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瑞梅
論文名稱: 自然體驗班級活動提升國小中年級學童自尊效果之研究
The Effects of Nature Experience Program on Promoting the Self-Esteem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劉淑瀅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1
中文關鍵詞: 自然體驗兒童自尊流水學習法
外文關鍵詞: Nature Experience, Children’s Self-esteem, Flow Learn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然體驗班級活動方案對提升國小中年級學童自尊的效果。本研究採取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立意取樣選取新竹縣某國小四年級兩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一班為實驗組32人,另一班為控制組32人。實驗組接受每週一次,每次六十分鐘,共八次之實驗課程;控制組則接受一般綜合活動領域之教學。
    本研究以「兒童自尊量表」為研究工具,將兩組學生之前測與後測資料,進行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考驗本研究之假設。並且將「學生課後意見調查表」、「自然體驗學習單」與「班級輔導活動記錄表」等質性資料,加以統整與分析,以作為研究結果的佐證與補充說明。
    本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童在身體自尊分量表與社會自尊分量表的後測得分上具有顯著差異,顯示自然體驗班級活動有助於提升國小中年學童的身體自尊與社會自尊。
    二、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童在兒童自尊總量表、學業自尊分量表、家庭自尊分量表與一般自尊分量表的後測得分上不具有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學童對自然體驗班級活動方案給予正向的回饋,並且在感官敏銳度、大自然喜好、同儕相處以及瞭解自己等方面,有顯著改變。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與輔導工作之應用,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four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ould promote their self-esteem by participating nature experience activities. This study adopte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64 fourth-grade student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 Chu county were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were assigned 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The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participated nature experience program for 8 weeks, 60 minutes per week.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only participated integrative activity field learning.
    The quantitative instrument used for pretest and posttest was Children’s Self-esteem Inventory.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by ANCOVA. In addition, the qualitative data from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were also analyzed as the proof and supplement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the scores of body self-esteem and social self-esteem in post-test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It showed that the nature experience activities were helpful for promoting the body self-esteem and social self-esteem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2. The scores of total self-esteem, academic self-esteem, family self-esteem and global self-esteem in post-test hav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
    3.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ot only willingly accepted the nature experience program but also was benefited from this program.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guidance and the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offered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限制……………………………………………………………………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然體驗的相關理論與研究………………………………………………6 第二節 自尊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自然體驗班級活動方案………………………………………………… 39 第五節 實施程序………………………………………………………………… 4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自然體驗班級活動方案對實驗組學童提升自尊之效果……………… 48 第二節 實驗組學童參與自然體驗班級活動方案之回饋……………………… 52 第三節 自然體驗班級活動方案之結果與討論………………………………… 63 第四節 研究者實施自然體驗班級活動之省思與成長…………………………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2 第二節 建議……………………………………………………………………… 7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76 二、英文部分………………………………………………………………………80 附錄 附錄一 學生課後意見調查表…………………………………………………… 82 附錄二 班級輔導活動記錄表…………………………………………………… 83 附錄三 自然體驗班級活動方案與學習單……………………………………… 84 附錄四 兒童自尊量表使用同意書………………………………………………101 表目錄 表2-1兒童自然體驗教學的實徵研究整理表……………………………………17 表2-2兒童自尊的實徵研究整理表………………………………………………31 表3-1本研究之研究設計表………………………………………………………36 表3-2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人數統計表……………………………………………37 表3-3自然體驗班級活動方案架構表……………………………………………43 表3-4自然體驗班級活動方案摘要表……………………………………………44 表4-1兩組受試者在「兒童自尊量表」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49 表4-2兩組受試者在「兒童自尊量表」前後測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 摘要表………………………………………………………………………………49 表4-3兩組受試者在「兒童自尊量表」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50 表4-4兩組受試者在「身體自尊分量表」與「社會自尊分量表」後測之調整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51 表4-5實驗組學童對課程實施之反應……………………………………………57 表4-6實驗組學童對課程成效之反應……………………………………………58 表4-7實驗組學童對課程喜好之反應……………………………………………59 表4-8實驗組學童對課程心得之反應……………………………………………60 表4-9實驗組學童對課程感想之反應……………………………………………61 表4-10實驗組學童對課程建議之反應………………………………………… 62 圖目錄 圖2-1Dale的經驗塔………………………………………………………………9圖2-2自尊A-B-C圖………………………………………………………………21圖2-3自尊階層圖…………………………………………………………………25圖2-4需求層次論圖示……………………………………………………………26圖3-1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 …………………………………………………… 35

