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淑雲
論文名稱: 這個班級怎麼這麼多衝突—幼兒園同儕衝突情境的幼兒次文化
指導教授: 林麗卿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班級文化幼兒次文化同儕衝突幼兒教育
外文關鍵詞: Classroom culture, Young children's subculture, Peer conflic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視角,探討一個幼兒園班級中的文化型態,與同儕衝突的情境中,所呈現的幼兒次文化。希望幫助現場老師瞭解班級文化的存在,以及在面對衝突事件時,可以打破固有的想法,深入了解幼兒在衝突情境中所隱含的次文化及所要表達的訊息,以便進一步協助與發展幼兒人際協調的技巧與能力。為達此目的,本研究主要採用參與觀察、訪談、文件收集等研究方法,觀察一幼稚園大班的全體師生。
    研究問題分別為(一)快樂班的班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二)在同儕衝突情境中呈現的幼兒次文化為何?
    本研究主要的發現有以下五點:
    一、有愛文化的形塑,形成幼兒友誼至上和喜劇收場的次文化表現。老師營造有愛的環境,藉由故事、課程活動與遊戲,培養幼兒有愛的態度與關係,形成幼兒會以友愛的方式去維護友誼以及解決衝突。
    二、老師擬定的常規與傳達的價值觀,塑造班級文化的模式。老師希望營造的班級常規與價值觀,常會形成班級文化的型態之一。老師要做到「停、看、聽」的原則,傾聽幼兒的聲音,營造正向班級的發展。
    三、幼兒回應教室文化的過程中,往往延伸出自己獨有的同儕文化。當老師退離教室現場時,往往就會上演幼兒次文化的戲碼出現。
    四、衝突情境中的成因、策略與結果,充滿複雜的人際因素與文化型態。幼兒衝突事件充斥複雜的成因,運用各種不同的策略,形成各式各樣的結果。而其中,與「人」的因素相關的衝突是高居榜首。
    五、衝突往往呈現綿綿不斷的形式,而非單一事件的落幕。衝突事件會隨著前次衝突未解決的憤怒情緒,再次點燃下一波的衝突事件,而非僅一單一事件的開啟與結束。
    根據研究發現,建議現場老師瞭解班級文化與次文化的存在,傾聽幼兒的聲音,可運用訪談、討論與傾聽的方式瞭解文化的脈絡,搭建彼此溝通的管道,給予正向的文化發展。

    關鍵字:班級文化、幼兒次文化、同儕衝突、幼兒教育


    Abstract

    Taking the qualitative inquiry point of view,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classroom culture of a kindergarten class of 15 children and the young children’s subculture revealed in peer conflict contexts. Research findings are to inform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of the co-existing cultures in the classroom and to remind them to break their traditional belief so that they can better understand children’s subculture and the messages children convey in conflict situations. Major data-collecting methods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document-collection. The observed object is a whole eldest class in a preschool.
    The two research questions raised in this study are: 1. How did the classroom culture develop in the kindergarten classroom? 2. What is the young children’s subculture revealed in the peer conflict contexts?
    Five main findings are discovered in the research:
    Firstly, amid a companionate classroom climate, the young children’s subculture emphasizes friendship and happy-endings for peer conflicts. With the companionate attitude and relationship, young children will seek to preserve friendships and often resolve conflicts in a light-hearted way.
    Secondly, class rules and the values that teachers transmit construct the mode of classroom culture. Teachers’ regulations and values often become part of the classroom culture.
    Thirdly, young children often construct their own unique peer cultures to respond to the classroom culture. When young children are left alone in the classroom, their subcultures always emerge.
    Fourthly, there are complicat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modes of culture involved in the causes, strategies and outcomes of peer conflicts. However, interpersonal issues stand as the major part in conflicts.
    Fifthly, conflicts usually carry on and will not end in one event. With the unresolved anger, a primary conflict will fire a new conflict.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several suggestions regarding instruc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are proposed.

