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軒瑜
CHANG, HSUAN-YU
論文名稱: 簡媜作品中的「家國土地意識」與「社會觀察」
The consciousness of Country, Land and Social Observation on the Chien Cheng’s Works
指導教授: 陳惠齡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9
中文關鍵詞: 簡媜家國意識土地記憶社會關懷傳統文化散文
外文關鍵詞: Chien Cheng, consciousness of homeland, Native memory, social care, Traditional Cultural, pros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簡媜(1961~)生長在台灣宜蘭。在她的作品當中展現出對於家國與土地的關愛之情,而其敘述中的家國是展現什麼的樣貌?而她對於家國的認同又是什麼?根據土地所展現出的家國意識與社會關懷又關注了哪些部分?本論文主要分為三個軸線,分別討論「家國歷史的建構」、「土地意識的展現」和「從幼者到老者的社會關懷」。首先,在第二章的部分以「歷史的書寫與重構」、「政治動盪的現象」、「台灣主體性的建構」這三項,以新歷史主義方式討論簡媜作品中的歷史書寫和變遷過程中所塑成的民族精神,藉由歷史的重構召喚出台灣的精神圖騰。最後藉由自我的民族精神和歷史經驗認同自我的文化。再來,「土地」和「自然」是簡媜書寫的起點,在第三章的部分將使用後殖民主義與文化研究去探討「人與土地的情感」、「文化記憶的重現」。在她的書寫當中表達出,自然潛移默化塑造出人民的個性、外型與民族性情。而鄉村的人情與生長經驗,更讓簡媜學會愛,這些因素匯聚於簡媜的身上,成為她的生命基調更影響了她的生命的價值。而文化的創造和土地密不可分的關係,每個地方的土地倫理將會創造出不同的文化形態,簡媜描繪出了土地的包容與傳統的智慧。當了解自己的過去,是為了要更清楚的知道如何建構未來,所以第四章的部分討論「勾勒讓人敢於老去的城市」、「培育國家的棟樑」、「社會現象的省思」,簡媜關注台灣的現況並觀察現代的社會,寫出現代社會的價值觀所造成的隱憂,並批判現代似是而非的社會的觀念與行為,不斷地呼籲提升道德素養,她對於台灣的愛實踐於老者至幼者之中,希望台灣能共建更美好的未來。


    ian Zhen (1961~), was born in Yilan, Taiwan. Her works showed the care of love for the country and land. So what was the appearance of the country in her description? And what was her identification for the country? Which parts had been paid attention to about the country consciousness and the social care according to the land?
    This thesis wa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axes, respectively discus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ry history", "the presentation of land consciousness" and "the social care from young to old man". First of all,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writ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y", "the political instability phenomenon", and “the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of Taiwan", these three parts discuss the national spirit shaped by writing and changes of history in Jian Zhen’s works through the new historicism way, appealing to the spirit totem of Taiwan by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y. Finally identify with the self-culture through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Second, "land" and "nature" were the starting points of Jian Zhen’s writing.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 “the reappearance of cultural memory” by using post-colonialism and culture studies. Her writing expressed that nature shaped imperceptibly human’s personality, appearance and temperament. While the rural cultures and growth experience made Jian Zhen learn to love. These factors focusing on her became her life tone and affected her value of life. While there were inseparable relations between cultural creation and land. The land ethics of each place will create different cultural forms and Jian Zhen describes the containment of land and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To know the past of yours is in order to more clearly know how to construct the future. So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d "draw a city that let people dare to be old”, “cultivate the backbone of the country”, “the reflection of social phenomena”. Focusing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iwan and observing the modern society, Jian Zhen wrote the worries caused by the values of modern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modern specious social idea and behavior, constantly appealing to the improvement of moral accomplishment. Her love for Taiwan was practiced among the old and young, hoping that Taiwan can build a better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 跳脫女性視角的家國意識書寫 3 二、 綜論簡媜作品中家族與國族的關係 3 三、 簡媜散文中的社會觀察 4 第二節 前行研究整理 4 一、 專書論文 4 二、 學位論文 8 三、 期刊雜誌、訪談紀錄 26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方法 29 一、 研究範圍 30 二、 研究方法 32 第四節 章節架構 33 第二章、家國歷史的建構 36 第一節 歷史的書寫與歷史人物 39 一、 歷史記憶的建構 40 二、 英雄人物的塑造 47 第二節 政治動盪的現象 56 一、政黨的鬥爭 58 二、社會的分化 60 三、政治的腐化 63 第三節 文化主體性的建構 65 一、集體記憶的維繫 67 二、自我認同建立 68 第四節 小結:台灣的斯土斯民 71 第三章、土地意識的展現 73 第一節 人與土地的情感 74 一、 土地的神聖母性 76 二、 鄉土的追索 80 第二節 文化的記憶與重現 93 一、傳統文化的重現 93 二、鄉土精神的圖式 102 第三節 小結:重塑鄉土情懷再現文化圖像 105 第四章、從幼者到老者的社會關懷 107 第一節 勾勒讓人敢於老去的城市 108 一、老年的照護服務 109 二、終身學習的場域 112 第二節 培育國家的棟樑 114 一、 國文教育和考試方式的改善 115 二、 道德教養的建立 117 三、 興趣的培養 119 第三節 社會現象的省思 122 一、 新時代消費狂潮 126 二、 新時代不思考現象 126 第四節 小結:打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128 第五章、結論:島嶼關懷與包容 130 附錄一:簡媜書目年表和重要記事 137 附錄二:簡媜書籍整理 149 參考文獻 193