    一、中文部分 
    王佩蓮(1996)。主編的話。市師環教季刊,26,2。
    王佩蓮(1998)。知性兼具休閒的自然體驗活動。教師天地,93,28-34。
    王梅華(2000)。讀書治療對國小低自尊兒童之個案輔導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王雅雪(2003)。環境教育融入一年級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鑫(1998)。戶外教學概論。北縣國教輔導,7,7-12。
    宋文里(譯)(1990)。Rogers, C. R.著。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台北:桂冠。
    沈振中(1993)。老鷹的故事。台中:晨星。
    沈鈺珍(2002)。「理情U 型自尊」團體方案對國小低自尊兒童自尊、理性思考、情緒智力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岸芳(2007)。自然體驗融入幼兒生命教育之教學行動研究-以復興鄉泰雅族幼兒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倩儀(2004)。網路團體諮商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害羞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永平(譯)(1994)。Marlo, M.著。曠野的聲音-一個美國婦人在澳洲沙漠的心靈之旅。台北:智庫。
    李平漚(譯)(1989)。Rousseau, J. J.著。愛彌兒。台北:五南。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李美珠(2007)。自然體驗方案對國中生正向情緒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淑幸(2005)。利用自然體驗活動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欣賞自然之美的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淑娥(譯)(1998)。Hamachek, D.著。面對自己。台北:心理。
    李偉文(2005)。與荒野同行-一個牙醫師的荒野之旅。台北:自然國。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29,62-69。
    李毓昭(譯)(2006)。Carson, R.著。驚奇之心-瑞秋卡森的自然體驗。台中:晨星。
    李維光(2005)。幽默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幽默感、社交技巧與自尊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3)。Engleson, D. C. & Yockers, D. H. 著。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台北:五南。
    金恆鑣(譯)(1994)。Cornell, J.著。傾聽自然。台北:張老師。
    林杏足(1997)。諮商中當事人自尊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杏足(2003)。青少年自尊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學刊,50(2),223-256。
    林明皇(2006)。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自尊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洋如(2005)。涉入自然的情感-一個自然教師在帶領學生社團活動中面對人為改變自然之行動研究。私立靜宜大學生態暨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佩琪(2000)。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退縮-被拒絕」兒童之社會技巧、同儕接納與社會自尊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洪瓊君(1999)。大自然嬉遊記。台中:晨星。
    洪瓊君(2003)。樂遊自然天地-與孩子共享自然的60種遊戲。台北:張老師。
    洪嘉謙(2003)。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欺凌受害兒童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胡斐瑜(2006)。充權賦能社會技巧訓練方案對國小高年級「退縮-被拒絕」學童人際關係、社會自尊和自我效能之影響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姜文閔(譯)(1992)。Dewey, J.著。經驗與教育。台北:五南。
    徐仁修(1999)。猿吼季風林-徐仁修的自然觀察與體驗。台北:遠流。
    徐仁修(2001)。動物記事-徐仁修的自然觀察與體驗。台北:遠流。
    陳怡君(2007)。藝術媒材介入之團體對國小高年級低自尊學童之影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俊甫(2001)。自然體驗的理念與思維-返照初心見自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春敏(2003)。體驗自然活動對兒童欣賞自然的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根旺(2003)。阿德勒取向探索活動對國小低自尊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雅雲(譯)(1998)。Muir, J.著。夏日走過山間。台北:天下遠見。
    陳黎君(2003)。情意教育融入「水中生物」課程之教學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子超(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師大。
    張安琪(2004)。自然步道戶外教學之研究-以陽明書屋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修訂版。台北:東華。
    張晉霖(2005)。不玩水的鴨子。台北:風車。
    張雪吟(2005)。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對提昇國小兒童自尊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榮和(2004)。台北芝山岩民俗植物調查及戶外教學活動之運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維國(2002)。一顆自然體驗教育的種子-從「自然寫作」與「自然教學」的對話中萌芽。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德聰、鄭玉英、林香君、陳清泉(2000)。諮商技巧訓練手冊。台北:天馬。
    張碧凰、胡志蘭、邱金蓮(2006)。自然探索團體於青少年精神日間留院中心之復健療效。北市醫學,3(7),102-108。
    孫允寛(譯)(1996)。Branden, N.著。自尊心-六項基礎的實踐法。台北:遠流。
    梁翠萍(2002)。國小教師共同參與之行動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中光(2007,8月)。幼兒自然體驗與探險成長營-生命教育的開始。載於台灣心理治療學會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辦之「當蓋婭遇上賽琪-自然生態與心靈療癒」研討會研習手冊(頁27),台北。
