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嘉珮 Hsu Chia-Pei |
---|---|
論文名稱: |
國小一年級本國籍與外籍女性配偶其子女音韻、語言能力之比較研究 A Comparison of First Graders' Phonological and Language Abilities Between Children of Native Taiwanese Mothers and Children of Immigrant Mothers |
指導教授: |
薛明里
Hsueh Ming-Li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3 |
中文關鍵詞: | 外籍女性配偶子女 、音韻能力 、語言能力 |
外文關鍵詞: | Immigrant mothers’ children, Phonological abilities, Language abilitie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母親的語言因素對其子女音韻、語言能力的影響,並且了解本國籍與外籍女性配偶子女語言能力的發展情形。爲達上述目的,研究者以問卷調查方式先行確定研究對象「外籍女性配偶子女」(越南籍、印尼籍母親子女各15名),然後請老師以性別、年齡、家庭社經地位、智力、家中主要使用語言、學前教育經驗、與主要照顧者的語言互動情形為配對變項選出30名「本國籍女性配偶子女」,最後共有60名外籍及本國籍女性配偶子女參與本研究。
爲了解本國籍與外籍女性配偶子女之家庭背景資料及音韻、語言能力,主要的研究工具為自編「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調查表」、「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TONI-2)」(吳武典、蔡崇建、胡心慈、林幸台、郭靜姿,1996a)、「兒童口語理解測驗」(林寶貴、錡寶香,1999a)、「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陳東陞,1993a)、「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PPVT-R)」(陸莉、劉鴻香,1994a)及自編的「音韻能力分析表」。施測結果以描述性統計、單一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結果為:(1) 本國籍與外籍女性配偶子女的口語表達能力皆比一般常模孩子差,此外,外籍女性配偶子女的口語理解能力亦顯著低於一般常模孩子表現。(2)外籍女性配偶子女的整體語言能力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無顯著差異,但其口語理解的語法理解分測驗得分表現顯著低於本國籍女性配偶子女。(3) 印尼與台籍母親的子女,在韻母發音能力表現均優於越南籍母親子女。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mothers affect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phonological and other language abilities. Moreover, this study also compares language developments between native Taiwanese mothers and immigrant mothers.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study combines survey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First of all, the subjects of study are 30 pairs of children; one native Taiwanese child is paired with one Vietnamese or Indonesian child. Every pair has similar backgrounds such as gender, age, SES level, intelligence, same language used, and preschool experience in this study. We conduct four tasks in order to get subjects’ data in their language abilities. Four tasks are as follows: Test of Nonverbal intelligence (TONI-2), Test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developed (Lin and Chi 1999a), Oral Express Ability Test for Children (OEATC) developed (Chen, 1993), and self-designed Analysis Form of Phonological Abilities. All analyses are based o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The major findings are: (1) the oral performance of subjects in our task is worse than those of other children of the norm age. (2) There are no major difference in all aspects of language performances between native Taiwanese mothers’ children and immigrant mothers’ children, only in the syntax comprehension set of the Test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we saw that immigrant mothers’ children are not as good as native Taiwanese mothers’ children. (3) Indonesian mothers’ children and native Taiwanese mothers’ children pronounce better in vowels than Vietnamese mothers’ children do.
