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勝源
論文名稱: 東魏北齊的政治與文化問題新探
指導教授: 陳啟雲
陳弱水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0
中文關鍵詞: 東魏北齊漢化反動說胡漢衝突論鮮卑化孝文之制霸朝體制二王三恪乾明之鑑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學界歷來對於東魏北齊歷史特質的理解,多半側重在漢化反動說及所其衍生之胡漢衝突論。因此,東魏北齊就成為北朝晚期漢化大趨勢下異常獨特的存在。然而,揆諸史實,這樣的理解似乎無法解釋許多歷史現象。
    在政治方面,本文以為,北魏孝文帝所創造的典範乃是北魏末期到北齊初期政治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在孝文帝的努力之下,北魏成為統治中原的正統政權,他所定下的規範也成為人人心嚮往之的不變之制,縱然不合時宜也不能加以更改。所以,即使魏末天下大亂,人們卻不覺得魏祚將盡,反而認為是靈太后等人偏離了孝文帝所制訂的典範。對於回復孝文之制的渴求,在魏末到了高峰,尒朱榮與高歡就是掌握了這股歷史的主流脈動,才能成就霸業。
    然而,尒朱榮所開創出的霸朝體制與以繼承漢魏中央集權傳統的北魏政體卻是互有抵觸的存在。尒朱榮無法處理好與皇帝的關係,最後慘遭皇帝暗殺,高歡也是如此。面對不斷擴權的孝武帝,高歡雖然不斷忍讓,但到最後仍不得不背上逐君的罵名而抱憾終身。
    孝武帝西走關中的政治後果異常嚴重。東魏隨後發生好幾起響應西魏的叛亂,不僅如此,連與高歡一起起義的勛貴都有想要投奔西魏的人,高歡的困境可想而知。高歡雖然藉由各種方式想要重振東魏的正統性,但問題的癥結仍在於高歡如何重新打造霸朝體制之下的君臣關係。高歡如果拿不出能夠說服人們,他的確無意僭越人臣分際的確實作為以凝聚人心,東魏的內潰只是時間的問題。
    從本文分析可以得知,高歡的確是以發自內心的尊敬對待孝靜帝。事情無分大小,他都請孝靜帝裁決;他對孝靜帝也非常恭敬,舉止皆合於人臣儀度;更為重要的是高歡體認到他的權力是來自於皇帝的授與,因此,皇權受到了很大的尊重。而高歡又以他同輩中第一人的威望,讓所有人都對他心服口服。因此,高歡不但不用擔心皇帝會對他的權勢感到不安,而且也不必煩惱他的地位會遭到挑戰。然而,霸朝體制畢竟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政治機制,高歡是整個政權的樞紐,除了他沒有第二個人能擁有這樣細膩的政治手腕,除了他也沒有第二個人具備一言決大事的威望。因此,在高歡之後霸朝體制就沒有辦法繼續維持下去。
    高歡生前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他把維繫霸朝體制的希望寄託在他的兒子高澄與高洋身上,期望高澄、高洋能與勛貴一起穩定政局、鞏固政權,然而結果卻遠出高歡的預料。高澄以及以後的高洋為了彌補威望的不足竟然破壞了高歡一生苦心經營的成就,而高洋最後更在眾人的反對聲浪下遷移了魏鼎。高洋雖順利登上帝位,但他依然無法以超越高歡的成就,換取眾人對他的肯定,最後便陷入無止盡的瘋狂屠殺之中。
    據本文所論,可以發現高洋所殺的人多半是元氏宗室,或是親元氏的大臣,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元氏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力依然相當巨大。然而在高洋的屠殺之後,北齊以後的君主都不用再擔心元氏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高洋瘋狂誅殺元氏的行為或許也有其正面的歷史意義。
    高洋為了確保軟弱的太子高殷能夠順利繼承皇位所做的佈局,不僅大殺元氏一項而已,他對於可能高殷的潛在威脅也不放鬆,親手殺了與自己有相同特質的兩位兄弟,最後,在臨終前更希望他一手栽培出來有賢王之譽的高演能夠輔佐高殷。即使如此,高殷最後仍被迫退位,關鍵在於高洋將輔政之權交給楊愔,而楊愔又因一己之私想要獨攬大權,最終逼使高演以政變的方式謀求自保。
    高演即位之後,積極對高洋瘋狂殺戮所造成的傷害展開補救,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以二王三恪之制回復元氏的名譽。高演此舉雖讓高氏走出元氏的陰影,能夠以平常心來看待元氏,但他以叔奪嫡的行為,不僅讓自己最後鬱鬱而終,也種下了北齊末期君臣相疑的遠因。
    早在高歡執政時期,就有所謂恩倖的存在,但他們在政治上始終沒有具有多大的地位。然而在高湛即位之後,由於高湛的怠政,恩倖逐漸在政壇上翻雲覆雨,最後支配了政界。高湛雖然放縱逸樂,但對於大事並不含糊,因此北齊雖然國勢日趨衰弱,但還能維持一定的國力,以應付北周的侵略。然而,到了高緯親政之後,恩倖利用高緯對高演以叔奪嫡的高度恐懼,動輒以政變指控政敵,從而陷北齊於不斷的血腥屠殺之中,最後也導致了北齊的滅亡。
    除了政治的分析以外,本文也試圖探討東魏北齊的文化傾向問題。由本文的討論可以發現,漢人藉由丁兵制加入軍隊,而且在軍隊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此外,北人也逐漸會說漢語,因此漢語成為北人與漢人溝通時的語言。再者,北人也逐漸使用漢名,有的北人甚至更改本籍,使自己成為漢人名門大姓之後。最後,在社會上北人與漢人也有混居的情形。據此,本文認為東魏北齊並非自外於漢化的潮流,而是也同樣包容其中,從而逐漸達到胡漢不分的境界。