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兆安 Shiu-On Chu |
---|---|
論文名稱: |
英雄與神仙: 十六世紀中國士人的經世功業、文辭習氣與道教經驗 |
指導教授: |
王汎森
張永堂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4 |
中文關鍵詞: | 十六世紀 、士人 、道教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六世紀的中國是一個充滿宗教活力的時代,三教融合、佛教復興、儒學宗教化、民間宗教相繼興起等現象,早已受到學界注意,並產生出豐碩的成果。在這眾多研究中,道教的探討卻是相對薄弱的一環,同時,道教史向來有偏重於受君主認可的教派道教與下層民間宗教兩端的傾向,這情況在十六世紀的研究中尤為顯著,因此,道教在當時士人思想與文化中的角色至今仍未受到研究者的足夠注意。有鑑於此,本文將以綜合思想史與文化史的方式,以經世功業、文辭習氣這兩項士人文化的重要成分為座標,嘗試指出道教在其中的位置,以補充這一空缺。
本文將從三組議題展開探討。首先是十六世紀士人對外在成就的追求。本文要指出,對於當時的士人來說,科舉以上的經世功業與文辭是最受重視的成就。王陽明亦因此成為士人追求成就的典範,也是三不朽在十六世紀的代表。其次是道教與功業、文辭的關係。在常識的理解中,道教有著退隱的性格,與經世事業相反。但在十六世紀經世理想與典範中,卻存在著道教思想的因子。王陽明在功業上的成功,在當時與淨明道祖師許遜的各種傳說深相結合,陽明往往被視為許氏龍沙讖所預言的英雄,這是經世功業與道教的正面關係。從反面來說,經世的野心帶來沉重的壓力,則帶來肉身健康的問題,而道教修養正是對治這些病痛的重要方式。與此同時,士人同樣以道教修養來對應文辭之業及其所帶來的壓力、健康問題。最後是功業、文辭與道教的關係在十六世紀中的種種變化。經世不純粹是士人單方面的理想,要與種種外在條件結合才能在現實中落實,隨著時局與機遇的轉變,經世的理想與理論也會隨之而轉折。道教修養從對治外在成就野心的方式,變質成為一種爭取外在名聲的修辭。此外,士人既與道教有所交集,必當經歷將道教經歷安置、排斥於他們價值系統的過程,而他們的價值系統正反映於經世理論之中。本文將以此三組議題為主線,嘗試呈現十六世紀士人文化中,功業、文辭與道教環環相扣的關係。
傳統文獻
史書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范瞱,《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黃彰健校,《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9
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文集
文徵明,《甫田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王廷陳,《夢澤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慎中,《遵巖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錫爵,《王文肅公文草》,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間王時敏刻本。
王畿,《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汪森編,《粤西文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周必大,《文忠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周履靖,《梅顛稿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存目叢書影印明刻本。
為霖道霈,《旅泊菴稿》,收於《卍續藏經》,台北,新文豐,未標年份。
姜寶,《姜鳳阿文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存目叢書影印萬曆刻本。
茅坤,《白華樓藏稿》,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存目叢書影印萬曆間刻本。
茅坤,《茅鹿門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影印萬曆間刻本。
胡直,《衡廬精舍藏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四部叢刊本。
唐順之,《唐荊川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存目叢書影印萬曆二十六年劉元卿刻本。
徐學謨,《歸有園稿》,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二十一年張汝濟刻四十年徐元嘏重修本。
陳第,《書札燼存》,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四庫禁燬書叢刊影印明萬曆會山樓刻本。
郭子章,《蠙衣生粵草》,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存目叢書影印萬曆十八年周應鰲刻本。
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傅汝舟,《莊管集》,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影印明末刻本。
萬表,《玩鹿亭稿》,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萬邦孚刻本。
馮夢禎,《快雪堂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存目叢書影印清乾隆間平湖陸氏刻奇晉齋叢書本。
屠隆,《栖真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萬曆十八年呂氏栖真館刻本。
屠隆,《白榆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間龔堯惠刻本。
屠隆,《鴻苞》,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三十八年茅元儀刻本。
焦竑,《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顏元,《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楊爵,《楊忠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熊過,《南沙先生文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存目叢書影印明泰昌元年熊胤衡刻本。
皇甫汸,《皇甫司勳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葉適,《水心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
陳櫟《定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黃宗羲編,《明文海》,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趙貞吉,《趙文肅公文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存目叢書影印萬曆十三年趙德仲刻本。
(19)羅洪先,《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鄒元標,《鄒公存真集》
劉克莊,《後村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蘇軾,《東坡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顧憲成,《涇臯藏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顧璘,《憑几集續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其他