    郭怡君(2006)。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對國小兒童自尊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郭毓仁(2005)。治療景觀與園藝療法。台北:詹氏。
    黃月霞(2002)。兒童輔導與諮商-了解兒童.諮商服務.技巧訓練。台北:五南。
    黃茂發(2006)。躲避球育樂營對提昇兒童自尊、社交技巧、運動態度與體適能之準實驗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淑芬(1998)。國小兒童自尊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運忠(2004)。環境教育融入國民小學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漢耀(譯)(2000)。Cornell, J.著。學做自然的孩子-國家公園之父繆爾如何觀察自然。台北:張老師。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傅任敢(譯)(1990)。Locke, J.著。教育漫話。台北:五南。
    游乾桂(1997)。尋找田園小學-創造兒童教育的魅力。台北:張老師。
    楊志文(2004)。貴子坑戶外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宜音、張志學、彭泗清(譯)(1997)。J. P. Robinson, P. R. Shaver, & L. S. Wrightsman著。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情感篇。臺北:遠流。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
    詹前堂(2004)。自我教導訓練團體對「退縮—被拒絕」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1998)。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心理。
    劉炯錫(1995)。校園自然化與生態教育。國教之聲,28(4),40-41。
    劉淑勤(2004)。目睹父母婚姻暴力兒童在讀書治療歷程中改變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璟儀(2001)。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然之美欣賞能力探討-以地景欣賞為例。台北市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麗芳(1992)。社交技巧訓練策略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問題行為及同儕接納之影響效果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小芸(譯)(1995)。Silverstein, S.著。愛心樹。台北:玉山社。
    鄭世彬(2006)。自然體驗教學引導兒童自然書寫之成效探討。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佳珊(2006)。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小學生人際關係、社會技巧以及社會自尊之輔導效果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文音(譯)(2000)。Silverstein, S.著。失落的一角。台北:玉山。
    鍾聖校(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Bartz, D., & Mathews, G. (2001). Enhancing Students’ Social and Psychology Development.
    Here’s How, 19(2), 33-36.
    Byrne, B. M. (1996). Measuring self-concept across the life span: issues and instrument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ornell, J. (1979).Sharing nature with children: the classic parents' and teachers' nature awareness guidebook. Nevada, CA: Daw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4994)
    Cornell, J. (1989). Sharing the joy of nature: nature activities for all ages. Nevada, CA: Daw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4993).
    Debra, K. A. & Larry, D. G. (1996).Psychometric integrity of the self-esteem index: A comparison of normative and field study results.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6, 537-550.
    Dresner, M. & Gill, M. (1994).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summer nature camp.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5(3), 35-41.
    Greiger, R. (1975). Self-concept ,self-esteem and rational emotive theory: A brief perspective. Rational Living, 10, 13-17.
    Guindon, M. H. (2002). Toward accountability in the use of the self-esteem construc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0(2), 204-214.
    Harter, S. (1983).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system.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pp. 275-385). NY: John Wiley & Sons.
    Kick, F. R. (1992). The self-perceptions of self-concept and self-esteem: a theoretical analysi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3529).
    Lawrence, D. (1988). Enhancing self-esteem in the classroom. London: Paul Chapman.
    Louv, R. (2006). The nature–child reunion. National Wildlife, 44(4), 22-30.
    Palmberg, I. E., & Kuru, J. (2000). Outdoor activities as a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4), 32-36.
    Pope, A. W., McHale, S. M., & Craighead, W. E. (1988). Self-esteem enhancement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sychology practitioner guidebooks. NY: Pergamon.
    Raver, A. (1995). The healing power of gardens.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267(2), 42-43.
    Rice, F. P. (1999). The adolescent: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 (9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Tafarodi, R. W., & Swann, W. B. (1995). Self-linking and self-competence as dimensions of global self-esteem: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5(2), 322-34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