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慈紜
Lee, Tzu Yun
論文名稱: 鼇峰書院與清初福建理學的復興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ofeng Academy and Revival of Neo-Confucianism in Fujia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李卓穎
Li,Cho Ying
口試委員: 呂妙芬
Lu,Miaw fen
張藝曦
Chang,I Hs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鼇峯書院福州閩學張伯行蔡世遠
外文關鍵詞: Aofeng Academy, Fuzhou, Min School, Zhang Boxing, Cai Shiyua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位在福州的鼇峯書院,於雍正十一年(1733)被選為二十三所省會書院之一,不僅培養出清初著名的理學家如蔡世遠、藍鼎元、雷鋐等人,也對臺灣海東書院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即以鼇峯書院建立與扎根的過程,說明清初閩學復興的原因。康熙四十六年(1707)巡撫張伯行興建鼇峰書院以推行理學,除了由院名、建置表明此處繼承閩學傳統,也在院內擬定讀書日程,刊刻以理學為準則、導引士人讀書為學的書籍,並且尋求地方家族協助書院與書籍刊刻的工作。鼇峯書院的發展,顯示出閩學振起,實和推行學術的官員有效藉助當地士紳的力量,以及回應地方士人的學術關懷有關。全文以外地官員為視角,於明清之際,學術風氣由多元逐漸收束為一元的背景下,呈現地方士人的支持、當地的學術傳統,以及如何處理科舉考試的實際需求,共同凝鑄出福建學術的新面貌。理學能夠於閩地再度復興,除了與當時全國的學術思潮有關外,也是推行學術的官員,與士紳家族協商,並和當地的學術傳統交流,以及妥善安排理學與舉業關係下的結果。


    Located in Fuzhou, Fujian Province, the Aofeng Academy was selected one of the twenty-three provincial capital academies in 1733. Many notable Neo-Confucian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such as Cai Shiyuan, Lan Dingyuan and Lei Hong, graduated from this academy. It also had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Haidong Academy in Taiwan and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latter’s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Aofeng Academy was built and took root in Fujian, explains how and why the Fujian Neo-Confucian School, or the Min School, revived in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Fujian Governor, Zhang Boxing, took the initiative to build the Aofeng Academy in 1707 to promote Neo-Confucianism. He adopted a wide variety of strategies to achieve this goal, such as (re-)naming the academy and the building within it to claim Fujian Neo-Confucian heritage, organizing curriculums and publishing books to engage students in the study of Neo-Confucian ideas, and cultivating his relations with Fujian gentry families to strengthen the local support. This thesis shows that the official’s collaboration with the local gentry and judicious response to their expectations are instrumental to the success of the Aofeng Academy. I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Zhang Boxing’s and his successors’ sensible responses to the tension between Neo-Confucian learning and the study for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are crucial to the revival of the Min School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問題討論 4 第四節 史料運用 7 第二章 晚明止修學派傳入── 以共學書院為例 9 前 言 9 第一節 共學書院的興建 10 第二節 共學書院的再次興修 19 小 結 27 第三章 清初理學的傳播── 以鼇峯書院為例 28 前 言 28 第一節 清初河南理學的發展 29 第二節 張伯行為學思想及其實踐 31 第三節 張伯行在福建推行理學的策略── 刊刻「正誼堂全書」與興建鼇峯書院 36 小 結 49 第四章 清初理學的延續── 地方家族經營鼇峯書院 51 前 言 51 第一節 漳浦蔡家進入鼇峯書院的過程 52 第二節 漳浦蔡家協助維持書院的運作 60 第三節 漳浦蔡家與李光地合作── 鞏固書院發展的基礎 65 小 結 70 結 論 73 附 錄 75 一、鼇峯書院成員名單 75 二、「正誼堂全書」康熙四十六至四十八年刊刻書目 80 三、書院、福州府城與閩侯縣圖 83 四、西湖蔡家世系簡表(以蔡世遠一支為主) 89 參考書目 91 一、傳統文獻 91 二、近人著作 96 三、學位論文 97 四、期刊論文 98

    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
    〔宋〕朱熹,《近思錄》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1966,據清同治五年(1866)福州正誼書院刊正誼堂全書本影印。
    〔宋〕周敦頤撰,《周濂溪先生全集》,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1969,據清同治五年(1866)福州正誼書院刊正誼堂全書本影印。
    〔明〕王世懋,《藝圃擷餘》,收入《百部叢書集成》第24輯《學海類編》第十四函,板橋:藝文,1966。
    〔明〕朱衡、張伯行編,《道南源委》,收入《百部叢書集成》26輯,《正誼堂全書》第十函,板橋巿︰藝文,1966,左宗棠增刊本
    〔明〕朱衡著;張伯行編,《道南源委》,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1966,據清同治五年(1866)福州正誼書院刊正誼堂全書本影印。
    〔明〕何喬遠,《(崇禎)閩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6。
    〔明〕李材,《正學堂稿》,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民國元年豐城李希泌刻本。
