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威志
論文名稱: 祁彪佳與《救荒全書》:明末紹興的救荒行動與產物
Qi Biaoji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Famine Relief: Ideas, Practices, and the Book Compilation Regarding Food Shortage in Shaoxing County, Zhejiang, 1640-1641
指導教授: 李卓穎
口試委員: 朱鴻
何淑宜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2
中文關鍵詞: 祁彪佳荒政救荒全書紹興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的荒政理論與發展,早可追溯至《周禮》記載,而在明清兩代大量的增加。在這些大量而內容參差的作品中,祁彪佳的《救荒全書》是現存荒政書中罕見有系統性的荒政百科。這本《救荒全書》的寫作緣由,是明末紹興府近兩年的災荒。當時由祁彪佳、劉宗周等人組織的地方講會「證人社」,基於早年投入社會救濟、藥局的經驗,積極與紹興官方合作在紹興推動平糴、施粥、給米等事務。

    這場明末的紹興荒政,除顯現明末地方士紳的組織力與動員力外,更促使祁彪佳整理其本人的議論以及當時可及的荒政理論與資料,最終完成《救荒全書》稿本。這本《救荒全書》被祁彪佳視為一生心血,從中可見到祁彪佳除了在園林、戲曲之外,作為一個讀書人或者閑散官員,關於荒政的理念、想法與實踐活動。

    本文首先論述祁彪佳個人的經歷與證人社在紹興的發展,其次論述當時紹興整體的大環境與影響災荒的幾個因素。再者則是以在災荒之中幾次的策略轉折為主軸,討論紹興士紳、官方、與商人三者之間的關係。最後則聚焦在祁彪佳《救荒全書》的內容上,說明《救荒全書》的特色以及所反映的祁彪佳荒政思想。


    Abstract

    Based on the works by Qi Biaojia (1602-0645) and a number of local gazetteers, this thesis analyzes local elite’s ideas of famine relief and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their ideas were discussed and put into practice. I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how practice would in turn contribute to the modifications of their ideas. Qi Biaojia’s grand work,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Famine Relief, is a product out of this process, which not only documents a wide variety of discourses, but also classifies them into carefully structured categories for convenient reference and coh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s.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famine relief was done in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local officials and the local gentry elite – their relationships were not equal because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was essential in making the efforts successful and usually it was not, as much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described, delegated to the local elite. Furthermore, the role of merchants i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above two groups of actors. How the flow of grain was secured because of, or sometimes despite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merchants is a focus of this thesis. Therefore, the function of the grain market network is carefully evaluated by this study of the food shortage crisis of Zhejiang in 1640 and 1641.

    Keywords: Qi Biaojia, Shaoxing County, Famine Relief

    序章:研究計畫與文獻回顧…………..………..…..…………………………………………1 第一章:背景—《救荒全書》作者祁彪佳與紹興糧食缺乏問題分析..13 第一節:祁彪佳與證人社………………………………………………………….…..13 第二節:缺糧問題—紹興府的地理與市場狀況……….………………….21 第三節:生產問題—紹興府內部的糧食生產狀況……………………….27 小結…………………………………………………………………………………………………32 第二章:實作—紹興荒政的始末與祁彪佳救荒議論的成型..………..……33 第一節:「平糴」與「給米」-紹興荒政的展開….…………………..…33 第二節:進行施粥—轉向全面救濟..……………………….………………..….43 第三節:官方、士紳、商人間的關係………………………..…………………53 小結……………………………………………………………………………….………………..62 第三章:特色—《救荒全書》的成書與歷史價值……………….………………63 第一節:《救荒全書》的成書與結構…..………………………….…………….63 第二節:《救荒全書》的特色………………………………………….…………….70 第三節:《救荒全書》的性質-祁彪佳政治理想的寄託……………..75 小結…………………………………………………………………………………….…………..77 第四章:結論…………………………………………………………………………….…………..78 徵引書目………………………………………………………………………….……………..80 附錄:明代荒政書籍章目整理表…………………………………………….…….85

    壹、祁彪佳著作:

