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慧珊 |
---|---|
論文名稱: |
科學故事角活動對五年級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興趣的影響 |
指導教授: | 巫俊明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學習角 、科學故事角活動 、學習興趣 、自然與生活科技 |
外文關鍵詞: | learning corner, science story corner activity, learning inte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科學故事角活動對五年級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興趣的影響,並了解學童對於科學故事角活動的感受及偏好。採準實驗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研究者任教之五年級學童為實驗組(N=33),進行科學故事角活動,另從同校五年級班級中隨機選取一班做為對照組(N=32)。研究工具包括「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興趣量表」、「科學故事角活動感受問卷」、晤談與教室觀察等。主要結論如下:1.科學故事角活動讓學童有機會接觸各個學門相關的故事及知識,並在輕鬆及有趣的氣氛下學習,因而能顯著提升五年級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興趣。2.在接受科學故事角活動後,高、低學習成就學童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興趣皆有提昇,且科學故事角活動對於提升五年級不同學習成就學童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興趣之成效,也沒有顯著差異。3.大多數的學童表示喜歡科學故事角的活動,不過學童喜歡的科學故事圖畫書以及科學故事角活動之類型均十分廣泛,突顯科學故事角活動在滿足學童個別差異上的價值性。4.如何維持科學故事角活動的新鮮度及吸引力,是教師最大的挑戰,此外,在設計科學故事角活動時需考量教師的時間與精力,以避免造成教師太大的負擔。5.不同背景學童對於科學故事角活動的感受多持正面的態度,且大部份的感受及偏好均不會因背景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最後根據研究的結論,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作為爾後相關研究及教師教學之參考。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cience story corner activities on fifth-grad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in the are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explore their perceptions and preferences for science story corner activities. A quasi-experimental non-equivalent pre-post design was adopt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33) consisted of fifth-grade students in the class instructed by the author. This group of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cience story corner activities. The control group (N=32) wa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other fifth-grade classes in the same school. The instruments used included “Scale of Learning Interests in the Are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uestionnaire on Perceptions of Science Story Corner Activities”, interview,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The main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The fifth-grade students showe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learning interests in the are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ter the five-week-long science story corner activities; (2) In the science story corner environment, science stories and activities helped enhan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because the students were exposed to stories and knowledge in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allowed to learn in a relaxing and interesting atmosphere; (3)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learning interests in the are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observed among students with high and low learning achievements after the science story corner activ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4)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reported that they liked the activities, however, their preferences for a science picture book or a science story corner activity varied depending on its content and style. This finding highlights the value of science story corner activities for satisfy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 Maintaining the freshness and attractiveness of science story corner activities is the greatest challenge faced by teachers. Teachers should consider their time and vigor while managing to provide students a wide diversity of story choices. (6) Despite coming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most students he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story corner activities. Their perceptions and preferences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d by background. Finally, the implications will be discussed.
一、中文部份
王世杰(2003)。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態度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王佳音(2007)。科學家故事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學習興趣與科學家印象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郁昭(2003)。科學故事融入自然科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王珮玲(2011)。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王莉玲(1988)。也談角落教學的實施。國教園地,26,7-10。
