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康家宜 Kang, Chia-I |
---|---|
論文名稱: |
在沒有語言的地方生長語言:論張亦絢小說及「性」的書寫 Reclaiming Womanhood and Lesbians: Writing about Sexuality in Chang Yi-Hsuan’s Novels |
指導教授: |
楊佳嫻
Yang, Chia-Hsien |
口試委員: |
王鈺婷
Wang, Yu-Ting 顏訥 Yen, N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1 |
中文關鍵詞: | 張亦絢 、性 、性別 、女同性戀 、女同志 、女性主義 |
外文關鍵詞: | Chang Yi-Hsuan’s, Lesbian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九○年代以來女同性戀小說中呈現出性壓抑、去性化和強烈的死亡傾向,女同性戀之間的「性」被視為禁忌,並呈現出「無性」的想像。張亦絢透過「性」的書寫,指出女性/女同性戀的「性」如何「在沒有語言的地方生長語言」,展現出她們具有主動掌握「性」的權力。本文從「性」、「語言」與「權力」作為分析張亦絢小說的切入點,且由於她的各部小說之間若干主題與人物經驗有呼應之處,本研究以小說敘述中人物經驗的階段區分為三章:一、十八歲以前的少女時期,特別關注未成年的少女身份,如何在成年人對「性」的管控下言說、書寫自身的「性」。二、主角在大學時期接觸到女研社,在戀愛與參與婦女運動的過程中,主角如何在女同性戀女性主義的內部差異中走出一條路線。三、離開臺灣的異國時期,特別是在法國的經歷,主角不完整的語言能力如何對女同性戀的性別、性慾和身份一致性帶來衝擊。本文指出,張亦絢小說中少女同性戀雖然沒有性的語言,卻能夠重新詮釋什麼是她們的「性」;當女研社中的女同性戀女性主義作為權力技術,同女本位主義下「性」的單一化形式,忽略同樣也是「愛女人」的「直女情誼」;異國語境下看似沒有語言,於是能夠重新界定女同性戀主體與性別身份,突破性慾的二元框架。作者在描述各種未被定義的性別和性慾時,呈現出「性」是沒有被定義的語言,讓性慾從性別中解放,面向一種多義性結構。
Since the 1990s, lesbian novels in Taiwan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sexual repression, desexualization, and suicidal tendency. While lesbian sexual practices are considered taboo, forging the asexual imagination of lesbian bodies, Chang Yi-Hsuan’s writing of sexuality shows that women and lesbians have power over their sexuality.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sexuality”, “discourse” and “power” in Chang Yi-Hsuan’s novels, and organizes the discussion into three chapters sorted by chronological order: 1. The girlhood before the age of 18, with special attention on how underage girls speak out and write their own “sexuality” under adult supervision. 2. Joining feminist study clubs during the university years. By reading the protagonist’s romance and participation in feminist movements, I explore how she finds a way out of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of lesbian feminism. 3. Expatriate life, particularly in France. I analyze how the limited language proficiency disrupts the consistency of lesbian’s gender, sexual desire, and identity. Ultimately, Chang Yi-Hsuan’s novels reclaim womanhood and lesbians through: Firstly, the portrayals of lesbian girls re-interpreting their “sexuality” despite the lack of sexual language. Secondly, the critique of college lesbian feminism’s lesbian-centric propensity that overlooks heterosexual women’s contribution to women’s collective solidarity. Thirdly, the breakthrough in the struggles against the binary framework of sexual desire in a foreign context. While there seems to be no language, it implies a possibility to redefine the subject and gender identity of lesbians. In describing undefined genders and sexual desires, the author presents “sexuality” as an undefined language, freeing sexual desire from gender and gesturing toward a polysemous structure.
