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若寧
論文名稱: 藝術與教育 — 對尼采早期生命思想之考察
指導教授: 張旺山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哲學研究所
Philosoph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尼采赫拉克利圖斯叔本華生命意志藝術教育文化悲劇阿波羅元素戴奧尼索斯元素虛無主義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尼采終其一生都關懷生命意義與價值的問題,因而他的生命哲學也圍繞此主軸而進行開展。本文之所以選擇尼采早期的思想作為研究的範圍,一方面希望把尼采早期的思想當作日後繼續研究尼采整體思想的一個起點、切入點;另一方面,尼采早期思想顯然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它是一個開端,一些後來在中後期思想中發展茁壯的觀點都可追溯至此,然而也有一些東西是尼采後來改變想法加以否定的。從尼采早期的著作與手稿中就可以發現,尼采早期在回答關於人生意義問題時,即從生命的根基出發,來考察藝術、教育、歷史、文化、科學等人類生命發展的面向;其中,「藝術」與「教育」尤屬重要。在尼采早期提出的形上學架構下,整個自然的生命以及人類的生命都必須藉由「藝術」而獲得生存的肯定,藉由「教育」獲致生存的啟蒙與完成;對於自然與人類而言,「藝術」與「教育」都是生命力創造性的表現;自然與人類藉由這樣的創造活動獲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本文希望藉由對尼采早期思想的考察,在生命、藝術、教育、文化等方面,能夠獲得啟發。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7 第二章 尼采早期生命思想的形成 11 第一節 尼采早期的生命體驗 11 一、 古典文獻學的涵養與古希臘文化的陶冶 11 二、 虛無主義 20 三、 與華格納的交遊 22 第二節 叔本華 26 一、 叔本華的意志形上學 26 二、 叔本華的形上美學 30 三、 尼采早期對叔本華的承繼與突破 32 第三節 赫拉克利圖斯 39 一、 赫拉克利圖斯的永恆活火 39 二、 赫拉克利圖斯的世界觀 42 三、 赫拉克利圖斯對尼采早期的影響 45 第三章 尼采早期的生命思想:藝術形上學 47 第一節 藝術形上學 47 一、 阿波羅驅力與戴奧尼索斯驅力 48 二、 悲劇的誕生 51 三、 形上的慰藉 55 四、 悲劇的智慧 60 第四章 尼采早期的生命思想:教育 62 第一節 成為你自己 62 一、 叔本華作為教育家 63 二、 如何成為你自己 66 三、 歷史性、非歷史性與超歷史性 69 四、 人的圖像 76 第二節 教育與文化 80 一、 文化的定義 81 二、 自然的完成 82 第三節 尼采早期對教育、文化的批判 86 一、 殘害教育的趨勢 87 二、 損毀文化的趨勢 91 第五章 結論 92 參考書目 94

    參考書目
    一、 引用尼采原著部分
    德文原著(依照字母順序排列,附加代稱、中文譯名,以及全集中的冊數)
    KSA Nietzsche, Friedrich: Sämtliche Werke, Kritische Studienausgabe in 15 Bänden, hg. 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tinari, 1980,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BA Über die Zukunft unserer Bildungsanstalten Ⅰ
    關於我們教育體制的未來

    DS David Strauss (UB Ⅰ) Ⅰ
    大衛史特勞斯

    DW Die dionysische Weltanschauung Ⅰ
    戴奧尼索斯世界觀

    EH Ecce homo Ⅵ
    瞧,這個人

    FW 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 Ⅲ
    歡愉的科學

    GG Die Geburt des tragischen Gedankens Ⅰ
    悲劇思想的誕生

    GMD Das griechische Musikdrama Ⅰ
    希臘樂劇

    GT 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Ⅰ
    悲劇的誕生

    HL Vom Nutzen und Nachteil der Historie für das Leben (UB Ⅱ) Ⅰ
    歷史對生命的好處與壞處
    N Nachlaß Ⅵ∼ⅩⅢ
    遺稿

    PHG Die Philosophie im tragischen Zeitalter der Griechen Ⅰ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SE Schopenhauer als Erzieher (UB Ⅲ) Ⅰ
    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

    SGT Sokrates und die griechische Tragödie Ⅰ
    蘇格拉底和希臘悲劇

    ST Sokrates und die Tragödie Ⅰ
    蘇格拉底和悲劇

    UB Unzeitgemaße Betrachtungen Ⅰ
    不合時宜的考察

    WB Richard Wagner in Bayreuth (UB Ⅳ) Ⅰ
    理察華格納在拜洛依特

    WL Über Wahrheit und Lüge im außermoralischen Sinne Ⅰ
    超越道德之外的真理與謊言

    ZA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Ⅳ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英文原著
    Nietzsche, Friedrich
    1980: On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History for Life, translated by Peter Preuss.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Nietzsche, Friedrich
    1990: Unmodern Observations, translated by William Aerosmith.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中文原著
    Nietzsche, Friedrich著
    2005:《悲劇的誕生》,周國平譯。台北市:左岸文化。