    〔明〕祁彪佳,《救荒全書》,收錄於《中國荒政書集成》,第二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據明末遠山堂稿本、清初鳴野山房抄本點校。
    〔明〕祁彪佳,《里居越言》,收入《紹興叢書》,第二輯,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09。據明末遠山堂抄本影印。
    〔明〕祁彪佳,《祁彪佳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據清道光十五年刻本校訂。
    〔明〕祁彪佳,《祁彪佳全集》,北京:文獻書目出版社,1991。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收錄於《祁彪佳全集》,第二冊,北京:文獻書目出版社,1991。
    〔明〕祁彪佳撰,〔清〕杜春生輯,《祁忠惠公遺集.補編》,清道光二十二年增刻本。

    貳、史料文獻:

    〔明〕王思任,《祁忠敏公年譜》,收於《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6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
    〔清〕王懋竑撰,何中禮點校,《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林希元,《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收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75,臺南:莊嚴文化,1996,據遼寧省圖書館藏清乾隆十八年陳臚聲詒燕堂刻本影印。
    〔清〕倪文鼎,《倪文正公年譜》,收於《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6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清咸豐四年刻本。
    〔明〕周孔教,《荒政議》,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965,北京:中華書局,1991,據叢書集成初編所選墨海金壺影印。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
    〔清〕邵廷采編,《姚江書院志略》,收於《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清乾隆五十九年刻本。
    〔明〕俞汝為,《荒政要覽》,收錄於《續修四庫叢書》,第846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萬曆三十五年刻本。
    〔清〕俞森,《社倉考》,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清宣統三年文聖書局石印本。
    〔明〕陳子龍,《陳子龍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明〕陳龍正,《救荒策會》,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75,台南:莊嚴文化,1996。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五年潔梁堂刻本。
    〔明〕黃希憲,《撫吳檄略》,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日本內閣文庫影印明刊本。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明〕張陛,《救荒事宜》,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史部275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涵芬樓影印清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木活字學海類編本。
    〔宋〕董煟撰、〔元〕張光大增、〔明〕朱熊補遺,《救荒活民補遺書三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全書》,史部273冊,臺南:莊嚴文化,1996,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常在刻本。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第六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明〕鍾化民,《賑豫紀略》,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社會科學類33,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清宣統三年文聖書局石印本。

    參、方志:

    〔清〕俞卿修,周徐彩纂,《(康熙)紹興府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3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據康熙五十八年刊本影印。
    〔明〕張元汴編,《(萬曆)會稽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5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明萬曆三年刊本。
    〔明〕蕭幹良修,《(萬曆)紹興府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2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明萬曆十五年刊本。
    〔清〕嚴思忠修,《(同治)嵊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8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清同治九年刊本。

    肆、專書著作:

    Smith, Joanna Handlin. The Art Of Doing Goods: Charity in Late Ming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9.
    Will, Pierre-Etienne. Bureaucratie et famine en chine au 18e siecle. Paris, Mouton: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s, 1980. 英譯:Bureaucracy and Famine in Eighteenth-centry China.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中譯:魏丕信著;徐建青譯,《十八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二版。
    寺田隆信,《明代鄉紳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9。
    吳震,《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宋正海等著,《中國古代自然災異動態分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李向軍,《清代荒政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李伯重著、王湘云譯,《江南農業的發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李伯重,《發展與制約》,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
    李文海、夏明方主編,《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7。
    李文海、夏明芳主編,《中國荒政書集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周致元《明代荒政文獻》,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林富士編,《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
    郁維明,《明代周忱對江南地區經濟社會的改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
    嚴倚帆,《祁承㸁及其澹生堂藏書研究》,收於《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初編第8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5。
    堀地明,《明清糧食騷亂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1。
    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曹淑娟,《流變中的書寫—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臺北:里仁出版社,2006。
    游子安,《善與人同》,北京:中華書局,2005。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臺北:臺灣商務,1987。
    趙素文,《祁彪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
    濱島敦俊,《總管信仰—近世江南農村社會と民間信仰》,東京:研文出版,2001。

    伍、期刊論文:

