint, Tokyo: Charles E. Tuttle Company, 1963.
    Morrison, Robert. A Memoir of the Principal Occurrences during an Embassy from British Government to the Court of China in the Year 1816. 1819. Reprint from the Pamphleteer.
    Staunton, George Thomas. Notes of Proceedings and Occurrences during the British Embassy to Pekin in 1816. 1824. Reprint,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Patrick Tuck,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三、後人著述:
    Clayton Roberts與David Roberts著,賈士蘅譯。《英國史》。臺北:五南出版社,1986。
    不著編纂,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王開璽,《隔膜、衝突與趨同─清代外交禮儀之爭透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
    朱雍,《不願打開的中國大門——乾隆時期的中英關係》。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朱誠如、張玉芬主編,《清朝通史——嘉慶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北京:三聯書店,2000。
    何偉亞(James Hevia)著,鄧長春譯,《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吳德玲,《洪亮吉《意言》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
    李云泉,《朝貢制度史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李景屏,康國昌。《乾隆與和珅》。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汪榮祖,《追尋失落的圓明園》。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洪意評,《洪任輝與乾隆朝之中英貿易》。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馬廉頗、黄定平,〈試論嘉慶七年英國覬覦澳門事件〉,《廣東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21-27。
    張芝聯、成崇德主編,《中英通使兩百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2003。
    張順洪,〈《每季評論》與英國對華輿論〉,《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6期,頁63-76。
    張順洪,〈馬戛爾尼和阿美士德對華評價與態度的比較〉,《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3期(1992),頁1-16。
    張順洪,〈乾嘉之際英人評華分歧的原因〉,《世界歷史》,1991年第4期,頁83-91。
    曹永和,〈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台灣〉。收在石守謙主編,《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
    梁嘉彬,《廣東十三行考》。台中:東海大學,1960。
    莊吉發,〈清代嘉慶年間的白蓮教派及其支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80年第5期,頁161-179。
    許彬、謝忠,〈論英國對西藏的早期〝和平〞滲透政策 (1760-1793)〉,《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頁37-42。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
    郭美蘭,〈嘉慶年間英國對澳門的兩次入侵〉,《紫禁城》,1999年第3期,頁21-23。
    陳國棟,〈1780-1800:中西貿易的關鍵年代〉,《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輯(第六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頁249-280。
    ———,〈清代前期(1644-1842)海洋貿易的形成〉,收入氏著《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
    ———,〈清代前期粵海關的利益分配〉,《食貨》,1982年第1期,頁19-33。
    ———,〈粵海關(一六八四─一八四二)的行政體系〉,《食貨》,1981年第4期,頁35-52。
    游博清,《小斯當東(George Thomas Staunton, 1781-1859):十九世紀的英國茶商、使者與中國通》。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黃一農,〈印象與真相:清朝中英兩國覲禮之爭新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第1分(2007),頁35-106。
    ———,〈龍與獅對望的世界─以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後的出版物為例〉,《故宮學術季刊》,2003年第2期,頁265-297。
    黃會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劉紀曜。〈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朝野的天朝意像及其衍生的觀念、態度與行動(1839-184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76年第4期,頁1-23。
    劉紹春,〈簡論嘉慶皇帝在財政經濟領域的治理整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3期,頁66-71。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重印1963年修訂版,1985。
    戴裔煊、鍾國豪,《澳門歷史綱要》。北京:知識出版社,1999。
    關文發,《清帝列傳——嘉慶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蘇精,〈馬禮遜與斯當東:英國兩位初期漢學家的情誼〉,《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2),頁79-94。
    蘇精,《中國,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研究》,香港,基督教中國文化研究社,2005。
    Bickers, Robert A. Ritual and Diplomacy: The Macartney Mission to China 1792-1794. London: The Wellsweep Press, 1993.
    Boxer, C. R. Dutch Merchants and Mariners in Asia 1602-1795. London: Variorum Reprints, 1988.
    ———. Portuguese Conquest and Commerce in Southern Asia 1500-1750. London: Variorum Reprints, 1990.
    ———. Four Centuries of Portuguese Expansion, 1415-1825.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Chen, Kuo-Tung Anthony(陳國棟). The Insolvency of the Chinese Hong Merchants, 1760-1843. Taipei: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a Sinica, 1990.
    Eun Kyung Min, “Narrating the Far East: commerce civility and ceremony in the Amherst Embassy to China (1816-1817),” in B. R. Wells and P. Stewart eds., Interpreting Colonialism. Oxford: Voltaire Foundation, 2004.
    Fairbank, John K. “A Preliminary Framework,” in John King Fairbank ed., in John K. Fairbank ed.,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Graham, Gerald S. The China Station. War and Diplomacy 1830-186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Grantham A. E. A Manchu Monarch: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a Ching. Arlington, VA: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1976.
    Hevia, James L. 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Qing G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of 1793.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5.
    Hibbert, C. The Dragon Wakes: China and the West, 1793-1911.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4.
    Kuhn, Philip.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Lloyd, T. O. The British Empire 1558-199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Mancall, Mark. ”The Ch’ing Tribute System: An Interpretive Essay,” in Fairbank, John K ed.,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Morse, H. B.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 Reprint, with a introduction by Patrick Tuck,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Naquin, Susan. 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 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13.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Pomeranz, Kenneth. “Political Economy and Ecology on the Eve of Industrialization: Europe, China, and the Global Conjunctur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107, no. 2 (2002), pp. 425-446.
    Spivey, Lydia Luella. 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 Agent for the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in China, 1798-1817. M. A. thesis, Duke University, 1968.
    Twitchett, Denis and Fairbank, John K.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Wilson, J. M. Mission to China: Lord’s Amherst Embassy 1816. 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1978.
    Zhang, S(張順洪). British Views on China: During the Time of the Embassies of Lord Macartney and Lord Amherst, 1790-1820. PhD. dis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