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群英
論文名稱: 當代東方的自我展示-以古裝╱動作電影為例
指導教授: 李丁讚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東╱西二元對立古裝╱動作電影東方主義張藝謀陳凱歌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電影自改革開放後的市場化走向,將它從後殖民理論對第三世界與西方所勾勒的「主╱奴」關係裡超越出來,走向新的「主╱主」架構。中國電影從90年代的「被動」被看,走到今天的「主動」被看。然而,即使如此,這樣一個新的關係並未將中國導演和中國本土觀眾真正從「東╱西」對立的架構中解放出來。因為,不論是主動或被動的被看,他們仍然以西方作為自我評價的主要參照對象,而不論是所謂「拍給外國人看」或「沖奧」,這些說法其實都是源自相同的「東╱西」二元對立邏輯。究竟華語電影有沒有可能跳脫出「東╱西」對立的關係,進而開展出一個對自身具有建設性的理解?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但這種契機的出現,並非出於電影創作者預先對「跳脫『東╱西』對立」的問題具有理論關懷而努力想要解決它,而是出於電影生產所必須遵循的經濟邏輯下的一個非意圖結果。在經濟邏輯的驅使下,擁有不同資源條件的導演將在電影的生產過程和最終的電影文本上,呈現出不同的取向和性質。筆者以《墨攻》為例,說明資源較為匱乏的創作者,如何非意圖地開展一個不再以「東╱西」二元對抗為格局的新視野,而是轉身探討真正與自身文化相關的議題,並且以其他較具文化親近性的亞洲諸國相互看見、理解,不再以西方作為唯一的參照對象。由此,華語電影可以不必然要以西方為念茲在茲的展示對象,而是可以自省地真正達到「自我展示」的結果。


    第一章、緒論 3 第一節 問題意識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 7 一、「東方人的東方主義」 8 二、對「東方人的東方主義」的反駁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5 第五節 分析架構與章節安排 16 第二章、中國電影的發展與張藝謀、陳凱歌電影 18 第一節 中國電影的發展 18 一、改開放前 20 二、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20 三、80年代末∼90年代 23 四、2000年以後 25 第二節 陳凱歌與張藝謀電影 25 一、陳凱歌電影 26 二、張藝謀電影 36 第三節 結論 48 第三章、電影的累積性與中國電影 51 第一節 電影的再生產 52 一、好萊塢片廠制度與類型電影 52 二、類型電影的作者、大眾和累積性 54 三、新好萊塢時代的類型綜合 56 第二節 中國電影工業與類型電影 57 一、二十世紀中國電影工業與類型電影 58 二、開放環境中的古裝類型電影 62 第三節 結論 65 第四章、超越東╱西對立的契機 68 第一節 二十一世紀初的古裝╱動作電影 68 一、《滿城盡帶黃金甲》 69 二、《夜宴》 70 三、《霍元甲》 72 四、《墨攻》 73 五、結論 75 第二節 「東╱西」二元對立的超越 77 一、製作結構 77 二、華語電影參照對象的轉移 82 第三節 結論 89