內政部統計處(2004a)。92年(底)外籍配偶人數統計。內政部統計通報93年第30週。2004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moi.gov.tw/
內政部統計處(2004b)。92年各縣市登記結婚與合法居留外籍配偶人數。內政部統計通報93年第6週。2004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moi.gov.tw/
王天苗(2004)。影響幼兒發展與學習之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手冊,38-45。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王光宗(2004)。臺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的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王宏仁(1999)。階級化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與國內勞動市場。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臺北:台大社會學系。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
35-41。
王南梅、費珮妮、黃珣、陳靜文(1984)。三至六歲學齡前兒童國語語音發展結構。聽語會刊,1,12-17。
王雅萍(2004)。學童依附關係與社交地位相關性之研究:外籍配偶與本地配偶子女之比較。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臺灣教育,626,25-31。
包美伶(1988)。學前兒童語言表達能力與有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臺北市教育局(2003)。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2004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edunet.tp.edu.tw/edu5/news_3.asp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行政院主計處(1998)。國民教育狀況簡析。2004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2/education/edu01.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3)。國情統計通報。2004年6月18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7/report/92/國情統計.pdf
行政院主計處新聞稿(2004)。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中華民國93年8月20日下午5時發布。2004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4/news/news9308.htm
吳幼妃(1980)。社經地位、智力、性別及城鄉背景與兒童語言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2,93-119。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4。
吳武典、蔡崇建、胡心慈、林幸台、郭靜姿(1996a)。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TONI-2)。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武典、蔡崇建、胡心慈、林幸台、郭靜姿(1996b)。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TONI-2)指導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咸蘭(1999)。構音與音韻異常的治療。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三卷。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吳培源 (1978)。排行、社經地位、親子交互作用、與兒童語言行為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呂淑如(1993)。聽覺障礙兒童語言發展能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呂菁菁(1995)。中文的字、詞、詞素與詞組。聽語會刊,11,19-24。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期刊,28,255-265。
林秀美 (2003年3月30日)。新臺灣之子篇,教養混血兒難度更高。民生報,第一版。
林美秀(1992)。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之編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林清山 (1966)。兒童語言發展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9,189-296。
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林寶貴(1992)。學齡兒童語言障礙表指導手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林寶貴(1994)。語言障礙與矯治。臺北市:五南。
林寶貴、林美秀(1994)。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之編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259-281。
林寶貴、錡寶香(1999a)。兒童口語理解測驗。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林寶貴、錡寶香(1999b)。兒童口語理解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林寶貴、錡寶香(2000a)。兒童口語理解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105-125。
林寶貴、錡寶香(2000b)。語言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臺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主編。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文獻,5,108-117。
邱琡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臺灣的亞洲新娘。臺北市:時英。
洪蘭(2000)。嬰幼兒神經與語言的發展。0至3歲嬰幼兒發展研討會。臺北,信誼基金會。
夏曉鹃(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段、與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夏曉鵑(2000)。資本主義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39,45-92。
夏曉鵑(2002)。外籍新娘現象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0,153-196。
徐道昌、鍾玉梅、吳香梅(1990)。語言治療學。臺北:大學圖書出版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1982)。國音學。臺北市:正中書局。
張正芬、鍾玉梅(1986)。學前兒童語言發展量表。臺北:國立師範大學特教中心。
張正芬、鍾玉梅(1986)。學前兒童語言發展量表之修訂及其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7-52。
張妙鄉、鍾玉梅、謝佑姍(2002)。構音/音韻異常兒童錯誤類型分析。臺北榮總院內研究計畫(VGH88-181)。中華民國聽語學會90年度論文研討會報告。
張春興(1990)。現代心理學(上冊)。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
張貴英(1996)。買賣的婚姻ㄧ東南亞新娘的交叉剝削圖像,女誌,8,37-39。
張斌、盛華、馬文蘭(1977)。臺北市七歲兒童語言缺陷調查研究。中耳醫誌,12,1-15。
張嘉津(2000)。國小低年級學童聲韻調覺識能力與教師教學語言及學童學習背景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張慧敏(1993)。國小數學科教育問題與補救教學研究分析。臺灣省第三屆教育學術論文集。
張顯達(2000)。三至四歲兒童對國語輔音的聽辨與發音。語言暨語言學,2(1),19-38。
張顯達、許碧勳(2000)。國語輔音聽辨與發音能力之發展研究。聽語會刊,15,1-10。
