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錚潁
論文名稱: 主體的發現: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與八0年代初期臺灣社會思潮的互涉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黃惠禎
李癸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主體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此一白蛇傳故事的新編,有作者個人的創作進程思考,而他關切社會現實的能動性,也使此一新編故事與臺灣八0年代初期的社會思潮有所呼應對照。本論文從空間上分析李喬置入臺灣山海形象、打卡臺灣的創意,翻轉邊緣的弱勢,也從女性意識部分觀察李喬賦予白素貞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並取消女性成為生殖工具的設計,以及李喬對於佛理從詮釋到質疑批判的態度,展現他具有自主性的生命思考,並且觀察此時期關於鄉土文學、中國結臺灣結論爭、女權運動發展、佛教文化現象等思潮與《情天無恨:白蛇新傳》的互涉。一九八0年代初期,從外交受挫、到政治運動、經濟與社會結構轉型,帶出人權、文學、性別、環保、原住民等議題,「臺灣」社會正全面地尋繹著自己的主體性,並要求被看見、被正視;李喬在如此背景下創作的《情天無恨》,便主張、詮釋了此逐步發現臺灣「主體」的時代氛圍。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研究概況回顧……………………………………………………………7 一、期刊論文…………………………………………………………………….7 二、學位論文…………………………………………………………………....13 第三節 章節架構………………………………………………………………..15 第貳章 山水地景的觀照:書寫空間,爭取發言權………….……………..17 第一節 布置背景………………………………………………………………..18 一、「我」是白蛇……………………………………………………………18 二、回歸本來面目…………………………………………………………..19 第二節 設置地標的權力………………………………………………………..19 一、我在/我不在:關於視點……………………………………………..20 二、地圖與權力運作………………………………………………………..24 三、「打卡」臺灣……………………………………………………………28 第三節 來自「番仔林」的視域………………………………………………..30 一、陸封的鱒魚……………………………………………………………..30 二、履踐吾土………………………………………………………………..31 三、邊緣發聲………………………………………………………………...35 第參章 蛇女的寓意:女性形象與女性意識……………………………...…...39 第一節 蛇女的旅程……………………………………………………………..40 一、被命名的存在…………………………………………………………..40 二、塔中的逍遙遊…………………………………………………………..41 第二節 與「她」對話…………………………………………………………..41 一、覺醒之路………………………………………………………………..41 二、幸為妖/女……………………………………………………………..48 三、消失的「許士林」……………………………………………………..53 第三節 「我自己就是幸福」…………………………………………………..58 一、「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58 二、《婦女新知》:組織化的婦運開始………………….……………...…..60 三、多面女人………………………………………….……………………..61 第肆章 入出佛理:反思教義與獨立思考……………..………….…………..64 第一節 成佛之道………………………………………………………………..66 一、執著人身…………………………………………………………………66 二、無分別相的樂園…………………………………………………………67 第二節 眾生平等的世界………………………………………………………..68 一、走向人間,擁抱苦難…………………………………………………..69 二、深度生態觀………………………………………………………………70 三、誰是「唯一」?………………………………………………..………..78 第三節 「宗教內外,謙卑敬畏」…………………………………….………..82 一、人間的佛教…………………………………….………………………..82 二、破除一元中心論……………………………….………………………..87 三、具主體性的宗教觀…………………………….………………………..89 第伍章 結論…………………………………………………………….………...96 參考書目…………………………………………………..……………………….100

    一、專書
    1李喬著作專書:(依出版年份排列)
    李喬,《李喬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1975。
    李喬,《結義西來庵——噍吧哖事件》,臺北:近代中國,1977。
    李喬,《寒夜》,臺北:遠景,1980。
    李喬,《孤燈》,臺北:遠景,1980。
    李喬,《荒村》,臺北:遠景,1981。
    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臺北:前衛,1983.9。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時報文化,1986。
    李喬,《臺灣人的醜陋面:臺灣人的自我檢討》,臺北:前衛,1989。
    李喬,《臺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臺北:前衛,1989。
    李喬,《臺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1992。
    李喬,《臺灣文化造型》,臺北:前衛,1992。
    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基隆:海洋臺灣,1995。
    李喬,《臺灣,我的母親》,臺北:草根,1995。
    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臺北:草根,1996修訂版。
    李喬,《藍彩霞的春天》,臺北:遠景,1997。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苗栗:苗縣文化,1999。
    李喬,《文化心燈:李喬文化評論選粹》,臺北:望春風,2000。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臺北:聯經,2000。
    李喬,《文化、臺灣文化、新國家》,高雄:春暉,2001。
    李喬,《李喬文學文化論集(一)、(二)》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7。

