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敏秀 Tsai, Min Hsiu |
---|---|
論文名稱: |
臺灣移工電影中的家、城市和第三空間: 以《我倆沒有明天》、《娘惹滋味》 和《臺北星期天》為例 Home, City, and Third Space in Taiwanese Films of Migrant Workers: A Case Study on “We Don’t Have A Future Together,” “Rasa,” and “Pinoy Sunday” |
指導教授: |
陳芷凡
Chen, Chih Fan |
口試委員: |
黃儀冠
Huang, Yi Guang 蔣淑貞 Chiang, Shu Z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3 |
中文關鍵詞: | 移工電影 、我倆沒有明天 、娘惹滋味 、臺北星期天 、第三空間 、能動性 |
外文關鍵詞: | migrant workers film, "We Don't Have A Future", "Rasa", "Pinoy Sunday", Third Space, agenc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來自東南亞的移民工已經構成臺灣第五大族群,但民眾若沒有近身互動的經驗,往往依賴主流媒體的報導而形成對移工的了解,但媒體傾向做出的偏向性報導常使移工形象侷限與「可憐」或「可惡」。過去學界對移工議題的論述主要從經濟學、管理學及社會學的角度討論,從媒體再現面向切入移工議題的研究則較少從電影媒介或空間視角分析主流媒體如何塑造移工形象,因此本文以林靖傑《我倆沒有明天》(2003)、溫知儀《娘惹滋味》(2007)和何蔚庭《臺北星期天》(2009)等三部劇情片為論述對象,以第三空間理論為研究架構,觀察三位導演如何以各式空間建構有主體性和能動性的移工,且此樣貌如何異於其他主流媒體對移工的再現。
本文所討論的三部電影涵蓋不同國籍、性別與產業類型的移工,三位導演各自從他們對工人、移民工和異鄉人的關懷出發,以其特殊的影像風格及不同策略來凸顯移工的能動性。林靖傑讓移工遇上本地工人以對照移工在雇主家內外的空間實踐,一方面也開拓了移工出現在臺灣人信仰空間的可能性,藉由兩人在廟宇、菲人聚集的酒吧和本地工人家中的互動,林靖傑塑造的是作為觀看主體、具有語言及文化資本且情感自主的移工。溫知儀則是以家空間中的畫界工作彰顯家務移工的能動性,有些移工選擇維持族群分野、拒絕成為家人,有些則求跨國婚姻以及將雇主家轉化為謀生的風味餐廳時,不僅是移工的主體性被看見,亦翻轉了主流媒體對外籍配偶的刻板再現。何蔚庭主要透過城市中家的想像、移動與凝視表現男性移工的能動性,移動於固定的族裔空間外時,移工不按照都市規畫者的原意使用空間,進而達到反規訓的效果,而漫遊中對臺灣人事物的觀看亦使他們成為主體,移工對新聞產製過程的目睹更是導演對主流媒體偏頗地再現移工之反思。
上述研究結果顯示,移工除了透過種種空間實踐體現其主體性外,影像中各場景具備的第三空間特質(家空間裡支配與協商並存、家與風味餐廳的疊合打破公/私、家庭/社會、休閒/工作等對立、城市中想像與真實兼具)亦指出移工模糊二元對立空間的能動性;導演藉由不同空間建構出有主體性和能動性的移工面貌,使電影媒介異於其他主流媒體對移工的再現,並讓臺灣多元文化/族群論述有了不同層次的實踐。
Migrant workers and immigrants coming from south-eastern Asia has become the fifth biggest ethnic group of Taiwan. Yet, Taiwanese people often depend on news report to come up with their ideas toward them if they don’t have a chance to interact with them. However, the mass media tends to report negative news, causing the representa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either pitiful or hateful. In the past, researchers mainly discuss such topic from the economic, managing, and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Studies about how the media represent migrant workers seldom choose fictional films as texts for analysis. They seldom analyze these texts with spatial theories either. Thus, this thesis chooses Lin’s “We Don’t Have A Future Together,” Wen’s “Rasa,” and Ho’s “Pinoy Sunday” for analysis, uses Third-Space theory and aims to find out how these directors use all kinds of spaces to construct a more subjective image for migrant workers and how these image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representations created by the mass media.
