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映澄
Su, Ying-Cheng.
論文名稱: 原住民小學住宿生的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以二個學生為例
The Case study of the Life Adjustment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indigenous primary school boarders - An example of two students
指導教授: 彭煥勝
Peng, Huan-Sheng
口試委員: 李俊湖
LEE, JUN-HU
王為國
Wang, Wei-Ku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原住民小學住宿生生活適應學習表現
外文關鍵詞: aboriginal primary school, accommodation students, life adaptation, learning performance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透過訪談法、觀察法及文件分析來探究二位原住民小學住宿生的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情形。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ㄧ)原住民快樂國小學生住宿之探討。(二)了解原住民小學個案住宿生的生活適應情形。(三)了解原住民小學個案住宿生的學習表現情形。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歸納出的研究結論分為三大面向:

    ㄧ、原住民快樂國小學生住宿方面
    (一) 原住民小學生住宿的原因主要為家裡與學校距離遠。
    (二) 住宿對小學生的正面影響為規律的作息、有助於學習、獨立自主、有利於生理需求;負面影響為家庭生活缺乏,親子關係容易疏遠。
    二、了解原住民小學個案住宿生的生活適應情形
    (一) 常規適應良好,能遵守學校規範,在家也能維持相同的常規,但偶爾才有主動的行為。
    (二) 人際適應良好,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親子關係良好,降低住宿生的孤獨感,減緩住宿適應不良的情形。
    (三) 情緒適應良好,變得更加獨立,心理調適能力也提升。
    三、了解原住民小學個案住宿生的學習表現情形方面
    (一) 積極的學習態度,秉持今日事今日畢的態度。
    (二) 良好的學業表現,均通過補救教學測驗,也積極參與校內外競賽。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以供原住民家庭、學校教師、學校行政、政府機關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原住民小學、住宿生、生活適應、學習表現


    This study adopts the case study method. Through the interview method, the observation method and the document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life adaptation and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the two resident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 Explore the accommodation of aboriginal primary Happy school students.(b)Understand the living adaptation of aboriginal primary school accommodation individual case of students.(c)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aboriginal primary school accommodation individual case of studen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problems,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sorts out the collected data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to three aspects:
    The accommodation of aboriginal primary Happy school students
    1.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accommodation of aborigin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2. The positive impact of accommodation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Regular work and rest, It is helpful to study, improved independence and self-care ability, The school provides better nutrition, health and hygien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accommodation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the lack of family life, the decrease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daptation of aboriginal primary school accommodation individual case of students
    1. Good routine adaptation, students can comply with school rules, and maintain the same routine at home, but only occasionally have active behavior.
    2. Good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good peer relationship,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goo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can reduce the loneliness of students in accommodation and alleviate the maladjustment of accommodation.
    3. Good emotional adaptation, the two aborigines has become more independent, students has provided channels for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improve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bility.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aboriginal primary school accommodation individual case of students
    1.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students adopted the attitude of putting off what is done today and finishing their homework carefully and quickly.
    2. Good academic performance, students enabled to pass the remedial teaching test,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competition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aboriginal families, school teachers, school administration,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follow-up studies.

    Key words: aboriginal primary school, accommodation students, life adaptation, learning
    performan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住宿學校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生活適應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17 第三節 學習表現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2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情境 32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9 第五節 研究倫理與信實度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3 第一節 原住民快樂國小學生住宿之探討 43 第二節 原住民小學個案住宿生的生活適應情形 63 第三節 原住民小學個案住宿生的學習表現情形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7 參考文獻 129 中文部分 129 英文部分 132 附錄 133 附錄一 研究參與同意書 133 附錄二 個案訪談大綱 134 附錄三 個案家長訪談大綱 135 附錄四 老師訪談大綱 136 附錄五 住宿生(同儕)訪談大綱 137 附錄六 住宿家長訪談大綱 138 附錄七 住宿生輔導員訪談大綱 139 附錄八 觀察記錄表 140 附錄九 訪談記錄表 141 附錄十 住宿生生活輔導規定 142

