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柯政昌 KO, CHENG-CHANG |
---|---|
論文名稱: |
不能放棄的生命?──以Joel Feinberg柔性法律家長主義反思加工自殺罪 Cannot give up on life? by Joel Feinberg`s soft-paternalism reflect on the criminal law of assisted suicide |
指導教授: |
陳仲嶙
CHEN, CHUNG-LIN 許恒達 HSU, HENG-TA |
口試委員: |
江玉林
CHIANG, YU-LIN 李聖傑 LI, SHENG-CHI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加工自殺罪 、法律家長主義 、自由 、自主權 、法規範與自主權衝突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自殺行為遇到法律,第一個引起筆者關心的問題是:「法律究竟是基於甚麼樣的目的保護人的生命?」由此主軸進一步推問,法律是基於何種理由或基礎規範個人放棄自我生命的權利?而此規範限度是否包含不受限制的做出放棄自我生命的權利?有可能自由的選擇生命嗎?法律可否允許個人擁有對自我生命的最終主導權?假若生命不可讓、不可奪的前提是經過討論後而確立的,個人依其意志委由他人協助結束自我生命可以被例外允許嗎?是以道德、倫理,抑或其他? 我們又如何知道法律對生命管控是有利還是無益的?如果法律規範明顯與個人自主意志發生衝突時,我們可否執意於生命的自主權而請求法律開放?另一方面助殺者可否在自殺者明確同意下以積極或消極地協助他人結束生命?對於「助殺行為」的法律評價應是如何?
近年來涉及國家與個人間權利衝突的法律問題甚多,像是個人認為某法律、命令或規定不合理時,以非暴力不服從方式作為反抗方式;又有因國家禁止個人任意作出放棄生命的選擇,如以主動或積極的方式尋求死亡解脫的行為,如:醫助自殺等。而相關研究亦有涉主體與國家間權力範疇的激辯,本文採文獻分析限縮討論範圍,將範圍鎖定刑法第275條加工自殺罪作為研究主體,除分析實證法內容外,從法哲學角度出發,以柔性法律家長主義的觀點,試圖對加工自殺罪的刑罰規範面提出另一反向性思考,並期對個人權利與刑法規範的研究所有貢獻。
參考文獻
(依姓氏筆畫排列)
壹、 中文文獻
一、中文書籍
1. 于施洋譯、費南多.薩巴特著,《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漫遊者出版社,2010年3月。
2. 王怡蘋、林宏濤等譯、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著,《法學導論》,商周出版,2011年。
3. 王皇玉《刑罰與社會規訓─台灣刑事制裁新舊思維的衝突與轉變》,台北:元照,第1版,2009年4月。
4.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冊),三民出版,2010年。
5. 朱曾汶譯、霍布豪斯(L.T. Hobhouse)著,《自由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9月。6
6. 吳懿婷譯,愛倫.艾德曼、卡洛琳.甘迺迪著,《隱私的權利》,台北:商周出版,2006年12月。
7. 吳書榆譯,湯瑪斯.薩斯著,《自殺的權利》,台北:商周出版,2001年4月。
8.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7月,修訂版。
9.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冊),林山田發行,台大法學院圖書部經銷,2008年。
10.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冊),元照出版,2006年,五版二刷
11.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台北:元照,2006年。
12. 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元照出版,2006年9月,三版。
13. 李惠宗,《中華民國憲法概要 : 憲法生活的新思維》,元照出版,2007
14.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為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出版,2007年9月,二版。
15. 李傑、林泉喜譯,喬治.米諾瓦著,《自殺的歷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年1月。
16.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2001年。
17. 江玉林等編,《自由主義、社群主義與憲法解釋-釋字第五五四號關於通姦罪合憲解釋的論述基層分析》,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出版,2005年09月。
18.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元照出版,2008年。
19. 周治平,《刑法各論》,台北:三民,民國57年9月,初版。
20. 周武等譯、凱斯.桑斯坦《就事論事-美國最高法院的司法最低限度主義》,北京大學出版,2007年8月。
21. 周盈成譯、大衛.葛蘭著,《控制的文化:當代社會的犯罪與社會秩序》,高雄:復文出版,2005年5月。
22. 依曼努爾.康德著、結構群譯,《道德底實用人類學》,台北:結構群文化,民國79年10。
23. 胡洲賢譯、蕊塔.羅賓森著,《找回生命的答案-親友自殺的重建書》,台北:麥田書局,2003年3月。
24. 馬元德譯、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西方哲學史-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25. 許家馨、李冠宜等譯、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商周出版,2010年,二版。
26. 柯耀程,《刑法總則釋義(上)》,台北:元照,2005年。
27.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1月4日,修正四版。