    2相關書目:(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繪畫的居所〉,《觀看的視界》,臺北:麥田,2010。
    Tim Cresswell(克瑞茲威爾),徐苔玲, 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
    丁帆,《中國鄉土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2007。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學與佛教關係》,臺北:學生書局,1994。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臺北:麥田,1997。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1999。
    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臺北:巨流,1999。
    印順,《淨土與禪》,臺北:正聞,1984第五版。
    印順編,《法海微波》,臺北:正聞,1987。
    江燦騰,《臺灣佛教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1992。
    江燦騰,《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 1895-1995》,臺北:南天,1996。
    吳富雅,《從油麻菜籽探討臺灣婦女的解放與神學重建》,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委員會,2004。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臺北:純文學,1974初版,1981,12版。
    李昂,《殺夫》,臺北:聯經,1983初版,2007初版28刷。
    李筱峯,《臺灣革命僧林秋梧》,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
    李永熾,《臺灣主體性的建構》,臺北: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
    李碧華,《青蛇》,臺北:皇冠,1990第二版。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
    宋澤萊,《禪與文學體驗》,臺北:草根,1996。
    宋澤萊,《蓬萊誌異》,臺北:前衛,1988。
    宋澤萊,《被背叛的佛陀》,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9。
    宋澤萊,《被背叛的佛陀續集》,臺北:前衛,2004。
    拉曼.賽爾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魯克著,劉象愚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北京:北大,2008。
    周慶華,《佛教與文學的系譜》,臺北:里仁書局,1999。
    林嘉誠,《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臺北:黎明文化,1992。
    孟樊、林耀德編,《世紀末的偏航:八十年代臺灣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0。
    姚榮松、鄭瑞明主編,《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第五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臺南,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2007。
    范金蘭,《「白蛇傳故事」型變研究》,臺北:萬卷樓,2003。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2010。
    封德屏編,《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1996。
    施敏輝編,《臺灣意識論戰選集》,臺北,前衛,1988。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成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3。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
    陳建忠,《走向激進之愛:宋澤萊小說研究》,臺中:晨星,2007。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2005。.
    陳國球編,《文學香港與李碧華》,臺北:麥田,2000。
    許俊雅主編,《講座FORMO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萬卷樓,2004。
    許素蘭,《給大地寫家書:李喬》,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8。
    郭湛,《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昆明:雲南人民,2002。
    張曉風,《步下紅毯之後》,臺北:九歌,1979。
    張德麟編,《臺灣漢文化之本土化》,臺北:前衛,2003。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遠景,1978。
    曾健民編,《臺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臺北:人間,1988。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衛,1996。
    彭瑞金,《驅除迷霧 找回祖靈:臺灣文學論文集》,高雄:春暉,2000。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91。
    童慶炳,《文學活動的審美維度》,北京:高等教育,2001。
    董芳苑,《臺灣宗教論集》,臺北:前衛,2008。
    葉石濤,《小說筆記》,臺北:前衛,1983。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初版,2002再版。
    葉石濤,《臺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1992。
    葉石濤,《展望臺灣文學》,臺北:九歌,1994。
    葉慶炳,《談小說妖》,臺北:洪範書店,1977。
    聖嚴法師,《佛教入門》,臺北:法鼓文化事業,2010。
    潘慧玲編,《性別議題導論》,臺北:高等教育,2003。
    潘江東,《白蛇故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1。
    廖輝英,《油麻菜籽》,臺北:皇冠,1987第九版。
    蔡振興,《典律與文學教學》,臺北:書林,1995。
    魯迅,《故事新編》,北京:人民文學,1952重排第一版。
    鄭清文,《小國家大文學》,臺北:玉山社,2000。
    鄭清文,《多情與嚴法:鄭清文評論集》,臺北:玉山社,2004。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1949-1999)》,臺北:萬卷樓,2001。
    蕭颯等著,《十一個女人》,臺北:爾雅,1981初版,1993新一版。
    簡瑛瑛,《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臺北:立緒,1997。
    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臺北:里仁,1981。
    羅思瑪莉.佟恩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文化,1996。
    嚴歌苓,《白蛇》,臺北:九歌,1999。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1996。
    龔鵬程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1995。

    二、單篇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呂昱主持、成丹橘紀錄:〈情天無恨:李喬作品《情天無恨》(白蛇傳)討論會〉,《新月書刊》第15期,1984年12月。
    林濁水,〈族類.律法與悲劇:試論李喬《白蛇新傳》〉,《自立晚報》副刊,1992.6.7。
    李喬,〈我看「臺灣文學」〉,《臺灣文藝》,第74期,1981.7。
    李祥林,〈「尋母」情節:男權世界中的女權回憶:戲曲藝術與女性文化研究札記〉,《藝術百家》第1期,1998。
    宋澤萊,〈李喬宗教思想摸象:為李喬《白蛇新傳》點眼〉,《臺灣時報》1983.6.20,收於《情天無恨》序二。
    徐碧霞:〈李喬《情天無恨》之新意探討〉,《臺灣文藝》,第173期,2000.12。
    許素蘭,〈愛在失落中蔓延:李喬《情天無恨》裡情愛的追尋、幻滅與轉化〉,《文學臺灣》,第21期,1997.1。
    黃敬欽,〈白蛇故事的迷思結構〉,《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3。
    葉石濤,〈論李喬小說裏的「佛教意識」〉,《臺灣文藝》,第57期,1978.1。
    葉慶炳,〈禮教社會與愛情小說〉,《幼獅文藝》,第282期,1977.6,頁75
    賴芳伶,〈〈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析論〉,《興大中文學報》,第12期,1999.6。
    鄭清文,〈從李喬小說談臺灣文學的建立〉,《文學臺灣》,第63期,2007秋季號。

    三、學位論文
    王慧芳,《臺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李秀玲,《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生命觀探析》,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臺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林慶文,《當代臺灣小說的宗教性關懷》,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邱如君,《李喬《藍彩霞的春天》中娼妓形象與反抗哲學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紀俊龍,《李喬短篇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黃舒品,《帝國觀看下的「臺灣」:日本文化人旅遊紀行中的權力論述、地方與性別》,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盧翁美珍,《李喬《寒夜三部曲》人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劉杏純,《李喬長篇小說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

    四、網路資料
    臺灣客家文學館:http://cls.hs.yzu.edu.tw/hakka/default.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