    一、 簡媜專書 (依時間順序排序)

    簡媜:《水問》,臺北:洪範書店,1985年2月
    簡媜:《只緣身在此山中》,臺北:洪範書店,1986年2月。
    簡媜:《月娘照眠床》,臺北:洪範書店,1987年2月。
    簡媜:《七個季節》,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12月。
    簡媜:《私房書》,臺北:洪範書店,1988年3月。
    簡媜:《浮在空中的魚群》,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1988年7月。
    簡媜:《下午茶》,臺北:大雁,1989年4月(1994洪範重出)。
    簡媜:《夢遊書》,臺北:大雁,1991年2月(1994洪範重出)。
    簡媜:《空靈》,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1991年5月。
    簡媜:《胭脂盆地》,臺北:洪範書店,1994年10月。
    簡媜:《女兒紅》,臺北:洪範書店,1996年9月。
    簡媜:《頑童小番茄 一個單親小女孩的成長錄》,臺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6
       月。
    簡媜:《紅嬰仔:一個女人與她的育嬰史》,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5
       月。
    簡媜:《天涯海角 福爾摩沙抒情誌》,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2月。
    簡媜:《好一座浮島》,臺北:洪範書店,2004年9月。
    簡媜:《舊情復燃》,臺北:洪範書店,2004年9月。
    簡媜:《密密語》,臺北:洪範書店,2006年8月。
    簡媜:《微暈的樹林》,臺北:洪範書店,2006年8月。
    簡媜:《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臺北:印刻文學,2007
    年6月。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臺北:印刻文學,2013
       年3月

    二、 文學專書 (依姓氏筆畫排序)

    巴克(Chris Barker)著 ; 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 五南,
    2004年。
    吳明益:《文學@台灣 : 11位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台灣文學》,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2008年。
    吳明益:《自然之心 : 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 : 以書寫解放自然Book3》,臺北:
    夏日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2012 年。
    吳明益:《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作家論1980-2002 : 以書寫解放自然Book2》,臺北:夏
    日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2012年。
    邱貴芬:《仲介臺灣. 女人 : 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遠流出版,1997年。
    後漢書/列傳 凡八十卷/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隗囂)(底本:宋紹興本)。
    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重栞宋本孝經注疏附挍勘記/三才章第七/孝經注疏卷第三(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2月。
    張瑞芬:《荷塘雨聲 : 當代文學評論》,臺北:爾雅,2013年。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3月。
    張瑞芬:《鳶尾盛開 : 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9年。
    張慧瑜:《墓碑與記憶 : 革命歷史故事的償還與重建》,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 年。
    張文智:《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年。
    盛寧:《新歷史主義》,臺北:揚智文化,1996年。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臺北:萬卷樓圖書, 2006年。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 : 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1年。
    游勝冠:《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 : 日據時期臺灣解殖文學》,臺北市:群學, 2012年。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文集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臺北:編者自印,1987年。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79年3月。
    詹明信 (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合志,1990年。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作,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
    維金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1年。
    趙稀方:《後殖民理論與台灣文學》,臺北:人間, 2009年。
    蕭阿勤:《重構台灣 : 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