不著撰人,《五車拔錦》,東京:汲古書院,中國日用類書集成本。
王士性,《王士性地理書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王士禎,《居易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世貞,《劍俠傳》,,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隆慶三年履謙子刻本。
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衡,《王文肅公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本。
尹真人(署名),《仙宗性命圭旨》,台北,武陵出版社1989。
江瓘,《明醫類案》,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朱國禎,《湧幢小品》,上海,中華書局,1959。
朱彝尊《明詩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沈佳,《明儒言行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李日華,《味水軒日記》,北京,線裝書局,2003。
何三畏,《雲間志略》,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影印明天啟刻本。
周子美,《嘉業堂抄校本目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陳希夷(署名),《紫微斗數全書》,台北,文源書局,1993。
陳夢雷等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1985。
陳繼儒,《眉公雜著》,台北,偉文,1977。
姚之駰,《元明事類鈔》,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順之,《稗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鼎元,《明唐荊川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
倪濤,《六藝之一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敖英,《綠雪亭雜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莫是龍,《筆麈》,台北,新文豐,1985,《叢書集成新編》本。
鄧志謨,《鐵樹記》,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鄧球,《閒適劇談》,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十一年鄧雲臺刻本。張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屠隆,《修文記》,台北,天一,1983。
章潢,《圖書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楊士瀛,《仁齋直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馮夢龍,《三教偶拈》,北京,中華書局,1990。
董穀,《碧里雜存》,台北,新興,1978。
趙臺鼎,《脈望》,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間繡水沈氏刻寶顏堂祕笈本。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87。
釋道宣,《續高僧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影印磧沙藏本。
近人研究
專書
小野和子著,李慶、張榮湄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王勇,《中日關係史考》,北京,中央編譯,1995。
江燦騰,《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杜聯喆,《明人自傳文鈔》,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2005。
李豐懋,《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7。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2007。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1970。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87。
余英時 《朱熹的歷史世界》,台北,允晨文化,2003。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
余英時,《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1974。
吳汝鈞,《金剛經哲學的通俗詮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吳震,《羅汝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研究所,2003。
周志文,《屠隆文學思想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1。
胡吉勛,《大禮議與明廷人事變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陳平原,《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北京,三聯書店,2006。
嵇文甫,《左派王學》,台北,國文天地雜誌,1990。
溝口雄三著、陳耀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
錢穆,《陽明學述要》,台北,聯經,1994。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聯經,1996。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台北,學生書局,2003。
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荒木見悟《明末宗教思想研究──管東溟的生涯及其思想》,東京,創文社,1979。
荒木見悟,《近世中國佛教之曙光,雲棲祩宏之研究》,台北,慧明文化,2001。
熊秉真、張壽安合編,《情欲明清——達情篇》,台北,麥田出版,2004。
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卿希泰,《中國道教》二 ,上海,知識,1994。
楊啟樵,《明清皇室與方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張藝曦,《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里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
鄧志峰,《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
游子安,《善與人同》,北京,中華書局,2006。
酒井忠夫《增補中國善書之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99。
鄭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
鄭利華,《王世貞年譜》,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9。
Timothy Brook, Praying for Power: 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 , Cambridge, Mass. :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1993.
