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鄧雅丹
論文名稱: 《失聲畫眉》研究:鄉下酷兒的再現與閱讀政治
指導教授: 劉人鵬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性/別政治再現政治閱讀政治失聲畫眉鄉下酷兒野台歌仔戲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以性/別政治的觀點重讀《失聲畫眉》所再現的性少數,藉以分析低階性別群體的再現政治與閱讀政治,以及多重階序間的角力。《失聲畫眉》為一九九0年自立晚報百萬小說獎之獲獎作品,該書描述一個地方歌仔戲團的流浪生涯,內容觸及地方歌仔戲的發展史、台灣情色歌舞/勞動文化、民間業者經營「實況」等等,也因此該書的文本意義常與不同時期的鄉土論述或同志論述有所合謀。
    本文一方面將「鄉土」與「酷兒」問題化;另一方面,援引巴赫金的復調小說理論與蓋兒魯賓的性階層理論作為參照、結合懷疑解釋學與詩歌學的解讀模式,讀出文本內部岐出的敘事聲音,閱讀出不同於敘事主調的性能動主體以及多重階序間的角力如何使得這個再現有所侷限。
    筆者以為《失聲畫眉》所再現出的鄉下酷兒,是同時蘊含「低階」與「性/別歪斜」的性別群體,有其低階位置的世界觀、深刻的情感想像、對生命深層的認識、飄浪的生命選擇或是對於身體與性全然不同的看法,我們可從中讀出底層人民的生活邏輯、生命策略與能動性。
    然而對比於早期評審的鄉土論述與90年代同運時期的同志論述,會發現在單一的閱讀框架下很難被看見其特殊性。在鄉土論述的脈絡裡,「鄉下酷兒」被抓取出「性/別上的歪斜」,成為鄉土沒落/敗壞的隱喻,其主體性與其中的階級性早已湮滅;到了90年代同運時期,《失聲畫眉》依據認同政治,往往被標舉其「同志」色彩,於此同時,卻不被認可其中的T婆角色扮演,忽視了底層的階級性,這兩個不同時期的標舉實則產生了背離的效果。對照這兩種「批評」裡的鄉土想像與同志想像,空缺出來的「性異議者」被批評的論述分別定位為「他者的隱喻」或「封建的殘餘」。在這些批評的話語之下,性異議者反而跟「純淨化的鄉土」或「中產現代正確的同志」產生一個競逐關係,而成了文學史書寫被割裂驅逐的罔兩,我稱之為一個「黑洞式的閱讀空缺」。
    經由細部的重讀,筆者分析出小說所再現的非去性化、酷兒化的鄉土,表現出中下階層鬆動的性/別關係以及對於身體的寬待與素樸的性工作概念。本論文的寫作意義在於(一)讀出一種既鄉下又性/別歪斜的不正當小人物,一種既低階、被貶抑、但又同時具有能動性的「鄉下酷兒」,戲班內部繁複的性/別關係複雜化了「鄉土」的意涵,同時亦補足了中產化的同志研究觀點,本文對鄉土論述與酷兒論述作了一個補充。(二)對沿襲已久的純淨化鄉土想像提出疑義,促成重新檢討過去純淨鄉土想像文學與論述的共構關係,如何以單一二元的切割範疇閱讀不到某些混雜性的主體,筆者主張以混雜的政治作為日後重讀其他文本的閱讀策略。

    關鍵字:性/別政治、再現政治、閱讀政治、失聲畫眉、鄉下酷兒、野台歌仔戲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文獻回顧 4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章節安排 8 第二章 文類的曖昧性與歷史研究的對照………………………11 第一節、文學程式(convention)的分析 12 一、架構分析:文類的曖昧 12 二、敘事聲音的混雜 18 三、小結 25 第二節、 歌仔戲的駁雜性與歷史分析的對照 26 一、歌仔戲簡史與原始語境下的歌仔戲 27 二、歌仔戲與情色歌舞表演 33 第三章 性/別再現政治的分析…………………………………37 第一節、戲班裡的性/別呈現 38 一、「同志」:鄉下同性戀 39 二、戲班家庭的「性別」政治描寫 54 三、「性」的再現與鄉下酷兒 59 第二節、色情與階級:性工作者的能動再現 74 一、女同性戀的色情角度描繪與性工作者的家庭 75 二、勞動者的娛樂與性工作者的能動性書寫 78 三、小結 81 第三節、本章結論 82 第四章 作品得獎的語境與讀者閱讀反應………………………86 第一節、作品與獲獎脈絡的深層呼應 87 一、1990年前後台灣文壇:「本土」空間縮減的危機意識87 二、自立晚報副刊的本土、邊陲、異議定位與懷舊的氛圍88 第二節、百萬文學獎與評審的鄉土/同志想像分析 93 一、自立晚報文學獎概述 93 二、評審的「鄉土」想像與「同志」想像分析 100 第三節、電影改編與觀眾反應 110 一、電影改編始末與不同媒體宣傳模式 111 二、不同閱讀群體的閱讀 113 第四節、小結 116 第五章 結論 「黯黑的空缺」:鄉下酷兒的再現 ………… 118 附表一 《失聲畫眉》角色人物及其劇團行科/年齡表 121 附表二 《自立晚報》歷任主編 122 附表三 《自立晚報》相關民俗戲劇音樂報導 123 附表四 《自立晚報》相關同性戀報導 126 附表五 《自立晚報》百萬文學獎每屆徵文主題、決選評審名單、入決選作品 128 附表六 《自立晚報》文學獎第四屆評審委員簡介 129 附錄一 凌煙基本資料及作品目錄 130 附錄二《失聲畫眉》作品評論表 131 附錄三《失聲畫眉》電影報章報導、讀者投書 132 附錄四 作者訪談稿 137 參考書目 162

    參考書目

    北岡誠司。《巴赫金——對話與狂歡》。魏炫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陳建忠等著。《洪醒夫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2002。
    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0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9。
    陳佩甄。《Queer That Matters in Taiwan─以翻譯造就的台灣酷兒》。文化研究月報第45期,2005,3。
    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45/journal_park347.htm#b19 誠品股份有限公司。《誠品閱讀》17期,1994,8。
    丁乃非、劉人鵬。〈現代「性」與國家(女性主義)暴力:台灣篇〉。《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陳光興主編。台北:巨流,2000。117-122。
    ___。〈看/不見疊影——家務與性工作中的婢妾身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2002,12。135-168。
