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偉娟 Tsai Wei-Juan |
---|---|
論文名稱: |
世界史教育的理論與實際-以當代美國、日本、台灣高中世界史教科書為分析對象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orld history education-Take the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of high school as analysis objects in contemporary Us, Japan, and Taiwan. |
指導教授: | 許佩賢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8 |
中文關鍵詞: | 世界史教育 、歷史教育 、歷史教學 、教科書 、歷史思維 |
外文關鍵詞: | world history education, history education, history instruction, textbooks, historical think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世界史」成為學校教育中的一門科目,甚至是必修課,並非理所當然,而是有其歷史背景及現實考量。本研究試圖究明世界史教育的意義與目的,以及世界史教科書如何在教學設計與內容回應世界史教育與歷史教育所欲追求的目標。
本論文首先從世界史學科的成立、以及其在國家教育體系中的意義,探討世界史教育的本質與目的。再透過學生學習歷史最重要的媒介──教科書,分別從整體架構、單元內部教學設計、內容書寫三方面,分析世界史教科書呈現的世界史圖像及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到的能力。主要分析對象則是以台灣南一版教科書為主,而以美國PH版、日本東京書籍版的世界史教科書為輔,希望可以從比較中考察台灣教科書的特色及未來改進的方向。
研究發現,學校中「世界史」科目的成立,原先是基於自國的政治考量或自身因素所規劃出符合當時國家需求的課程,並且會隨著自己國家在世界上的位置不同,而設計出不同目的與性質的世界史教育。今日世界史教育的目的則是加強學生認識異文化的態度以及從中學習歷史思考。教科書方面,台灣南一版和美國PH版的教科書都是以「上古」、「中古」、「近代」的三段分期法作為基本架構,表現了以歐洲歷史為主軸的歷史敘述;主題與空間的設計上,台灣南一版的世界史教科書缺少站在台灣的位置思考世界史教育的目的及教科書的呈現。日本東書版則是可以看到一套屬於日本認識世界的方法。在教學設計上,無論是在引言、史料、圖表或是複習作業,台灣南一版教科書多以「傳授知識」為教學目的,缺乏歷史思考的訓練。美國PH版教科書則是很常利用問題的形式取代直述句式的文字說明,這樣的作法更能符合當前對於歷史教育的期待。教科書內容的呈現上,美國PH版教科書比台灣的南一版教科書較能呈現出人的多樣性與事件的複雜性,在原住民和奴隸議題選擇上,也比台灣南一版教科書來的深入。
從以上的檢討中,本論文希望未來台灣的世界史教育可以多站在「台灣」思考,內容方面則是要以複數世界的呈現、活的歷史感及有思想的世界史作為目標,讓台灣的世界史教育可以真正達到從台灣認識世界、在世界中看到台灣,以及培養學生用更開闊的胸襟與態度面對異文化學習。
This study examines world history education for secondary school, and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a) the goals and essence of this subject, (b) the types of teaching design and content of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first problem consists of a study of how it became a subject and what it means in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principal finding is that the subject is based on plans from country political consideration, and is different along with national position in the world, but designs the different goals and the nature of world history education. The goals of this subject today are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the manner of how to fact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obtain the historical thinking ability.
The approach to the second problem pursues three directions, and to condu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content-analysis of three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As for Taiwan, it is the edition of Nan-Yi, PH for U.S., and Tkb for Japan. First, from frameworks, Nan-Yi and PH editions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Eurocentrism models and concepts, but Tkb is a set belong to Japan's method. Second, analytical standards are created and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models, Nan-Yi is knowledge-oriented, but PH determines the extent of historical thinking skills, is problem-based learning. Third, by means of content analysis of textbooks, PH edition is taken of more topics and scope to explain multiplicity of humanity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events which is based on race, class, etc. compares to Nan-Yi edition.
Thi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oint of where you are, and therefore we should stand in Taiwan and ponder our world history education. In teaching aspect, the teaching models of the textbooks promote critical thinking - centered learning will improve raising the learning of historical thinking. Moreover, it is important to make the students develop a more open mind and the manner of mutual respect to face the various cultures.