    中文部分
    王旭坤(2009)。農村小學住宿生的生活與成長-對內蒙古赤峰市翁旗小學住校生的質性研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定洋(2015)。新住民子女學習表現優異之家庭教養方式與 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花蓮縣玉里鎮田野國小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莉(2008)。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的人性化探索。綿陽師范學院學報,4,141-143。
    石玉雯(2016)。小學住宿生管理問題研究—以淶源縣實驗小學為案例。河北大學教育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田麗珠(2009)。宿舍環境對大學生宿舍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某學院為例。建國科大學報,28(2),1-18。
    王嘉穗、Damien Trezise、謝振裕、陳貞穎(2012)。國際住宿學校-台灣之可行性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101)016.802)。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安曉燕(2012)。讓成長驛站快樂飛揚—淺談農村小學寄宿生。中小學電教,6,154。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吳清山、劉春榮、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
    吳武典(1989)。青少年問題與對策。臺北市:張老師。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49。
    杜屏、趙汝英、趙德成(2012)。西部五省農村小學寄宿生的學業成績與學校適應性研究。教育學報,6,84-91。
    呂秋萍(2011)。新北市公立幼稚園新住民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紅霞、林雪、林靜、司紀偉(2015)。寄宿制小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學業成績的關係:自我調節學習的中介作用。心理研究,8(6),90-96。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市:五南。
    李園會(2002)。英國的公學教育制度。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快樂國小住宿生生活輔導規定(2017年6月28日)。
    何慧蘭(2000)。台東縣國小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明地、陳威良(2010)。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對學校組織文化與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教育學刊,35,129-165。
    林宜亭(2013)。高中住宿生之生活適應與其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彥妤、郭利百加等譯(1997)。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生活適應。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段成榮、楊舸(2008)。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人口研究,32(3),15-25。
    卓石能(2004)。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高雄市原住民國小學生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35,77-108。
    胡延鵬(2009)。農村寄宿制小學情感關懷缺失問題研究。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原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傳雙、於榮(2009)。農村寄宿制小學影響學生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當代青年研究,8,79-81。
    孫佳婷(2011)。中國農民工流動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概觀。清流月刊,10,7。
    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如觀(2009)。原住民學童隔代教養與學業優異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恆智(2013)。秀巒國民小學住宿生及非住宿生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聯合客家研究學院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8543_581357_62438.pdf
    教育部(2017)。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 All.aspx?pcode=H0070073
    教育部(2017)。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住民學生助學金及住宿伙食費原則。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 LawID= A04008 0071005200-1060612
    教育部(2018)。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932
    教育部(2019)。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改善偏遠地區國民中小學宿舍作業要點。取自https://www.k12ea.gov.tw/Tw/PublickInfo/EdufundDetail?filter= 588AEF47-226C- 4164-95A8-EE5EA941567F&id=a20d6875-89e0-4931-b62b-cd9b4acdc5e2
    張芃婕、鄭宇庭(2017)。影響高中學生學習表現之研究。數據分析,12(6),47-60。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涵(2010)。寄宿制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孤獨感研究。中國醫科大學應用心理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璇(2017)。低年級小學生寄宿生活適應現狀與對策。魯東大學教育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麗錦、沈杰、李志強、蓋笑松(2009)。寄宿制與非寄宿制學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中國特殊教育,5,82-86。
    張獻華、楊文(2013)。影響處境不利兒童學習表現的主要因素。學前教育研究,3,44-49。
    楊亭燕(2017)。淺談教師期望對學生發展的積極影響。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4,35-36。
    端木曉薇(2011)。陝西省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生活管理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陝西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宜珍(2004)。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幼小銜接活動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昀臻(2017)。改善偏鄉學校國民中小學宿舍-讓教師留得住、教得好,讓學生安心學習。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電子報,107,1-2。
    劉先麗(2006)。低齡寄宿對農村小學生社會化的影響。吉林大學社會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旺、馮建新(2006)。初中生學校適應及其與一般生活滿意度的關係。中國特殊教育,6,77-81。
    劉美鈴(2017)。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對學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 以資通訊科技運用為中介變項。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臺北市:高等。
    賴保禎等編著(1999)。健康心理學。國立空中大學。
    儲小慶(2009)。農村寄宿小學生學校適應問題及對策研究。西南大學教育與經濟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奕(2011)農村寄宿制學生的學習現狀研究。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4,56-58。
    謝傳崇、王瓊滿(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對學生學習 表現影響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8(1),35-66。
    謝傳崇、李尚儒(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對學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以學校知識創造為中介變項。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3,149-181。
    謝傳崇、蕭文智、王玉美(2015)。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95,81-101。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蘇薔(2009)。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學校適應狀況研究—以Y省X縣為個案。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原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China’s elite boarding schools. (2017, April). The Economis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 economist.com/asia/2017/04/13/chinas-elite-boarding- schools
    Hadwen, K. (2014). Leaving home: Investigating transitioning challenges faced by boarding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Doctor of Philosophy, Edith Cowan University.
    Lester, L., Mander, D., & Cross, D. S. (2015). Bullying behavior following students' transition to a secondary boarding school con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8(2), 141-150.
    Behaghel, L., De Chaisemartin, C., & Gurgand, M. (2017). Ready for Boarding? The Effects of a Boarding School for Disadvantaged Student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9(1), 140-164.
    Martin AJ, Papworth B, Ginns P, & Liem GAD. (2014). Boarding School, Academic Motivation and Engag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Large-Scale Investig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51(5), 1007-104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