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杜唐華 Tu-Tang-Hua |
---|---|
論文名稱: |
國小國語教科書政治社會化之內容分析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Textbook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李文政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2 |
中文關鍵詞: | 國語教科書 、政治社會化 、內容分析 |
外文關鍵詞: | Chinese Textbook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Content Analysi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國國小國語教科書中政治社會化內容,以瞭解九年一貫國小國語教科書中政治社會化內容的數量及內涵呈現情形。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首先探究與參酌國內外相關文獻以建立本研究之主題類目並進行信、效度考驗,接著全面分析康軒版及翰林版國小國語教科書中的課文內容。資料分成兩部分進行討論:一為政治社會化內容之定量分析,依據類目劃記結果,分別從不同版本、不同學習階段間進行次數統計及百分比的分析比較;二為政治社會化內容之定質分析,進一步探究且歸納政治社會化內涵的呈現情形及特徵,並試圖統整出政治社會化內容的呈現形式,以期達到系統且深入的解釋及推論。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兩版本教科書政治社會化內容比重高,採間接方式隨學習階段而增加。
(二)兩版本多以道德層面內容為主要主題,政治層面內容多以附屬形式出現。
(三)兩版本政治主題排序為權威當局、政治社群及政治典則;政治主題次要類目則以權威當局政策、社群領域及社群認同的比例較高。
(四)道德、多元文化及美學層面主題亦隱含大量政治社會化內容。
(五)在政治社群方面,翰林版的本土題材較多元、成員組成較廣泛且取材較具變化,康軒版的對岸題材較豐富;兩版本均採用多元策略以強調對本土政治領域及成員的認同。
(六)在政治典則方面,兩版本皆強調民主法治及平等的意義,並藉由過往例子來襯托現今政治規範的本質。
(七)在權威當局方面,兩版本均強調權威結構團體是以人民為主的組織,對於政府人員則藉由正反例子鼓勵效法或引以為鑑,而權威當局政策則是六大議題內容分布比例不均。
(八)第一學習階段以具體政治符號為主,第二學習階段以抽象聯想意象為主。
(九)政治社會化內容以「單元主題」形式呈現已成為主流趨勢,只是較缺乏系統性及邏輯性,而以單課呈現之課文則多處於附庸地位。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content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textbook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intentions and quantitie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materials in the Chinese textbooks. In this study, content analysis is adopted. First of all, research and refer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documents related to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order to build up the subject categories and acquir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is study. Furthermore, analyze the contents in the Kang Sham and Han Lin editions Chinese textbooks entirely. The data analysis in this study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irst, conduc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ies and compar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imes and percentage with different versions and learning phases. Second, conduct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the contents of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materials to research and induct the situ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For the sake of making the explanation and the inference more systematic and further, also try to find out the forms what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materials appeare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In these two versions of textbooks, there are a lot of political intentions that were proportional to the learning phases and presented by the indirect way.
2.In these two versions, the moral perspective is the main subject and the political perspective is mostly appeared in the affiliated form.
3.Arranging the political subject in decreasing order are “Authority”,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Political Regim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inor categories of the political subject are “Policy Of The Authority”, “Domain Of The Community” and ”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ommunity”.
4.The subjects in the moral, multicultural and aesthetic perspective are also implied large numbers of the content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5.In the aspect of political community, the Han Lin edition has more diverse native subjects, tribal members, and contents, but the Kang Sham edition has more subjects about China. Both these two editions used diverse tactics to insist on the local domain of the politic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members.
6.In the aspect of political regime, these two editions all insisted on the democratic government by law and the meanings by equality, besides that also used former examples to contrast the political standard of nowadays.
7.In the aspect of authority, both these two editions professed that the authoritative and structure group is an organization for people, and used positive or negative examples to introduce the government staff. However for the policy of the authority, the proportion to the contents in the six topics is not average.
