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翠玲 |
---|---|
論文名稱: |
台中市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學童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The Study of New-Immigrant and Local Children Upon Self-Concept and Life-Adjustment For Grade 5-6th Pupil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
指導教授: | 林維芬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3 |
中文關鍵詞: | 新移民子女 、家庭社經地位 、自我概念 、生活適應 |
外文關鍵詞: | New-Immigrant Children, Social Economic Status, Self-concept, Life-adjust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以及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相關的情形,據以提供教師及相關教育單位在輔導學童上之參考。
本研究之自台中市國小五、六年級之新移民子女349名中,採隨機叢集取樣109位為研究對象,並選取109位家庭社經地位相當的本國籍子女作為對照組。受試者共219人施以「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基本資料問卷」、吳新華(1996)之「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及吳裕益、侯雅齡(2000)之「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後。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10.0版統計軟體進行描述統計、三因子變異數分析(three-way ANOVA)、典型相關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 。
綜合所得結果如下:
一、 本研究假設一: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子女之自我概念上因不同性別及社經地位而有顯著差異,僅在家庭自我概念及學校自我概念獲得支持,而在外貌、身體、情緒及整體自我概念並未獲得支持。
(一) 「學校自我概念」上,無論是新移民子女或非新移民子女,都是女生優於男生。至於其他自我概念各層面及整體自我概念上,男女之間並沒有顯著差異。
(二) 「家庭自我概念」上,無論是新移民子女或非新移民子女,都是高社經地位者較低社經地位者佳。其他自我概念各層面及整體自我概念上,不同社經地位之間並沒有顯著差異。
(三) 新移民子女學童在「家庭自我概念」上表現比新移民子女差,其他自我概念各層面及整體自我概念上,與非新移民子女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二、 本研究假設二: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之生活適應上因不同性別及社經地位而有顯著差異,僅在社交技巧、社會適應、功課與遊戲的調適、適應感、自我接受度、心理堅忍度及整體生活適應獲得支持,其餘在親和力、生活的目標、行為成熟及情緒穩定性方面並未獲得支持。
(一)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子女之生活適應上會受性別的影響分別是,女生的「社交技巧」顯著優於男生,男生的「自我接受度」優於女生。
(二)新移民子女在生活適應上會受社經地位不同而影響的是,「社交技巧」、「心理堅忍度」及「整體生活適應」,而且高社經地位者的表現優於中、低社經地位者。
三、 本研究假設三: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方面具有顯著相關,是獲得支持的。
最後,針對研究結果,就社會教育、教育行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提出對新移民子女輔導策略與方針;此外,亦提出未來研究的建議。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plore the self-concept and the life-adjustment of the new-immigrant children and to compare those with the local students of grade 5-6 pupil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and to figure 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lf-concept and life-adjustment of New-Immigrant children, then to give teachers and relate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some suggestions.
The subjects were 109 children chosen by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from the new-immigrant members 349 0f grade 5-6th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lso chose 109 local students based on the same Social Economic Status as a comparative group. The subjects were evaluated by〝Questionnaire of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chung City〞,〝Self-Concept Scal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by Yu-Yi Wu & Ya-Ling Hou (2000) and〝Life-Adjustment Scal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by Xin-Hua Wu (1996). All data had been dealt and analyzed by SPSS for Windows 10.0,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hree-way 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Summary of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were on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amily self-concept and school self-concept between new-immigrant and local students.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ppearance self-concept, body self-concept, emotion self-concept and global self-concept. That is, the first assumption of this study was partially substantiated on self-concept attributed sex and social economic status factors between new-immigrant and local students.
2. There were on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cial skills, social adjustment, adjustment in study and play game, sense of inadaptability, physical inferiority, neurosis and global life- adjustment between new-immigrant and local students.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ffiliation, goals for living, behavioral immaturity and emotional unstability. That is, the second assumption of this study was partially substantiated on life-adjustment attributed sex and social economic status factors between new-immigrant and local students.
