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昭蓉 |
---|---|
論文名稱: |
澎湖縣湖西鄉閩南語語音變異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呂菁菁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2 |
中文關鍵詞: | 詞彙擴散 、詞彙擴散 、知覺 |
外文關鍵詞: | speech mutation, lexis diffusion, consciousnes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澎湖縣湖西鄉的語音特色有:
一、把「烏」讀成「腰」。
二、老泉音/ə/韻。
三、陰上變調變成陽平調。
這三個特色也因生活型態的改變、交通的便利、大眾傳播媒體的無遠弗屆,逐漸的產生變異,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探討這三個語音變異的情形。
影響語音變異的因素很多,本研究係從不同年齡層、性別兩個變項來做調查,發現到:
一、在/io/韻方面:
(一)唸/io/的隨著年齡層的下降,而逐漸減少,尤其是15-19歲的少年層唸/io/韻的已經很少了。
(二)在不同性別方面,男女在唸/io/韻的比例是沒有明顯的差異。
二、在/ə/韻方面:
(一)/ə/韻已變異成往/e/、/ue/方面發展,但以唸/e/為多。
(二)在20-39歲的青年層和15-9歲的少年層,幾乎已經找不到唸/ə/的。
(二)女性變異的速度比男性快,尤其是15-19歲的少年層女性。
三、在陰上變陽平調方面:
(一)多數仍以唸「陽平調」為主,但已有往「陰平調」方向發展的趨勢,尤其是15-19歲的女性。
這三個語音變異的情形,正是詞彙擴散的現象。/io/韻、/ə/韻擴散時間發的
很早,目前大都已進入V4的階段,「陽上變調」的部份,目前是大都處於V1的
階段。
除了不同年齡層、性別是影響語音變異的重要因素外,在其他的社會方面發
到:
(一)澎湖人對語言有很大的包容力,但也有矮化自己語音的傾向。
(二)15-19歲少年層,閩南語語言能力的降低,國語教育的影響,是最主要的因素。
(三)影響語音變異,除了語音結構內部的問題,及外部的社會因素外,說話者本身對語音「知覺」的反映,在/io/韻,這種「知覺」的反映,表現的很明顯。
語言有實用的價值,也是情感的傾注。我們希望當語言的實用價值和情感發生衝突時,大家應對自己的語言保有相當的認同度,因為語言之美,在保有地方特色。
Abstract
Speech sound of Hu-Si village in PongHu has such characteristics:
1. Pronounce O as IO.
2. /ə/ vowel in Old Chuan accent.
3. Yin-shang tone turn to Yang-ping in tone sandhi.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changed gradually by the conversion of life style, the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influential mass media.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mutational situation of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There’re man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peech mutation. This research did surve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ge and sex, and we found are followed:
1. In the vowel /IO/:
A. The /IO/ decreased gradually as the decreasing of age group. Teenagers of fifteen to nineteen rarely pronounce /io/ particularly.
B. The /io/ in different sex doesn’t have prominent difference.
2. In the vowel /ə/.
A. /ə/had changed to /e/ or /ue/, however /e/ is pronounced more.
B. We can hardly find /ə/ pronounced in youths of twenty to thirty-nine and teenagers of fifteen to nineteen.
Female changed faster than male, especially teenager female of fifteen to nineteen.
3. In tone sandhi Yin-shang tone turn to Yang-ping.
A. It was pronounced Yang-ping tone mainly, however there was a tendency to Yin-ping tone, especially female of fifteen to nineteen.
The three situation of speech mutation is the phenomena of lexis diffusion. /io/and /ə/ vowels diffused early, most of them had come to the step of V4. The tone sandhi of Yang-Shang most were in V1 step.
Beside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different age group and sex, other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peech mutation are:
1. People of Peng-Hu are tolerate to languages, however had tendency to depreciate speech sound of their own.
2. The decreasing of ability South-Min dialect in teenagers fifteen to nineteen is mainly because of Mandarin eduation.
3. Beside the inner structure and outer social factors of speech,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rn is the reflection of speakers toward the speech consciousness, such consciousness reflection was most obvious in /io/ vowel.