一、中日文部分
(一)教科用書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62)。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1952)。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71)。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83)。
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1996)。
普通高級中學各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編著《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2005)。
林能士主編。《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臺南:南一書局,2007)。
(二)專書
中村哲。《歴史教科書はどう書かれているか:日、中、韓、台の歴史教科書の比較から》(東京都: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95)
王晴佳。《西方歷史與西方史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02)。
周樑楷。《歷史的書寫與教學--談《世界文化歷史篇》》(台北:龍騰文化,2003)。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全國學校歷史科中心編,劉德美譯。《美國歷史科世界史國家課程標準/探索通往現在之路》(臺北:教育部,1996)。
都築亨。《世界史教育の理論と世界史の構成 新しい「世界史像」の確立のために》(東京都:桐書房,1989)。
陳冠華。《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臺北:龍騰文化,2001)。
張元、周樑楷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
(三)單篇論文
William H. McNeil,邢義田譯。〈世界史的一個新結構-麥克尼爾二十五年後的反思〉,《當代》66(1991.10),頁48。
子安宣邦。〈「世界史」和日本近代的觀點〉,《台大歷史學報》28(2001.12),頁243-248。
白永瑞。〈超越本國史的框架:從歷史教科書來看韓國人的歷史認識〉,發表自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在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舉行的「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2000年11月17-18日。
吉田悟郎著,吳文星譯。〈日本的西洋史教育〉,《史學評論》7(1984.7),頁77-78。
余月琴。〈美國中學歷史教育的改革-1980年代~1990年代初期〉(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頁111。
李和承。〈韓國歷史教育的演變〉,《歷史教學》2(1989.7),頁31-34。
李寶鑽。〈馬來西亞國民中學的《世界文化史》教科書評析──兼論後殖民觀點的再現〉,收錄於臺灣歷史學會編輯,《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臺北:稻鄉,2003),頁215-239。
沃爾夫岡 胡格著,胡凱譯。〈我們的歷史與歷史學習〉,《清華歷史教育》9(1999.2),頁22-28。
沃爾夫岡‧胡格 (Wolfgang Hug )著,陳虹嫣譯。〈《世界歷史概況》一本處於理論和實踐交叉點 的歷史教科書〉,《清華歷史教育》9(1999.2),頁34。
周樑楷。〈圖表對歷史教學的效益-以西洋史教學為例〉,《人文及社會科通訊》3: 5(1993.2),頁23-27。
周樑楷。〈歐洲和西方: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分析的基本問題〉,載於:張元、周樑楷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頁289-306。
林正珍。〈世界史理念的建構及其相關敘述〉,《興大歷史學報》10(1996.6),頁175-197。
林正珍。〈晚清知識份子引介西洋史的若干問題-以梁啟超史學思想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6(1988.6),頁343。
林慈淑、劉靜貞。〈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及其理念試析〉,載於:張元、周樑楷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史研所出版,1997),頁322-324。
林慈淑。〈從廣度到深度:談英國中學的世界史〉,發表於政治大學「世界史教學」研討會,2000年3月。
林載爵。〈世紀末看世界史〉,收錄於《西洋史與國別史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1999),頁120。
姜公韜。〈龍騰版歷史科新教材(上冊)平議〉,《高中歷史教學通訊》13(2001.5),頁94。
高山博之著,陳豐祥譯。〈戰前日本中小學的歐洲史教育-思想與觀點〉,《史學評論》7(1984.7),頁89-90。
國立編譯館。〈資料與統計:高級中學及國民小學教科書審定統計〉,《教科書研究》1:1,(2008.6),頁130。
張元。〈歷史教科書中的因果關係〉載於:張元、周樑楷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頁465-481。
張弘毅。〈從西班牙塞維亞大學Julian教授的訪問臺灣談當前師範學院的「世界史」教學-兼論國小社會教科書的編寫〉,《國教新知》50:2(2003.12),頁17。
陳冠華。〈實現歷史教育價值的關鍵—培養歷史科核心能力〉,《歷史月刊》186 (2003.6),頁117-122。
單文經。〈美國中小學歷史課程標準爭議始末(1987-1996)〉,《師大學報:教育類》50(1)(2005),頁17。
單兆榮。〈評析龍騰版高中世界文化歷史篇(上冊)〉,《高中歷史教學通訊》13(2001.5),頁102-105。
游振明。〈南一版世界文化歷史篇上冊的初步探討〉,《高中歷史教學通訊》13(2001.5),頁97-100。
熊秉真。〈自轉與公轉──近代中文世界史教科書之轉變〉,發表於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在台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舉行的「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2000年11月17-18日。
劉德美。〈談歷史教學外國史圖片之選編與運用〉,發表自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在臺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舉行的「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2000年11月17-18日,頁2。
劉靜貞。〈人物書寫的可能性-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人物表現〉發表於東吳大學歷史系主辦之「第一屆史學與文獻學」學術研討會,收入東吳大學主編,《史學與文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頁28-52。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Gaynor Ellis, Elisabeth and Esler, Anthony ,World History:Connections To Today ,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5).
(二)期刊論文
D Langer, Erick” Introduction: Placing Latin America in World History, “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84(Aug. 2004), pp. 393-398.
Jack Zevin,. “World Studies in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 Undermining of Ethnocentrism,” Social Studies 84:2(Mar/Apr 1993), pp. 82-86.
Moore, James R ”Islam i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What We Should Teach Secondary Students and Why It Matters,“ Social Studies 97:4,(Jul/Aug 2006), pp. 139-144.
Nishikawa ,Masao “A Specter Is Still Haunting: The Specter of World History,” Radical History Review 91(Winter, 2005), pp.110-116.
Commeyras , Michelle and Alvermann, Donna E “Messages That High School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Convey. Challenges for Multicultural Literacy, “Social Studies 85:6( Nov/Dec 1994), pp. 268 -274.
Lee, Peter’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Richard Aldrich , History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 (London:Kogan Page Limited,1991), p.43.
Dunn ,Ross E “Central Themes for World History, ”David Vigilante ed.,Bring History Alive! A Sourcebook for Teaching World History (Los Angeles: 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1996) , pp 31-39.
Gilbert T., Sewall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 A Review ,” Center for Education Studies dba American Textbook Council, 2004, p.5.
Arias, Simone , Hitchens; Marilynn, and Roupp, Heidi “Teaching World History: The Global Human Experience through Time,” ERIC Development Team ,ERIC Digest 4 (Apr. 1998),pp 1-6.
Kang, Sunjoo “Asia vs. Europe :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High School World History Curriculum in South Korea, ”Social Studies 94:5(Sep/Oct 2003), pp. 217-223.
三、網站資源
日本文部科學省,〈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平成11年3月告示、14年5月、15年4月、15年12月一部改正),網址:http://www.mext.go.jp/b_menu/shuppan/sonota/990301/03122603/003.htm。
吳瑞元於88學年度下學期社會科期初教學研究會的書面報告,網址: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askwusir/3/98061/20000924181118/。
Pearson官方網站對於此版教科書的特點介紹,網址:http://www.pearsonschool.com/index.cfm?locator=PSZ16o&elementType=mergedNavGroup&navGroupName=Features%20and%20Benefits&navGroupChildren=4&PMDbProgramID=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