    ___。〈位移與移動:菁英女性主義「國家」裡的貓狗蒼蠅〉。收於《性工作研究》。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3。
    澹台惠敏。〈台灣當代文學的新突破--凌煙與“百萬小說徵文”首獎作品《失聲畫眉》〉。《文史雜誌》1993,5。87-90。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3。
    封德屏。〈花圃的園丁?還是媒體的英雄?——台灣報紙副刊主編分析〉。《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文建會,1997。343-386。
    郭美芳。《通俗文化的構成與轉型:電視歌仔戲及其觀眾之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何春蕤編。〈色情與女/性能動主體〉。《中外文學》25:4,1996,9。
    ___。《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元尊文化,1 997。
    ___。〈自我培力與專業操演:與台灣性工作者的對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2001a.03。1-50。
    ___。〈性、權力與鋼管辣妹:一個田野的觀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4。2001b.12。167-189。
    ___。《性工作研究》。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3。
    ___。〈當代豔舞/色舞的慾望邏輯與勞動情境〉。《2004豔夏的騷動——論壇Ⅰ:地下豔舞與勞動文化》。日日春協會主辦。2004.08.07台北市NGO會館。
    洪凌。〈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從當代台灣小說註釋女同性戀的慾望流動〉。《中外文學》289。1996,6。60-80。另收錄於《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7,3。93-12。
    洪醒夫。《黑面慶仔》。台北:爾雅,1978。
    黃武忠。收錄於陳建忠等著。《洪醒夫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2002。
    ___。《洪醒夫評傳——洪醒夫文學觀與人物圖像之研究》。台北:聯合文學,2004。
    黃浩榮。〈一份批判性報紙的終結〉。《中國時報》15版,「時論廣場」,2001/10/04。
    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文化,1997。
    焦桐。〈文學獎〉。《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1998。
    簡義明。〈「鄉土」作為文學史理解的視角—八、九0年代台灣文學性質的商議〉。「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2002.11.22。
    簡家欣。《喚出女同志: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1996。
    ___。〈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13:4,1997,2。66-69。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委員會。《重編國語辭典》。台北:商務印書,1981。
    卡維波。〈什麼是酷兒?——色情國族〉。《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文化,1997。231-243。
    ___。〈什麼是酷兒?〉。《性/別研究3&4》。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8。32-46。
    喀飛。〈關於同志平權運動:台灣的同志一路走過的足跡〉。《台北2001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01.8。
    __。〈台灣同志平權運動大事紀(1986-2002)〉。《台北2002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02.10。
    李喬。〈「百萬徵文」種種〉。《失聲畫眉》。278-283。
    李繼賢。〈台灣戲曲諺語〉。《民俗曲藝》11。90-93
    李銀河譯。〈關於性的思考:性政治學激進理論的筆記〉。《酷兒理論:西方90年代性思潮》。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
    林美容。《台灣人的信仰與社會》。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林雅莉。〈戲迷情人—任劍輝的反串演出與觀影型態〉。《電影欣賞》21:4,2003。
    林鶴宜。《台灣歌仔戲》。臺北市:新聞局出版,聯經發行,2000。
    ___。《台灣戲劇史》。台北縣:空中大學初版,2003a。
    ___。〈台灣戲劇歷史十二題〉。《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五結鄉:傳藝中心,2003b。483-513。
    林淇瀁。〈台灣報紙副刊的三個歷史面相——以《自立晚報》副刊為例的一段史料之旅〉。《台灣史料研究》8。1996,8。137-144。
    ___。〈「副」刊「大」業——台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模式分析〉。《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文建會,1997。117-134。
    ___。《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出版,2001。
    林松輝。《九0年代以來台灣對同性戀話語的引介與實踐》。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系列演講,2003.1119下午2:00~5:00.,