    〔明〕李材,《觀我堂摘稿》,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 1990,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序刊本影印。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台北巿:臺灣商務,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周之夔,《棄草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巿:北京,1995,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木犀館刻本影印。
    〔明〕岳元聲編、岳和聲訂,《仁文書院志》,收入趙所生、薛正興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1995,據明萬曆年間刻本影印。
    〔明〕岳和聲,《餐微子集》,明天啟間(1621-1627)刊本,國家圖書館藏微卷。
    〔明〕岳和聲等,《共學書院志》,收入趙所生、薛正興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1995,據明萬曆年間刻本影印。
    〔明〕林材,《(萬曆)福州府志》共七十六卷,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據萬曆四十一年(1613)刊本影印。
    〔明〕林燫,《(萬曆)福州府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巿:書目文獻,1990,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四年刻本影印。
    〔明〕徐石麒,《可經堂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巿:北京, 199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順治可經堂刻本影印。
    〔明〕徐即登,《來益堂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藏萬曆刻本。
    〔明〕徐即登,《周禮說》,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據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殷之輅修 朱梅等纂,《(萬曆)福寧州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巿:書目文獻,1991。
    〔明〕張居正等撰,《明世宗實錄》,收入易行;孫嘉鎮責任編輯,《鈔本明實錄》,北京市:線裝書局,2005,據紅格本影印。
    〔明〕曹學佺,《石倉詩稿》,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巿︰北京,1995,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十九年曹岱華刻本影印。
    〔明〕許孚遠,《敬和堂集》,臺南縣:莊嚴, 1997,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陳道修、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1988。
    〔明〕馮從吾,《少墟集》,台北巿:臺灣商務,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馮從吾輯 ; 〔清〕王心敬增輯,《關學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 : 莊嚴文化, 1996,據山西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王氏家刻嘉慶七年周元鼎增刻本影印。
    〔明〕馮夢禎,《快雪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四年黃汝亨朱之蕃等刻本影印。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中華書局,1965,據鄭氏補刻本校刊聚珍倣宋版影印。
    〔明〕葉向高,《綸扉奏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巿︰北京,1995,明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明〕葉向高,《蒼霞草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巿︰北京,1995,明萬曆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明〕葉向高,《蒼霞餘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巿︰北京,1995,明萬曆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明〕葉向高,《蒼霞續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巿︰北京,1995,明萬曆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明〕葉溥修 ; 張孟敬等纂,《(正德)福州府志》,收入《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北京市:北京圖書館,2008。
    〔明〕董應舉,《崇相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巿:北京,1995,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1969,據清同治五年(1866)福州正誼書院刊正誼堂全書本影印。
    〔明〕羅青霄纂修,《(萬曆)漳州府志》,收入《明代方志選》第三冊,台北巿:學生,1965,明萬曆元年刊刻,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本。
    〔清〕于陳和志修、沈彤纂,《(乾隆)震澤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台北巿:成文,1970,據清乾隆十一年修光緒九年重刊本影印。
    〔清〕于琨修、陳玉璂纂,《(康熙)常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南京市 : 鳳凰出版社,2008,據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影印。
    〔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影印。
    〔清〕李元度輯,《國朝先正事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
    〔清〕李光地,《榕村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巿︰臺灣商務,1983。
    〔清〕李光地,《榕村語錄續集》,《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市:北京, 2000,據清光緒傅氏藏園刻本影印。
    〔清〕李清植,《文貞公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巿:北京圖書館,1999,清道光五年刻本。
    〔清〕李清馥,《榕村譜錄合考》,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巿:北京圖書館,1999,清道光六年刻本。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巿,臺灣商務,1983。
    〔清〕李維鈺原本、吳聯薰增纂,《(光緒)漳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市:上海書店,2000,據清光緒三年(1877)芝山書院刻本影印。
    〔清〕李顒,《二曲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據康熙三十三年鄭重高爾公刻本。
