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朱桂玉
Chu, Kuei-Yu
論文名稱: 臺灣新石器時代中期鵝鑾鼻第一遺址與墾丁遺址的埋葬行為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rial Practices in Middle Neolithic Age between the Oluanpi I Site and the Kenting Site at the Southern Tip of Taiwan
指導教授: 邱鴻霖
Chiu, Hung-Ling
口試委員: 李匡悌
陳有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鵝鑾鼻第一遺址墾丁遺址埋葬行為社會結構石板棺
外文關鍵詞: Oluanpi I site, Kenting site, Burial behavior, Cultural structure, Stone coffi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30年代開始,學者們在恆春半島地區進行了不少考古發掘與研究,然而這些發掘材料大多是石板棺的發掘,以致研究議題很常以傳播論的角度討論石板棺文化的遷移,或多著重在處理史前文化與當代原住民之間的文化變遷過程,也因為受到發掘材料的限制,所以先前的研究上存在著些許方法學上的瑕疵。
    本論文以鵝鑾鼻第一遺址出土的53具墓葬與墾丁遺址出土的29具墓葬作為比較研究對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對兩遺址墓葬內涵的觀察,推論出過去的埋葬行為模式與特徵。此外,利用聚落考古學、結構主義考古學與認知考古學的整合來分析兩遺址墓葬資料,藉以說明、推測墾丁史前文化相人群在進行埋葬行為時的思考模式。
    總體而言,透過墓葬之葬制、葬式內容等各變項來分析比較兩遺址後,可以發現不同性別、或使用不同葬具以及不同遺址間,埋葬行為間的同質性與異質性。筆者試以結構主義的方式,區分不易變動的上層結構與變動性大的下層結構,並試著進一步詮釋,在上層結構的意識形態給予的制約與框架下,墾丁史前文化相的人群的埋葬行為模式,是以仰身直肢葬、單體葬、葬具使用石板棺,頭向西邊埋葬的方式為主流,並有著給予社會角色及地位較高的部分男性及兒童厚葬的習慣,特別是以做工精細的玉製飾品及貝製裝飾品來彰顯其地位。至於下層結構的部分,筆者則從行為決策的解釋來著手,藉以說明在墾丁史前文化相中,生者在執行埋葬行為時,往往也因資源可及性、聚落功能、被葬者個體特質等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而採取不一樣的處置策略。


    Plenty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Hengchun Peninsula since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ithin the former studies, some discuss the migration of people possessing stone-coffi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the others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hange from prehistoric cultures to the cultures of contemporary indigenous peoples by physical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methodological flaws in those studies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materials.
    This study aims to compare the patterns of burial behavior between O-Luan-Pi I (OLP-I) site and Ken-Ting (KT) site by the methods of stratigraphy, typology, spatial analysis and physical anthropology in the archaeological context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e habitus of people within the Kenting culture.
    While comparing the OLP-I and KT sites,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in burial practices representing the superior/ideological part of cultural structure, such as body posture, head orientation, funeral accessories and the scale of grave for male and childhood individuals. However, they also contain different mortuary processing strategies on the arrangement of funeral accessories and associated artifacts based on the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resource accessibility, settlement function and individual social rol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區域考古研究史與史前墓葬的發現 2 第二章 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9 第一節 問題意識 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1 第三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人類學中的墓葬研究 15 第二節 臺灣的墓葬研究 18 第三節 墾丁遺址與鵝鑾鼻第一遺址的墓葬研究 20 第四節 臺灣其他地區石板棺遺址 27 第五節 小結 41 第四章 研究材料 42 第一節 墾丁遺址墓葬基本資料 42 第二節 墾丁遺址埋葬行為模式 47 第三節 鵝鑾鼻第一遺址遺址墓葬基本資料 53 第四節 鵝鑾鼻第一遺址埋葬行為模式 60 第五章 綜合討論 90 第六章 結論 1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17 第三節 研究貢獻 118 第四節 未來展望 119 參考書目 121 附錄一:墓葬紀錄表 133 附錄二:臺灣考古遺址出土石板棺資料 141 附錄三:墾丁遺址墓葬總表 148 附錄四:鵝鑾鼻第一遺址墓葬總表 152

    孔夢悅
    2011 《試論台灣地區的石板棺墓》。中央民族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碩士論文。
    石璋如、宋文薰
    1953 〈臺灣紅毛港等十一遺址初步調查簡報〉。《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10-16。
    李光周