    三、其他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序)

    大前研一:《低IQ時代》,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
    王灝撰文,王坤明版畫:《台灣人的生命之禮:成長的喜悅》,臺北市:臺原出版,1994年
    史列芬(James Slevin)原著,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譯:《網際網路與社會》,臺北:弘智文化出版,2002年。
    朱芬郁:《高齡教育概念.方案與趨勢》,臺北:五南,2011年。
    江亮演:《社會問題與對策》,臺北:空大,2001年。
    李永熾等:《臺灣主體性的建構》,臺北:群策會李登輝學校出版,2004年。
    沙永玲:《孩子一生的閱讀計畫 : 好爸媽的教科書》,臺北:天衛文化,1994年。
    貝爾(Paul A. Bell)等著,聶筱秋等譯:《環境心理學》,新加坡:亞洲湯姆生國際出版,2003。
    亞蘭・杜漢(Alain Touraine)著,舒詩偉、許甘霖、蔡宜剛譯:《行動者的歸來》,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尚・賽爾維爾(Jean Servier)著,吳永昌譯:《意識型態》,臺北:遠流,1989年。
    邱天助:《教育老年學》,臺北:心理,1993年。
    姚漢秋:《臺灣喪葬古今談》,臺北市:臺原出版,1999年。
    畢德 (Beadle, Phil),羅慕謙譯:《沒有課桌椅的教育 : 世界上衏有笨孩子》,臺北 : 高寶國際 : 希代多媒體發行,2010年。
    舒曼:《如何教養出道德小孩 : 讓孩子善良,公正而富責任感》,臺北:遠流,1990年。
    黃文博:《臺灣人的生死學》,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2000年。
    詹宏志:《城市觀察 : 新語言/新接觸/新文化》,臺北市 : 遠流,1989年。
    聯合報編輯部:《給台灣的12個新觀念 : 借鏡國外提升台灣》,臺北市:聯經出版,2011年。
    隱仕:《消費狂潮與臺灣危機》,臺北縣新店市:獨家,1995年。
    羅紀:《台灣人口老化問題》,臺北:中研院經研所,孫運璿基金會,2009年。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宣驊:《簡媜散文中的教育書寫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
        班,2010年
    王惠亭:《簡媜散文母親書寫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013年
    申惠豐:《台灣歷史小說中的土地映像--土地意識的回歸、認同與實踐》私立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頁46。
    余宛蒨:《簡媜的散文創作觀及其實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
        班碩士論文,2011年
    吳明玓:《島嶼觀點: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研究》,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吳靜如:《簡媜散文風格暨《水問》、《月娘照眠牀》之自然意象書寫研究》,高雄
        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
    呂惠真:《簡媜散文的書寫形式》,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9年
    李虹靜:《簡媜散文之親情主題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
        文,2009年
    李碧珠:《簡媜散文死亡書寫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
        論文,2014年
    李曉惠:《當代台灣女性散文的家族書寫—以鍾文音《昨日重現》、簡媜《天涯海
       角》為分析對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玉薇:〈建構一座壯麗星系──簡媜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01年
    林立筠:《簡媜散文女性意識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
        班碩士論文,2008年
    林佑真:《簡媜社會關懷散文暨老年書寫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
        士論文,2014年
    林妤芳:《斯土斯民—簡媜散文鄉土意識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碩士班碩士
        論文,2009年
    林念慈:《台灣現代女性抒情散文研究──以張秀亞、張曉風、簡媜為中心》,淡
        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林思玲:《簡媜《女兒紅》女性書寫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4年
    邱麗螢:《簡媜的「母愛帳簿」:以《紅嬰仔》為討論核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11年
    孫素玉:《簡媜《紅嬰仔》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翁士行:《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研究》,中國文化
    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翁育惠:《簡媜散文的隱喻和語言形式——兼論作品分期和風格轉變》,國立清華
        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偉萍:《簡媜散文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02年
    莊家瑋:《孤寂總是伴隨著愛——簡媜散文中的自我追尋與抒情轉折》,國立中正
        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班,2010年
    莊慧珍:《簡媜《女兒紅》譬喻修辭藝術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
        進修碩士班碩士班,2014年
    許瑞秋:《簡媜的自傳體散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陳雅君:《簡媜散文「母者書寫」研究》,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陳雅惠:《臺灣女性散文中的原鄉書寫(1985-2013)--- 以簡媜、鍾怡雯和利格拉樂‧阿
    女烏為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陳瑞婷:《簡媜散文親職與弱勢關懷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2012年
    陳鈺芬:《生命綰合的美好-簡媜《紅嬰仔》自我敘事與心靈療癒研究》,華梵大
        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陳薇如:《簡媜散文的美學風貌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
        文,2008年
    曾馨儀:《簡媜的社會關懷書寫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
        論文,2014年
    焦清玉:《簡媜散文美學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9年
    黃千禎:《簡媜教育書寫-以《老師十二樣見面禮》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黃昱穎:《簡媜散文主題與人物刻畫技巧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2011年
    廖祿基:《回歸與重建——論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家簡媜與周芬伶散文中的女性主
        體性》,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鄭如真:《簡媜散文藝術發微》,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05年
    蕭佳虹:《簡媜散文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賴致瑤:《簡媜城市書寫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
        文,2013年