    Keywords: Classroom culture, Young children’s subculture, Peer conflic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文化與班級文化…………………………………7 第二節 學生次文化………………………………………12 第三節 幼兒同儕衝突……………………………………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 第一節 資料收集的歷程…………………………………33 第二節 進入田野的歷程…………………………………38 第三節 資料的可信賴度…………………………………44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一節 班級文化與同儕文化……………………………47 第二節 幼兒衝突情境下的同儕次文化…………………99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135 第二節 建議………………………………………………140 參考文獻………………………………………………………143 附錄 附錄一 觀察時間記錄表…………………………………149 附錄二 給家長的一封信…………………………………150 附錄三 訪談老師綱要Ⅰ…………………………………151 附錄四 訪談老師綱要Ⅱ…………………………………152 附錄五 訪談老師綱要Ⅲ…………………………………153 附錄六 快樂班幼兒家庭背景資料………………………154 圖 目 錄 圖1-1 文化關係圖………………………………………………4 圖3-1 快樂班幼兒友誼關係圖…………………………………43 表 目 錄 表2-1 各學者所闡述的文化內涵………………………………8 表2-2 我國各級學校學生次級文化研究內涵…………………18 表2-3 幼兒同儕衝突的類型……………………………………24 表2-4 幼兒同儕衝突的因應策略………………………………28 表4-1 快樂班教室規則…………………………………………49 表4-2 快樂班衝突的形成因素…………………………………102 表4-3 快樂班衝突的呈現形式…………………………………111 表4-4 快樂班衝突結果…………………………………………119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丁雪茵、鄭伯燻、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方金鳳(2004)。自由遊戲時間同儕互動策略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2000),質的研究方法(頁1-24)。高雄市:麗文。
    王淑娟(1999)。麗水國小五年級學生次文化的人種誌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2)。David R. Shaffer著。發展心理學,Develop Psychology。臺北市:學富。
    白秀雄、李建興、吳森源、黃維憲(1987)。現代社會學(第八版)。臺北市:五南。
    何英奇(1985)。我國大學生次文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余仲安(1987)。小學生的成長與生活輔導。臺北市:益群。
    吳佩穗(2000)。高中女校學生次級文化之俗民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宗立(2003)。班級社會互動的經營。國教天地,152,20-29。
    吳瓊洳(1996)。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麗雲(2000)。衝突情境中之師生互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宋其英(2002)。師院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李文正(2004)。教師處理幼兒衝突行為對班級社會道德情境之影響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3(1),1-26。
    李亦園(1984)。當前青少年的觀察。中國論壇,205,9-15。
    李佳玲(2003)。臺中市國民小學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英瑄(2003)。衝突情境中的幼兒社會互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杜宜展(1998)。青少年次級文化之探討。教育資訊文摘,41(3),143-158。
    林心智(2003)。幼兒衝突類型與解決模式。美和技術學院第一屆幼兒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1-65),屏東縣。
    林亮吟(2003)。幼稚園教師處理幼兒人際衝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清江(1991)。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惠雅(1990)。兒童行為觀察法。臺北市:心理。
    林麗卿(2000)。跟你玩,不跟你玩—從言談分析的觀點看同儕衝突。中央科學研究院民族研究(主編)。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邱怡萍(2002)。高職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市。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馬藹屏(1997)。青少年次文化初探。學生衛生,30,55-59。
    高玉潔(1998)。學生文化之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強華(1990)。學生次級文化的瞭解與運用。教師天地,44,19-22。
    張宏文(1990)。社會學。臺中市:浪野。
    張建成(2000)。『文化研究』在教育社會學方法論上的意義,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頁93-110)。高雄市:麗文。
    張春興(1984)。青年文化的涉歷與超越(上)。中國論壇,215,34-39。
    張國松(2002)。國民小學班級團體動力與班級士氣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德聰(1997)。從青少年次級文化談校園危機處理。教育資訊與研究,14,37-52。
    郭諭陵(1993)。次文化的探討。臺灣教育,511,19-24。
    陳竹英(2003)。國小教師處理學童人際衝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奎熹(1980)。學生次級文化的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集刊,32,51-76。
    陳奎熹(1992)。談學生次級文化。中縣文教,14,62-66。
    陳奎熹(1993)。學生次文化的研究與評析。臺灣教育,511,1-10。
    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
    陳淑敏(1995)。社會性互動對認知發展的影響。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第四集,101-124。
    陳淑琴(1999)。幼兒衝突行為的化解與輔導實務探討。中師幼兒教育年刊,11,19-32。
    陳湘筑(2002)。幼兒攻擊行為之初探-以一個幼稚園中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滿樺(1983)。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的因應策略及有關變項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章淑婷(1989)。幼兒人際關係問題解決能力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懷真(1994)。社會學概論。臺北市:洪葉。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臺北市:漢文。
    黃意舒(1996)。兒童行為觀察法與應用。臺北:心理。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黃鴻文(1995)。學生次文化:研究、理論與方法論之檢討。社會教育學刊,23,149-193。
    楊瑞珠(1996)。學生同儕衝突與師生衝突支解決策略。臺灣省中等輔導通訊,47,5-10。
    劉後頌(2001)。屏東地區大學生次級文化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春榮(2002)。淺談『校園核心價值與學生次文化』。學生事務,41(1),17-19。
    劉雲德(譯)(1991)。David Popenoe著。社會學(第七版)social science。臺北市:五南。
    蔡明若(1994)。國小學童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Cazden, C. D.著。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臺北市:心理。
    鄭美芳(1998)。人際衝突的發展過程與管理。學生輔導,57,74-83。
    盧素碧(1997)。幼兒發展與輔導(第九版)。臺北市:文景。
    盧嵐蘭(譯)(1996)。Norman Goodman著。社會學導論。臺北:桂冠。
    謝汶玲(2003)。國小師生衝突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怡珮(2000)。國小一年及同儕衝突歷程研究:以一種述說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美慧(譯)(2001)。Patricia G. Ramsey著。幼兒的人際關係—改善幼兒在校同儕關係。臺北市:桂冠。
    謝高橋(1982)。社會學。臺北:巨流。
    謝淑靜(1998)。高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簡賢昌(1995)。班級文化之塑造—一個國小一年級班級的個案學生。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藍采風(2000)。社會學。臺北:五南。
    顏肇基(1996)。『傷人』的話語;一個國小四年級班級口語攻擊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英文書目