3. The self-concept and the life- adjustment of the new-immigrant children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hat is, the third assumption of this study was mostly substantiate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se research results, some guidance policies were provided upon soci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for new-immigrant children. Besides, there were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一、中文部分
王清龍(民81)。自我概念與其相關因素對國中生違規行為的預測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蓁蓁(民89 )。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宏仁(民89 )。階層化的「生產力」移動。「全球化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
王世英、溫明麗、黃乃熒(民94)。外籍配偶子女教育議題研究計畫書。
王瑞勳(民93)。讓她們進入我們的世界---誰能幫助我們輔導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
王雅慧(民95 )。高雄市新移民女性國小高年級子女家庭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內政全球資訊網(民95)。94年(底)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上網日期:民95.11.5。網站: 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兒童局(民95)。上網日期:民95.11.5。網站:http://www.cbi.gov.tw/。
內政部(民95)。九十五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石樹培(民80)。台北縣提前入學兒童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芝潔(民95)。探討新移民女性與其子女在台的教育與生活適應。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7-201)。
卯靜儒等譯 黃光雄總校訂(民93)。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原著:Jack R. Fraenkel & Norman E. Wallen (原作1990出版)。台北:麥格羅∙希爾。
江昭青(民96)。國中小心台灣之子 突破八萬人。中國電子報。上網日期:民96.1.15。網站: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 。
江國舜、葉寶華、蘇芳玉(民94)。2005專題個案研討---焦點解決諮商個案研討。心靈講座。台北市生命線協會。上網日期:96.05.20。
網站:http://www.sos.org.tw/lesson/mind/lesson3_7.htm。
成露茜(民94)。移民與多元文化教育。學生輔導季刊,97,74-83。
伍至亮(民90)。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伍啟良(民93)。自我成長團體活動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秋桂(民94)。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呂美枝(民95)。學校、社區及家庭教育: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之養成。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0-110)。
沈美秀(民94)。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車達(民93)。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如瑩(民92)。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毓瑩(民94)。回訪春天---新移民女性的學校參與之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學生輔導季刊,97,28-37。
吳淑芬、陳秉華(民94)。對東南亞新移民女性與第二代之個人與家庭服務。學生輔導季刊,97,84-96。
吳佳蓉(民91)。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建興(民94)。迎向多元文化教育的挑戰。學生輔導季刊,97,109-115。
吳芝儀(民94)。關懷弱勢學生,預防中輟學生。上網日期:民95.11.07。網站:http://www.mtes.cy.edu.tw/ 。
吳麗卿(民9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巧琳(民95)。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班級輔導。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8-196)。
吳新華(民85)。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裕益、侯雅齡(民89)。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武典、林繼盛(民71)。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
吳若瑄(民95)。與新移民的溝通技巧。台中市政府,台中市成人基本教育及新移民教師研習進階班研習講義(頁53-56)。
吳佑珍、唐文慧(民94)。新移民女性的母職實踐與社會政策制訂。「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
吳明隆(民96)。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李麗日(民95)。新移民家庭正式社會支持網絡之認識與運用---以中部六縣市為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5-99)。
李瑛(民95)。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41,25-36。
李佳倫(民94)。台灣新勢力---新台灣之子。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四十八期)。上網日期:95.11.10。
網站: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8/48-29.htm。
李雅芬(民92)。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芳(民9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美慧 (民93)。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珠(民92)。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 -以台中市一 所國小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燕、李浦群譯(民84)。Trenholm S. & Jenson A.著。人際溝通-修定版。台北:揚智文化。
林梅蓉(民94)。國小單親家庭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君諭(民94)。為何我的小孩不是寶貝。學生輔導季刊,97,121-125。
林彩岫(民95)。新移民子女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討論。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35)。
林怡君(民95)。打開那一扇窗一談新移民配偶家庭親師溝通的困境與策略。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1-123)。
林峻志(民95)。新移民子女語文學習背景分析與實務探討。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4-132)。
林信香(民94)。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與
復建學報,14,55-84。
式曉霞、陳烘玉(民93)。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發表於台北縣政府教育局主辦,九十三年新移民女性專案研究成果發表會,台北。
林信香(民92)。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民92)。多變項分析統計法。台北:東華。
林家屏(民90)。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卓石能(民91)。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佑玲(民91)。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邱禮仁(民95)。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性別、年級與地區之自我概念、學業成績之比較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麗貞(民95)。新移民子女家庭教養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三峽鎮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榮照(民87)。兒童攻擊行為相關因素與認知行為策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若和(民84)。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東師院學報,6,1-134。