The three films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include work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of both genders, and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Three directors each adopt unique cinematic style and strategy to emphasize that migrant workers have agency. Lin sets up the migrant worker to meet a local worker, comparing their spatial practic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employer’s house and making migrant worker’s appearance in Taiwanese religious space possible. Lin creates a subject that can look, wit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apital, and dealing relationships reasonably. Wen uses boundary work at home to reveal domestic workers’ agency. Some choose to stay different from Taiwanese, refusing to be part of a Taiwanese family while others try to pursue cross-nation marriage. The latter turns employer’s house into a restaurant selling cuisines from south-eastern Asia. During the process, the subjectivity of migrant workers can be seen. In addition, it challenges the stereotypical representations on foreign brides. Ho shows male migrant workers’ agency through their imagination of homeland projected on the city, the walk and the gaze taking place while wandering in the city. When moving outside ethnic places, they achieve the effect of anti-discipline for they don’t follow city planners’ intention. The gaze in the journey also making them subjects. Their observation of the making of news is the director’s reflection on how mass media often represent migrant workers in a bad way.
The migrant workers not only demonstrate their subjectivity through all kinds of spatial practices, the scenes that have third-space features also point out that these workers possess the power to blur boundaries such a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The directors use varied spaces to picture migrant workers with subjectivity and agency, making film different from other media and making Multiculturalism or Multi-ethnic discourse in Taiwan more that a slogan.
一、 電影
林靖傑,《我倆沒有明天》(臺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3)。
溫知儀,《娘惹滋味》(臺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8)。
何蔚庭,《臺北星期天》(臺北:天馬行空,2011)。
二、專書
王甫昌,《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2003)。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2009)。
生安鋒,《霍米巴巴》(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成露茜,〈移民/工發聲與媒體〉,夏曉鵑、陳信行、黃德北編,《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8)。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北:行人,2006)。
張茂桂,〈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臺灣的形成與難題〉,薛天棟編,《臺灣的未來》(臺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2002)。
夏曉鵑,〈全球化下臺灣的移民/移工問題〉,瞿海源、張苙雲主編,《臺灣的社會問題2005》(臺北:巨流,2005)。
黃宗儀,《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臺北:群學,2008)。
游美惠,《性別教育小詞庫》(高雄:巨流,2014)。
鄭秉泓,〈80分鐘的小小驚喜──幾部公視「人生劇展」作品〉,《臺灣電影愛與死》(臺北:書林,2010)。
謝世宗,《電影與視覺文化:閱讀臺灣經典電影》(台北:五南,2015)。
藍佩嘉,〈性別與跨國遷移〉,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2007)。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臺北:行人,2008)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臺北:印刻,2008)。
Edward W. 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臺北:桂冠,2004)。
Marita Sturken等著,陳品秀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2009)。
Michel Foucault著,陳志梧譯,〈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脈絡)〉,夏鑄九、
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城邦文化出版,2010)。
王志宏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文本》(臺北:明文書局,1993)。
Bhabha, Homi K.. “Postcolonial Authority and Postmodern Guilt,” in L. Grossberg et al., eds,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2. p.56-68.
Bhabha, Homi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4.
Cheng, Shu-ju. Serving the Household and the Nation: Filipina Domestics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in Taiwan.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2006.
D’Ammassa, Don. Encyclopedia of Adventure Fiction. New York: Facts on File. 2009.
hooks, bell. Yearning: race, gender, and cultural politics. Boston: South End Press, 1990.
Mulvey, Laura. Visual and Other Pleasures. London: Macmillan, 1989.
Naficy, Hamid. An Accented Cinema: Exilic and Diasporic Filmmaki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Rutherford, Jonathan. “The Third Space: Interview with Homi Bhabha,” in J. Rutherford,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d, 1990. p.207-221.