8.The concrete political sign is the most part during the first learning phase. However, the abstract and associate image is the most part during the second learning phase.
9.The tendency toward the content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s presented by the unit topic, but lacked systematically and logically. However the single text is almost the dependency.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籍
丁庭宇等(譯)(1984)。Richard W. Wilson著。中國兒童眼中的政治。台北:桂冠圖書。
丁庭宇(1987)。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圖書。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文化。
尹曙初、劉尚勛(譯)(1984)。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著。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湖南:教育出版社。
李戈北(1993)。海峽兩岸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觀之分析研究。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專題研究第三輯,1-46。台北:三民書局。
李文政(1999)。大陸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呂亞力(1988)。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台北:五南圖書。
易君博(1990)。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第六版)。台北:三民書局。
林生傳(1994)。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揚智文化。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圖書。
陳義彥(1978)。臺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台北:嘉新文化基金會。
陳宏昌(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修訂版)。台北:五南圖書。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197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捷國際。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2000)。我國中小學國語文基本學力指標系統規劃研究(精簡版)。台北:教育部。
黃光雄、簡茂發(1997)。教育研究法(第五版)。台北:師大書苑。
彭懷恩(2002)。深入淺出談政治。台北:風雲論壇。
楊孝濚(1982)。傳播研究與統計學。台北:商務。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809-831。台北:東華書局。
楊國賜(1990)。現代化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ack, R. F. & Norman, E. W. 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心理。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圖書。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7)。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53。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3)。內容分析法及其在教科書研究上的應用。載於莊梅枝(主編),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149-170。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顏慶祥(1997)。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分析: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台北:五南圖書。
二、中文期刊
王浩博(1988)。學校與政治社會化。研習資訊,40,20-22。
王浩博(1989)。教科書與政治社會化--國小社會科實驗教材內容之政治社會化功能分析。國教學報,2,107-125。
王浩博(1992)。國小兒童所應具備的政治知識。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2),73-80。
王浩博(1997)。改編本社會科教材中之政治社會化內容的探討。國教學報,9,279-299。
李文政(1997)。兒童的政治社會化。國教世紀,176,19-26。
李文政(1998)。兒童民主態度的發展與學校教育。社會科教育學報,1,73-95。
李文政(1999)。政治社會化的理論探討。社會科教育學報,2,127-147。
李宗薇(1998)。教科書的編輯機制。課程與教學季刊,1(1),41-56。
周崇儒(2002)。淺析學童的政治社會化。中等教育,53(6),82-94。
林余真(2004)。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政治學內涵之內容分析--以中年級為例。社會科教育研究,9,281-313。
洪若烈(1984)。兩種社會行為發展模式之研究。研習資訊,9,33。
馬進、馬紅霞(2008)。論西北少數民族政治社會化及其運行機制。甘肅社會科學,5,243-246。
許禎元(2003)。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驟與在政治學領域的應用。師大政治論叢,1,1-29。
許瑛玿、洪榮昭(2003)。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新詮釋。科學教育,260,2-9。
陳怡靖(2003)。中小學國語文教科書內容分析--臺灣民眾的成功歸因。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0,223-250。
馮永敏(2001)。試論九年一貫國語文課程綱要。應用語文學報,3,167-200。
黃道遠(2005)。從認知發展論檢視社會科教學問題-以Piaget、Vygotsky為中心。國教輔導,44(4),34-40。
翟宏、譚海燕(2008)。一個世紀的較量-皮亞傑與維果茨基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及發展軌跡比較。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9(5),71-75。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5。
潘麗琪、郭芳吟(2000)。內容分析法概述:定義、內容與分析技巧。華醫學報,13,55-67。
譚光鼎(2000)。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以「認識臺灣」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5,113-137。
蘇伊文(1992)。內容分析法在兒童文學研究的運用。國教輔導,32(2),14-17。
三、碩博士論文
王聖馨(2006)。九年一貫國小國語教科書國際觀內容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麗卿(1989)。國中國文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余 霖(1985)。影響國中生政治社會化的學校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宗雄(1996)。我國國小補校教科書意識形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宜芳(2004)。國小學童政治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市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瑞榮(1994)。我國國民小學學生政治社會化研究-社會科內涵與小學生態度的分析與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英根(1988)。中國大陸中小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內容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義彥(1977)。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貞臻(1999)。我國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之演變及其內涵分析(1902-199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重安(2006)。高雄市國中生政治社會化成效與其學校文化、學校公民教育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秀容(1986)。