28.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自版,92年4月,修訂四版。
29. 陳樸生、洪福增編著,《刑法總則》,台北市:五南,民78。
30. 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三民,2006年。
31. 張平吾,《自殺原因論》,台北:五南書局,民國78年2月。
32. 朗諾.德沃金《生命的自主權-墮胎、安樂死與個人自由》,商周出版,2002年。
33. 孫嘉時,《刑法分則》,孫嘉時發行,台大法學院經銷,民70年9月,二版
34. 程崇華譯、密爾著,《論自由》,唐山西潮文庫,民國75年8月。
35. 馮軍譯、京特.雅科布斯(Günter Jacobs)著,《規範.人格體.社會-法哲學前思》,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11月。
36. 渠東譯、涂爾幹著,《社會分工論》,左岸出版,2002年。
37. 殷弘譯、邊沁(Jeremy Bentham)著,《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38. 黃源盛,《刑法各論》,國立空中大學,2008年8月。
39. 曾淑瑜,《刑法分則編》,新學林出版,2007年。
40. 葛祥林等譯註,《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周年紀念下冊》〈國家刑罰權之界限〉,聯經出版,2010年10月,頁539-561
41. 褚劍鴻,《刑法總則論》,褚劍鴻發行,三民總經銷,民75。
42.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下冊),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增訂四版
43. 蔡墩銘,《刑法各論》,三民出版,2009年,六版
44. 蔡墩銘,《刑法總論》,三民出版,2009年。
45. 蔡宗珍,〈從憲法生命權之保障看安樂死合法化問題〉,《憲法與國家一》,台北:元照,2004年04月。
46. 劉北成等譯、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北京:三聯書局,第2版,2003年1月。
47. 劉幸義等合譯、烏夫.諾伊曼(Ulfrid Neumann)等合編,《自我負責人格之法律-Arthur Kaufmann的法律哲學》,台北:五南書局,2003年,初版
48. 劉幸義,《「安樂死」刑事政策的擬定與論證》,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6,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1998年5月。
49. 劉北成等譯、傅柯(Michel Foucault)著,《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局,第5版,2007年4月。
50. 鄭伊倩譯、奧特弗里德.赫費,《康德生平著作與影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51. 劉宗為譯,大衛.葛蘭著,《懲罰與現代社會》,台北:商周出版,2006年5月。
52. 錢俊宇譯、大衛.普列希特著,《我是誰?如果有我,有幾個我?》,啟示出版社,2010年9月。
53. 顏厥安,《鼠肝與蟲臂的管制─法理學與生命倫理》〈安樂死的法理學反思〉,台北:元照出版,2004年。
54. 顏厥安,《法與實踐理性》〈安樂死的法理學反思〉,台北:允晨出版,1998年7月,頁361-385。
二、中文期刊
1. 王皇玉,《吸毒行為犯罪化與社會控制》,刑罰與社會規訓-台灣刑事制裁新舊思維的衝突與轉變,2009年4月,頁117-155。
2. 王皇玉,《臺灣毒品政策與立法之回顧與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80期,2010年4月,頁80-96。
3. 王皇玉,《幫助自殺之幫助方式-四十一年台上字第一一八號刑事判例》,月旦裁判時報,2011年6月,頁147-150。
4. 江玉林,《人性尊嚴與人格尊嚴》,月旦法學教室,第20期,2004年6月,頁116-123。
5. 江玉林,《社群主義在德國法哲學上的探討及其影響-從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的十字架判決談起》,月旦法學雜誌,台北:元照出版,1998年08月,頁197-201。
6. 江宜樺,《社群主義的國家認同觀》,政治科學論叢,第8期,民國86年06月,頁85-110。
7. 甘若蘋,《協力自殺行為之反思-以被害人自主價值為中心》,刑事法雜誌,2008年4月,頁57-81。
8. 貝淡寧(Daniel A. Bell),《社群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批判》,政治科學論叢,第23期,頁1-45。
9. 林東茂,《醫療上病患承諾的刑法問題》,月旦法學雜誌,2008年6月,頁45-70。
10. 亞圖.考夫曼(Arthur Kaufmann)著、劉幸義譯,《安樂死-自殺-受囑託而殺之(加工自殺)》,中興法學,第20期,1984年。
11. 李震山,《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6)-生命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2期,2003年10月1日,頁1-17。
12. 李震山,《自殺與管束》,月旦法學雜誌,第72期,2001年5月,頁22-23。
13. 陳仲嶙,《身體權作為一種憲法權利》,法學新論,台北:元照,第14期,2009年9月,頁113-131。
14. 許恒達,《「實體真實發現主義」之知識形構與概念考古-以中世紀至現代初期之德國型式程序發展史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民97年2月,頁137-192。
15. 許恒達,《刑罰理論的政治意涵-論刑事政策的誕生》,月旦法學雜誌,第137期,2006年10月,頁188-211。
16. 許恒達,《「行為非價」與「結果非價」——論刑事不法概念的實質內涵》,政大法學評論,第114卷,2010年4月,頁215-300。
17. 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第197期,2011年10月,頁188-211。
