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雅蓮
Tseng, Ya-Lian
論文名稱: 雲南麗江大研鎮納西女性huə55 tsho21(化賩): 一個性別化集資結群的例子
指導教授: 魏捷茲
James R. Wilkerso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雲南麗江大研鎮從民國到當代化□錢會性別化結群女性社會資本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探討雲南麗江市大研鎮納西人的性別化集資結群-化□-的歷史意義與當代的再脈絡化。清末民國時期,作為麗江衙署的大研鎮,處於政治、經濟、文化的顯要位置,它吸引鄰近各族群的跨境貿易,更是各城鎮與村落的物資流通中心。民國時期,大研鎮並存兩種集資結群,賨(雲南的信用合會組織)與化□,兩者皆緊密扣連於納西女性與金錢而運作。八十年代後,這樣的集資結群在各地有了轉變。在麗江地區以賨為名的結群不復存在,而原本是大研鎮納西女性獲得情感與經濟上支持的化□,成為男性爭相模仿的活動,甚至逐漸盛行到大研鎮的周邊農村。筆者認為,正是由於化□的內涵-錢與情感,使得當代有跨性別化□結群的產生。本研究指出:(一)化□是從民國到當代大研鎮納西女性間培養長期情感和累積社會資本的社會團體;(二)化□的歷史衍變映證大研鎮貨幣蓬勃流通及女性持家與找錢的性別化分工之間的密切關係。由於此區域不同人群勢力遭逢的歷史與當地性別文化邏輯之扣連,造成家庭經濟上男女的性別分工;在社會關係的層面,則形成女性通過組織集資結群,來累積她們的社會資本。全文首先通過麗江大研鎮在民國時期作為貿易重鎮而有多種貨幣流通之特性,描述民國到當代女性化□活動的產生、過程和象徵意義。其次,從兩性在家庭經濟分工與婚喪場合的社會實踐中,討論女性為了社會排場的理由,投入化□集資來達到維繫與建立情感、人脈與名聲等非關經濟目的的生命歷程。最後,討論當代脈絡下,在大研鎮與農村,從化□衍生出的其它多種跨性別集資結群的不同活動。
    本研究由兩個議題切入:(一)經濟目的結群的錢會與(二)貨幣本身的禮物經濟特性。方法上,筆者藉由實際參與觀察和口述訪談,呈現當代多元的化□形式中性別、不同年齡階段,以及經濟或非經濟目的的差異並分析其歷史意義。總的來說,本研究除了企圖勾勒化□的歷史衍變與性別價值外,亦凸顯雲南賨會在大研鎮納西女性間的實際運作,所展現的地域特殊性與性別文化邏輯。


    符號說明 6 第一章 緒論 8 第一節 現象建構與問題源起 8 一、 動機生成:從他們生活中作客吃飯談起 8 二、 動機發酵:縈繞於心的田野現象 8 第二節 問題意識 9 一、 說化□:眾聲喧嘩 9 二、 是資本?還是關係? 9 三、 性別化的形象:納西女性的犧牲與納西男性的名聲 9 四、 納西女性化□生命史的建構 10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0 一、 化□結群在交換理論脈絡下的意義 10 二、 貨幣、賨會與交換關係 14 三、 女性與家戶經濟 19 第四節 研究歷程 23 一、 調查歷程 23 二、 如何進入「我群」:建立關係與蒐集資料 25 三、 找訪談對象:屬於她們的故事 26 第五節 章節架構 31 第二章 民國時期的大研鎮 33 第一節 二千四百公尺上的麗江壩 33 第二節 大研鎮的建置沿革 35 一、 納西人群標記 35 二、 麗江路、麗江府、麗江縣之下的大研鎮 36 三、 漢移民與儒學教育 40 第三節 民國時期滇西北的交易圈與輸送網 41 一、 大研市集的形成 41 二、 烽火下川流不息的麗江驛站 44 三、 民國時期麗江通用貨幣 48 第四節 小結 57 第三章 賨與化□ 59 第一節 賨、化□與民國時期 59 一、 做出區辨-tsho21 k□55與hu□55 tsho21 59 二、 作為共同記憶的「民國時期」-大研鎮的tsho21(賨) 62 第二節 記憶中的「賨」 62 一、 納西婦女憶「賨」 62 二、 納西男性憶「賨」 68 第三節 不同於城裡的農村做賨 71 第四節 小結 76 第四章 「化□」:麗江納西女性的姐妹群 77 第一節 「潘金妹」一九三○、四○ 77 一、 市場知識的累積 79 二、 比兄弟姐妹還要親密的姐妹 80 第二節 納西女性、馬幫、貨幣 84 一、 女性走向跟錢有關的事情 84 二、 男性走向教育、商號、馬幫或遠走它方 86 第三節 空白的二十年 91 第四節 錢與關係 97 第五章 當代化□與再脈絡化 101 第一節 性別化的化□結群 102 第二節 女性的資本 110 一、 女性集資的場面-一九八六年的媳婦□ 110 二、 女性累積社會資本的活動-一九八八年的巨甸化□ 113 三、 女性的名聲 117 第三節 跨性別跨年齡層的化□ 118 第四節 討論 129 一、 延續女性處理錢的事情 129 二、 化□作為女性集資的另一種隱喻 129 三、 金錢的文化意義 131 第六章 結論 133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編
    1973 中文大辭典第二冊。臺北市:中華學術。
    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雲南民族調查組、雲南省民族研究所 編
    1963 雲南納西族社會歷史調查。む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め。
    于是之
    1983 幼學紀事,中國青年5: 50-54。
    木芹、木霽弘
    1999 儒學與雲南政治經濟的發展及文化轉型。昆明市:雲南大學出版社。
    方國瑜
    1987 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北京:中華書局。
    2008 方國瑜納西學論集。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方國瑜、林超民
    1994 馬可波羅行紀雲南史地叢考。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夫巴
    2005 〈茶馬古道與束河的發展〉,《麗江第二屆國際東巴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9-283。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王士性む明め
    1981 廣志繹卷之五 西南諸省。北京市:中華書局。
    李世宗 校注
    2002 歷代麗江文選。麗江古城:政協麗江納族自治縣委員會。
    李近春
    1992 〈納西族的人名和姓氏〉,《納西族研究論文集》,郭大烈編,頁221-235。北
    京市:民族出版社。
    李若愚
    1987 說賨,中國經濟史研究6(2): 159-161。
    李瑞泉
    1993 麗江旅馬店,麗江文史資料第十二輯,頁53-57。麗江古城: 政協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委員會編。