信世傑(民93)。台北市國小學生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之關係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舜安(民93)。台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全威(民93)。「新」台灣人:外籍與大陸配偶相關議題初探。國政分析國安(析)093-004號。
侯雅齡(民87a)。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11-23。
侯雅齡(民87b)。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曼真、卓意屏(民95)。迎接可愛好鄰居---談新住民子女教育及輔導(專訪台北縣教育局潘文忠局長)。教育研究月刊,141,50-57。
夏曉鵑(民 86)。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夏曉鵑(民89)。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為例。「全球化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
夏曉鵑(民91)。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夏曉鵑(民94)。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季刊,97,6-27。
唐璽惠(民91)。生活適應不良學生輔導策略。學生輔導,83,70-83。
袁儷綺(民91)。獨生學童性別、年級與其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靜芳(民93)。談外籍新娘子女的班級輔導。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4。上網日期:民95.11.10。
網站: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8/48-29.htm。
翁慧雯(民94)。搭起學習的另一座橋-以外籍配偶子女進行課後輔導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啟瑞(民94)。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鳳燕 楊妙芬等譯(民93)。人格心理學---策略與議題(Personality:Strategies and Issues)。原著:Robert M. Liebert & Lynn Langenbach Liebert(原作1998出版)台北:五南。
張紹勳 張紹評 林秀娟編著(民93)。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台北:文魁。
張鈿富(民95)。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1,5-17。
張保隆 謝寶煖(民95)。學術論文寫作:APA規範。台北:華泰。
張明慧(民94)。「新台灣之子」之兒童發展與輔導策略。學生輔導季刊,97,38-53。
張春興(民8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黃堅厚(民88)。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德祥(民95)。台灣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與輔導新課題。教育研究月刊,141,18-24。
黃德祥(民8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淑苓(民95)。新移民親師溝通合作。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6-48)。
黃雅勤(民95)。新移民子女教育親子共學課程設計。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2-209)。
黃玉臻(民86)。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靜芳(民94)。談多元文化教育在班級中的落實。學生輔導季刊,97,116-120。
許憶真(民92)。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育典(民89)。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原住民---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1。
陳沛彤(民95)。新移民子女教育的新課題---從東南亞文化到全球教育的思考。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6-187)。
陳貴龍(民76)。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瑩珊(民89)。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雯(民92)。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甫(民92)。邁向多元族裔社會的教育願景與情節分析:外籍新娘與其下一代所面臨的同化迷失。教育研究月刊,110,135-143。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主要統計表。上網日期:民95.11.5。 網站: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rvice/sts4-3.htm?TYPE=1&UNITID=93&CATEGORYID=0&FILEID=112834
教育部統計處(民94)。九十三學年度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
告。
莊榮俊(民9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民59)。自我的意義及其概念架構。教育研究所集刊,12,85-129。
郭為藩(民85)。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詹淑芬(民94)。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發展與具體建議。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8。上網日期:95.11.10。
網站: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8/48-29.htm。
黃立婷(民94)。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昭瑾(民95年6月12日)。新移民之子 弱勢補助最大族群。國語日報,第1版
楊艾俐(民92)。新台灣之子。台灣移民與多元文化研究網,271。
楊國樞(民75)。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路君約(民75)。少年人格測驗手冊修訂本。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葛樹人(民79)。心理測驗學。臺北,桂冠。
趙佳慧(民94)。台灣與東南亞跨國家庭青少年外表形象、自我概念及族群認同間關連性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金菊(民94)。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 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劉燕饒(民90)。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劉文宗(民86)。專科生自我概念,生涯發展需求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燕(民92)。 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金山(民93)。淺談外藉配偶教育學習體系政策之規劃。2004年新竹市外籍配偶暨成人識字師資培訓研討會。
潘淑滿(民93 )。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 30-43。
蔡政玲(民90)。國小高年級兒童害羞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蔡玉瑟(民83)。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黛麗(民82)。台北市國小二年級語言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潘進財(民93)。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謝慈容(民93)。國小六年級男女兒童、家庭社經地位及自我概念對生活適應之影響:以台中縣太平市國小兒童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鍾岱樺(民95)。運用團體帶領策略於新台灣之子教育方案。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5-144)。
蕭昭娟(民89)。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保禎(民86) 。賴氏人格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千華。
賴保禎(民77)。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簡至芳、蔡如清(民94)。對外及配偶的教學省思。學生輔導季刊,97,98-102。
簡宏光(民86)。台北市國小生家庭型態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中山國小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麗敏(民95)。移民家庭親子團體諮商技巧之研究---以南投縣一所國小為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9-84)。
魏秀燕(民95)。移民子女教育之省思。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0-217)。
羅婉麗(民90)。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瑜君(民95)。談教育工作者如何正式新弱勢群體學生處境。教育研究月刊,141,37-49。
二、英文部分
Akoff, A. ( 1968 ). Adjustment and Mentalhealth. New York : McGraw- Hill.