一、近人論著
王鈺婷主編,《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新北:聯經出版,2021年。
朱天心,《方舟上的日子》,臺北:時報文化,1992年。
___,《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麥田出版,1992年。
朱偉誠,〈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0期,1998年6月。
李昂,《禁色的暗夜》,臺北:皇冠,1999年。
李元貞,《眾女成城:台灣婦運回憶錄(下)》,臺北:女書文化,2014年。
阮芳賦,《性與社會文化:性學和社會中的性愛》,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10年。
邱妙津,《鱷魚手記》,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林佩苓,《依違於中心與邊陲之間:臺灣當代菁英女同志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林筱娟,《覆述與複數:張亦絢小說中的性別主體》,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紀大偉,《正面與背影——台灣同志文學簡史》,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
___,〈斷裂與延續——評許維賢的《從豔史到性史》〉,《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37期,2015年12月。
___,《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臺北:聯經出版,2017年。
胡媛雅,《邱妙津、陳雪、張亦絢女同志小說中的性別與空間》,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凌煙,《失聲畫眉》,臺北:自立晚報,1990年。
柴,《一則必要的告解》,臺北:聯合文學,2006年。
陳雪,《惡女書》,臺北:平氏,1995年。
曹麗娟,《童女之舞》,臺北:大田出版,1999年。
郭良蕙,《兩種以外的》,香港:郭良蕙新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
許維賢,《從豔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臺北:遠流,2015年。
黃道明,《酷兒政治與台灣現代「性」》,臺北:遠流,2012年。
喀飛,《台灣同運三十》,臺北:一葦文思,漫遊者文化,2021年。
張亦絢,《身為女性主義嫌疑犯》,新北:探索文化,1995年。
___,《離奇快樂的愛情術》,新北:探索文化,1996年。
___,《壞掉時候》,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___,《最好的時光》,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___,《愛的不久時》,臺北:聯合文學,2011年。
___,《小道消息》,臺北:聯合文學,2013年。
___,《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新北:木馬文化,2015年。
___,《性意思史》,新北:木馬文化,2019年。
張娟芬,《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臺北:時報文化,2011年。
張瑜玶,《張亦絢《壞掉時候》與《最好的時光》中的糾結情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張泰綾,《論台灣同志小說中的抒情主體:以吳繼文,林俊穎,張亦絢為討論對象》,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鄭美里,《女兒圈:臺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臺北,女書文化,1997年。
劉亮雅,〈九○年代臺灣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第2期,1997年7月。
___,〈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第3期,1997年8月。
___,《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臺北:元尊文化,1998年。
___,〈鬼魅書寫: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中外文學》第1期,2004年6月。
___,《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年。
簡家欣,《喚出女同志: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羅竹君,《愛女人的女作家——張亦絢作品析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1999年。
___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完整修訂版)》,臺北:貓頭鷹出版,2020年。
〔法〕法蘭索瓦・愛瓦德(François Ewald)主編,李沅洳譯,《傅柯關於性事論述的十二堂課》,臺北:時報文化,2021年。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臺北:桂冠圖書,1990年。
〔美〕馬嘉蘭(Fran Martin)著,陳鈺欣、王穎譯,〈揭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2003年5月。
〔美〕___著,紀大偉譯,〈衣櫃,面具,膜:當代台灣論述中同性戀主體的隱/現邏輯〉,《中外文學》第12期,1998年5月。
〔美〕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L. Dreyfus),保羅・拉比諾(Paul Rabinow)著,《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2005年。
〔美〕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美〕凱特・米利特(Kate Millett)著,宋文偉、張慧芝譯,《性政治》,新北:桂冠圖書,2003年。
〔美〕桑梓蘭(Tze-lan Deborah Sang)著,王晴鋒譯,《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Mark G. E. Kelly. Foucault's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I, The Will to Knowledge. Edinburgh: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Press, 2013.
二、報刊文獻
〈女同志婦運Come Out?〉,《婦女新知》第161期,頁14。
古明君,〈女性主義陣營中的同性戀恐懼症〉,《婦女新知》第161期,1995年10月,頁19。
林欣誼,〈張亦絢反話連篇——《愛的不久時》踩在真實與虛構的邊線〉,《中國時報》,2011年9月3日。
張小虹,〈在張力中相互看見——女同志運動與婦女運動之糾葛〉,《婦女新知》第158期,1995年7月,頁7。
三、網路資料
李屏瑤,〈張亦絢:同志的標籤,對有些人來說是勳章〉,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898,瀏覽日期:2021年5月19日。
何春蕤,〈Michel Foucault傅柯專題〉,http://sex.ncu.edu.tw/course/Michel%20Foucault/class/foucault_1123.htm,瀏覽日期:2021年10月27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B0000008,瀏覽日期:2022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