王朝杰(2009)。班級學習角操弄科學遊戲學童之操弄喜好、問題解決特徵及自然科學業成就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朱韻芬(2004)。幼兒教師於科學角實施物理性知識活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3)。物理教育學門-資源整合規劃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2-011-S-003-087)。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3)。學門資源整合規劃資料-化學教育。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3)。學門資源整合規劃資料-生物教育。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3)。環境教育學門-資源整合規劃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2-011-S-003-083)。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何耀坤(1982)。幼兒對自然的興趣及探索心理。台灣教育輔導月刊,31(7),10-12。
吳木昆(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35-54。
吳仲謀(2003)。科學本質教學模組對學童自然科學習影響之研究─以氣象故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吳盈妮(2005)。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概念學習及科學的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吳喜之、謝邦昌(譯)(2002)。現代貝氏統計學及其應用(原作者:Samuel Kotz)。臺北市,台灣知識庫。
吳堯文(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小組科學學習行為、對科學的態度與學習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呂依蓁(2009)。角落情境下幼兒繪畫表徵能力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呂治平(2004)。科學史的學習對國中學生歷史的科學本質觀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沉慧均、郭奕玲(1994)。物理通史。新竹:凡異。
李永烈等譯(2011)。教育研究法-分析與應用(原作者:Lorrie R. Geoffrey E. Mills, W. Airasian)。台北:禾楓。
李芸蕙(1994)。開放式幼兒教育執行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其龍(譯)(1991)。教育學講授綱要(原作者:Heerlart, Johann Fuiedrich)。台北:五南。
李哲迪(2009)。臺灣國中學生在TIMSS及PISA的科學學習成果表現及其啟示。研習資訊,26(6),73-88。
李謙秉(2006)。以互動式科學故事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對科學本質能力指標內涵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周淑惠、陳志如(1998)。幼兒園室內環境簡介-學習區。國教世紀,179,15-20。
林志成、劉藍玉(譯)(2000)。兩種文化(原作者:C. P. Sonw)。臺北:貓頭鷹。
林佳儒(2008)。幼兒進行科學學習歷程之探究--以彈珠軌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明良、夏日新(2001)。東台灣自然與人文戶外合科學課程與教材之發展(教育部90學年度中小學科學教育計畫專案成果報告)。台北:教育部。
林格朱(2004)。融入科學史教學對國一學生生物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細胞與個體」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惠真(1999)。海闊天空開放教育(理念篇:開放教育與課程改革)。臺北:聯經。
林毓雪(2008)。角落只是玩的地方?-角落情境下幼兒探索學習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煥祥、劉聖忠、林素微、李暉(2008)。臺灣參加PISA 2006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 NSC95-2522-S-026-002),113-114,未出版。
林靖淑(2008)。利用科學閱讀提升六年級學童科學認識觀與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曉雯(1997)。國小自然科教師的學科專門知識及其與科學教育實務的關係(1)(國科學研究成果報告,NSC86-2511-S153-003),台北:國科會。
邱志鵬、魏淑君(1996)。角落教學之類型及運作。成長幼教季刊,7(3),24-28。
邱明富(2003)。科學史融入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洪振方(1997)。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8(4),233-246。
洪振方(1998a)。科學史、哲在科學教學之研究(III)---科學史融入教學專業知能培育模式之建立(I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計畫編號SC88-2511-S017-007。
洪振方(1998b)。科學教學的另類選擇:融入科學史的教學。屏師科學教育,7,2-10。
洪振方(1999)。從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探討反思學生社群科學知識的重建與問題。物理教育,3:1(4),58-84。
洪毓瑛(譯)(2000)。幼教綠皮書-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專業幼教(原作者:Sue Bredekamp和Carol Copple)。新竹市:和英。
胡秉正(198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徐世瑜(2004)。自導學習取向之學習角落規畫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34,21-39。
高玉祥(1994)。興趣與成才:高尚興趣是成才的萌芽。臺北縣:新雨。
高慧蓮(2002)。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與學習材料之研究與發展-提昇中小學對科學本質的認識(1)。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RC90-2511-S-153-009-X3)
翁秀玉(2007)。國小自然科教師傳達科學本質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彰化市。
徐錦美(1995)。實施科學故事課對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臺北:格林。
張俊民(2010)。不同的科學史情境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雅淳(2001)。臺北市公立幼稚園學習區規劃及其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莊嘉坤(1997)。學童對自然科的態度與科學學習。國教天地,121,26-34。
張瓊文(2013)。電腦融入國語科教學提升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2013年取自http://www.takes.tn.edu.tw/91e/active/dk82.htm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育部。
許良榮(1999a)。科學史與科學教學:一些省思與建議。物理教育,3(1),93-101。
許良榮(1999b)。科學史輔助教材--「地球的形狀與運動」之發展研究。輯於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許良榮、李田英(1995)。科學史在科學教學的角色與功能。科學教育(師大),179,15-27。
許芳菁(2004)。多元智能取向之學習角落規劃與實踐研究-以國小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德發(2000)。專科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生物學科自我效能與其營養健康信念表徵、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連啟瑞、盧玉玲(1995)。都會區小學高年級學童自然科學興趣主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載於教育部主辦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
章順慧(2001)。性別角色與國中學生生活科技學習興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郭諭陵(1991)。如何提高學習興趣。師友月刊,286,12-16。
陳文心(1992)。布魯納的「學習興趣」教育觀點述評。現代教育,7(28),157-162。
陳月足(2008)。運用全語言理論提升低年級學童國語學習興趣及閱讀理解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陳正乾(1996)。談角落教學。成長幼教季刊,7(1),3-6。
陳和玉(1999)。科學史融入高中物理之教學方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其龍(1991)。教育學講授綱要(原作者:Heerlart, Johann Fuiedric)。臺北市:五南。