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魏祚未衰」與北魏末期政局的演變 □□□臚@節 尒朱榮的「河陰之愧」‥‥‥‥‥‥‥‥‥‥‥ 7 □□□臚G節 尒朱世隆與節閔‥‥‥‥‥‥‥‥‥‥‥‥‥‥17 □□□臚T節 高歡的崛起‥‥‥‥‥‥‥‥‥‥‥‥‥‥‥‥22 □□□艦|節 高歡與孝武帝‥‥‥‥‥‥‥‥‥‥‥‥‥‥‥29 □□□臚飛` 結語‥‥‥‥‥‥‥‥‥‥‥‥‥‥‥‥‥‥‥48 第三章 北魏正統與東魏政治(上) □□ 第一節 東魏的正統性‥‥‥‥‥‥‥‥‥‥‥‥‥‥‥53 □□ 第二節 遷都鄴城與立幼君所引發的質疑‥‥‥‥‥‥‥65 □□□臚T節 高歡與孝靜帝‥‥‥‥‥‥‥‥‥‥‥‥‥‥‥71 □□□艦|節 高澄入鄴都輔政與高歡整飭政風‥‥‥‥‥‥‥90 □□□臚飛` 結語‥‥‥‥‥‥‥‥‥‥‥‥‥‥‥‥‥‥ 100 第四章 北魏正統與東魏政治(下) □□□臚@節 高歡的遺言與高澄態度的轉變‥‥‥‥‥‥‥ 103 □□□臚G節 高洋篡位時所遇到的阻礙‥‥‥‥‥‥‥‥‥ 115 □□□臚T節 結語‥‥‥‥‥‥‥‥‥‥‥‥‥‥‥‥‥‥ 129 第五章 論北齊政治的特質 □□ 第一節 高洋的挫折與恐怖政治‥‥‥‥‥‥‥‥‥‥ 132 □□ 第二節 霸朝遺風與高洋身後的政治紛爭‥‥‥‥‥‥ 144 □□ 第三節 高演的執政風格與政治影響‥‥‥‥‥‥‥‥ 156 □□ 第四節 高湛誅殺宗室與恩倖的崛起‥‥‥‥‥‥‥‥ 161 □□ 第五節 「乾明之鑑」與高緯統治時期的政局‥‥‥‥ 168 第六節□祥y‥‥‥‥‥‥‥‥‥‥‥‥‥‥‥‥‥‥181 第六章 東魏北齊北人漢化的幾個現象 □□ 第一節 胡漢在軍隊中的調和‥‥‥‥‥‥‥‥‥‥‥ 183 □□ 第二節 漢語的流行‥‥‥‥‥‥‥‥‥‥‥‥‥‥‥ 193 □□ 第三節 漢名的使用與本望的竄改‥‥‥‥‥‥‥‥‥ 200 □□ 第四節 胡漢混居社會的出現‥‥‥‥‥‥‥‥‥‥‥ 207 □□□臚飛` 結語‥‥‥‥‥‥‥‥‥‥‥‥‥‥‥‥‥‥ 210 第七章 結論‥‥‥‥‥‥‥‥‥‥‥‥‥‥‥‥‥‥‥‥‥211

    一、史料及相關文獻:
    1.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
    2.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
    3.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4.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5.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6.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7.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
    8.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9.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
    10.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11.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12.司馬光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6。
    13.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
    14.李昉:《太平御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5.王欽若:《宋本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
    16.王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74。
    17.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大化出版社,1977。
    18.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
    19.葉適:《習學記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0.萬斯同:《東魏將相大臣年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台北,開明書店,1974。
    21.萬斯同:《北齊將相大臣年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台北,開明書店,1974。
    22.趙超、杜德橋輯校:《三國典略輯校》,台北,三民書局,1998。
    23.趙翼著、王樹民校證:《二十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24.劉體仁:《通鑑剳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25.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
    26.錢大昕:《嘉定錢大昕全集(貳)二十二史考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27.瞿中溶:《古泉山館金石文編殘稿》,台北,新文豐,1979。
    28.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秦克誠點校:《日知錄集釋》,長沙市,岳麓書社,1996。

    二、中文參考書目:
    1.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田餘慶:《拓跋史探》,北京,三聯書店,2003。
    3.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4.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
    5.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