    壹、 中文部分

    一、 中文著作、譯著

    Benjamin, Walter,許綺玲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9
    Giannetti, Louis D,焦雄屏譯,《認識電影》,台北:遠流,2005
    Roy, Armes,廖金鳳、陳儒修譯,《第三世界電影與西方》,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7
    Said, Edward,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2000
    Schatz,李亞梅譯,《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片與片廠制度》,台北:遠流,1999
    丁亞平,《電影的蹤跡:中國電影文化史評》,北京:中央編譯,2005
    丁亞平主編,《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北京:文化藝術,2002
    小 羅,〈懷著深摯的赤子之愛—陳凱歌談〈黃土地〉的導演體會〉,《話說〈黃土地〉》,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
    尹 鴻,〈國際化語境中的中國大陸電影〉,《三地傳奇:華語點影二十年》,台北:電影資料館,1999
    王一川,〈誰導演了張藝謀神話〉,《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1996
    朱耀偉,《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批評論述策略》,台北:駱駝,1994
    朱耀偉,《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台北:駱駝,2003
    吳小麗、徐甡民,《九○年代中國電影論》,北京:文化藝術,2005
    吳 瓊,《中國電影類型的研究》,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李天鐸,《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1996
    李多鈺,《中國電影百年》,北京:中國廣播電視,2006
    李尚仁譯,《邁向第三電影:第三電影宣言集》,台北:南方,1987
    李達義,《好萊塢電影夢工場》,台北:揚智,2000
    李爾葳,《張藝謀的電影世界》,台北:情報文化,2001
    沈 芸,《中國電影產業史》,北京:中國電影,2005
    佳明主編,〈張藝謀訪談錄〉,《笑論〈英雄〉》,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
    周 蕾,《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2001
    孫 歌,《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台北:巨流,2001
    桑梓蘭,〈程蝶衣-一個異端詮釋的起點〉,《霸王別姬:同志閱讀與跨文化對話》,嘉義:南華大學,2004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
    張會軍,《銀幕追求—與中國當代電影導演對話》,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
    張靜蓓,《十年一覺電影夢》,台北:時報文化,2002
    張靜蓓,《夢想的定格:十位躍上世界影壇的華人導演》,台北:新自然主義,2004
    張頤武,〈九○年代大陸電影的空間想像〉,《三地傳奇:華語點影二十年》,台北:電影資料館,1999
    張頤武,〈全球化與大陸電影的二元性發展〉,《三地傳奇:華語點影二十年》,台北:電影資料館,1999
    張頤武,〈全球化與中國電影的轉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
    張頤武,〈全球性後殖民語境中的張藝謀〉,《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
    張頤武,〈後新時期中國電影:分裂的挑戰〉,《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1996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台社,2006
    陳雅貞編,《霸王別姬:同志閱讀與跨文化對話》,嘉義:南華大學,2004
    陳儒修,〈秋菊打官司的中國圖像:東方主義與「中國」的符號意義〉,《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1996
    陳儒修,〈電影研究中的後殖民論述〉,《電影帝國:另一種注視》,台北:萬象,1994
    陳墨,《張藝謀的電影世界:青春的呼喊》,台北:風雲時代,2006
    陳墨,《陳凱歌的電影世界:少年的詩篇》台北:風雲時代,2006
    陳曉明,〈後東方視點:穿越後殖民化的歷史表象〉,《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
    陳曉雲、陳育新,《作為文化的影像:中國當代電影文化闡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99
    陸紹陽,《中國當代電影史:1997年以來》,北京:北京大學,2004
    焦雄屏,《風雲際會》,台北:遠流,1998
    葉月瑜,《三地傳奇:華語電影二十年》,台北:電影資料館,1999
    廖炳惠,〈霸王別姬:戲劇與電影藝術的結合〉,《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1996
    鄭君里,〈現代中國電影史略〉,載《近代中國藝術發展史》,良友,1936
    鄭樹森,《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台北:洪範,2005
    鄭樹森,《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1996
    龍 錦,《戰前中國電影企業概況與經營模式》,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2
    戴錦華,《斜塔瞭望:中國電影文化 1978-1998》,台北:遠流,1999
    藍愛國,《後好萊塢時代的中國電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4
    羅雪瑩,〈銀幕上的尋夢人—陳凱歌訪談錄〉,《向你敞開心扉—影壇名人訪談錄》,北京:知識,1993
    顧 崢,《新時期中國電影論》,北京:中國電影,2004
    酈蘇元、胡菊彬,《中國無聲電影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
    謝彩妙,《尋找青冥劍:從「臥虎藏龍」談華語電影國際化》,台北:亞太,2004