Timothy Brook, Confusions of Pleas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Edward Chien, Chiao Hung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Mi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Cynthia Brokaw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 the 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Yu Chun-Fang,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 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論文
王汎森,<明代心學家的社會角色>,載《晚明清初思想史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王汎森,<許三禮的告天之學>,載《晚明清初思想史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王汎森,<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載《晚明清初思想史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王鴻泰,<迷路的詩,明代士人的習詩情緣與人生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 ,2005。
石田憲司著,王賢德譯,<二十世紀在日本研究明代道教史的軌跡──王朝權力與道教關係的研究史>,《中華南臺道教學院學報》第一期 ,2003。
朱鴻林,<《王文成公全書》刊行與王陽明從祀爭議的意義>,載楊聯陞、全漢昇、劉廣京主編,《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下。,台北,食貨出版社,1988。
李孝悌,<士大夫的逸樂,王士禎在揚州,1660-1665。>,《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言究所集刊》,76:1,2005。
李孝悌,<儒生冒襄的宗教生活>,收於丘慧芬編,《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林毓生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聯經,2005。
李建民,<《本草綱目、火部》考釋>,載《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台北,三民,2005。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載《現代儒學論》,新澤西,八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林富士,<略論早期道教與房中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言究所集刊》,76:1,2001。
岸本美緒講,朱慶薇整理,<秩序問題與明清江南社會>,《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2 ,2001。
金文京,<晚明山人之活動及其來源>,《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第1期。
邱仲麟,<姚旅《露書》中的明代社會經濟史料2>,(網絡資源) http://www.sinica.edu.tw/~wujs/speech/speech-chuZL90052702.htm
孟森,<袁了凡斬蛟記考>,《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篇》,台北,南天,1987。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與近代組》,台北 : 中央研究院,1989。
荒木見悟,<鄧豁渠的出現及其背景>,載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台北,聯經,2006。
荒木見悟,<趙大洲的思想>,載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台北,聯經,2006。
伊東貴之,<秩序化的諸相──清初思想的地平線>,載小島毅、溝口雄三編,孫歌等譯,《中國思維的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頁242-243
柳存仁,<明儒與道教>,載《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柳存仁,<王陽明與道教>,載《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載《王陽明與禪》,台北,學生書局,1984。
酒井忠夫,<甚麼是道教>,載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譯,《道教•第一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彭國翔,<王龍溪與佛道二教的因緣>,《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四期
陸林,<金聖嘆早年扶乩降神活動考論>,《中華文史論叢》77 ,2004。
楊俊峰,<改革者的內心世界--鄭觀應的道教信仰與濟世志業>,《台大歷史學報》35 ,2005。
錢穆,<由老莊思想到道教>,載《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台北,聯經,1996。
錢穆,<王龍谿略歷及語要>,《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台北,東大,1993。
錢穆,<顧涇陽高景逸學述>,《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台北,東大,1993。
錢穆,<晚明學術>,《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台北,聯經,1996。,頁391。
龔鵬程,<黃宗羲與道教>,載龔著,《晚明思潮》,台北,里仁書局,1994。
Chu Hung-lam, “The Community compac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Notes on its Nature, Effectiveness and Modern Relevance,” The Woodraw Wilson Centre Program Occasional Paper 52
Miaw-fen Lu, Religious Dimension of Filial Piety as Developed in Late M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XiaoJing, Late Imperial China 27: 2 (2006)
Harry Miller, “Opposition to the Donglin Fac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Case of Tang Binyin”, Late Imperial China 27: 2 (2006)
Sun Weiguo, “Different Types of Scholar Official in Sixteenth-Century China: The Interlaced Careers of Wang Shizhen and Zhang Juzheng” Ming Studies 53 (2006)
Ann Waltner, “Visionary and Bureaucrat in the Late Ming: Wang Shih-chen and T'an-yangtzu” Late Imperial China 10: 2 (1987)
Harret T. Zurndorfer, “Old and New Visions of Ming Society and Culture”, Toung Pao 8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