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衍妏
論文名稱: 繪本故事教學對不同族群學童在「陂塘」主題學習及客家文化態度之實驗研究
The effects of picture-book instruction on students’ learning on Pi Tong and Hakka culture attitudes
指導教授: 林紀慧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陂塘客家文化態度繪本教學電子繪本書
外文關鍵詞: Pi Tong, Hakka culture attitudes, Picture book group, Electronic picture book group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是為探討繪本故事教學對學生在學習客家陂塘知識、客家文化欣賞和客家文化認同的影響。以三種不同的教學組(傳統教學組,繪本教學組,電子繪本組)的學習態度,來論述學生對學習陂塘喜愛的教學方法。除了三種教學法以外,這項研究的自變項還包括學生的客語能力、性別和族群。
    本研究發現:
    1.不同族群五年級學生接受不同教學方法在「客家陂塘知識測驗」之後測及延後測,無顯著差異。
    2.不同客語使用能力學生接受不同教學方法在「客家陂塘知識測驗」之後測呈現客語能力流暢者優於都不會說客語;會說五句以上優於我都不會說;能說3-5句優於都不會客語的學生;延後測方面則電子繪本教學優於傳統教學法及繪本教學組優於傳統教學組。
    3.不同性別學生接受不同教學方法在「客家陂塘知識測驗」之後測及延後測,無顯著差異。
    4.不同族群五年級學生接受不同教學方法在「客家文化認同態度」之後測客家族群學生優於其他二族群學生;「客家文化認同態度」延後測,客家族群優於其他族群學生。
    5.不同客語使用能力學生接受不同教學方法在「客家文化認同態度」之後測則客語能力流暢者優於能說五句以上、3-5句以上、我都不會說客語的學生;能說五句以上學生優於都不會說學生;能說3-5句以上學生優於都不會客語的學生。在延後測則呈現客語流利學生優於都不會說客語;能說五句以上客語學生優於都不會說客語的學生。
    6.不同性別學生接受不同教學方法在「客家文化認同態度」之後測及延後測,無顯著差異。
    7.不同族群五年級學生接受不同教學方法在「客家文化欣賞態度」之後測客家族群學生優於其他二族群學生;「客家文化認同態度」延後測,客家族群優於其他族群學生。
    8.不同客語使用能力學生接受不同教學方法在「客家文化欣賞態度」之後測則客語使用流利者優於能說3-5句、都不會說客語的學生;能說五句以上學生優於都不會說客語學生;能說3-5句客語學生優於都不會說客語的學生。而在延後測並無顯著差異。
    9.不同性別學生接受不同教學方法在「客家文化欣賞態度」之後測及延後測,無顯著差異。
    10.不同族群學生接受傳統教學和不同媒體繪本教學形式在學習態度量表之後測,在不同族群學生之客家族群學生優於其他族群學生;閩南族群優於其他族群學生,而在不同教學法則電子繪本教學優於其他教學方式。
    11.不同客語使用能力學生接受傳統教學和不同媒體繪本教學形式在學習態度量表之後測,在不同教學法之電子繪本教學優於繪本教學和傳統教學。
    12.不同性別學生接受傳統教學或不同媒體繪本教學在學習態度量表之後測,在不同教學法之電子繪本教學優於繪本教學和傳統教學。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icture-book instruction on students’ learning on Pi Tong and Hakka culture appreciation and group identity attitudes. The attitudes toward the three different treatment groups (traditional group, picture book group, electronic picture book group) were also collected to observe students’ preference on the delivery means of Pi Tong. Besides the three instructional method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of this study also included students’ Hakka spoken fluency, gender, and ethnic groups.
    The finding of this study were:
    1.significant main effect and interaction were found between student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in the three treatment groups on the posttest and delayed test of Pi Tong learning.
    2.gnificant main effects were found between students of different Hakka spoken fluency and different treatment groups on the posttest of Pi Tong learning. Those who could speak fluent Hakka, could speak more than five sentences, and could speak three to five sentence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ose could not speak Hakka. Moreover, student in the electronic story book group and in the picture book group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group.
    3. nificant main effect and interaction were found between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in the three treatment groups on the posttest and delayed test of Pi Tong learning.
    4.Hakka students scored higher than other ethnic students on the posttest and delayed test of Hakka culture identity attitudes.
    5.Those who could speak fluent Hakka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than all other groups in culture identity attitudes. All the group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ose who could not speak Hakka students in culture identity attitudes.
    6.No significant main effect and interaction were found between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in the three experimental groups on the posttest and delayed test of Hakka culture identity attitudes.
    7.Hakka students scored higher than other ethnic students on the posttest and delayed test of Hakka culture appreciation attitudes.