    五、期刊、報章雜誌(依姓氏筆畫排序)

    丁名慶:〈跑給鄉愁追的野孩子--簡媜與邱坤良的南方澳對話〉《印刻文學生活誌》,3卷
    9期(2007年05月)
    江欣珊整理:〈化生活的漫天湮塵為思想的朝露--李惠綿對談簡媜〉《印刻文學生活誌》,3卷6期(2007年02月)
    何平:〈夢游者天堂——簡媜散文試論〉《世界華文文學論壇》,01期(2003年)
    何再慶:〈人間行路--簡媜散文世界探究〉《臺灣人文・臺灣師範大學》,2期(1998年7月)
    何寄澎:〈孤寂與愛的美學--綜論簡媜散文及其文學史意義〉《聯合文學》,19卷9期(2003年7月)
    余宛蒨:〈簡媜散文的語言風格〉《國文天地》,27卷11期(2012年04月)
    呂武志:〈從歐陽修〈秋聲賦〉到簡媜〈夏之絕句〉--論當今高中國文教材的編
        選〉,《中國學術年刊》,30期(2008年3月)
    李宗慈:〈簡媜的故事〉《幼獅文藝》,67卷6期(1988年06月)
    李琴:〈簡媜散文中的死亡意識〉,《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02期(2005年)
    辛倩兒:〈美與悲劇的融合和抗衡——簡媜散文對女性悲劇的摹寫〉,01期(2007
        年)
    林玉薇:〈文學不為熱鬧而來--專訪簡媜女士〉《文訊》,208期(2003年02月)
    林素芬採訪:〈主宰文字的女王--作家簡媜專訪〉《幼獅文藝》,83卷4期(1996年04月 )
    林素芬採訪:〈母親,就是一種住址--作家簡媜專訪〉《幼獅文藝》,84卷7期(1997年07月 )
    林強:〈臺北的焦慮:簡媜散文的都市書寫〉《東方論壇》,02期(2012年)
    邱瓊慧:〈再見青春--析簡媜「醒石」一文〉《中國語文》,84卷1期(1999年1
    月)
    茅林鶯:〈愛情宣言 生命體悟——簡媜《四月裂帛》賞析兼談其散文的文體特色〉
        ,《名作欣賞》,09期(2006年)
    倪金華:〈簡媜散文的生命言說〉《福建論壇(文史哲版》,01期(1998年)
    倫慧娟:〈從修辭學看簡媜散文的表現風格〉《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12期(2007年)
    翁雪芳:〈簡媜「夏之絕句」的主題呈現技巧〉《中國語文》,94卷1期(2004年1月)
    張典婉:〈一朵出塵的蓮-簡媜〉《新書月刊社》,15期(1984年12月 )
    張清志紀錄整理:〈在夢中書房遙望天涯海角--簡媜VS.羅智成〉《聯合文學》18卷6期(2002年04月)
    戚明鈞:〈論簡媜《水問》中的心路歷程〉《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4期(2013年)
    莊家瑋:〈自(敘)傳性與自我追尋的敘事--簡媜散文/散文觀與文類論述的互動〉《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12期(2010年6月)
    陳伯軒:〈鄉音無改--論簡媜散文城鄉連結的時空思維〉《語文學報》,14期(2007年12月)
    陳國偉:〈頻頻顧盼的回頭鹿--簡媜「女兒紅」中的記憶對話書寫〉《臺灣文藝》,166/167(1999年2月)
    陳惠茵:〈母心--論簡媜「女兒紅」的主題意識與「小說化」手法〉《臺灣人文・
    臺灣師範大學》,6期(2001年12月)
    陳進益:〈讓散文自由--論簡媜對散文的幾點看法〉《清雲學報》,22卷2期(2002年12月)
    黃郁棻:〈簡媜散文中的父親形象〉,《雲漢學刊》,15卷16期(2008年06月)