    http://www.cecs.nctu.edu.tw/ec-03/ec3-18.html。
    林茂賢。『歌仔戲資訊站』。〈歌仔戲的腳色分類〉
    http://twelfin.netfirms.com/taco/study/char01.htm。
    林耀德、孟樊。《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臺灣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0。
    林鋒雄、鄭英珠、藍素婧。《老歌仔的腳步手路》。宜蘭:宜蘭文化局,2001。
    劉人鵬、丁乃非。〈罔兩問景︰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性╱別研究》第三、四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8。109-155。
    ___ 。〈尋找遺失的女同性戀與T婆文本〉。《誠品好讀》第5期,2000.11。
    ___、白瑞梅、丁乃非,〈寫實的奇幻結構與奇幻的寫實效應:重讀T婆敘事〉。第五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3.12.13。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9。
    劉南芳。〈台灣野台歌仔戲演出類型及其發展途徑〉。《秋月對歌——臺灣新加坡歌仔戲的發展與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9。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凌煙。《失聲畫眉》。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0。
    凌煙。《失聲畫眉》。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1。
    羅宗濤、張雙英。《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台北:萬卷樓,1999,5。
    羅竹風編。《漢語大詞典》。台北:東華書局,1997。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5。
    ___序。盧卡奇著。《現實主義論》。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
    ___。〈分裂的鄉土,虛浮的文化—八0年代的台灣文學〉。《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2,12。
    ___、趙遐秋。《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臺北:人間,2002
    呂訴上。〈台灣歌仔戲史〉。《台灣電影戲劇》。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七輯,台北:中國民俗學會。
    矛鋒。《同志文學史》。台北:揚智文化,1996.9。
    矛鋒。〈同性戀書籍簡目〉。《同性戀文學史》。台北:漢忠文化,1996。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10。13-29。
    邱坤良。〈台灣伶人的生活〉。《海外學人》65。1977,12。49-53。
    ___。《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台北:遠流,1983。
    ___。《日據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
    ___。〈台灣近代戲曲研究及史料概說〉。《台灣史料研究》1。1993,02。31-46。
    ___。《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台北:台原出版社,1997。
    ___。《台灣戲劇發展概說》。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8。
    ___。《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台北縣:新新聞文化出版社,1999a.01。
    ___。〈歌舞團˙歌舞劇團與戲院——台灣情色歌舞團初探〉國科會計畫研究報告。1999b.04。
    ___。〈台灣戲劇史的傳播網絡〉。《歷史月刊》158。2001,03。28-34。
    ___。〈台灣情色歌舞小史〉。《2004豔夏的騷動——論壇Ⅰ:地下豔舞與勞動文化》。日日春協會主辦。2004.08.07台北市NGO會館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7,9。
    ___。〈女性的「鄉土想像」:台灣當代女性小說初探〉。《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9。74-10。
    ___。《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3 。
    ___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下》。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2001,7 。
    司黛蕊。〈胡撇仔的分裂時空:從「本土文化」之外再看歌仔戲〉。《民俗曲藝》。2005[出版中]
    蘇虹菱。〈戲曲劇種專題報告〉。2004.5。未刊稿
    蘇碩斌。《戰後台灣歌仔戲演出風格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1992。
    同志諮詢熱線。《台北2000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00.09
    ______。《台北2001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01.08
    ______。《台北2002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02.10