    8.Significant main effect was found between students of different Hakka fluency students on the posttest and the delayed test of Hakka culture appreciation attitudes. Those who were better in Hakka spoken fluency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at of less fluent language spoken students and be unable to Hakka spoken students.
    9.No significant main effect and interaction were found between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in the three treatment groups on the posttest and delayed test of Hakka culture appreciation attitudes.
    10.For the attitudes toward the instructional methods, Hakka and Minnan students scored higher than other ethnic group students. Moreover, students in the electronic picture book group scored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ethnic groups on the attitudes toward the instructional methods.
    11.For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Hakka spoken fluency in the three experimental groups, no main effect was found on the Hakka spoken fluency for the learning attitudes. However, students in the electronic picture book group scored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on the learning attitudes.
    12.For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in the three experimental groups, no main effect was found on the Hakka spoken fluency for the learning attitudes. However, students in the electronic picture book group scored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on the learning attitudes.

    第一章 緒論……………………………………………………………………P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P1 第二節 研究目的………………………………………………………………P5 第三節 待答問題………………………………………………………………P6 第四節 研究範圍………………………………………………………………P7 第五節 名詞釋義………………………………………………………………P8 第六節 研究限制………………………………………………………………P9 第二章 文獻探討………………………………………………………………P10 第一節 客家文化文獻…………………………………………………………P10 第二節 客家文化的相關研究…………………………………………………P20 第三節 繪本教學相關文獻……………………………………………………P25 第四節 繪本教學之相關研究…………………………………………………P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P44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程序…………………………………………………P44 第二節 研究對象………………………………………………………………P49 第三節 研究工具………………………………………………………………P49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P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P61 第一節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之分析……………………………………………P61 第二節 研究資料之描述分析…………………………………………………P63 第三節 學童客家陂塘知識測驗結果之分析…………………………………P71 第四節 學童客家文化態度量表之認同測驗結果之研究結論與討論………P76 第五節 學童客家文化態度量表之欣賞測驗結果之分析……………………P81 第六節 學童學習態度量表測驗結果之分析…………………………………P86 第七節 陂塘認知測驗、客家文化態度、學習態度之歸納表………………P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P92 第一節 結論……………………………………………………………………P92 第二節 建議……………………………………………………………………P94 參考文獻 ………………………………………………………………………P9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五南圖書。
    何淑津(2004)。圖書館西文電子書的使用動機與行為研究--以國立中興大學研究生使用netLibrary電子書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錘卿(民76)。我國兒童認同對象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吳惠娟(民90)。以圖畫書引導兒童審美與表現的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屏
    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吳國弘(2001)。中國大陸客家文化特質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大陸
     研究所。
    吳家進(2002)。國小學習型網站內容架構之研究--以彰化快官國小網路虛擬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吳明昌(民83)。淺談電子書。出版界,39,頁13-19。
    吳昌家(2002)。電腦動畫輔助教學對國中學生粒子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玉貴(2001)。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研習資訊,18(5)。
    李永得(2003)。理想的電視政策。廣播與電視(政大),第二十期,頁169-171。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第二版】(p215-216)。台北:心理出版社。
    邱愛真(2003)。以兒童繪本增進幼兒友誼互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邱翠珊(2003)。故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語文能力的影響。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邱皓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圖書。
    林傳傑(2003)。資訊融入教學與評量-以「地球運動」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真美等著(1999)。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怡伶(2002)。國小實施資訊科技融入「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以高年級自然科為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
    林惠玲(2003)。客家移民文化與俗信研究─以性別語彙所反映之原始信仰為探討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
    林俶庸(2004)。國小學童參與地方文化活動與其地方認同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善垣(2005)。台灣客家婦女「族群女性觀」與社會的對話:一心客家歌謠合唱團的個案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湧進、張怡君、楊淑涵(2004)。在兒童閱讀電子圖畫書之動機與態度
    調查研究。華岡印刷傳播學報第36期,P49-P55。
    林文寶(2002)。兒童、文學與閱讀。兒童文學學刊,7(頁3-59)。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林鴻瑛(2004)。多媒體影像在客語教學上的設計與應用--以台北市「佳安國小」為例。
    卓世宏(民87)。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鄉土知覺與鄉土認同-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能木(民86)。探討多媒體電子書之潛在學習問題。視聽教育月刊,38(6),頁28-34。
    洪美珍(2000)。電子童書閱聽型態及其對兒童閱讀影響之研究。臺東師範
     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文瓊、洪文珍(1996)。兒童讀物導讀方法與策略教學研究。東師語文叢書八。
    洪堯群(2000)。故事講述與討論對幼兒助人意願與利社會道德推理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文瓊(民87)。電子童書對傳統童書的挑戰及其教育價值。出版界,56,頁42-48。