陳勇志(1997)。融合科學史於國中理化科教學之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淑媛(1997)。融入科學史於高中基礎理化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淑琦(2006)。班級角落中幼兒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新豐(2005)。從TIMSS談影響學生科學學習的因素。研習資訊,22(2),36-47。
陳萬福(2005)。科學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傅大為(1994)從科學哲學觀點對[科學史與科學教育]關係的一點看法。發表於張昭鼎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
傅淑卿(2008)。探討國三學生對自然科學學科內容與學習過程之興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傅麗玉(1996)。科學史與台灣中等科學教育之整合—問題與建議。化學教學面面觀,師大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65-193。
傅麗玉(2001)。兒童科技史: 台灣兒童讀物中科技史材料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9(4),417-434。
黃世鈺(1999)。幼兒的學習方法角落教學法與講述教學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黃幸美(1995)。數理與科學教育的性別差異之探討。婦女與兩性學刊,6,95-135。
黃政傑(1996)。國語科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惠娥(2005)。科學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科學本質、科學態度及科學興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黃瑞琴(1990)。從建構的觀點檢視幾個幼教教學現象。國民教育,32(3/4),頁2-5。
黃瑞琴(1998)。怎樣看「角落教學」。幼教資訊,86,2-6。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葛慈陽(2006)。學童實作影片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楊秀惠、陳嘉彌(2007)。積木角遊戲活動引爆創造力之啟思。幼兒保育學刊,5,87-112。
楊惠如(2009)。融入科學史與實驗教學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空氣的成分與性質」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裕灝(2001)。高中學生對生態課程興趣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龍立(1995)。男女學生科學興趣差異與道德發展之關聯。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頁39-54。
楊鴻昌(2013)。學習興趣。2013年取自中國百科網中國百科網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baike/1000/2008/200805111441653.html
董秋紅(2005)。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本質觀、科學態度與科學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路君約(1981)。兒童及青少年興趣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4,頁15-29。
靳知勤(2007)。科學教育應如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台灣學術精英的看法。科學教育學刊,15(6),627-646。
葛慈陽(2006)。學童實作影片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趙金祁(1994)。科學與人文平衡研究規劃協調計畫。國科會專題研究(NSC 83-0111-S003-017)。
廖枝春(2013)。談興趣。2013年取自 http://www.skhsbs.edu.hk/chi/ref/Artical/284.htm
廖花秀(2005)。以歷史對話幫助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溫度與熱的概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啟正(2005)。融入動手做實驗的教學對國二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碧如(2008)。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興趣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練雅婷(2006)。幼兒在木工角的探索學習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孟均(2007)。繪本導入教學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學習成效及概念發展之研究─以「物質與熱」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春美(1994)。幼稚園學習區的本質與實施原則:兼談輔導幼稚園改進教學型態經驗。國民教育,34(5、6),2-5。
鄭子善(2000)。科學故事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燃燒現象發展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鄭宜真(2003)。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男女有別??。國教輔導,43(2),32-34。
鄭明進(2002)。傑出科學圖畫插畫家。臺北:雄獅。
鄭瑞樺(2006)。利用互動式科學小故事促進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意象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盧美貴(1997)。開放式幼兒活動設計:夏山學校對我國幼教的啟示。臺北:心理。
蕭志樺(2010)。從科學史融入教學探討兒童科學學習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重力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賴保禎(1997)。興趣測驗在學校輔導之運用。學生輔導,52,101-103。
賴羿蓉(1996)。從相異哲學觀建構之科學史剖析教師科學探究模式與教材抉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鐘培齊(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風格, 知覺學習環境, 對科學的態度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龍麟如(1997)。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與相關變項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戴文青(1999)。學習環境的規劃與應用。臺北:心理。
薛方杰(2003)。國民小學班群教室多元彈性規劃與評估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薛韶葳(2009)。國中生學習興趣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薛曉華(譯)(2003)。幼兒教育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原作者:Rheta DeVries等)。臺北市:學富。
簡怡嵐(2004)。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童對科學的態度差異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簡楚瑛(1988)。學前教育環境之研究與應用。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初等教育學報,1,193-202。
簡楚瑛(2003)。幼教課程模式。臺北市:心理。
顏玉萍(2004)。科學史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看星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蘇昕岳(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興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蘇建文(1974)。台灣地區國中學生學科興趣之調查研究。中山學術文化集刋,13,175-206。
蘇愛秋(2008)。學習角與大學習區(載於簡楚瑛主編之幼教課程模式)。臺北:心理。
二、英文部份
Anderson, B. T. , Pruitt, H., & Courtney, R. (1989). Science Interests of Urban Seventh Graders. A paper presented for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s of the Easter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Georgia , Feb. 23,1989.