    李鍚 主編
    2003 納西象形文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車震宇
    2008 傳統村落旅遊開發與形態變化。北京:科學出版社。
    和立勇、和少英
    2007 「化□」:麗江古城納西人社會整合中的文化自覺,思想戰線33(6): 8-14。
    和志武
    1989 近代納西族的歷史發展,麗江文史資料第七輯,頁33-53。麗江古城:政協
    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1990 近代納西族的歷史發展(續),麗江文史資料第九輯,頁33-61。麗江古城:麗江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和汝恭
    1985a 解放前納西族的婚禮,麗江文史資料第一輯,頁113-127。麗江古城:麗江縣政協文史組編。
    1985b 麗江五月栽秧,麗江文史資料第一輯,頁138-141。麗江古城:麗江縣政協文史組編。
    1987 麗江的商業,麗江文史資料第三輯,頁87-89。麗江古城:麗江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1988 麗江軼聞七則,麗江文史資料第六輯,頁74-88。麗江古城:麗江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和穎
    2008a 麗江納西族化賨的文化解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4): 22-28。
    2008b 麗江納西族化賨文化研究。雲南大學民族研究院民族學博士論文。
    和鍾華 
    2005 〈茶馬古道與納西女人〉,《麗江第二屆國際東巴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4-292。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周峻松、李鑑 主編
    2009(修訂版) 雲南省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周智生
    1998 民國時期麗江商界的納西族婦女,思想戰線12: 84-88。
    2005 〈納西商人與近代麗江的城鎮化進程〉,《麗江第二屆國際東巴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44-356。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6 商人與近代中國西南邊疆社會:以滇西北為中心。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段松廷
    1988 民國初期的麗江縣實業概況,麗江文史資料第六輯,頁93-96。麗江古城:麗江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倪蛻む清め
    1992 滇雲歷年傳。李埏校點。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
    徐宏祖む明め
    1999 徐霞客遊記下冊。二版。臺北市:世界書局。
    徐正光
    1976 經濟人類學的若干問題。刊於文化人類學選讀,李亦園編,頁89-117。臺北:食貨出版社。
    唐有為
    2007 麗江姓氏考。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秦佩珩
    1982 滇貝八小錄,史學月刊6: 31-32。
    秦樹才
    2004 清代雲南綠營兵研究-以汛塘為中心。昆明市:雲南教育出版社。
    馬存兆
    2007 茶馬古道上遠逝的鈴聲-雲南馬幫馬鍋頭口述歷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耕勤
    2000 茶馬古道上的納藏貿易之道,麗江文史資料第十九輯,頁62-78。麗江古城:政協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委員會編。
    納西族簡史編寫組
    1984 納西族簡史。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
    張彬村
    1994 十七世紀雲南貝幣崩潰的原因,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五輯,頁153-186。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張惠信
    1991 中國貨幣傳奇。臺北市:可築書房。
    1994 中國貨幣史話。臺北縣:台揚出版社。
    張永林 整理
    1995 麗江縣元、明、清及民國時期教育大事紀,麗江文史資料第十四輯,頁28-42。麗江古城:麗江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張祖林
    2007 麗江旅遊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雲南民族大學學報 24(6): 86-89。
    習煜華
    1994 流行於納西社會裡的「□」,雲南民族學院學報 45(4): 53-56。
    許慎
    1965 說文解字,頁54-55。臺北市:臺灣商務。
    許鴻寶、謝朝昆
    1963 麗江縣大研鎮解放前的商業情況。刊於雲南納西族社會歷史調查,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雲南民族調查組、雲南省民族研究所編,頁26-32。む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め。
    費孝通
    2005 〈重訪雲南三村〉,《費孝通集》,頁347-362。北京市:社會科學出版社。
    費孝通,張之毅
    2006 [1990] 《雲南三村》。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雲南省編輯組
    1984 納西族社會歷史調查(一)。昆明市:雲南民族出版社。
    1991 白族社會歷史調查(三)。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
    黃琳娜
    1995 神秘的賨,中國民族12: 37-38。
    黃應貴
    1973 Tiv與Siane經濟:經濟人類學的實質論派與形式論派的比較。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 35:145-162。