三、學位論文
尤俊華,〈都市游牧─比較臺北市強弱勢異鄉人的居住與空間〉(臺北: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古雲秀,〈外籍家務工作者的媒體再現─社會空間、廣告文本與閱聽人解讀中的意涵〉(臺北: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吳比娜,〈ChungShan──台北市菲律賓外籍勞工社群空間的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吳挺鋒,〈「外勞」休閒生活的文化鬥爭〉(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1997)。
余富敏,〈21世紀臺灣電影中的族群認同再現〉(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
李易昆,〈他們為什麼不行動?:外籍勞工行動策略差別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1995)。
李家瑩,〈電影與城市品牌行銷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臺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1)。
汪倩如,〈「日久故鄉在他鄉」─移工/民媒體《四方報》的產製與閱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吳美瑤,〈霸權空間的破綻:以外籍移工假日聚集的台北車站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碩士論文,2004)。
宋家瑜,〈台灣移工文學場域的生成:以文學獎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周政宏,〈都市潛行──以外籍勞工為觸媒的都市空間再造〉(臺中: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4)。
邱學雄,〈高雄市建國四路天主教聖母堂鄰近地區菲籍移工地方感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許弘毅,〈中山北路聖多福教堂地區菲籍外勞的空間使用及其影響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0)。
張正,〈全球化之下東南亞移民/工社群的跨界文化鬥爭〉(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郭佳旻,〈臺灣新住民廣電媒體內容產製之研究:由「外」而「內」的參與觀點〉(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陳虹穎,〈台北車站/小印尼:從族裔聚集地看都市治理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黃正嘉,〈全球化城市的跨界想像:從當代台北城市書寫談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黃美儀,〈漫遊與女性的探索──李永平小說主題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曾惟農,〈跨國移工傳播權初探─以台灣東南亞籍移工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傅湘承,〈外籍勞工消費行為與其消費空間型態─以桃園縣工業區外勞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楊芷茜,〈移住家庭監護工的媒體再現:以台灣報紙對「劉俠事件」與「馮滬祥事件」之報導為例〉(臺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楊貞慧,〈大台中的小東南亞─外籍勞工聚集與異文化空間形塑之過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1)。
楊麗芳,〈台北火車站周邊印尼移工的消費空間與文化地景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劉子亮,〈鄉音不相應:在臺東南亞移工收聽RTI母語節目之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賴佩瑩,〈再現離散的家園記憶:以《愛無止盡》、《娘惹滋味》、《我的強娜威》三部電影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班,2010)。
賴建宏,〈東南亞移工在台灣電影中的後殖民呈現─以《台北星期天》、《歧路天堂》為例〉(臺北: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謝吳泯,〈東南亞籍男性移工與雇主的互動與調適〉(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1)。
謝敏芳,〈外籍勞工報紙形象之趨勢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簡曉娟,〈暴動?抗暴?論移工團體與新聞媒體對「高捷泰勞事件」的意義建構與互動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四、期刊論文
王志弘,〈記憶再現體制的構作:台北市官方城市書寫之分析〉,《中外文學》第33卷第9期(2005.02),頁9-51。
王志弘,〈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週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1期(2006.03),頁149-203。
王志弘,〈族裔─文化經濟、謀生策略與認同協商:臺北都會區東南亞風味餐飲店個案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39期(2008.01)。
王志弘,〈我們有多元文化城市嗎?台北都會區東南亞族裔領域化的機制、類型與作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2期(2011.06),頁31-84。
成露茜,〈跨國移工、臺灣建國意識與公民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8期(2002.12),頁15-43。
李芝瑩,〈外籍移工攝影作品中的社會批判分析:以《凝視驛鄉VOYAGE15840》為例〉,《社會科教育研究》第14期(2009),頁277-292。
沈倖如、王宏仁,〈「融入」或「逃離」?──越南新娘的在地反抗策略〉,《文化研究月報》第29期(2003.07)。
吳永毅,〈無HOME可歸:公私反轉與外籍家勞所受之時空排斥的研究個案〉,《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6期(2007.06)。