18. 許澤天,《強制他殺與加工自殺》,臺灣法學雜誌,第162期,2010年10月。
19. 徐育安,《刑法第二七五條之法理基礎與改革芻議》,月旦法學雜誌,第144期,2007年5月,頁41-53。
20. 鄭逸哲,《刑法第二七五條之修正雛議》,月旦法學雜誌,第150期,2007年11月,頁202-205
21. 陳志龍,《法益持有者之法益保護放棄處分權(上)》,臺大法學論叢,第19:1期,1989年12月,頁179-223。
22. 陳志龍,《法益持有者之法益保護放棄處分權(下)》,臺大法學論叢,第19:1期,1989年12月,頁185-222。
23. 蔡甫昌,《結果論及其生命倫理應用》,醫學教育,第8卷,第1期,2004年3月,頁3-17。
24. 張培倫,《彌爾是規則效益主義者嗎?》,哲學與文化,26卷第7期,1997年7月,頁632-647。
25. 張培倫,《效益與德行:以彌爾效益主義為例》,哲學與文化,第38卷第8期,2003年08月,頁139-152。
26. 蔡宗珍,《安樂死的合法化爭議》,台北:當代,第162期, 1998年,頁97-103。
27. 蔡維音,《從法學觀點對安樂死的一點反省-以所謂加工自殺罪為例》,中央應用倫理通訊,第12期,1999年,頁6-8。
28. 黃常仁,《「滄桑舊法」──論「自殺共犯」及其可罰性之理論基礎,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2003年,頁527-554。
29. 藤井倫明,《三島由紀夫與《葉隱》──現代日本文人所實踐的武士道》,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7卷第2期(總第14期),2010年12月,頁255-288。
30. 釋恆青著,《論佛教的自殺觀》,台大哲學論評,第九期,1986年1月,
頁181-196。
31. 梁文韜,《政治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性質與方法論:古典效益主義思想家的觀點》,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0期,2004年9月,頁33-82。
三、中文論文
1. 許峻彬,《論刑法加工自殺罪之正當性-以安樂死合法化的爭議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碩士論文,民國95年。
2. 黃鈞毅,《法律家長主義》,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8年。
貳、 英文文獻
一、英文書籍
1. Arthur Schopenhauer, Suffering Suicide and Immortality (2006).
2. Emile Durkheim, 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79).
3. Gerald Dowrk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ut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4. Gerald Dworkin, Frey and Bok, Euthanasia and 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 For and Again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5. Gerald Dowrkin, Morality, Harm and the Law, Westview Press, Inc. (1994).
6. Geoffrey Scarre, Utilitarianism, Routledge Published (2002).
7. Christopher Lehmann-Haupt, Joel Feinberg, 77, Influential Philosopher》.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05, 2004
8. Christopher B. Gray, Philosophy of Law: An Encyclopedia - Paternalism, Garland Pub. Co (2nd ed., 1999).
9. H.L.A.Hart, Law, Liberty and Mor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10. Isaiah Berlin, Four Essays of Liber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11. 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 Batoche Books Limited (2001).
12. Joel Feinberg, The Moral of the Criminal Law. Vol.1, Offense to oth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13. Joel Feinberg, The Moral of the Criminal Law. Vol.2, Harm to oth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14. Joel Feinberg, The Moral of the Criminal Law. Vol.3, Harm to sel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15. Joel Feinberg, The Moral of the Criminal Law. Vol.4, Harmless wrongdo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16. John Feinberg, Rights, Justice and the Bounds of Liber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17. John Gray, Two faces of Liberalism, Polity Press (2000).