    楊傑宏
    2007 納西族民俗通論,頁147-152。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
    楊貴身
    1998 抗手戰爭時期麗江商業銀始末,麗江文史資料第十七輯,頁49-55。麗江古城:麗江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2001 麗江□會話今昔,麗江文史資料第二十輯,頁161-165。麗江古城:政協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委員會編。
    楊爾鼎
    1989 牛文伯生平概略,麗江文史資料第九輯,頁120-123。麗江古城:麗江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湯國彥 主編
    1989 雲南歷史貨幣。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
    莊英章
    1980 信用合會的比較研究-人類學的考察,思與言 18(3): 203-216。
    熊鈍生 主編
    1982 辭海。臺北市:中華書局。
    趙銀棠
    1984a 上一輪甲子時期的麗江和甲子會,玉龍山1: 67-69。
    1984b 舊社會的麗江納西族婦女,玉龍山2: 55-58。
    1984c 舊社會的麗江納西族婦女(二),玉龍山3: 80-82。
    1984d 舊社會的麗江納西族婦女(三),玉龍山4: 53-55。
    1985a 舊社會的麗江納西族婦女(四),玉龍山1: 66-67。
    1985b 舊社會的麗江納西族婦女(五),玉龍山2: 44-45。
    1985c 舊社會的麗江納西族婦女(六),玉龍山3: 50-52。
    1986 舊社會的麗江納西族婦女,玉龍山1:59-61。
    管學宣(清) 等編
    1743 乾隆八年麗江府志略。麗江:麗江縣志辦翻印本。
    連瑞枝
    2007 隱藏的祖先:妙香國的傳說和社會。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郭大烈、和志武
    1994 納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
    賴敬菴、楊超然
    1987 麗江工商業資料,麗江文史資料第三輯,頁75-86。麗江古城:麗江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陶雲逵
    1942 雲南土著民族研究之回顧與前瞻,邊政公論 1(5-6): 64-76。
    簡美玲、劉塗中
    中國南方婚後居與女性的人觀:坐家、菜姑、自梳女的區域性。將刊於《區域社會與文化類型》專書。上海大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國上海。(出版中)
    麗江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2000 麗江地區志(上中下卷)。昆明市:雲南民族出版社。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
    2001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志。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
    龔蔭
    1985 明清雲南土司通篡。昆明市:新華書店。
    1988 明史雲南土司傳箋注。昆明市:新華書店。
    Bronislaw Malinowski 馬林諾斯基
    1991 [1922] 南海舡人。于嘉雲譯。臺北:遠流。
    Chris A. Gregory 格雷戈里
    2001 [1982] 禮物與商品。杜杉杉,姚繼德,郭銳譯。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Edmund Ronald Leach 李區
    2003[1954] 上緬甸諸政治體制:克欽社會結構之研究。張恭啟,黃道琳譯。臺北:唐山。
    Fitzgerald C. P. 費茨杰拉德
    2006[1973] 五華樓:雲南大理民家的研究。劉曉峰,汪暉譯。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Herbert Applebaum 艾波鵬
    2007 [1987] 文化人類學經典選讀(下)Perspective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徐雨村譯。高雄:桂冠。
    Marcel Mauss 牟斯
    2004 [1925] 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汪珍宜,何翠萍譯。臺北:遠流。
    Pierre Bourdieu 皮埃爾.布迪厄
    1997 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1980] 實踐感。蔣梓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Peter Goullart 顧彼得
    2007[1957] 被遺忘的王國。李茂春譯。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
    Rock, Joseph F. 約瑟夫.洛克
    1999[1949] 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劉宗岳等譯。昆明市:雲南美術出版社。
    Wagner, Roy
    1974 新幾內亞高地社會有社會團體嗎?Are There Social Groups in New Guinea Highlands? 。郭佩宜譯。(未出版)
    石島紀之
    2004 雲南シ近代中□:"周□"ソ視□ろヘ。東京都:青木書店。
    栗原悟
    1991 清末民國期ソ雲南ズれんペ交易網シ輸送網-馬幫ソんギウギ役割ズコゆサ〉,東洋史研究 50(1):126-149。
    Akin, David and Joel Robbins
    1999 Money and Modernity: State and local currencies in Melanesia.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Anderson, Robert T.
    1966 Rotating Credit Association in Indi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4(3): 334-339.