台灣海峽兩岸兒童政治社會化研究--小學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祐盛(2004)。國小社會教科書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綺玲(2006)。國小五六年級國語教科書道德意涵內容分析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雪君(1996)。國小學生政治社會化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瑋甄(2007)。國小語文學習領域教科書中道德教育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黃瑞秋(2008)。國民小學政治社會化教育成效之研究─以臺北縣(市)、桃園縣國小之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瀧森(1985)。國中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板橋地區國三學生公民教育育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賜香(1992)。我國中小學教科書政治文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詩欣(2008)。國小國語教科書中品格教育內涵之研究-1975至2006。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昀珍(2007)。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民主意涵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采勳(2007)。大陸小學品德與社會教科書之政治意識型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盤治郎(1979)。中共對兒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內容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以善(2003)。中國大陸新編小學語文教材之研究。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定霖(1990)。政治意識形態與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清德(1988)。我國兒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有關小學教科書的內容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銘賢(1998)。國中公民與道德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簡先得(1995)。政治意識型態與中國大陸小學教科書內容之研究。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魏曼伊(2000)。大陸小學語文教科書之政治意識型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蘇澄鈺(2004)。我國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四、網站資料
教育部國教司(2008)。92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總綱。
2008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教育部國教司(2008)。92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國語文學習領域。
2008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教育部統計處(2009)。適齡兒童就學率、國小學生在學率。
2009年4月13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168
康軒教育網(2009)。關於康軒-經營成果。
2009年3月26日,取自http://www.knsh.com.tw/about/about.asp?go_Sub_Topic=08
國立編譯館(2009)。九年一貫教科書審定資訊網。
2009年3月26日,取自
http://dic.nict.gov.tw/~textbook/dic_idx.php
五、英文部分
Beck, P.A. (1977). The role of agents 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Stanley Allen Renshon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p.115).New York:The Free Press.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The Free Press.
Easton, D. and Dennis, J. (1969). Children in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N. Y.:McGraw-Hill Book Company.
Easton, D. (1965).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Easton, D. (1957). An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systems. World Politics, 9(3), 383-400.
Easton, D. & Dennis, J. (1973). The Child’s Image of Government. In J. Dennis, Socialization to Politics:A Reader.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Greenberg, E. S. Ed. (1970).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Y.:Atherton Press,Inc.
Gupte & Kalpana. (1989). A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mbay:Himalayopub House.
Holsti, O.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Haavelsrud, M. (2009). Education,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extremism.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30(1), 113-120.
Langton, K.P. (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yer, J.D. & Schmidt, H.M. (2004). Gendere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four contexts: political interest and value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Japan,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41(3),393-407.
Mishler, W. & Rose, R.(2007). Generation, age, and time: 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learning during Russia's transform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51(4),822-834.
Owen, D. (2000). Service learning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33(3), 638-640
Patrick, J.J.(1977).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hool. In Stanley Allen Renshon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p.204-206).New York:The Free Press.
Pierce, J.C. , Beatty K.M. & Hagner P.R. (1982).The dynamics of american public opinion:Patterns and processes. Glenview:Scott, Foresman and C.
Renshow, P. (2005). The negation of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3), 25-33.
Renshon,S.A.(1977). Handbook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 Free Press.
Vogal, J. (1982). Future directions and human values. World Futures, 18, 22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