    〔清〕沈廷芳修;吳嗣富纂《(乾隆)福建續志》,九十二卷,首四卷,據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三年刊本攝製〔微縮資料〕。
    〔清〕沈佳,《明儒言行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巿:臺灣商務,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沈青崖;吳廷錫等撰,《(雍正)陝西通志》,臺北巿:華文,1969,據國防研究院圖書館藏清雍正十三年,民國二十三年刊本影印。
    〔清〕孟炤修、黃祐纂,《(乾隆)建昌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市:成文,1989,據清乾隆二十四年刊本影印。
    〔清〕杭世駿,《道古堂全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市:上海古籍, 2010,據清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緖十四年汪曾唯增修本影印。
    〔清〕林佶,《樸學齋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
    〔清〕邱天英纂,《(康熙)汝陽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台北巿:成文,1976,據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影印。
    〔清〕金鋐;鄭開極纂修,《(康熙)福建通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1988,康熙刻本縮印。
    〔清〕孫奇逢,《夏峰先生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巿:北京,1995,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五年大梁書院刻本。
    〔清〕徐景熹修;魯曾煜等纂,《(乾隆)福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台北巿:成文,1967,據清乾隆十九年刊本。
    〔清〕耿介,《敬恕堂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市:上海古籍,2010,據清康熙四十八年柘城竇氏刻本影印。
    〔清〕郝玉麟等監修;謝道承等編纂,《(乾隆)福建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巿:臺灣商務,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張伯行,《小學集解》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1969,據清同治五年(1866)福州正誼書院刊正誼堂全書本影印。
    〔清〕張伯行,《正誼堂文集》,光緒二年(1876)依雍正十二年(1734)版本重刊。
    〔清〕張伯行,《正誼堂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
    〔清〕張伯行,《正誼堂全書》,收入《百部叢書集成》26輯,板橋巿︰藝文,1966,左宗棠增刊本。
    〔清〕張伯行,《正誼堂續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市:上海古籍,2010。
    〔清〕張伯行,《困學錄集粹》,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1969,據清同治五年(1866)福州正誼書院刊正誼堂全書本影印。
    〔清〕張伯行,《道統錄》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1966,據清同治五年(1866)福州正誼書院刊正誼堂全書本影印。
    〔清〕張伯行集解,《濂洛關閩書》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1969,據清同治五年(1866)福州正誼書院刊正誼堂全書本影印。
    〔清〕張伯行集解,《續近思錄》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1966,據清同治五年(1866)福州正誼書院刊正誼堂全書本影印。
    〔清〕張伯行編,《居業錄》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1966,據清同治五年(1866)福州正誼書院刊正誼堂全書本影印。
    〔清〕張廷玉,《明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巿 : 臺灣商務,1983。
    〔清〕張師栻;張師載《張清恪公年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巿︰古籍,1995。
    〔清〕張寳琳修;王棻纂,《(光緒)永嘉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巿:成文,1983,民國二十四年(1935)補刻版。
    〔清〕許起鳳修 ; 高登科等纂,《(乾隆)寶鷄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北京市:中國書店,1992,據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影印。
    〔清〕郭賡武、黃任纂;懷蔭布修,《(乾隆)泉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 福建府縣志輯》,上海市:上海書店,2000。
    〔清〕陳汝咸修;林登虎纂,《(康熙)漳浦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台北巿:成文,1968,清康熙三十九年修,民國十七年翻印本。
    〔清〕陳汝咸原本;施錫衛再續纂修,《(光緒)漳浦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 福建府縣志》,上海市:上海書店, 2000。
    〔清〕陳壽祺,《左海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
    〔清〕陳壽祺等撰,《(同治) 福建通志》,收入《中國省志彙編》,臺北巿:華文,1968,同治十年重刊本。
    〔清〕陳慶蕃修、葉鍚麟纂,《(宣統)聊城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市:鳳凰, 2004,據清宣統二年刻本影印。
    〔清〕陸隴其,〈陸稼書先生文集序〉,《陸稼書先生文集》(板橋巿:藝文,1966),原序,頁1-2。
    〔清〕陸隴其,《問學錄》,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1966,據清同治五年(1866)福州正誼書院刊正誼堂全書本影印。
    〔清〕陸隴其,《讀朱隨筆》,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1966,據清同治五年(1866)福州正誼書院刊正誼堂全書本影印。
    〔清〕游光繹等編,《鼇峯書院志》,收入趙所生、薛正興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1995,據清嘉慶十二年(1807)初刻,道光正誼堂重刻影本。
    〔清〕湯斌,《湯子遺書》,收錄《三賢政書》,台北巿:臺灣學生,1976,據光緒五年(1879) 刻本影印。
    〔清〕程維雍、白遇道,《(光緒)高陵縣續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台北巿:成文, 1969,據清光緒十年刊本影印。
    〔清〕黃宗羲,《明文海》,臺北巿:臺灣商務,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嵩山修、謝香開纂,《(嘉慶)東昌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市:鳳凰,2004,據清嘉慶十三年刻本影印。
    〔清〕雷鋐,《經笥堂文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市:上海古籍,2010。
