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蘇仁彥 Jen Yen Su |
---|---|
論文名稱: |
王鐸書法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Calligraphy of Do Wang |
指導教授: |
蔡長盛
Chang-Sheng Cai’s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5 |
中文關鍵詞: | 王鐸 、自然主義 、表現主義 、造形 、空間 |
外文關鍵詞: | Do Wang, naturalism, expressionism, formative, space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王鐸書法研究
王鐸是一位有爭議性的書法藝術家,歷史對他評價不一。本文除了運用傳統書法論述外,並用視覺與藝術心理學、美學、社會學等觀點來論析,透過瞭解明代書法風格演變、王鐸書法美學淵源、藝術創作理念及風格的印證、及王鐸對晚近藝術史、日本書風影響、及書法史的定位,對王鐸書法作全面性的了解。
研究中發現,王鐸一日臨書、一日自運,對於二王、顏真卿、米芾、柳公權、鍾繇、張旭、懷素等書家的書風都入力頗深。政治上產生不安定感,降清後寄情於書法的失意感、坎坷的命運、周遭環境的窘逼、背負「貳臣」的桎梏、抑鬱胸中的不平之氣…等,都使他對人生、美學有了不同的體認,進而淬礪出他叛逆、求新、求變、講「力」的美學思想、以及國破家亡的沉潛與驚覺。本文透過美學理論:包括安海姆的視覺空間概念、造形美學、書法空間美學,論析王鐸書法的造形、特色,得知其技法表現、創造性、張力氣勢、章法佈局、飛白經營…等,對於國內書風影響甚鉅,尤其是流動的筆法、大膽富有變化線質、運動強烈而纏繞攀爬的張力氣勢、崇尚大開大闔的氣魄、主張個性解放開放革新。
本研究得知王鐸具有幾個藝術特質及思維:1、思考力。2、創造力。3、韌性張力。4、狂狷的吸引力。5、潛意識魔性的認同。
另外也得知幾個深具影響力的特性:1、藝術要有創造性才能延續。2、藝術
要有特殊性才能影響深遠。3、藝術要有生命、思想有內涵才能流傳。
希望透過本研究能將藝術史上劃時代的藝術特質延續,藝術家也能正視藝術表現的真正內涵,一如王鐸在藝術上勤耕、尋找真我,展現個性思維、創造性,營造不同的書法藝術空間。
Abstract
The Calligraphy research of Do Wang
Do Wang is a controversial calligraphy artist. He got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mments and evaluations in the history. This paper is done via both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theory and analysis by the viewpoints of vision, psychology of art, aesthetics, sociology, western art-histor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lligaraphy style in Ming-Dynasty, the source of the calligraphy art of Do Wang, the comparision of the ideas and styl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cre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Do Wang on modern art history, Japanese calligraphy style and his position in the calligraphy history.
In the research, it is found out that Do Wang iminted others’ calligraphy in one day and practice by himself in antoher day. He has deep understanding of 2 Wangs, Sian-Jhih Wang and Si-Jhih Wang as well as Jhen-Ching Yan, Fu Mi, Gong-Cyuan Liou, You Jhong, Syu Jhang and Su Huai. Since he has unstable feeling from the politics, after his surrender to Ching Dynasty, he relied on the calligraphy to release his feeling of loss, miserable fate, pressure from the daily life, the fetter of the name of the “betrayer” bound to him, and the oppressed feeling of grievance in his mind. All those difficulties made him have different feeling and idea of life and aesthetics so as to train his aesthetic thinking of disobedience, looking for new, looking for change, strength, and his awakening of losing country and home.
Through aesthetic theory, including Rudolf Arnheim’s vision space concept, aesthetics of form, Chang-Sheng Cai’s aesthetics of calligraphy space,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alligraphy style and traits ofDo Wang, and know his performance of skills, creativity, verve of tension…and so on. His calligraphy has great influence on domestic calligraphy styles especially his flowing calligraphic style which is bold, full of changeable line traits, strong exercising verve of tension, worship of grand spirits, and open 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release.
Finally, this paper proves that Do Wang has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art traits and thinking.
1. thinking 2. creativity 3. flexibility 4. wild attraction 5. subconscious identification of devilism.
Besides, there are several influential traits:
1. Art can only continue with creativity.
2. Art with special features will have profound influence.
3. Art with life and profound thinking can transmit longer.
I hope this research would help continue the cross-century art traits in the art history. The artists can also look at the real intention of the art performance without bias. Like Do Wang, he works deligently in the art, looks for real ego, performs his personal thinking, creativity, and manages different artistic spaces in calligraphy.