    二、中文期刊

    Browne, Nick,〈社會與主體性:中國大陸電影的政經分析〉。《當代》,1992,Vol.72:32-51
    Nichols, B.,〈發現形式與演繹意義—新電影與電影節巡迴〉,《電影季刊》,1994,Vol47,no3,18-20
    王介安,〈蝴蝶君-東西文化的衝突與掙扎〉,《影響》,1994,Vol.45:181
    岩淵功一,〈日本文化在台灣:全球本土化與現代性的「芳香」〉,《當代》,1998,Vol.152:14-39
    李丁讚,〈「邊緣帝國」:香港、好萊塢和(殖民)日本三地電影對台灣擴張之比較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Vol,21,1996:141-169
    李丁讚,〈邊緣,蛻讓與解放:再談「被殖民經驗」,兼達魏杓先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Vol.26,1997:209-223
    邱誌勇,〈台灣電影與第三世界電影論述〉,《當代》,2003,Vol.189:44-55
    邱誌勇、許夢芸,〈奇觀的中國,中國的奇觀:解構「臥虎藏龍」的後殖民情結〉,《當代》,2003,Vol.189:68-83
    周劍雲,《中國影片之前途》,載《電影月報》,1928,Vol
    張玉佩,〈以東方主義理論分疏「喜服會」〉,《當代》,1995,Vol.110:80-95
    張藝謀,《唱一支生命的贊歌》,《當代電影》,1988年,Vol2
    陳儒修,〈「大紅燈籠高高掛」與通俗理論:一個對話的思考〉,《當代》,1992,Vol.72:52-61
    湯姆森,《五篇法斯賓達訪問記》轉引自《法斯賓達作品回顧展》,中國電影資料館編,1992
    蔡如音,〈全球化╱後殖民亞洲的跨國明星論:媒介文化生產關係中的金城武〉,《中外文學》,第34卷,Vol.1,2005:67-88
    鄭培凱,〈是霸王別姬還是姬別霸王:影片「霸王別姬」的主題意識〉。《當代》,1993,Vol.96:74-79
    鄭培凱,〈「霸王別姬」的歷史文化隨想〉。《當代》,1994,Vol.95:70-87
    魏杓,〈斷裂的邊緣,不變的帝國:對「邊緣帝國」的回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Vol.24,1996:171-184
    羅貴祥,〈沒有亞洲這種東西:港日「亞洲」電影的種族特殊性〉,《中外文學》,第34卷,Vol.1,2005:89-106

    貳、 英文部分

    一、英文著作

    Berger, John.“Ways of Seeing”, New York: Penguin Press, 1977.
    Berry, Chris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inema”, London: BFI Pub, 1991.
    Berry, Chris ed. .“Chinese Films in Focus: 25 New Takes”,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3.
    Browne, Nick ed. “New Chinese Cinemas: Forms, Identities, Politic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4.
    Chang, Hsu-Tung & Zhang, Xudong “Chinese Modernism in the Era of Reforms: Cultural Fever, Avant-Garde Fiction, and the New Chinese Cinema”, Durham, NC :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Clark, Paul “Chinese Cinema: Culture and Politics since 19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7.
    Clark, Paul “Reinventing China: a Generation and its Films ”,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5
    Cui, Shuqin “Women through the Lens: Gender and Nation in a Country of Chinese Cinem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Dai Jinhua, Jing Wang & Tani E. Barlow ed.“Cinema and Desire”, London ;Verso, New York, 2002
    Dissanayake, Wimal “Melodrama and Asian Cinema”,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Dissanayake, Wimal “Colon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Asian Cinem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Elsaesser, T. “New German Cinema: A Histor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89.
    Lau, Jenny Kwok Wah “Multiple Modernities: Cinemas and Popular Media in Transcultural East Asia ”, Philadelphia, PA :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Lu, Sheldon H. “China, transnational visuality, global postmodernity ”,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Lu, Sheldon H. and Yeh, Emilie Yueh-yu “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 ”,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Lu, Sheldon H. ed. “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s: Identity, Nationhood, Gender ”,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Silbergeld, Jerome “China into Film: Frames of Referen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 London :Reaktion Books, 1993
    Tu, Wei-ming ed. “The Living Tree: the Changing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 Toda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Wilson, Rob and Dissanayake, Wimal, ed. “Global / Local: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Transnational Imaginary ”,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
    Yeh, Wen-hsin “Cross-Cultural Readings of Chineseness: Narratives, Image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1990s ”, Berkeley : Inst. of East Asian Studies, U. of Cal, 2000.
    Zhang, Yingin “Chinese National Cinema”, NY: Rouledge, 2004.

