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語庭 Wu, Yu-Ting |
---|---|
論文名稱: |
畢飛宇小說及其改編電影研究 The Study of Fei-Yu Bi's Novels and Adapted Movies of His |
指導教授: |
蔣興立
Chiang, Hsin-Li |
口試委員: |
黃培青
Huang, Pei-Ching 黃啟峰 Huang, Chi-F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所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4 |
中文關鍵詞: | 畢飛宇 、改編電影 、哺乳期的女人 、上海往事 、推拿 |
外文關鍵詞: | Fei-yu Bi, film adaptation, Feed Me, Shanghai past, Massag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文學改編電影的趨勢日漸興盛,畢飛宇小說《哺乳期的女人》、《上海往事》、《推拿》改編成電影後更是造成轟動。透過畢飛宇的書寫以及導演們的改編,我們看見兩種媒介中的城鄉關係、女性地位與權力解讀方式的不同。本文透過文本細讀,小說及電影如何從視覺角度,思索現代人身處在城市與自身的矛盾?三種不同的身分,同時都有不易說出口的苦楚,透過小說創作者與編導的改編,小說與電影的呈現手法有何殊異?
小說家畢飛宇勾勒出了無助的孩童、積極改變命運的女人以及勇敢抵抗命運的盲人推拿師,文學與電影,藉由殊異的方式,畢飛宇與楊亞洲、張藝謀、婁燁卻殊途同歸地傳達出對時代的抵抗性。
本論文架構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受傅柯的空間理論的啟發,討論城市與鄉村兩種對立的型態,空間的改變帶來的影響與造成的困境。第三章討論畢飛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女性無法抵抗命運的作弄,又如何解決生活中的考驗。第四章談論畢飛宇作品中的權力及慾望,談論在社會中被忽略的底層邊緣人基本的慾望以及被權力的壓迫。第五章結論,歸結全文評述研究成果。
There has been a trend that film adap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including Fei-yu Bi 's selling novels named Feed Me, Shanghai Past, and Massage, all of which become a sensation after launch. We can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lations, women's status and power definition through Fei-yu Bi’s words and movie directors’ ideas.
The thesis aims to explore what human beings living in modern times think about the contradiction of urban culture and physical desire by literature review, novel exploration and movie shooting method. Characters as child and woman in Feed Me, as woman in Shanghai Past, as blinder Massage, these three share the same thing in not able to express what they want to.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vel and the film adaption in the way they are presented through the writer and the adaptor?
Fei-yu Bi describes the images of helpless children, women who actively change their destiny, and the warriors against blind current. No matter what it is presented in form of novel and film, Fei-yu Bi, Bo Yang, Zhang Yimou, and Yan share the same ideas that express meanings of resistance to times and redemption.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introduce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The second discusses two opposite typ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nd difficulties caused by places transition. The third talks about female image among Fei-yu Bi's novels regarding how women cope with daily challenge but have difficulty changing their destiny meanwhile. The fourth says the underprivileged in society suffering from power oppression and deprived primary needs. The final chapter concludes with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一、 畢飛宇作品
畢飛宇、張莉:《小說生活》,臺北:九歌出版社,2015年11月,初版。
畢飛宇:《上海往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1月。
畢飛宇:《小說課》,臺北:九歌出版社,2017 年10月,初版。
畢飛宇:《玉米》,臺北:九歌出版社,2015年11月。
畢飛宇:《青衣》,臺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9月。
畢飛宇:《哺乳期的女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1月。