曹峰銘(1996)。輔音的聲學特性。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二卷。臺北:心理出版社。
莊麗君(1987)。兒童口語溝通能力發展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許一明(2003)。構音與音韻異常語料庫網站之應用。國立陽明醫學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陳志良(2003年9月5日)。外籍新娘子女的身心發展,聯合報,第E4版。
陳佩足、陳小云(2003)。外籍新娘的語言發展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5,68-75。
陳怡佐(1988)。學前聽覺障礙兒童詞彙理解能力與有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陳東陞(1993a)。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東陞(1993b)。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指導手冊。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玫秀(1989)。學前兒童國語句型結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陳淑美 (1973)。學齡前兒童家庭社會經濟水準與語言模倣及理解能力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研究學報,6,113-121。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分班碩士論文(已出版)。
陳嘉誠(2001)。臺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陸莉、劉鴻香(1994a)。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臺北:心理出版社。
陸莉、劉鴻香(1994b)。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
曾志朗(2004年8月28日)。嬰幼兒神經與語言的發展專題演講。取自http://www.near.edu.tw/study/chinese/trend/4-1-1.htm
曾富貴(1965)。幼兒語言發展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程祥鰴、田小琳(1992)。現代漢語。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華訊(2003)。負面標籤難以承受之重。2004年8月28日,取自http://w3.ttnn.com/cna/news.cfm/040128/headline
黃森泉、張文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4-169。
黃菁芳(1994)。城鄉地區學前兒童親子互動與語言能力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黃德業(1986)。聽障嬰幼兒語言輔導之研究(一)。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5-7。
楊艾俐(2003a)。新臺灣之子。天下雜誌,271,101-102。
楊艾俐(2003b)。臺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104-110。
楊國樞、楊有維、蕭育汾 (1984)。學前與國小兒童口頭語言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載於楊國樞、張春興 (1973) 編著: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臺北市:環宇。
楊淑雯(2002)。音韻能力對兒童詞彙學習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語言研究所碩論文(已出版)。
楊瓊梧 (1979)。臺中縣正常幼兒語言發展問題之探討。弘光護專學報,7,64-107。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臺北:三民書局。
趙麗芬、林寶貴(1987)。臺北市國小學童語言障礙及構音能力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季刊,23,30-35。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劉潔心(1986)。臺北市國民小學一年級,聽覺障礙學生國語音素構音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集刊,2,127-162。
歐仁榮(2004)。家庭環境家庭結構對高職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臺南市高級職業學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鄭雅雯(2000)。南洋到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鄭靜宜、林佳贞、謝孝萱、梁書維(2004)。學前兒童的構音評量與構音能力的發展。2004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追求研究卓越,216-226。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已出版)。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已出版)。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 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錡寶香(1989)。聽覺障礙學生國語文能力測驗之編製及其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錡寶香(1998a)。兒童的表達性及接受性語言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86-2413-H 018-008),已出版。
錡寶香(1998b)。發展遲緩及障礙嬰幼兒語言能力之評量及介入,特教園丁,14,22-30。
謝慶皇(2004)。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教育碩士學位論文(已出版)。
鍾玉梅(2000)。舌根音化異常兒童之音韻處理能力探討。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鍾玉梅、徐道昌(1983)。學齡前兒童語言發展相關因素之研究。中華醫誌,31(4),273-279。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8。
簡秀如(2004)。國英雙語幼兒發音與辨音及音韻覺識能力的發展。私立朝陽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已出版)。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魏金財(1998)。國小兒童句子學習的層次和內容劃分。2005年5月20日,取自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wei3128/paper/clauteachcont.htm
羅肇錦(1993)。國語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譚天瑜(1976)。國小兒童的性別、社會背景及其語言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鐘重發(2003)。支援涉入外籍新娘家庭子女學齡前兒童之發展。兒童社會福利期刊,4,251-258。
顧長永(1995)。東南亞政府與政治。臺北,五南出版社。
顧長永(1998)。臺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互賴發展的順境與逆境。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龔如菲、陳姣伶、李德芬、游淑芬(2001)。嬰幼兒發展與輔導。臺北縣:啟英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Allan, R.R., Brown, K.L., & Yatvin, J. (1986). Learning language through communication: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Arnold, D. S., Lonigan, C. J., Whitehurst, G. J., & Epstein, J. N. (1994). Accele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to a videotape training forma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 235-243.