    ______。《台北2003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03.11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
    王天濱。《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3。
    王德威。〈一鳴不驚人:評凌煙的《失聲畫眉》〉。《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 1991。117-120
    王佩迪。〈從性別的角度談歌仔戲的發展史〉。
    http://www.twopera.net/article/femintro.php
    魏淑貞。〈出版「本土叢書」的心路歷程〉。《台灣史料研究》5,1995,2。165-170。
    吳純嘉。〈「第十九屆鹽分地帶文藝營」活動紀要〉。《台灣史料研究》10,1997。196-197。
    吳同賓,周業勛。《京劇知識辭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吳孟芳。《台灣歌仔戲坤生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2001。
    向陽。〈本土的、生活的、新聞的--自立副刊所希望呈現的面貌與未來走向〉。《益世》二卷十二期,1982,9。30。
    __。〈暗室出口—主編「自立副刊」時代的回想〉,《台灣日報》副刊,2001/05/01。
    蕭文慧。〈這個人非常林奕華〉,《誠品閱讀》第17期,1994,8。54-55。
    蕭阿勤。〈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1999,7。1-51。
    ___。〈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第6卷第2 期。1999,12。77-138。
    ___。〈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台灣史研究》第9卷第1期。2002,6。181-239。
    ___。〈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暴力〉。行政院文建會主辦。「『重建想向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12.20—2003.12.21。
    蕭義玲。〈九○年代新崛起小說家的同志書寫-以邱妙津、洪凌、紀大徫、陳雪為觀察對象〉。第二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國家圖書館,1998.10.31-11.1。收於紀大偉編《感官世界》。
    蕭伶玲。《她是我的「朋友」--- 台灣歌仔戲觀眾的友誼政治》。文化研究月報二十三期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23/park_23.htm。
    ___。《「朋友」(bein-yu)的社會學研究——以野台歌仔戲的觀演關係為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謝筱玫。〈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蔡欣欣主編。宜蘭縣五結鄉:傳藝中心,2003。
    許劍橋。《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6。
    啞弦、陳義芝主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文建會,1997。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10。
    __。〈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0年代的台灣小說〉。《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行政院文建會出版,1996。137-150。
    __。〈「廢人」存有論──讀童偉格的《無傷時代》〉。童偉格著《無傷時代》。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
    楊馥菱。《台灣歌仔戲史》。台中:晨星出版,2002。
    楊雅琄。《吳趼人與魯迅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運用》,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3,7。
    楊翠、魏貽君策劃。〈台灣本土小說走入更年期?—變色的創作天空,變味的消費土壤?〉。《自立早報》副刊1988年9月30日。
    魚玄阿璣、鄭美里。〈幸福正在逼近-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回顧〉。《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1997,2,80-95。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收於《媽媽上戲去——台灣民間歌仔戲》。邱婷。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51-61。
    ___。《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曾秀萍。〈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水筆仔》7 ,1999,4。10-32。
    ___。《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1996。
    ___。講評陳思和〈鳳凰•鱷魚•吸血鬼——試論台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性戀意象〉。《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171-172。
    張文彥。〈畫眉何時再歌唱--讀凌煙的《失聲畫眉》〉。《台灣研究》(季刊),1994年第003期。29-30。
    張世雄。〈電子花車、民間宗教與性道德的矛盾?〉。《思與言》 33:3 ,199,.9。129-159。