    Ellen, V. J. & Jan, P. (1995). Young children’s conflicts with peer and siblings: Gender effects. Child Study Journal, 25(3), 189-200.
    Hay, D. F. & Ross, H. S,(1982).The social nature of early conflict. Child development. 53, 105-113.
    Hay, D. F.(1984).Social conflict in early childhood. In G. Whitehurst (Ed.) 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vol.l.p1-44). Greenwich, CT:JAI.
    Jick, T. D.(1979). 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riangulation in action. Qualitative Method, 24(24), 602-611.
    Kramer, L., Perozynski, L. A., & Chung, T. A. (1999).Parental responses to sibling Conflict: The effects development and parent gender, Child Development, 70, 1401-1414.
    Margaret, M., Teresa, H., & Medeleine, T. (1996). Young children in child care: The role adults play in managing their conflict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 Care, 124, 1-9.
    Marion, O. Carolyn, R., Anne. J., Mery, M. & Vicki, P. (1999). Conflict in the dyadic play of 3-year-old children. Early Education &Development, 10, 289-313.
    Maynard, D. W. (1985). On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 among childre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 207-233.
    Rokeach,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hantz C. U., & Hobart (1988). Social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 In Berndt. T. J., & Ladd. G. (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pp.71-94). New York: John Wiley.
    Wheerler, E. J. (1994). Peer conflict in the classroom: Drawing implications from research. Childhood education 70(5), 296-29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