Language has practical values but also is the infusion of feelings. When there’re conflicts between its practical value and feelings, we hope people should keep comparable identification to dialects of our own. Language beauty is in its local characteristics.
參考書目
丁邦新(1980)。<澎湖語彙>。書目季刊14:2。
王士元(2000)。《語言的探索》。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初版。
王士元(2002)。《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舘 初版。
王芸亭、黃婷鈺(1998)。<閩南語鹿港方言母音轉變之社會調查>。
石鋒、沉鐘傳(2004)。《樂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華誕慶祝文集》。河北:南開大學出版社。
余光弘(1996)。<澎湖移民與清代班兵>,《硓古石季刊第三期》。澎湖縣文化中心:蔡丁進主編。
何大安(1988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初版。
何大安 (2001)。《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 :大安出版社 二版五刷。
李紹章(1960 )。《澎湖縣志上冊》。澎湖:澎湖縣政府 初版。
李如龍(2003 )。《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舘。
竺家寧 (1987)。《古音之旅》。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林珠彩 (1995)。<台灣閩南語三代間語音詞彙的初步調查—以高雄市小港區林家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麗(1998)。<社會語言學資源利用專題>。清大人社院圖書分舘。
林郁靜(2002 )。<麥寮方言的調查與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門縣立社會教育舘﹝1992﹞。《金門縣志》。金門:金門縣政府 初版。
洪惟仁(1983)。<台灣閩南語方言調查的一些發現>。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洪惟仁 (1999)。《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 (2001)。<跨世紀桃園語言社會學調查報告>。台灣社會學學會暨學術研討會。
洪惟仁 (2002)。<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家禎譯(1997)。《語言的變化進步還是變化》。北京:語文出版社 初版
桂詩春、寧春岩(2002)。《語言學方法論》。北京 :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四版。
許極燉(2000)。《台灣話通論》。台北:南天書局。
郭 熙(2004)。《中國社會語言學》。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郭卜樂(2002)。《今日心理》 http://www.cptoday.net。
陳淑娟(2002)。<桃園大牛欄閩客接觸之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麗雪(1999)。<《彙音妙悟》「高」韻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 修(2000 )。《台灣話大辭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松岑(2001)。《語言變異研究》。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陳瑤玲(2004)。<台中縣沙鹿閩南方言的語言系統—兼論沙鹿陰上變調的演變>。靜宜人文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
陳源亨(.2004)。<澎湖居民之閩南語的語言使用型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游汝杰、鄒嘉彥(2004)。《社會語言學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張振興(1993)。《臺灣閩南方言記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屏生 (1996)。<澎湖境內閩南話次方言的語音和詞彙>。未出版。
張屏生(1996)。《同安方言及其部分相關方言的語音調查和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屏生(1996)。<同安方言及其相關方言點的”仔尾詞”音變>。未出版。
張屏生(1998)。<澎湖縣白沙鄉閩南話各次方言的音韻現象>。未出版。
張屏生(2003)。<母語教學面面觀>。《研習資訊》,20卷,第一期。
黃玉梅(2001 )。<台灣閩南語語音層次競爭演變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範宣 (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社。
楊秀芳(1996)。<閩南語的文白異讀研討大綱>。《台灣閩南語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灣語文學會,董忠司主編。
歐陽駿鵬(2003)。<詞彙擴散理論述略>,《學海》第六期。
董忠司 (2000)。《台灣閩南語辭典》。 國立編譯舘主編 五南圖書出版社。
董忠司 (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台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葉蜚聲、徐通鏘(2001)。《語言學綱要》。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一版五刷。
蔡平立(1979)。《澎湖通史》。台北:眾文。
「澎湖」編輯委員會 (1981)。《澎湖—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暨澎湖設治七百年》。高雄:德昌。
戴慶夏(2004)。《社會語言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舘。
顧百里(1976)。<澎湖群島方言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