Carey, S. (1985). Are children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kinds of thinkers and learners than adults. Thinking and learning skills, 2, 485-517.
Conant, J. B.(1951). Science and CommonSense.Yale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Dewey, J. (1913). Interest and effort in education.Boston : Houghton MifflinCompany.
Dodge, D. T. & Colker, L. J. (1998). The creative curriculum for early childhood. Washington, DC : Teaching Strategies, Inc.
Garey, C. (1982). A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A Continuing Development Involving Many Changes. The Best of BES--Basic Educational Skills Project.
Garner, R. (1992). Learning from school text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7(1), 53-63.
Greenfield, T. A. (1998). Gender‐and grade‐level differences in science interest and participation. Science Education, 81(3), 259-276.
Hidi, S. (2001). Interest, reading, and learn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3), 191-209.
Hidi, S., Renninger, K. A., & Krapp, A. (2004). Interest, a motivational variable that combines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Motivation, emotion, and cognitio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s on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 and development, 89-115.
Hoffmann, L. (2002). Promoting girls' interest and achievement in physics classes for beginner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2(4), 447-465.
Jenkins, E. (1989). Why the history of science?In M. Shortland & Warwick(eds.),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p.19-29).Basil Blackwell: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Klopfer, L. E., & Watson, F. G. (1957).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high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The Science Teacher, 24(6), 264-293.
Krapp, A. (2005). Basic nee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est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5(5), 381-395.
Lin, H. S., & Chen, C.C. (2002). Promoting preservice chemistry teachers’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rough histor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9(9), 773-792.
Lochhead, J., & Dufresne. R. (1989). Helping students understand difficult science concepts hrough the use of dialogues with history. In D. E. Herget (Ed.),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science teaching.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pp. 221-229). Tallahassee: FloridaStateUniversity
Malcolm, S. (1983). An Assessment of Programs that Facilitate Increased Access and Achievement of Females and Minorities in K-12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A study conducted for the NSB Commission on Pre-College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hington , DC: Office of Opportunities in Science ,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Matthews, M. R. (1989). A role for history and philosophy in science teaching. Interchange, 20(2), 3-15.
Matthews, M. R. (1994). Science teaching: The rol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New York: Routledge.
Matthews, M.R. (1999). Historical Aspects in Physics Teaching:Using Galileo’s Work in a New Swiss Project. Science & Education Volume 8 NO.2
McDonald, D. (1989). Teaching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 Implications of spontaneous concepts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ERIC: ED314251.
Oldroyd, D. R. (1977).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in New South Wales Secondary Schools.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23(2), 9-22.
Pattillo, J., & Vaughan, E. (1992). Learning Centers for Child-Centered Classrooms.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Regeluth, C. M. (1999).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enninger, K., & Hidi, S. (2002). Student interest and achievement: Developmental issues raised by a case study. In A. Wigfield & J. S. Eccles (Eds.),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pp. 173-195). New York: Academic.
Roach, L. E., & Wandersee, J. H. (1993). Short Story Science. Using Historical Vignettes as a Teaching Tool. Science Teacher, 60(6), 18-21.
Sansone, C., & Thoman, D. B. (2005). Interest as the Missing Motivator in Self-Regulation. European Psychologist, 10(3), 175.
Scantlebury, K., Boone, W., Kahle, J. B., & Fraser, B. J. (2001). Design, validation, and use of an evaluation instrument for monitoring systemic reform. Jou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8(6), 646-662.
Schecker, H. P. (1992). The paradigmatic change in mechanics: Implications of historical processes for physics education. Science & Education, 1(1), 71-76.
Schiefele, U. (1991). Interest,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3-4), 299-323.
Schraw, G., Flowerday, T., & Lehman, S. (2001). Increasing situational interest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3), 211-224.
Skamp, K., &Logan, M. (2005). Students' interest in science across the middle school years. Teaching science, 51(4), 8-15.
Solomon, J., Duveen, J., Scot, L., & McCarthy, S. (1992). Teaching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rough history: Action research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4), 409-421.
Souque, J. P.(1987).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xtbook science.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2(1), 74-86.
Tsabari, A., & Yarden, A. (2005). Characterizing children’s spontaneous interes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7(7), 803-826.
Valsiner, J. (1992). Interest: A meta-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K. A. Renninger, S. Hidi, & A. Krapp (Eds.),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p.27-41).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andersee, J. H. (1986). Ca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elp science educatorsanticipate tudent's misconcep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Teaching, 23(7), 581-597.
White, C. S., Coleman, M., & Davis, A. C. (2000).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Building a philosophy for teaching: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