畢飛宇:《推拿》,臺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1月,初版2印。
畢飛宇:《推拿》,臺北:九歌出版社,2016年7月,新版5印。
畢飛宇:《造日子》,臺北:九歌出版社,2013年8月,初版。
畢飛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6月,初版。
二、 專書
E. M.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1980年。
Noel Burch著、李天鐸、劉現成譯:《電影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7年。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
Kate Millett著,宋偉文、張慧芝譯《性政治》,臺北:桂冠,2003 年。
卡謬(Albert Camus)著,嚴慧瑩譯:《薛西弗斯的神話》(臺北市:大塊文化),2017年。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余鴻榮譯:《歡愉的智慧》,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82年。
白睿文(Michael Berry)著,李美燕等譯:《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6年。
任明:《光影敘事與時代風雲:上海城市電影六十年變遷(1949~2009)》(上海:上好文藝出版社),2014年。
米歇爾(Mitchell, W. J. T.)著,陳永國譯:《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艾春明:《畢飛宇小說創作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
西蒙波娃(Beauvoir, Simone de)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形成期》,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92年。
西蒙波娃(Beauvoir, Simone de)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92年。
西蒙波娃(Beauvoir, Simone de)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92年。
李冰雁:《香港電影的文化記憶 從文學到電影的跨媒介轉換》,香港:三聯書店,2017年。
李國平:《為什麼中國經濟走向崩壞:大國空巢下的危機與出路》,臺北市:上旗資訊,2014年。
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林芳玫等作:《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2000年。
烏托伯‧艾柯等著,李幼蒸譯:《解構主義和符號學》,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體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
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2011年。
陳西瀅:〈論翻譯〉,《翻譯通訊》編輯部編《翻譯研究論文集:1894至1948》,北京:外語教學語研究出版社,1984年。
陳剛:《大眾與傳媒烏托邦》,中國:作家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陳墨:《張藝謀的電影世界:青春的吶喊》,臺北市:風雲時代初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傅柯(Foucault, M.)著,劉北成等譯:《瘋癲與文明》,苗栗:桂冠圖書出版,1992年。
傑姆遜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路易斯‧賈內梯(Louis Giannett):《認識電影》,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
趙泓:《中國人的烏托邦之夢──新村主義在中傳播及發展》,臺北市:獨立作家,2014年。
劉紀雯:《都市流動:蒙特婁、多倫多與台北後現代都會電影》,臺北市:書林,2017年。
鍾大豐、潘若簡、庄宇新主編:《電影理論:新的詮釋與話語》,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
鍾正道:《文學與電影讀本》,臺北市: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1986年。
三、 學位論文
毛海琴:《論文格創傷記憶對畢飛宇小說創作的影響》,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吉盼麗:《邱華棟和畢飛宇小說中欲望書寫的比較》,廣西:廣西大學文藝學碩士,2012年。
艾春明:《畢飛宇小說創作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
吳宏亮:《婁燁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識》,內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2015年。
李湘梅:《畢飛宇小說《推拿》人物敘寫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周文慧:《蘇童、畢飛宇創作比較論》,湖北:武漢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15年。
徐明亞:《試論畢飛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福建:閩南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祝瑩:《論遲子建底層寫作中的倫理觀》,四川:四川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張妍妍:《畢飛宇小說修辭格運用藝術探究》,福建:閩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2014年。