參考書目
一、 期刊
于英,《書法叢刊》<董其昌和他的楷書臨帖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王壯為,《書法叢談》,台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史作檉,<發現林布蘭>,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見《美育雜誌》105期。
李凱,《書法叢刊》,北京:文物出版社,第二集,2002年。
李惠正,〈新竹師院學報第三期〉,新竹市,1990年。
秦孝儀,《故宮書畫圖錄》<一>台北市:故宮博物院,卷五,1988年。
雅各.拉賽浬,見《巨匠美術週刊》~魯本斯,台北市:錦繡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蔡長盛,<中國書法的視覺與美感效果>,新竹師院學報,新竹師範學院,1980年。
二、書籍
于大成編著,《中華藝術大觀》(四)書法,台北市:新夏出版社,1982年。
王鐸,《擬山園帖》,江蘇省:古籍出版社,龔鼎孳跋語,1986。
王鐸,《擬山園選集》順治蘇州刊印本,學生書局,1985年。
王文治,《論書絕句》語,台北市:台灣商務,1982年。
王冬齡,<清代隸書簡論>,見《書學論集》,中國書學研究交流會論文選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
王石城等,《中國歷代畫家大觀》- 清(上),中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王靜芝,《書法漫談》,台北市:台灣書店,2000年。
史紫忱,《書學簡史》,台北市:華正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史紫忱,《書法今鑒》,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年。
包世臣,《藝舟雙楫》,台北市:華正書局股份有限公司,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1984年。
安海姆,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1985年,Rudolf Arnheim《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李貞吉,《筆歌墨舞-書法藝術》,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
李郁周,《書家書跡論文集》,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1990年。
李秀美,簡明勇等編<試論黃道周的藝術思想其書藝>,見《一九九七年書法論文選》第十一篇,台北市:蕙風堂,1998年。
李戊崑,《國際書法文獻展》~文字與書寫,台中市:國立美術館,偉功印刷製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沈語冰,《歷代名帖風格欣賞》,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
吳介禎等,2001年,《世界藝術史》,台北市: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Hugh Honour . &John Fleming 《A World History Of Art》。
吳昌碩,《缶廬集》,上海文海出版社,見<孟津王文安草書卷>,卷四,1985年。
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台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見《歷代書法論文集》下冊,1984年。
何懷碩主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第五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
金學智,《書法美學談》,台北市:華正書局,1989年。
姜一涵,《書道美學隨緣談》超經驗美學(一),台北市:蕙風堂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姜白石,《續書譜》,見《中國書法藝術》,趙明註,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倪蘇門,《書法論》,見倪濤撰,<六藝之一錄>,卷303,子部 142。
容天坼,《庸齋談藝錄》,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容庚,《叢帖目三》,台北市:華正書局,<琅華館真跡卷二>,1986年。
高文龍,《中國書法全集,王鐸卷》編纂札記三則《中國書法》第四期,1992年。
梁巘,《評書帖》,《歷代書法論文集》,台北市:華正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市:華正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陳欽忠,《書法格式與時代書風之研究》,台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1年。
陳振濂,《我的書法創作觀》,台北市,雄獅美術圖書公司,1994年。
陳振濂,《歷代書法欣賞》,台北市:蕙風堂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張隆延,《書道微言》,見《張隆延書法九十回顧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
陶望齡,《徐文長三集》<徐文長傳>,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1968年。
啟功,《論書絕句》,台北市:莊嚴出版社,1988年。
傅申,《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一),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
傅山,《霜紅龕集》(下),台北:漢華文化有限公司,1971年。
項穆,《書法雅言》,《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黃道周,《黃章浦集》,<書品論>,卷十四,台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黃道周,《黃漳浦集》<與倪鴻寶論書法>,卷十九,台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黃道周,《中國書法全集56.明代.黃道周》<題自書千字文帖後>語,劉正成編,北京:榮寶齋
楊鍾義,《雪橋詩話續集》,卷一。見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集,文海出版社,第二三集輯。
楊應時,<中國大陸「現代書法」藝術新潮回顧與展望>,台北市:兩岸交流學術基金會,見《2001現代書法新展望》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書法>,台北市:華正書局股份有限公司,錄自《歷代書法論文選》,1984年。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市:雄獅美術,2000年。