    Smith, Joanna Handlin. “Gardens in Ch’i Piao-chia’s social world: wealth and values in Late-Ming Kiangna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1:1 (Feb. 1992), pp.55-75.
    Smith, Joanna Handlin. “Opening and closing a dispensary in Shan-Yin county: some thoughts about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n Late-Ming China,”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38:3(1995) , pp.371-392.
    卜風賢,〈中國古代救荒書的傳承與發展〉,《古今農業》,2(北京,2004),頁78-88。
    王業鍵、黃國樞合撰,〈十八世紀中國糧食供需的考察〉,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頁271-289。
    寺田隆信,〈明末北京の官僚生活について〉,《東北大学文学部研究年報》,通號44 (1995),頁1-35
    寺田隆信,〈紹興祁氏の「澹生堂」について〉,原刊於《東方學會創立四十周年紀念東方學論集》,東京:東方學會,1987。
    邱澎生,〈由市廛律例演變看明清政府對市場的法律規範〉,收錄於臺大歷史系編,《史學:傳承與變遷—沈故教授剛伯先生百齡冥誕、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班成立卅十週年紀念研討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1997)頁1-34。
    吳承明,〈明代的國內市場與商人資本〉,收於吳承明著,《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
    森正夫著、南炳文譯,〈十六至十八世紀的荒政和地主佃戶關係〉,收於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六冊,明清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
    要木(藤田)佳美,〈明末紹興における釀造業の展開と米穀流通〉,收入小野和子編,《明清時代の社會と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6,頁277-313。
    酒井忠夫,〈顏茂猷の思想について〉,載於《鐮田博士還曆紀念歷史學論集》東京:鐮田博士還曆記念會,1969。後收入《酒井忠夫著作集》,第一冊,東京都:國書刊行會,1999。
    荒木見梧,〈顏茂猷小論〉,載於《陽明學の開展と佛教》,東京:研文出版,1984。
    孫中曾,〈證人會、白馬分會及劉宗周思想的發展〉,收於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8。頁457-522。
    張繼瑩,〈平糴、給米與施粥─明季荒政個案分析〉,《明代研究》,6(臺北:2003),頁27-46。
    黃秀顏,〈明初周忱巡撫江南的使命與任務〉,《臺大歷史學報》,19(臺北,1996),頁179-200。
    蔣竹山,〈從《祁彪佳日記》看晚明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史—以醫療活動為例〉,「中國的城市生活-十四至二十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南投:暨南大學,2001/12/19-2001/12/21。
    蔣竹山,〈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醫病關係為例的探討〉,收入林富士編,《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頁413-432。
    應裕康,〈祁彪佳的生平及其傳記資料〉,《高雄師院學報》,15 (高雄:1987),頁1-10。
    應裕康,〈祁彪佳著作考〉,《木鐸》,11 (臺北:1987),頁49-82。
    應裕康,〈讀「祁忠敏公年譜」與「祁忠敏公日記」〉,《高雄師大學報》,1 (高雄:1980),頁1-24。
    魏丕信著,曹新宇譯,〈略論中華帝國晚期的荒政指南〉,收於李文海、夏明方主編,《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7。
    藤井宏,〈新安商人研究〉,《東洋學報》36:1-4 (1953-1954),頁1-44、180-208、65-118、533-563。中譯:傅衣凌、黃煥宗譯,〈新安商人研究〉,收入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l985。頁131-272。
    羅麗馨,〈明代災荒時期之民生–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史學集刊》,1(長春:2000),頁37-48。

    陸、學位論文:

    朱冬芝《一個明末士紳的社交生活:祁彪佳的交遊、社群與地方活動》,南投:國立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
    林芷瑩,《祁彪佳的宦歷、戲緣與其遠山堂二品的寫作》,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陳秋安,《明末江南地區的災荒與救濟活動》,南投: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黃森茂,《晚明陳龍正鄉村賑濟思想與活動》,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蔣武雄,《明代災荒與救濟政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

    柒、工具書:

    中國中央氣象局科學研究院主編,《中國近五百年汗澇分佈圖集叢》,北京:地圖出版社,1981。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