    1974 〈再看鵝鑾鼻─臺灣南端的史前遺址〉。《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35/36:48-61。
    1978 〈從墾丁的考古發掘說起〉。人類與文化11:3-5。
    1978 〈墾丁史前遺址的發掘與其陶片的處理〉。《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7期。
    1983 《鵝鑾鼻公園考古調查報告》。恆春:交通部觀光局墾丁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李光周、鄭永勝、凌平彰、陳維鈞、韓旭東、陳有貝
    1985 《墾丁國家公園考古調查報告》。恆春: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匡悌
    1993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基地龜山史前遺址調査評估研究報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籌備處。
    1994 《探討臺灣南端史前聚落的海洋適應:以龜山史前遺址爲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籌備處。
    1995 《恆春半島史前海岸聚落的比較研究:以龜山史前遺址和鵝鑾鼻第二史前遺址為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籌備處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2000 《墾丁國家公園史前文化遺址現況調查及地理資訊系統檔案建立》。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5 〈論墾丁史前聚落遺址的貝類採集及其古代水體環境的意義〉。《南島研究學報 》1(2) 。
    李坤修、葉美珍
    1995 〈臺東縣卑南鄉富山遺址1994年試掘報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5:33-94。
    2010 《臺東縣舊香蘭遺址發掘報告》。臺東縣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
    2001 〈卑南文化〉。《臺東獻史史前篇》。臺東:台東縣政府。
    何傳坤
    1996 〈由臺灣原住民喪葬習俗探討臺灣史前埋葬模式〉。《臺灣史前文化三論》。臺北:稻香出版社。
    何傳坤、劉克竑
    2004 《大馬璘遺址考古發掘報告》。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何傳坤、陳浩維、鄭建文
    1997 《水蛙窟遺址調查暨考古發掘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承辦。
    宋文薰
    1980 〈由考古學看台灣〉,《中國的台灣》,193-220。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宋文薰、黃士強、連照美、李光周
    1967 〈鵝鑾鼻——臺灣南端的史前遺址〉。《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報》6:1-46。
    宋文薰,尹建中,連照美,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
    1992 《臺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內政部、文建會委託中國民族學會執行。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宋文薰,連照美
    1984 《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報告第一卷:遺址發掘與陪葬品分析》。敎育部委託硏究報告(未出版)。
    1984 〈臺灣史前時代人獸形玉玦耳飾〉。《考古人類學刊》44 : 148-169
    1988 《卑南遺址第11-13次發掘工作報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宋國城
    1994 《恆春半島圖幅與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第69、70及72號。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邱鴻霖
    2004 《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遺址出土墓葬研究-埋葬行為與文化變遷的觀察》。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 〈考古學的墓葬研究─墓葬現象的表徵與文化屬性〉,《田野考古》第十卷第二期,頁1-30。
    邱鴻霖、李匡悌
    2022 《108年度「鵝鑾鼻公園停車場及賣店區改建工程基地考古遺址搶救工作原計畫暨擴大搶救範圍」委託專業服務期末報告》,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國立清華大學執行。

    林朝棨
    1966 〈概說臺灣第四紀的地史並討論其自然史和文化史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8:7-43。
    陳文山、鄭穎敏、黃奇瑜
    1985 〈臺灣南部恆春半島之地質〉。《地質》6(2):47-74。
    陳仲玉
    1994 《曲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田野工作報告之二》。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陳柏仰
    2019 《由臺東上里遺址石板棺資料探討卑南文化晚期至三和文化初期的社會轉變》。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素秋
    2007 《屏東縣遺址補遺調查暨數位化保存計畫研究報告》,屏東縣政府文化局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執行。
    連照美
    1982 〈卑南遺址第109號墓葬及其相關問題〉。《文史哲學報》31:192-221
    2003 〈臺灣新石器時代陪葬玉器「鈴形玉珠」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0 : 5-35。
    2005 〈新石器時代臺灣南端的玉器一一墾丁寮1931年發掘陪葬玉器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4 : 141-180。
    2006 《卑南遺址發掘1986~198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7 《臺灣新石器時代墾丁寮遺址墓葬研究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8 《臺灣新石器時代卑南遺址墓葬層位之分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士強
    1991 〈臺東縣泰安村老番社遺址〉,見宋文薰、李亦園、許倬雲、張光直編《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上):74-124,臺北。
    黃士強、劉益昌