    〔清〕趙爾巽,《清史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巿:古籍,1995,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民國十七年清史館鉛印本(關內本)影印。
    〔清〕蔡世遠,《二希堂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巿︰臺灣商務,1983。
    〔清〕蔡衍鎤,《操齋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市:上海古籍,2010。
    〔清〕鄧其文纂修,《(康熙)甌寧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巿:成文,1967,據清康熙三十三年刊本影印。
    〔清〕黎士弘,《託素齋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
    〔清〕藍鼎元,《鹿洲初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市:上海古籍,2010,據清雍正十年刻鹿洲全集本影印。
    〔民國〕包發鸞修;趙惟仁纂,《南豐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巿 : 江蘇古籍,1996。
    〔民國〕林鴻賓修;劉盼遂纂,《太康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台北巿:成文,1976,民國二十二年(1933)鉛印本。
    〔民國〕陳一堃修、鄧光灜纂,《連城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巿:成文, 1975,據民國二十七年石印本。
    〔民國〕陳衍等纂,《閩侯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台北巿:成文,1966,據民國二十二年刊本影印。
    二、近人著作
    Chow, Kai-wing. 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Ethics, Classics, and Lineage Discourse,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朱維幹輯錄;李瑞良增輯,《四庫全書閩人著作提要》,福州:福建人民,2001。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李兵,《書院教育與科舉關係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林拓,《文化的地理過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上海書店,2004。
    徐曉望,《福建思想文化史綱》,福建︰福建教育,1996。
    高令印;陳其芳,《福建朱子學》,福州巿︰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高明士主編,《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而
    張壽安,《以禮代理 : 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張藝曦,《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里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
    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浙江:浙江教育,1997。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巿:允晨文化,1994。
    楊菁,《李光地與清初理學》,收入《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二編第22冊,臺北:花木蘭文化,2008。
    楊菁,《清初理學思想研究》,臺北:里仁,2008。
    劉樹勛主編,《閩學源流》,福建︰教育,1993。
    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學規集成》,上海市:中西書局,2011。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巿:地圖,1982。
    三、學位論文
    王一樵,〈從「吾閩有學」到「吾學在閩」:十五至十八世紀福建朱子學思想系譜的形成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王易,〈清代福州鰲峰書院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2010年。
    李燕,〈張伯行的理學傳播活動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古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濘宇,〈李材思想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張江潘,〈張伯行經世實學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2010。
    陳忠純,〈清嘉道間鰲峰書院的學術特徵及其影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劉勇,《晚明士人的講學活動與學派建構—以李材(1529-1607)為中心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8。
    四、期刊論文
    Bol, Peter K. “The rise of local history: History, geography, and culture in Southern Song and Yuan Wuzhou.”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1.1 (2001): 37-76.
    Bol, Peter K. “The ‘localist turn’ and ‘local identity’ in later imperial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24.2 (2003): 1-50.
    呂妙芬,〈明清之際的關學與張載思想的復興:地域與跨地域因素的省思〉,收入《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七輯 (桂林︰2010),頁25-58。
    呂妙芬,〈清初河南的理學復興與孝弟禮法教育〉,收入《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頁177-223。
    李卓穎,〈地方性與跨地方性一從「子游傳統」之論述與實踐看蘇州在地文化與理學之競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2:2 (臺北:2011),頁325-398。
    林朝成;盧其薇,〈從鰲峰書院到海東書院:論清代臺灣朱子學的二個向度〉,《東華漢學》,9 (花蓮縣:2009),頁281-324。
    陳時龍,〈明代關中地區的講學活動(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8 (台北,2007),頁101-108。
    劉勇,〈中晚明理學學說的互動與地域性理學傳統的系譜化進程-以「閩學」為中心〉,《新史學》,21:2 (臺北:2010),頁1-60。
    鶴成久章,〈飛動梁塵的聖歌聲一關于明代書院的歌儀〉收錄於,李弘祺編,《中國與東亞的教育傳統(一):中國的教育與科學》,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頁363-38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