    6.汪波:《魏晉北朝并州地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李書吉:《北朝禮治法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李萬生:《侯景之亂與北朝政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9.李萬生:《南北朝史拾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10.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台北,開明書店,1969。
    11.呂春盛:《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
    12.周一良:《周一良集•第一卷魏晉南北朝史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13.周一良:《周一良集•第二卷魏晉南北朝史札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14.周祖謨:《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15.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16.馬長壽:《烏桓與鮮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7.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一種)》,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18.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2。
    19.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20.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1.高敏:《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
    22.高敏:《南北史掇瑣》,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23.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4.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
    25.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
    26.陳寅恪口述、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
    27.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出版社,1994。
    28.熊德基:《六朝史考實》,北京,中華書局,2000。
    29.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30.黃永年:《文史探微—黃永年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31.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32.劉心長、馬忠理主編:《鄴城暨北朝史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33.繆鉞:《讀史存稿》,香港,三聯書店,1978。
    34.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
    35.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治度史上編—卷中: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四十,1963。

    三、日文參考書目:
    1.川勝義雄:《魏晉南北朝》,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2003。
    2.川本芳昭:《魏晉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8。
    3.內田吟風:《北アジア史研究•鮮卑柔然突厥篇》,京都,同朋舍,1988。
    4.內田吟風:《北アジア史研究•匈奴篇》,京都,同朋舍,1988。
    5.吉川忠夫:《六朝精神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4。
    6.宇都宮清吉:《中國古代中世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86。
    7.西村元佑:《中國經濟史研究》,京都市,京都大學文學部內東洋史研究會, 1968。
    8.谷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東京,筑摩書房,1971。
    9.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社,1997。
    10.氣賀澤保規:《府兵制の研究》,京都,同朋舍,1999。
    11.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56。
    12.福島繁次郎:《中國南北朝史研究》,東京,株式會社名著出版,1962。
    13.窪添慶文:《魏晉南北朝官僚制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3。
    14.濱口重國:《秦漢隋唐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66。

    四、英文參考書目:
    1.Wolfram Eberhard,Conquerors And Rulers-Social Forces in Medieval China , (Leiden, Brill,1965)。