    1980 《全省重要史蹟勘查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執行。
    黃士強、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
    1993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中國民族學會執行。
    黃士強、陳有貝、顏學城
    1987 《墾丁國家公園考古民族調查報告》。墾丁國家公園管理保育研究報告第37 號。
    黃耀慶
    2015 《右先方遺址牛稠子文化陶器風格與製作技術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015 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劃定計畫書。經地字第10404605510號公告。
    葉美珍
    1993 〈長光岩棺及長光遺址發現簡報〉。《通訊》2:95-102。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2000 〈花崗山文化之研究〉。《宜蘭文獻雜誌》43:67-127。
    2005 《卑南遺址石板棺研究——以1993~1994年發掘資料為例》,台東:台東縣政府、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出版。

    葉美珍、李坤修、陳柏仰
    2019 《107-108年度台東縣上里遺址保存狀況暨文化內涵調查試掘計畫結案報告》,臺東縣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計畫報告
    臧振華等(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李匡悌、陳維鈞、陳瑪玲、李德仁、劉克竑、朱正宜、張菁芳、詹碧珠、蔡世中、郭素秋、周經偉)
    199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屏東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劉平妹、黃奇瑜
    1988 《墾丁國家公園及其鄰近地區地質古生物調査:低階台地地質與變動地形》,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報告第51號。
    劉亭攸
    2012 《鵝鑾鼻第三/四文化相遺址的集域分析與漁獵地景》。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益昌
    1991 〈試論鳳鼻頭文化的性質與卑南文化的年代〉,見宋文薰、李亦園、許倬雲、張光直編:《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上),臺北:正中書局。
    1996 《田野調查暨田野發掘實施報告》,台灣地區地方考古人才培訓班第二期第二階段田野課程。文建會委託,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執行。
    2000a 〈宜蘭在台灣考古的重要性〉。《宜蘭文獻雜誌》43:3-27。
    2000b 〈臺灣東部麒麟文化初步探討〉。《東臺灣研究》5:71-103。
    劉益昌、陳俊男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七)——宜蘭縣、花蓮縣》。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江芝華、邱水金、李貞瑩
    2017 《宜蘭縣丸山遺址1988年發掘報告》。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2 《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第八冊/阿美族、雅美族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山田金治
    1921 〈恆春半島及澎湖にて發見せる石器時代の遺物〉。《臺灣博物學會會報》11(55):157-159。
    大橋平次郎
    1933 〈臺灣に於けろ檳榔子嗜好習性者の齒牙の研究〉。《日本歯科学会雑誌》第26(1)。
    大橋平次郎、松村晋
    1933 〈台湾に於て発掘せる石器時代人『Aの第三』の頭蓋骨に於ける歯科的考察〉。《日本歯科学会雑誌》26(5):12–35。
    土肥直美,廬國賢
    2008 〈台湾大学医学院収集人骨の人類学的総合研究—人骨資料の整理と共同研究の経緯〉。《Anthropological Science(Japanese Series)》116(2):145-148。
    土肥直美,竹中正巳,中橋孝博,蔡錫圭
    2008 〈台湾大学医学院体質人類学研究室所蔵の人骨〉。《Anthropological Science(Japanese Series)》116(2):176-181。
    中橋孝博
    2008 〈台湾大学医学院所蔵の先史人骨及び原住民骨に見られた風習的抜歯痕〉。《Anthropological Science(Japanese Series)》116(2):171-175。

    王老得
    1950 〈台湾蕃族及ビ台湾先史時代人距骨ノ計測〉。《国立台湾大学解剖学研究室論文集第十一冊》,119–124
    王老得
    1950 〈台湾蕃族及ビ台湾先史時代人跟骨ノ計測〉。《国立台湾大学解剖学研究室論文集第十一冊》,125–128
    片山一道,土肥直美
    2008 〈オーストロネシアンの拡散に関する出台湾 (Out of Taiwan) 仮説を検証するための試論:墾丁寮人骨の予備調〉。《Anthropological Science(Japanese Series)》116(2):149-153。
    米田穣,向井人史,蔡錫圭
    2008 〈台湾先史時代遺跡から出土した古人骨と,近代ブヌン人骨における炭素・窒素同位体分析〉。《Anthropological Science(Japanese Series)》116(2):161-170。
    宮本延人
    1931 〈恆春郡墾丁寮の遺跡より人骨の出土〉。《南方土俗》1(2):116。
    1931 〈墾丁寮の石棺と臺灣各所の石棺出土にっぃて〉。《南方土俗》1(3):112-114。
    1939 〈臺灣先史時代概說〉。《人類學・先史學講座》10(3):1-57。雄山閣,譯者石村明子。
    1963 〈台湾の南端墾丁寮石棺群遺跡〉。《東海大學紀要》(文學部)3:25-42。
    宮原敦
    1931 〈墾丁寮に於ける發掘〉。《南方土俗》1(3):109-112。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
    1954 〈臺灣先史考古學における近年の工作〉。《民族學研究》18(1/2):67-80。
    1990 《臺灣考古誌:光復前後時期先史遺跡硏究》。譚繼山譯,陳昱審訂。臺北:武陵出版社。
    淺井惠倫
    1938 〈埔里大馬璘石棺層試掘報告〉。《南方土俗》4(4):30-31。
    Andrew W. Lamb
    2022 Iron Age Mortuary Practices in Britain: An Assessment of Current Trend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ithin Contemporary North-western European Tradi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inford, Lewis R.