18. J John Gray, Liberalis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3).
19. John Gray, Mill of Liberty, published by Routlege (2nd ed., 1996).
20. John Kleinig, Paternalism, Rowman&Allanheld Publishers (1984).
21. James Cullen Sacha, Father Knows Best : A Critique of Joel Feinberg's Soft Paternalism,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dept of philosophy press (2007).
22. Mary Warnock, Easeful Death- Is there a case for assisting dy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二、英文期刊
1. Andrew von Hirsch, Direct Paternalism: Criminalizing Self-Injurious Conduct, 27 Criminal Justice Ethics. 25-33 (2008)
2. Alan E. Fuchs, Autonomy, Slavery, and Mill's Critique of Paternalism, 4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231-235 (2001).
3. Alan Soble, Paternalism, Liberal Theory, and Suicide, 12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335-352 (1982).
4. Angelo Corlett, The Philosophy of Joel Feinberg, 10 Journal of Ethics. 131-191 (2006).
5. Allen Buchanan, Metal Paternalism, 7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370-390 (1978).
6. Antoon A. Leenaars, Edwin S. Shneidman on Suicide, 1 Suicidology online journal. 5-18 (2010).
7. Bernard E. Harcourt, Joel Feinberg on Crime and Punishment: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ral Limits of the Criminal Law and The Expressive Function of Punishment, 5 Buffalo Criminal Law Review. 145-172 (2001).
8. Christopher Cowley, Suicide is Neither Rational nor Irrational, 9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495-504 (2006).
9. Christine Pierce, Hart on Paternalism, 35 Analysis. 205-207 (1975).
10. David Archard, Informed Consent: Autonomy and self-ownership, 25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 19-34 (2008).
11. David Archard, Self-justifying paternalism, 27 The Journal of Value Inquiry. 341-352 (1993).
12. Danny Scoccia, In Defense of Hard Paternalism, 27 Law and Philosophy. 351-381 (2008).
13. Gerald Dworkin and David Blumenfeld, Punishment for Intentions, 7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96-404 (1966).
14. Gerald Dworkin, Sex, Suicide and Doctors, 109 Ethics. 579-585 (1999).
15. Gerald Dworkin, 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 and Public Policy, 89 Philosophical Studi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 133-141 (1998).
16. Gerald Dowrkin, Moral Paternalism, 24 Law and Philosophy.305-319 (2005).
17. H.M.Malm, Liberalism, Bad Samaritan Law, and Legal Paternalism, 106 Ethics. 4-31 (1995).
18. Jin-Jia Lin, Shu-Sen Chang and Tsung-Hsueh Lu, The leading methods of suicide in Taiwan,2002-2008, 10 BMC Public Health. 2-9 (2010).
19. John Hospers, Libertarianism and Legal Paternalism, 4 The Journal of Libertarian Studies. 255-265 (1980).
20. Leo Zaibert, Punishment, Liberalism, and Communitarian-ism, 6 Buffalo Criminal Law Review. 674-690 (2002).
21. Morris Lipson, Autonomy and Democracy, 104 Yale L.J., 2249-2275 (1995).
22. Mauro Cardoso Simões, Paternalism and antipaternalism, 10 Florianópolis. 65-83 (2011).
23. N.Fotion, Paternalism, 89 Ethics. 191-198 (1979).
24. Richard J. Arneson, Joel Feinberg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Hard Paternalism, 1 Legal Theory. 259-284 (2005).
25. R. G. Frey, Hume on Suicide, 24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336-351 (1999).
26. Richard H. Thaler & Cass R. Sustein, Libertarian Paternalism, 93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75-179 (2003).
27. Stephen Sullivan, The right to die: a discussion of “rational suicide”, 14 MENTAL HEALTH PRACTICE. 32-35 (2011).
28. Katrin Töns, Legal Paternalism and the “right to take risks”, 8 BIEN Congress Berlin. 5-8 (2000).
参、 網路與新聞資料
1. 「國際自殺防治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
http://www.iasp.info/
2. 行政衛生署統計室
http://www.tspc.doh.gov.tw/tspc/portal/know/index.jsp?type=2
3. 司法院大法官網頁
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uploadfile/C100/抄本594.pdf
4. Dignitas
http://www.dignitas.ch/
5. Exit International
http://www.exitinternational.net/
6. Christopher Lehmann-Haupt, Joel Feinberg, 77, Influential Philosopher.The N.Y. Times, April 05, 2004 at A1o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