    五、中文參考論文:
    1.王怡辰:〈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3年。
    2.王振芳:〈論太原在東魏北齊時期的戰略地位〉收入《山西大學學報》第十四卷,1991。
    3.牛潤珍:〈北齊史館考辨〉收入《南開學報》第四期,1995。
    4.孔毅:〈東魏北齊的文士及其命運〉收入《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1995。
    5.甘懷真:〈中國中古士族與國家關係〉,《新史學》,1991。
    6.江中柱:〈高歡、高澄父子與東魏的漢化〉,《福州大學學報》,第四期,2002。
    7.谷川道雄著、張金龍譯:〈兩魏齊周時代的霸府與王都〉,收入《北朝研究》第四期,1996。
    8.朱和平:〈隋朝鄴城「難治」試析〉收入《中州學刊》第六期,1998。
    9.朱雷:〈《北齊書》斛律羨傳中所見北齊「私兵制」〉收入《武漢大學學報》第五期,1995。
    10.牟發松:〈南北朝交聘中所見南北文化關係略論〉收入《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十四輯,1996。
    11.牟發松:〈東魏北齊的地方行台〉收入《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九輯,1988。
    12.谷霽光:〈安史亂前之河北道〉,收入《谷霽光史學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13.何德章:〈北朝鮮卑族人名的漢化—讀北朝碑志札記之一〉收入《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十四輯,1996。
    14.何德章:〈北魏國號與正統問題〉收入《歷史研究》第三輯,1992。
    15.何德章:〈北魏末帝位異動與東西魏的政治走向〉收入《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十八輯,2001。
    16.何德章:〈高乾兄弟的命運—東魏解散豪族私家武裝的過程〉收入《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十六輯,1998。
    17.何德章:〈高澄之死臆說〉收入《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十六輯,1998。
    18.杜呈輝、劉潤蘭:〈北齊和北周時的朔州地區〉收入《北朝研究》第一期,1996。
    19.周雙林:〈從京畿都督府看東魏北齊的民族關係〉收入《史學月刊》第六期,1987。
    20.周雙林:〈北齊并省官考略〉收入《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第三期,2001。
    21.周雙林:〈從北齊廢立皇后的衝突看北朝皇后的政治作用〉收入《北朝研究》第二輯,2000。
    22.張國安:〈試論六鎮鮮卑的民族融合〉,收入《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1990。
    23.張焯:〈東魏北齊京畿大都督府補考—兼向周雙林先生請教〉收入《史學月刊》第二期,1989。
    24.張金龍:〈東魏、北齊京畿大都督考〉收入《文史哲》第一期,2001。
    25.許福謙、劉勇:〈北齊諸帝諸王生卒年考〉收入《山西大學學報》第二期,1999。
    26.許福謙:〈東魏北齊胡漢之爭新說〉收入《文史哲》第三期,1993。
    27.陳群,〈渤海高氏與東魏政治〉,《中國史研究》,第二期,1997。
    28.費海璣:〈北齊文林館〉收入《大陸雜誌》第二十八卷第十二期,1963。
    29.渡邊武著,王維範譯:〈關於《北齊書》顏之推傳中《觀我生賦》之研究〉收入《北朝研究》第五期,1991。
    30.蘇慶彬:〈元魏北齊北周政治下漢人勢力的推移〉收入《新亞學報》第六卷第二期,1964。
    31.嚴耀中:〈北齊政治與尚書并省〉收入《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四期,1990。
    32.龐駿:〈北齊儲君制度探論〉收入《許昌師專學報》第一期,2001。

    六、日文參考論文:
    1.山崎宏:〈北周の麟趾殿と北齊の文林館〉收入《鈴木博士古稀紀念東洋學論叢》,1972。
    2.大峠要:〈東魏—北齊の中書侍郎〉,《史朋》三十六號,2003。
    3.川本芳昭:〈顏之推のパ一ソナリテイと意識價值について〉收入《史淵》第一百三十八輯,2001。
    4.谷川道雄:〈六朝時代における都市と農村の對立的關係について—山東貴族の居住地問題からの接近—〉,收入《中國的都市と農村》,1992。
    5.岩本篤志:〈「齊俗」と「恩倖」—北齊社會の分析—〉收入《史滴》十八期,1996。
    6.岩本篤志:〈北齊政權の建立と「南士」徐之才〉收入《東洋學報》,1998。
    7.直江直子:〈北朝後期政權為政者グループの出身について〉收入《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五號,1978。
    8.長部悅宏:〈北朝隋唐時代における胡族の通婚關係〉收入《史林》七十三卷四號,1990。
    9.長部悅宏:〈北朝時代の武人官僚問題〉收入《史林》七十六卷一號,1993。
    10.榎本あゆち:〈北魏後期•東魏の中書舍人について〉收入《中國中世史研究續編》(京都,京都大學出版社,1995)。
    11.榎本あゆち:〈北齊の中書舍人について—顏之推、そのタクチクスの周邊〉收入《東洋史研究》53期,1994。
    12.橫山裕男:〈北齊の恩倖について〉收入《中國中世史研究續編》(京都,京都大學出版社,1995)。
    13.藤善真澄:〈北齊系官僚の一動向—隋文帝の誕生說話をてがかりに—〉收入《森鹿三博士頌壽記念論文集》(京都,同朋舍,197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