    1971 Mortuary practices: their study and their potential. In Approaches to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mortuary practices, edited by James A. Brown. Memoirs of the Society for American Archaeology 25:6-29.
    1965 Archaeological Systematics and the Study of Cultural Process. American Antiquity 31(2):203-210.
    Buikstra, J. E. and J. H. Mielke
    1985 Demography, Diet, and Health. In The Analysis of Prehistoric Diets, edited by R. I. Gibert, Jr. and J. H. Mielke, pp. 359-422.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Chiu, Hung lin
    2018 Continuity or Disruption of Taiwan Prehistory: A Perspective from Burial Behaviors of Southwestern Plain of Taiwan. The 3rd world congress of Taiwan studies. Session6: Taiwan and the world from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Submitting.
    Chang, Kwang chih
    1958 Fengpitou, Tapenkeng 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 Yale University Publication in Anthropology, no. 73,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Gluckman, Max
    1962 Les rites de passage. In Essays on the ritual of social relations, edited by M.Gluckman, pp. l-52. Univ. of Manchester Press, Manchester.
    Goody, Jack
    1962 Death, property, and ancestors. Stanford Univ. Press, Palo Alto, Calif.
    Giddens, Anthony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Cambridge.
    Hertz, Robert
    1960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 of death. In Death and the right hand, edited by Rodney Needham and C. Needham, pp. 29-86. Free Press, Glencoe, Ill.
    Huntington, Richard and Peter Metcalf
    1979 Celebrations of Death: The Anthropology of Mortuary Ritu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naseki, Takeo
    1956 On the Human Skulls Excavated from the Prehistoric Site K'en-ting-liao Hengch'un Prefecture, Formosa, Proceedings of the Faurth Far-eastern Prehis- tory Congress and the Anthropology Division of the Eight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es Co- mbined Part I first facicle, pp. 303-308. Quezon City: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e Philippines,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Leach, Edmund
    1989 Claude Levi-Strau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 Kuang Chou
    1981 Keng-ting:an archaeological natural laboratory near southern tip of Taiwan.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of SUNY-Binghamton.
    Li, Kuang-ti
    1997 Change and stability in the dietary system of a prehistoric coastal pop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Ph. D. Dissertation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Lubbock, John
    1882 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primitive condition of man. Longman, Green, London.
    Marx, Karl
    1972 Preface to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 in Richard & Fernande DeGeorge eds, The Structuralists from Marx to Lévi-Strauss, New York, Doubleday.
    Mithen, Steven
    1990 Thoughtful foragers: A study of prehistoric decision mak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etrusewky, M. & Douglas M. T.
    2002 Ban Chiang, a prehistoric village site in northeast Thailand I: the human skeletal remains. Philadelphia (PA): The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Radcliffe-Brown, A. R.
    1922 The Andaman islanders: a study in social anthropology. Cambridge Univ.Press, Cambridge.

    Service, Elman R.
    1962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New York; Random House.
    Taylor, E. B.
    1866 The religion of savages. Fortnightly Review 6:71-86.
    1871 Primitive culture. John Murray, London.
    1878 Researches into the early history of manki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Henry Holt, New York.
    Trigger, B. G.
    1965 History and settlement in Lower Nubi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in Anthropology, No. 69.
    Ubelaker, D. H.
    1989 Human Skeletal Remains. 2nd ed. Taraxacum Press, Washington, D. C.
    Van Gennep, Arnold
    1960 The rites of passage.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Zupanič-Slavec, Zvonka
    2004 New method of identifying family related skulls: forensic medicine, anthropology, epigenetics. Springer, New York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