    黃雅莉:〈在青春歲月裡流淌的一段清澈的歌詠--簡媜「水經」賞析〉,《中國語文》,96卷1期(2005年1月)
    黃雅莉:〈戀父與傷悼的雙重固執:從簡媜〈漁父〉論散文複雜內心世界的充分
    展示〉,《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2卷1期(2006年1月)
    黃雅歆:〈《天涯海角》與《母系銀河》的「父系」「母系」追索--兼論散文的「歷史/家族」書寫〉《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2期(2011年06月)
    黃雅歆:〈「舊我」與「新我」的掙扎--看簡媜「女兒紅」裡的女兒國〉《臺北師院語文集刊》,6期(2001年6月)
    黃雅歆:〈躲在〈密語〉裡的女兒身〉《臺北師院語文集刊》,7期(2002年6月)
    黃瑞琴撰:〈從一滴問號之姿的水到隨興自在的下午茶﹣﹣作家簡媜訪談記〉《文
    藝月刊》,249期(1990年03月 )
    黃肇基:〈從「夏之絕句」談簡媜的文心〉《國文天地》,15卷8期(2000年1
    月)
    楊錦郁記錄整理:〈從寂地出發,終歸於幻滅--李瑞騰專訪簡媜〉《文訊》,57期(1993年10月 )
    鄒依琳:〈簡媜「女兒紅」中的女性形象剖析〉《國文天地》,18卷10期(2003
    年3月)
    廖祿基:〈論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的記憶與認同〉,《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3期(2008年01月)
    趙慶華:〈半人半馬獸的文學國度--簡媜VS.唐捐〉《文訊》,250期(2006年08月)
    劉涵華:〈憂郁而華美的歌唱——簡媜散文簡論〉,03期(2010年)
    劉雅薇:〈魔幻寫實式描寫初探--以簡媜作品為觀察核心〉,《國文天地》,22卷3期(2006年8月)
    潘雅鈴:〈臺灣自主性母職書寫的多面向--以李黎、龍應台、簡媜為例〉《南台學報》,37卷4期(2012年12月) 
    蔡佳瑩:〈秀逸的出塵蓮--簡媜〉《全國新書資訊月刊》,4期(1999年04月)
    蔡素芬記錄:〈鄭明娳、簡媜對談散文創作〉《國文天地》,4卷2期(1988年07月 )
    蔡培風:〈散文歷險--簡媜的寫作進程〉《明道文藝》,354期(2005年09月)
    鄭淑娟:〈論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的思想與歷史情懷〉,《義守大學學報》,11期(2005年6月)
    鄭曉娟:〈心間留得凈土盡享人生情趣——《夏之絕句》簡析〉,《黑龍江教育(高
    教研究與評估)》,14期(2004年)
    薛南:〈新古典的現代性靈派——簡媜散文論〉,《揚州教育學院學報》,01期(2007年01期(2007年)
    鍾怡雯:〈擺盪於孤獨與幻滅之〉《明道文藝》,275期(1999年2月)
    簡媜:〈我那粗勇婢女的四段航程--簡媜的故事〉《印刻文學生活誌》,4卷9期(2008年05月)
    蘇綾:〈簡媜和她的山水〉《文訊》,27期(1986年12月)

    六、其他

    環境資源部網站
    http://www.eqpf.org/MOENR/2-3c.php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10100026&Category=68
    台灣wiki http://www.twwiki.com/wiki/%E6%97%8F%E7%BE%A4%E8%AA%8D%E5%90%8C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