    二、英文期刊

    Callahan, W. A. “Gender, Ideology, Nation: Ju Dou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China”, East-West Film Journal7, 1993, no. 1: 52-80.
    Chan, Kenneth “The Global Return of the Wu Xia Pian (Chinese Sword-Fighting Movie): Ang Lee's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Cinema Journal 43, 2004, no. 4 : 3-17.
    Chen, Xiaoming “The Mysterious Other: Postpolitics in Chinese Film”, Boundary 2, 1997, 24. 3: 123-41.
    Chow, Rey “We Endure, Therefore We Are: Survival, Governance, and Zhang Yimou's To Live”, The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95, 1996, no. 4: 1039-64.
    Corliss, Richard “The Fire in Her Eyes” (review of The Story of Qiu Ju), New York Times, 1993, April 26: 69.
    Dai, Qing “Raised Eyebrows for Raise the Red Lantern”, Public Culture 5, 1993, 333-337.
    Hitchcock, Peter “The Aesthetics of Alienation, or China's 'Fifth Generation”, Cultural Studies 16, 1992 no. 1: 116-141.
    Klein, Christina “C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A Diasporic Reading”, Cinema Journal 43, 2004, no. 4: 18-42.
    Lau, Jenny Kwok Wah “Judou-A Hermeneutical Reading of Cross-cultural Cinema”, Film Quarterly 45, 1991, no. 2: 2-10.
    Lau, Jenny Kwok Wah “Farewell My Concubine: History, Melodrama, and Ideology in Comtemporary Pan-Chinese Cinema”, Film Quarterly 49, 1995, no. 1: 17-27.
    Schamus, James “Aesthetic Identities: A Response to Kenneth Chan and Christina Klein”, Cinema Journal 43, 2004, no. 4: 43-52.
    Tu, Wei ming (1991). “Cultural China: the Periphery as the Center”, Daedalus Vol. 120, no. 2.
    Xu, Ben “Farewell My Concubine and Its Nativist Critics”, Quarterly Review of Film & Video 16, 1997, no. 2, 155-170.
    Yang, Mayfair Mei-hui “Of Gender, State Censorship, and Overseas Capital: An Interview with Director Zhang Yimou”, Public Culture 5, 1993, no2: 300-302.
    Yau, Esther C. M. “Yellow Earth: Western Analysis and a Non-western Text”, Film Quarterly 41, 1987-88, no. 2 : 22-33.
    Yau, Esther C. M. “International Fantasy and the ‘New Chinese Cinema’”, Quarterly Review of Film and Vedio 14, 1993, no. 3: 95-108.
    Ye, Tan “From the Fifth to the Sixth Generation: An Interview with Zhang Yimou.” Film Quarterly 53, 1999-2000, no. 2: 2-13.
    Zha, Jane Ying “Excerpts from ‘Lore Segal, Red Lantern, and Exoticism’”, Public Culture 5:1993, 329-332.
    Zhang, Benzi “Figures of Violence and Tropes of Homophobia: Reading Farewell My Concubine between East and West”,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Vol.33, 1999, no. 2, 101-9.
    Zhang, Yingjin “Ideology of the Body in Red Sorghum: National Allegory, National Roots, and Third Cinema”, East-West Film Journal 4, 1990, no.2: 4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