    Chao, Emily
    2003 Dangerous Work: Women in Traffic. Modern China 29(1): 71-107.
    Geertz, Clifford
    1962 The Rotating Credit Association: A “Middle Rung” in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0(3): 241-263.
    Ho Ts’ui-p’ing 何翠萍
    2007 Rethinking Kachin Wealth Ownership. In Social Dynamics in the Highlands of Southeast Asia: Reconsidering 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E. R. Leach. Fran□ois Robinne and Mandy Sadan, eds., Pp. 211-255. Leiden: Brill Publishing Co.
    Keane, Webb
    2001 Money is No Object: Materiality, Desire, and Modernity in an Indonesian Society. In The Empire of Things: Regimes of Value and Material Culture. Fred R. Myers ed., Pp. 65-90 . Oxford: James Currey.
    Kellee S. Tsai
    2000 Banquet Banking: Gender and Rotating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s in South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161(5): 142-170.
    Mathieu, Christine
    2003 A history and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the ancient kingdoms of the Sino-Tibetan borderland--Naxi and Mosuo. Lewiston, N.Y. : Edwin Mellen Press.
    Mosko, Mark
    2001 Syncretic Persons: Sociality, Agency and Personhood in Recent Charismatic Ritual Practices among North Mekeo (PNG).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12(3): 259-274.
    Mueggler, Erik
    1991 Money, the Mountain, and State Power in a Naxi Village. Modern China 17(2): 188-226.
    Nash, Jane
    1993 Maya Household Production in the World Market: the Potters of Amatenango del Valle, Chiapas, Mexico. In Crafts in the World Market:the Impact of Global Exchange on Middle American Artisans. Jane Nash ed., Pp. 127-150.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otar, Beth E.
    2002 Viewing Currency Chaos: Paper Money for Advertising, Ideology, and Resistance in Republican China. In Defining Modernity: Guomingdang Rhetorics of a New China, 1920-1970. Terry Bodenhorn, ed., Pp. 123-149.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6 Authenticity Anxiety and Counterfeit Confidence: Outsourcing souvenirs,
    changing money and narrating value in reform-era China. Modern China 32(1): 64-98.
    Parry, Jonathan and Maurice Bloch
    1989 Money and the morality of exchang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ter Goullart
    2007 [1957] Forgotten Kingdom. Hong Kong: Caravan Press.
    Sahlins, Marshall
    1972 On the Sociology of Primitive Exchange. In Stone Age Economics. Pp. 185-230. New York :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White, Sydney D.
    1993 Medical Discourses, Naxi Identities, and the State: Transformations in Socia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Ph. D..
    1997 Fame and Sacrifice the Gendered Construction of Naxi Identities. Modern China 23(3): 298-327.
    1998 From “Barefoot Doctor” to “Village Doctor” in Tiger Springs Village: A Case Study of Rural Health Care Transformations in Socialist China. Human Organization 57(4): 480-49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