Bemstein, D.K. (1993). Language development: The school-age years. In D.K. Bemstein & E. Tiegerman (Eds.),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3nd ed.) pp.123-145.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Bernstein, B. (1971). Class, codes, and control:Vol. 1. 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loom, L., & Lahey, M. (1978).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language disorders. New York: Wiley.
Bradley, R. H., Caldwell, B. M., & Rock, S. L. (1988). Home environment and school performance: A ten-year follow-up and examination of three models of environmental action. Children Development, 59, 852-867.
Crain-Thoreson, C., & Dale, P. S. (1992). Do early talkers become early readers? Linguistic precocity, preschool language, and emergent literac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421-429.
Dehart, G. B. (1990). Young children’s linguistic interaction with mother and siblings.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 51, 3156B.
Duncan, G. J., Brooks-Gunn, J., & Klebanov, P. (1994). Economic depriv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65, 296-218.
environm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6), 1096-1105.
Hart, B. & Risley, T. R. (1992). American parenting of language-learning children:persisiting differences in family-child interactions observed in natural home environm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6), 1096-1105.
Hart, B. & Risley, T. (1995). 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 Baltimore, MA:Brookes.
Hoff-Ginsberg, E. (1991). Mother-child conversation i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nd communicative settings. Child Development, 61, 782-796.
Hulit , L. M., & Howard, M.R. (1993). Born to talk:An introduction to speech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New York: Macmillan.
Huston, A. C., Mcloyd, V. C., & Garcia Coll, C. (1994). Children and poverty: Issues in contemporary research. Child Development, 65, 275-282.
Johnson, D.B. (1980). The relationship of verbal receptive and expressive language to level of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 41, 2016A.
Lane, V.W., & Molyneaux, D. (1992 ). The dynamics of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ason, J. M. (1980). When children do begin to read: An exploration of four years old children’s letter and word reading competencie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5, 203-227.
McCall, R. B. (1983).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intelligence: The forgotten realm of discontinuous nonshared within-family factors. Child Development, 54, 408-415.
Mcloyd, V.C., & Wilson, L. (1991). The strain of living poor: Parenting social support, and child mental health. In A. C. Huston (Ed.), Children in poverty: Child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pp. 105-13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inio, A. (1990). Early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s and shool achievement in the second grade: An Israeli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3, 1-22.
Owens, R. (1992). Language development:An introduction (3nd ed.). New York:Charles E. Merrill.
Pinratana, P. (1989). Differences in expressive language skills and originality between lower and middle socioeconomic status preschool children.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 49, 3713B.
Ricciuti, H. N., White, A. M., & Fraser, S. M. (1993). Maternal and family predictors of school readiness and achievement in black, Hispanic, and white 6- and 7-year-olds.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Abstracts, 9, 567.
Rosegrant, T. J. (1980). The relationship of young children’s peer group status to their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 41, 2435A.
Rowe, K. J. (1991). The influence of reading activity at home on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reading, classroom attentiveness and reading achievement: An implic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1, 19-35.
Shriberg, L. D., & Kwiatkowski, J. (1982). Phonological disorders Ⅲ: A procedure for assessing severity of involvement.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Disorders, 47, 256-270.
Shriberg, L. D., Austin, D., Lewis, B. A., McSweeny, J. L., & Wilson (1997). The Speech Disorders Classification System (SDCS): Extensions and lifespan reference data. Journal of Speech ,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0, 723-740.
Tulkin, S. R., & Kagan, J. (1972).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Child Development, 43, 31-41.
Vibbert, M., & Bornstein, M. H. (1989). Specific associations between domains of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and toddler referential language and pretense play.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2, 163-184.
Whitehurst, G. J. (1997). Language processes in context: Language learning in children reared in poverty. In Adamson L. B. & Romski, M. A. (Eds.),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discoveries from atypical development pp.233-266.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Whitehurst, G. J., & Falco, F. L., Lonigan, C., Fischel, J. E., Debaryshe, B. D., ValdezMenchaca, M. C., & Caufield, M. (1988). 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 55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