趙明,《中國書法藝術》,北京,新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廖新田,《清代碑學書法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廣組,1993年。
劉正成,《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下冊,北京市:大地出版社,1989年。
劉熙載,《藝概》,《歷代書法論文集》,台北市:華正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
蔡崇名,《書法之教學研究》,台北市:華正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
蔡長盛,《書法空間之研究》,新竹市:易明企業有限公司,1980年。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
《書道藝術》第八卷,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書法叢書>∼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
三、網路資料
黃一農,<王鐸書贈湯若望詩翰研究-堅論清初貳臣與耶穌會士的交往>,<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二卷第一期,1994,P1 ~ 30。
http://vm.nthu.edu.tw
黃一農,<明末韓霖《鐸書》闕名前序小考 ~ 兼論歷史考據與人際網絡,《文化雜誌》(澳門),第40 ~ 41期,2000,P115~126。
http://vm.rdb.nthu.edu.tw/ylh/chinese.htm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
http://www.npm.gov.tw/collections/painting2.htm
國立故宮博物院數位典藏精華
http://www.npm.gov.tw/dm2001/B/index.htm
田月婷,<王鐸臨書風格的探討>,黃宗義指導,2003.10
http://web.ntntc.edu.tw/gac620/book/90級學生專題文章王鐸.htm-0.2m
四、法帖
王鐸,<將入胙城留別之作>,村上三島,日本:二玄社,《王鐸の書法》,條幅篇。
王鐸,<絕糧帖>,村上三島,日本:二玄社,《王鐸の書法》,琅華館帖第十四帖二冊。
王鐸,<第三十七篇臨柳公權帖>,日本,二玄社,村上三島,《王鐸の書法》,條幅篇, 57歲作。
王鐸,<臨淳化閣帖>日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卷子篇二。
王鐸,<杜甫詩四首第三首>,村上三島編,日本:二玄社,《王鐸の書法》,卷子篇二。
王鐸,<擬山園集>,日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冊篇。
王鐸<臨懷素書>,日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冊篇。
王鐸,<古法帖>,日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冊篇。
王鐸,<擬古體>,日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冊篇。
王鐸,<後漢崔子玉書>,自跋語,日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琅華館帖>。
王鐸,<雒州香山作>,日本東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卷子
篇二,1996。
任博文,<王鐸琅華館簡介>,日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冊篇。
村上三島,《王鐸の書法》,日本:二玄社,卷子篇二,王鐸資料集,張庚 國朝畫徵錄卷上。
村上三島,《王鐸の書法》,日本:二玄社,卷子篇二,王鐸資料集,失佚名,謏聞續筆卷一。
村上三島,《王鐸の書法》,卷子篇二,王鐸資料集,孟津縣志卷二宦績。
姜紹書,<無聲詩史>,日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二玄社,卷子篇二,卷四。
孫過庭,《書譜》,《中國書法選》,日本:二玄社,1994,初版第九刷。
馬宗霍,《書林藻鑑》,日本東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卷子篇二。
張廷濟,<淳化閣帖跋語>,日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卷子篇二。
郭尚先,《芳堅館題跋》日本東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卷子篇二,1999。
傅申,《明末清初書法展》,台北市:何創時文教基金會,<明末清初的帖學風尚>,1996。
彭蘊璨,<歷代畫史彙傳>,日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卷子篇二,卷二九。
黃道周,《石齋先生文集》,日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卷七「書品論」,見福本雅一,<王鐸資料集>,卷子篇二。
黃道周《書品論》,<黃石齋先生文集卷七>,日本東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卷子篇二。
裴景福,<壯陶閣書畫錄>,日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卷十三,卷子篇二。
趙懷玉,<亦有生齋集>文卷九,王覺斯手書詩卷跋,日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冊篇。
潘正煒,<聽颿樓書畫記>,日本:二玄社,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卷四,<王覺斯楷書石鼓歌冊>,卷子篇二。
潘正煒,<聽颿樓書畫記績卷下>,日本:二玄社,卷四,見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枯蘭復花圖 」,卷子篇二。
鄭培凱,<明末清初的文化生態與書法藝術>,《明末清初書法展》,台北市:何
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1996。
懷素,《自敘帖》,《中國書法選43》,日本:二玄社,1992初版第4刷。
五、學位論文
李秀英,《王鐸書風研究》,台北市: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洪光耀,《八法散聖,字林俠客~徐渭書法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2001。
陳麗妃,《王鐸研究》,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7。
廖益賢,《黃道周書法之研究》,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