Albrow Martin (1997). The Global 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Anna Hui, Sing Lau, Chun Sau Li, Toby Tong and Jie-Lian Zhang(2006). A cross-societal comparative study of Beijing and Hong-Kong children's self-concept.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4(5),511-523.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Beverley Prevatt Goldstein(1999). Black, with a White Parent, a Positive and Achievable Identit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9, 285 - 301.
Buhs, Eric S.(2005). Peer rejection, negative peer treatment, and school adjustment: Self-concept and classroom engagement as mediating processe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3(5),407-424.
Daniel Fu Keung Wong, Debbie Lam, Phyllis Yan, and Marion Hung(2004). The Impacts of Acculturative Stress and Social Competenc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ainland Chinese Immigrant Youth in Hong Kong.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4, 1009 - 1024.
Daniel Fu Keung Wong(2006). Differential Impact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Social Suppor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ainland Chinese Immigrant and Local Youth in Hong Kong: A Resilience Perspective. Br. J. Soc. Work, 10.1093-1344
Diane S. Lauderdale, Talya Salant, Katherine L. Han, and Phuong L. Tran(2001). Life-Course Predictors of Ultrasonic Heel Measurement i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Immigrant Women from Southeast Asia. American Journal Epidemiology, 153, 581 - 586.
Doris N.Alston and Nannette Williams(2002).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bsence and Self-Concept of Black Adolescent Boys.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51(2),134-137.
Ellis, A.(1962). Rational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 Lyle Stuart
Eriskon, E. H.(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Freud, S.(1961). Some psych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anatomical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sences. London: Hogarth. (Originally published, 1925)
Guy Moors(2004). Facts and Artefacts in the Comparison of Attitudes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A Multigroup Latent Class Structure Model with Adjustment for Response Style Behavior.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 303 - 320.
Huntchinson R.L., Valutis W.E., Deborah T.B. & White J.S.(1989). The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on institutionalized children’s self-concepts. Adolescence, 4, 94.
Hans Grönqvist(2006). Ethnic Enclaves and the Attainments of Immigrant Children. European Sociology Review, 22, 369 - 382.
Helen B. Marrow(2005). New Destinations and immigrant Incorporation.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 3(4), 781-799
Henderson, Craig E., Dakof, Gayle A., Schwartz, Seth J. and Liddle, Howard A.(2006). Family Functioning, Self-Concept, and Severity of Adolescent Externalizing Problems. 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 15(6),719-729.
John S. Lapinski, Pia Peltola, Greg Shaw, and Alan Yang(1997). Trends: Immigrants and Immigra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61, 356 - 383.
Lazarus, R. S.(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Lena Robinson(2000). Racial identity attitudes and self-esteem of black adolescents in residential care: an exploratory stud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0, 3 - 24.
Liebkind, Karmela, Jasinskaja-Lahti, Inga and Solheim, Erling(2004). Cultural Identity,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Parental Support as Determinants of Immigrants' School Adjustments: Vietnamese Youth in Finland.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9(6), 635-656.
Maslow, A. H.(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Nikki Matharoo(2000).Crime and Immigrant Youth. By Tony Waters. The British Journal Criminology, 40, 764 - 766.
Skaalvik, Sidsel and Skaalvik, Einar M.(2004).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 and Verbal Self-Concept,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and Motivation. Sex Roles, 50(3) , 241-252.
Paula G. Williams, Craig R. Colder, Maryse H. Richards, and Cori A. Scalzo(2002). The Role of Self-Assessed Health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s. Journal Pediatric Psychology, 27, 509 - 517.
Pervin, L.A. & John , O.P.(2001).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8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hares, E. J.(1988).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Bos- ton: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Schlundermann & Shirin (1996). Family background adolescent coping style, and adjust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4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Quebec City, Quebec Canada.
Silvano M. Tomasi(2005). Religion and Immigrant Integration: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Models. Refugee Survey Quarterly, 24, 50 - 54.
Xinyang Wang(2001). Surviving the City: The Chinese immigrant Experience in New York City 1890–1970. The China Quarterly, 173 ,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