吳挺峰,〈臺灣外籍勞工的抵抗與適應:周休做為一個鬥爭場域〉,《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23期(2002),頁103-150。
吳豐維,〈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第4期(2007.03),頁63-78。
林津如,〈「外傭政策」與女人之戰〉,《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2000.09),頁93-151。
邱琡雯,〈外勞族群媒體研究初探:以臺灣泰語廣播節目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1998.09),頁169-193。
邱琡雯,〈越境者媒體:臺灣的外勞廣播節目〉,《新聞學研究》第75期(2003),頁73-102。
許通元,〈逐夢光影──專訪何蔚庭導演〉,《蕉風》第495期(2006.01)。
夏曉鵑,〈資本國際化的國際婚因──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2000.09)。
陳春富,〈國際移工/民傳播權的在地思考〉,《傳播研究與實踐》第2卷第1期(2012.01),頁55-84。
陳勇健,〈《臺北星期天》幽默背後的苦澀鄉愁〉,《蕉風》第507期(2014.03)。
黃宗儀、李紀舍,〈「近似家人,實非親故」:移工情感勞動與影像親密性的文化政治〉,《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2期(2011.06),頁5-30。
曾嬿芬,〈引進外籍勞工的國族政治〉,《臺灣社會學刊》第32期(2004.06),頁1-58。
趙剛,〈「多元文化」的修辭、政治和理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2期(2006)。
薛承泰,〈外籍家事勞工聘僱與管理現況之問題〉,《勞資關係月刊》第19期第5卷(2000.09),頁6-24。
藍佩嘉,〈穿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8期(2002.12),頁43-97。
龔尤倩,〈外勞政策的利益結構與翻轉的行政實驗初探─以台北市的外勞行政、文化實踐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8期(2002),頁235-285。
Beryl Langer, “Reviewed Work: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y Michel de Certeau”,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7. 1 (Washington, DC, Jan., 1988): 122-124.
五、會議論文
李小清,〈都會空間的漫遊/書寫:談朱天心〈古都〉的流放美學/政治〉,「第二十九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2005.04)。
劉徖琦,〈社會弱勢者媒體形象研究:以外籍家事勞動者與雇主關係之報導為例〉,「2008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2008.07.04)。
六、網路資源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網址:http://www1.stat.gov.tw/ct.asp?xItem=15422&CtNode=4706&mp=3)。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ris.gov.tw/346)。
公共電視紀錄片平台,(網址:http://viewpoint.pts.org.tw/ptsdoc_video/%E5%8F%B0%E5%8C%97%E5%B9%BE%E7%B1%B3/)。
公視人生劇展:娘惹滋味,(網址:http://web.pts.org.tw/php/mealc/life/index.php?XPAGE=VIEW&XMAENO=1203)。
他們在島嶼寫作,(網址:http://www.poemmovie.com.tw/Wen_Chih_yi.php)。
向左走影像工作隊,(網址:https://vimeo.com/leftmotion)。
長龢有限公司專頁,(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ChangheFilms/about/)。
凃盈如,〈何蔚庭:「我把臺北拍得很東南亞!」〉,(網址:http://mag.cnyes.com/Content/20100521/8053c983defa477a8ba3fc4bd14043dd.shtml)。
張耀升,〈尋找生命的空景:林靖傑作品分析〉,(網址:https://news.readmoo.com/2016/02/04/yaosheng-columns-jan/)。
曾芷筠、陳平浩,〈兩個男人與沙發,一種夢想與現實─專訪《臺北星期天》導演何蔚庭〉,《放映周報》,(網址: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297,2010.04)。
游婉琪,〈細膩導演溫知儀,敲響金鐘三冠王〉,(網址:http://www.nccu.edu.tw/zh_tw/news/%E7%B4%B0%E8%86%A9%E5%B0%8E%E6%BC%94%E6%BA%AB%E7%9F%A5%E5%84%80-%E6%95%B2%E9%9F%BF%E9%87%91%E9%90%98%E4%B8%89%E5%86%A0%E7%8E%8B-25143066)。
電影百科,〈人物觀察與拍攝手法〉,(網址:http://edumovie.culture.tw/encyclopedia.php?t=2)。
維基百科,〈三鏡頭法〉,(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9%95%9C%E5%A4%B4%E6%B3%95)。
〈輔導金短片《片刻暖和》殺青〉,(網址:http://movie.kingmedia.com.tw/media_news/index.html?act=movie_news&r=1238468753)。
臺灣電影網,(網址: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51932_39)。
臺灣電影數位典藏資料庫,(網址:http://www.ctfa.org.tw/filmmaker/content.php?id=787)。
Norman. N. Holland, “Roman Polanski, Two Men and a Wardrobe, Dwajludzie z szafa, 1958,” (網址:http://www.asharperfocus.com/twome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