張佳原:《中國電影與社會底層再現──以《天注定》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張崢賢:《畢飛宇對小說藝術的探索》,河北:河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15年。
陳冠蓓:《畢飛宇前期中短篇小說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黃崴奕:《張藝謀電影中的戲劇世界》,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鄢青:《論畢飛宇小說的權力書寫》,江西:江西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4年。
劉容雁:《畢飛宇小說發展歷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年。
鄭皖春:《婁燁都市電影研究》,湖北:華中師范大學影視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戴慈妏:《畢飛宇小說的「民間性」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年。
四、 期刊
王文仁:〈視覺時代的不可能受之「輕」──畢飛宇及其小說《推拿》〉,《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12月,頁69-89。
王宗峰、曹琼:〈張藝謀電影中的人性探索〉,《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16年7月,頁36。
王麗君、邵秋琦:〈楊亞洲導演的平民化敘事特點〉,《明日風尚》2016年第20期,頁308。
田祝,〈城鄉互望中的家園追尋之旅——論畢飛宇的現實題材小說〉,《電影文學》,2008年第20期,頁109-110。
申鑫瑛:〈畢飛宇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文學教育》,第2010卷4B期,2010年4月,頁14-15。
何月珍,〈從畢飛宇的《上海往事》窺探女性心理〉,《電影文學》,2008年第6期,頁95-96。
何月珍、張連湖:〈《上海往事》中小金寶的心理剖析〉,《小說評論》,第8卷第5期,2008年5月,頁54。
宋紅巖,〈廢墟之上的民族精神與生命力量——評電影《大太陽》〉,《電影評介,Movie Review》2011年14期,頁33。
李斌:〈穿越犬儒主義黑暗的尊嚴之光──評畢飛宇小說《推拿》〉,《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3期,頁19-21、50。
李敬澤:〈畢飛宇的聲音〉,《文訊》,第294 期,2010年4月,頁42-45。
沈永英:〈外婆橋:遠離上海的鄉土──畢飛宇《上海往事》女性形象分析〉,《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9卷第4期,2007年8月,頁21-24。
周健,〈人的文學到文人電影的改編續是研究──以《推拿》為例〉,《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7卷第1期,2018年7月,頁133-139。
俞佩淋:〈探尋我們身邊「熟悉的陌生人」──讀畢飛宇的《推拿》兼談底層文學創作〉,《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36-39。
洪士惠:〈殘疾人的盲然/茫然?──論史鐵生〈命若琴弦〉、畢飛宇〈推拿〉的盲人書寫〉,《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24期,2016年7月,頁75-105。
洪治綱:〈1976:特殊歷史中的鄉村挽歌─論畢飛宇的長篇小說《平原》〉,《南方文壇》第2005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43-48。
范靜:〈論畢飛宇小說的歷史觀〉,《時代文學》,第2009卷7A期,2009年7月30日,頁209-210。
耿雪芹:〈空間敘述與《推拿》的藝術〉,《當代小說》,第2010卷2期,2010年1月,頁62-63。
袁俊偉,〈兩個不同文本的對話和闡釋——對《哺乳期的女人》小說和電影的反思〉,《名作欣賞 Masterpieces Review》第20期,2018年7月,頁106-107。
張莉、畢飛宇:〈理解力比想像力更重要—對話《推拿》〉,《當代作家評論》第 2 期,2009 年,頁 27-36。
張莉:〈對「全球化」生活的凝視與反省——重讀畢飛宇《哺乳期的女人》〉,《作家》2008年11月號,頁109-112。
陳淑娟:〈暗黑中的課程──讀畢飛宇《推拿》〉,《全球新書資訊月刊》2010年5月,頁59-61。
陳琳:〈行走在生存霧靄之中──評畢飛宇的幾部女性題材小說〉,《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期,2004年9月,頁37-40。
傅美青,〈藝術的殉道者-也讀畢飛宇《青衣》〉,《湖北函授大學學報》第23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120-121。
傑‧瓦格納:〈改編的三種方式〉,陳梅譯:《世界電影》,1982年第4期,頁32-44。
黃燕:〈男權社會的別傳──畢飛宇女性敘事文學的另類解讀〉,《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6卷第3期,2009年9月,頁93-95。
黃鶯:〈望著天上月亮行走的女人──淺析畢飛宇《青衣》中主人公的生存狀態〉,《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2期,2007年6月,頁35-37。
劉信言:〈講述百姓世界的楊亞洲〉,《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年第07期,頁266-267。
劉通,〈從小說到電影:看《推拿》的改編〉,《電影文學》2016年第9期,頁115-117。
蔣興立:〈《推拿》小說及其影像詮釋的視覺表述〉,《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9卷第2期,2016年,頁59-81。
蔣興立:〈論《丁莊夢》及《白雪烏鴉》中的貧病書寫〉,《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24期,2016年7月,頁49-73。
薛勝男,〈畢飛宇小說影視改編的題旨解讀〉,《電影文學》,2015年第20期,頁85-87。
魏巍:〈無奈的悲哀絕望的痛苦-淺談畢飛宇近作中女性悲劇命運的成因〉,《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69-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