    張瓊霞。《再探電子花車:矛盾˙仰望˙現代性》。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炎憲。〈從創業到茁壯——邁向21世紀的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史料研究》17,2001,5。4-9。
    張雙英。《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___、曾秋美、陳朝海編著。《20世紀臺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論文集》。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3。
    趙彥寧。〈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2000a。237-279。
    ___。〈老T搬家:一個對怪胎文化公民論的物質性批判〉。《女「性」主體的另類提問Ⅱ》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主辦。2000b.11.26。
    ___。《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2001。
    ___。〈性/別與國界〉。《文化研究月報》12期。
    2002.2 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12/journal_park82.htm。
    ___。〈老T搬家:全球化狀態下的酷兒文化公民身份初探〉。《台灣社會季刊》57,2005,3。41-85。
    鄭美里。《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文化,1997。
    朱偉誠。〈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0,1998,6。35-62。
    ___。〈建立同志”國”?—朝向一個性異議政體的烏托邦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0,2000,12。103-152。
    ___。〈同志•台灣:性公民、國族建構與民主進程〉。《女學學誌》15,2003,5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
    中國時報四十年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時報四十年》。台北。中國時報,1990。
    【文學獎評審紀實】。〈一個小社會的完整呈現——第四次百萬小說獎徵文決審過程記錄〉。《失聲畫眉》。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0。257-271。
    E.M. Forster著。李文彬議。《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2002。
    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譯。《文學理論》。牛津大學初版社,1998。
    Judith Halberstam原著,何春蕤翻譯。〈Brandon Teena資料庫〉。《跨性別》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3。123-143。
    Lewis M. Ioan原著。黃宣衛、劉容貴合譯。《社會人類學導論》。台北:五南,1985。
    Bakhtin, Mikhail Mikhailovich著。白春仁、顧亞鈴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復調小說理論》。北京:三聯,1988。
    Umberto Eco著。黃寤蘭譯。《悠遊小說林》。台北:時報,2000

    Chris, Berry, "Sexual DisOrientations: Homosexual Rights, East Asian Films, and Postmodern Postnationalism." In Xiaobing Tang and Stephen Snyder, eds., In Pursuit of Contemporary East Asian Cutlure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6):171
    Gayle Rubin,“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Teri Silvio(司黛蕊)“Lesbianism and Taiwanese Localism in The Silent Thrus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ICAS3), Singapore, August 19-22, 2003
    Teri Silvio(司黛蕊)“The Soit Chronotope of Opelia Koa-a-hi: Globalization and Tradition in Taiwanese Popular culture .”submission to 《民俗曲藝》期刊2004
    Teri Silvio(司黛蕊)“Lesbianism and Taiwanese Localism in The Silent Thrush” AsiaPacifiQueer: Rethinking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the Asia-Pacitif,Peter A.Jackson, Fran Martin, Mark MacLelland and Audret Yue, Rewrite March 2005

    報紙
    1990-06-22至1990-06-24/自立晚報
    2002-12-05/民生報/A10版/e世代;
    2003-06-15/聯合報/D6版/貼星報報
    2003-05-30/聯合報/D3版/發燒星樂園
    2003-06-22/聯合報/A9版/新象
    2002-12-03/星報/13版/流行IN玩意
    2004-11-14/中國時報/B1/開卷周報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