    洪琦婷(2004)。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初體驗─從電影關懷多元文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祝佩貞(2004)。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態度之比較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文葉(2004)。傳統教學與教學媒體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春玉(2004)。後設認知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動機及閱讀理解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郭麗玲(民80)。教學媒體在教學上的重要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教系,社會教育學刊,20,61-88。
    許木柱(1989)。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刊載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湘淇 (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秀萍(2003)。兒童繪本教學中國小新生人際適應改變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陳慶居(民91 年)。籌建聯合大學 以「客」為尊。中國時報,7版。
    陳錦田(2002)。客語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 ─從台北縣國小客家籍學生的認同與理解出發。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陳麗華、劉美慧(民88)。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177-223。
    曾逸昌(2002)。客家概論。台北:曾逸昌。
    曾愛玲(2004)。繪本演奏-資訊科技融入語文領域聽說讀寫之綜合運用-以國小二年級製作電子繪本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
    曾金金(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閩南語教材教法。國文天地,17卷1期,頁8-13。
    張國恩(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張春興(民73)。青年的認同與迷失(三版)。台北:東華。
    張酒雄(民82)。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灣師大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10,261-322。
    張冠瑩(2004)。鄉土語言教師族群觀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霄亭(民86)。淺談「教學媒體」與「教學科技」的「定義、領域範疇」發展。台灣教育,560,2-7。
    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胡珮瑛(民86)。教學原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民84)。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湯昌文(2003)。客家母語教學中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單文經(民86)。教學媒體的選擇。台灣教育,560,8-11。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琦君(2002)。李喬文學作品中的客家文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   
     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黃政傑(民84)。多元社會的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寶心(民90)。「挑戰閱讀史--電子書破繭而出」。網際先鋒83 期:頁82-87。
    黃羨文(民86)。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家興(1998)。教學媒體的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立華出版有限公司。
    楊裕富(2000)。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概論與方法。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楊淑卿(1993)。兒童圖畫書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3。
    楊家興(民84)。隔空教育下的傳播科技:新舊教學媒體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21,5-12。
    楊家興(民87b)。建構一個多元化的遠距教育環境。國立空中大學管理與資訊學報,3,225-240。
    劉惠玲(2004)。台灣客家文化運動與族群建構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美玲(2002)。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鳳芯譯,Perry Nodelman著(民89)。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小魯理論叢書。
    劉信吾(民88)。教學媒體。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子瑜(2000)。故事討論對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之研究—以「分享」的故事主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育妮(2003)。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蔡宜倖(2002)。繪本式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鄭子善(2000)。科學故事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燃燒現象發展史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葉慧君(2001)。敘述性設計方法應用在繪本創作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宛婷(2004)。互動式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
    歐用生(民83)。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賴素玲(2004)。「好書大家看」閱讀推廣活動在國小二年級推行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賴珆縝(民94)。淺談客家文化。體育學系(所)刊第五期,91-104頁。
    賴瑞琦(2002)。電腦多媒體於土壤力學教學上之應用。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蕭敏華(2005)。繪本教學四部曲。南縣國教第七期,P30-35。
    蕭瑞琪(2004)。從語言習得探討客語教學及文化傳承之個案研究。
    鍾敏華(2002)。兒童繪本與兒童語文創造力之教學行動研究。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
    鐘樹緣、陳貞蓉(2004)。資訊融入英語閱讀教學-網路電子繪本教學資源  
     與策略。資訊教育.環境教育,第45卷,第四期。教師之友
    譚光鼎(1994)。台灣山胞青少年文化認同、成就概念與學習行為關係之研
     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SC82-0301-H-260-001-T。

    二、西文部份
    Banks,J.A.(1994).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duca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
    Hutnik, Nimmi (1991). Ethnic Minority Identit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Kagan,J.(1958).The concept of identific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65(5),P296-305.
    Korgh, S. L., & Lamme, L. L.(1983). Learning to share:How literature can help. hildren Education, January/ Febreary,188-192.
    Merchant, G. & Thomas, H. (1999). Picture Books for the Literacy Hours.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Philip Barker(1992). Electronic Books and Libraries of the Future. TheElectronic Library,10,139-141.
    Salomom(1979)。媒體、認知及學習之互動。
    Snow, C. E., Burns, M.S.,& Griffin, P.(1998).Preventing reading difficulties in young childre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c Press.

    三、繪本書參考:
    太田大八著、鄭明進譯(2005)。雨傘。小魯文化出版社。
    林紀慧、陳鑾鳳、何明星、薛慶友(2005)。阿公的陂塘。行政院國家科委員會指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發行。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