    二、 引用叔本華原著部分
    德文原著(依照字母順序排列,附加代稱、中文譯名,以及全集中的冊數)
    Schopenhauer, Arthur: Sämtliche Werke, hg. von Wolfgang Frhr. von Löhneysen, 1986, Suhrkamp.

    WWV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estellung Ⅰ Ⅰ
    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第一冊

    WWV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estellung Ⅱ Ⅱ
    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第二冊

    英文原著
    Schopenhauer, Arthur
    1966: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translated by E. F. J. Payne.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三、 中文參考書目
    Hamilton, Edith著
    1988:《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宋碧雲譯。台北市:志文出版社。

    工藤綏夫著
    1986:《尼采的思想》,李永熾譯。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周國平著
    1986:《尼采 —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上海市:人民出版社。

    陳懷恩著
    1998:《尼采藝術的形上學》。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

    四、 英文參考書目
    Baird, Forrest E. (ed.)
    1997: Philosophic Classics, VolumeⅠ, “Ancient Philosoph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Craig, Edward (ed.)
    1998: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London: Routledge.

    Haar, Michel
    1996: Nietzsche and Metaphysic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Michael Gendr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ammermeister, Kai
    2002: The German Aesthetic Trad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ike, Thomas
    1998: Nietzsche’s Tragic Regime. Dekalb: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Heller, Erich
    1988: The Importance of Nietzsche.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llingdale, R. J.
    1965: Nietzsche: The Man and His Philosoph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away, Christopher( ed.)
    1998: Willing and Nothingness: Schopenhauer as Nietzsche's Educator. Oxford: Clarendon Press.

    Jaspers, Karl
    1965: Nietzsch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 Philosophical Activity, translated by Charles F. Wallraff and Frederick J. Schmitz.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Kaufmann, Walter
    1974: Nietzsche, Philosopher, Psychologist, Antichrist,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eith, M. May
    1993: Nietzsche on the Struggle between Knowledge and Wisdom.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Lemco, Gary
    1992: Nietzsche as Educator. New York: The Edwin Mellen Press.

    Lenson, David
    1987: The Birth of Tragedy: A Commentary.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Palmer, Joy A. (ed.)
    2001: Fifty Major Thinkers on Education, from Confucius to Dewey. London: Routledge.

    Robinson, T. M.
    1987: Heraclitus: Fragments. Canada: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allis, John
    1991: Crossing: Nietzsche and the Space of Traged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chacht, Richard
    1990:“Introduction”in Unmodern Observations, translated by William Aerosmith.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chacht, Richard
    1992: Nietzsche. London: Routledge.

    Silk, M. S. and Stern, J. P.
    1981: Nietzsche on Traged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immel, Georg
    1986: Schopenhauer and Nietzsche, translated by Helmut Loiskandl, Deena Weinstein, and Michael Weinstein. Amhers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Solomon, Robert C. and Higgins, Kathleen M. ( ed.)
    1988: Reading Nietzsch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oung, Julian
    1992: Nietzsche’s Philosophy of Ar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五、 德文參考書目
    Löw, Reinhard
    1984: Nietzsche, Sophist und Erzieher: 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zum systematischen Ort von Friedrich Nietzsches Denken. Weinheim: Acta humaniora.

    Ottmann, Henning (Hrsg.)
    2000: Nietzsche Handbuch: Leben- Werk- Wirkung. Stuttgart: J. B. Metzler.

    von Reibnitz, Barbara
    1992: Ein Kommentar zu Friedrich Nietzsche, »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 Stuttgart: J. B. Metzler.

    六、 國內博碩士論文以及相關期刊文章(依照姓名筆畫排列)
    張炳陽著
    1994:《希臘悲劇的美學基礎 — 悲劇詮釋與世界觀哲學》,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張旺山著
    2005:《人文教育的意義》,《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4期。

    馮朝霖著
    《駱駝˙獅子與孩童 — 尼采精神三變說與批判教育學及另類教育的起源》。教育月刊第121期。

    楊斯硯著
    2004:《論尼采早期的悲劇藝術思想 — 一個生命觀點考察之嘗試》,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

    鍾慧卿著
    2000:《尼采生命哲學及其教育意涵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