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梁芸嫚 Liang, Yun-Man |
---|---|
論文名稱: |
「少女」作為方法: 論台灣文學中的少女圖景——以李維菁為例 “Shojo” as a creative method:The archetype of “Shojo” in Taiwan Literature—— Taking WEI-JING LEE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王鈺婷
Wang, Yu-Ting |
口試委員: |
李欣倫
Li, Hsin-Lun 許劍橋 HSU, Chien-Chiao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李維菁 、少女 、少女學 、男性凝視 、女性凝視 |
外文關鍵詞: | WEI-JING LEE, Shojo, Shojo research, Male gaze, Female gaz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試圖拆卸過往文學研究習於將「少女」放置於「青春書寫」脈絡中的討論方式,轉而援引楊凱麟的「少女學」理論,將「少女」視為「年輕與蒼老並存的時間維度」,由此考察:當「少女」跳脫出線性的時間邏輯框架後,在文學中呈現出何種的風貌?
台灣文學中的「少女書寫」在作家採用的不同書寫視角下,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形象,如在「男性凝視」下的「少女」多半作為一種「想像的客體」,時常被鍛造成「人造女兒」或「神祇」,甚或被「創造」為機器人、電玩人物、矽膠娃娃等沒有自主意識的「少女原型」。相對的,在「女性凝視」下的「少女」形象則較趨多元,此時的「少女」多被作為一種新興的「女性自我認同」呈現,進而在文本中示現出了多元的「少女文化」。
根基於上述的少女書寫及研究現況,筆者欲以李維菁作為例子,分析其一系列以「少女作為方法」的著作,從中分析其筆下頻繁出現的「少女」共相,以及,李維菁文本中是如何透過不同的少女形象扮演及隱喻,與經典童話故事互文,並嘗試和女性主義對話?最後,嘗試繪製出屬於台灣的「少女」圖景。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mantle the way in which past literary studies have traditionally placed " Shojo " in the context of "youth writing", and instead cites Kailin Yang's theory of "Shojo research" and regards " Shojo " as a "time dimension in which youth and old coexist" , to investigate from this point: what kind of style does the " Shojo " appear in literature when it breaks out of the linear time logic rule?
"Shojo writing"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presents completely different images under the different writing perspectives adopted by writers. For example, "Shojo" under the "male gaze" are mostly used as "imaginary objects" and are often forged into "Artificial Daughters" or "Goddess",or even "created" as robots, video game characters, silicone dolls and other " Shojo prototypes" without self-consciousness. In contrast, the image of " Shojo " under the "female gaze" is more diverse. At this time, " Shojo " are mostly presented as a new "female self-identity", and in turn shows the diverse " Shojo culture" in the text.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current situation of Shojo writing and research, the author intends to take WEI-JING LE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a series of her works that use " Shojo as a method", to analyz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 Shojo " that frequently appear in her writings, and how WEI-JING LEE literature describe them. Through different Shojo images and metaphors, intertextualize with classic fairy tales, and try to dialogue with feminism? Finally, try to draw a picture of a " Shojo " belonging to Taiwan.
一、 文本
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
成英姝,《好女孩不做》(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
江鵝,《俗女日常》(台北:時報出版社,2021)。
江鵝,《俗女養成記》(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21)。
李屏瑤,《台北家族,違章女生》(台北:麥田出版社,2019)。
李維菁,《人魚紀》(台北:新經典出版社,2019)。
李維菁,《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商品.消費》(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003)。
李維菁,《生活是甜蜜》(台北:新經典出版社,2015)。
李維菁,《名家文物鑑藏》(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
李維菁,《有型的豬小姐》(台北:新經典出版社,2018)。
李維菁,《老派約會之必要》(新北:印刻出版社,2012)。
李維菁,《我是許涼涼》(台北:印刻出版社,2010) 。
李維菁,《程式不當藝世代18》(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
李維菁、何政廣合著,《世界名畫家全集:席勒》(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
李維菁、楊照合著,《我是這樣想的──蔡國強》(台北:印刻出版社, 2009)。
李維菁著,Soupy Tang繪,《Pickle!罐頭》(台北:時報出版社,2017)。
房慧真,《草莓與灰燼》(台北:麥田出版社,2022)。
邱祖胤,《少女媽祖婆》(台北:印刻出版社,2014)。
洪愛珠,《老派少女的購物路線》(台北:遠流出版社,2021)。
胡晴舫,《城市的憂鬱》(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2011)。
胡晴舫,《濫情者》(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2010)。
神小風,《少女核》(台北:寶瓶出版社,2010)。
神小風,《百分之九十的平庸少女》(台北:寶瓶出版社,2012)。
崔舜華,《神在》(台北:寶瓶出版社,2019)。
張愛玲,《小團圓》(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2009)。
張愛玲,《傾城之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2020)。
張耀升,《彼岸的女人》(台北:本事文化出版社,2011)。
許正平,《少女之夜》(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
許菁芳,《臺北女生》(台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16)。
陳又津,《少女忽必烈》(台北:印刻出版社,2014)。
陳順築、李維菁、 張世倫、游崴、周郁齡、余思穎合著,《家族盒子:陳順築》(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14)。
黃子欽,《PLAY・紙標本:聽黃子欽說封面故事》(台北:啟動文化出版社,2012年)。
楊隸亞,《女子漢》(台北:九歌出版社,2017)。
廖玉蕙,《五十歲的公主》(台北:九歌出版社,2010)。
廖玉蕙,《公主老花眼》(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
廖玉蕙,《老花眼公主的青春花園》(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15)。
鄭順聰,《晃遊地》(台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14)。
駱以軍,《女兒》(台北:印刻出版社,2014)。
謝馬力,《女子翻轉》(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17)。
謝凱特,《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台北:九歌出版社,2020)。
鍾文音,《少女老樣子》(台北:大田出版社,2008)。
鍾文音,《昨日重現》(台北:大田出版社:2001)。
龔萬輝,《人工少女》(台北:寶瓶出版社:2022)。
二、專書與專書論文
Halberstam, Judith.The queer art of failure. Duke:Duke University Press,2011。
王國安,《小說新力:台灣一九七〇後新世代小說論》(台北:秀威經典出版社,2016)。
卡爾.榮格主編,龔卓軍譯,余德慧校訂,《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13)。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出版社,2008)。
呂旭亞,《公主走進黑森林:榮格取向的童話分析》(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社,2017)。
李世暉、鄭聞文著,《他與她的飛行——宮崎駿與日本動畫美少女的戰鬥情結》(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
林曼麗、工藤健志,《美少女の美術史:從浮世繪到當代藝術及動漫文化》(台北:北師北術館&福祿文化基金會出版社,2019)。
施舜翔,《少女革命:時尚與文化的百年進化史》(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2016)。
約翰・伯格著, 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城邦文化出版,2010)。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
楊凱麟,《成為書寫的人:普魯斯特與文學時間》(台北:時報出版社,2021)。
瑪莉-路薏絲.馮.法蘭茲著,吳菲菲譯,《公主變成貓: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社,2018)。
瑪莉-路薏絲.馮.法蘭茲著,易之新譯,《榮格心理治療》,(台北:心靈工坊,2011)
瑪莉-路薏絲.馮.法蘭茲著,徐碧貞譯,《永恆少年:以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的人》(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2018)。
瑪莉-路薏絲.馮.法蘭茲著,徐碧貞譯《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社,2016)。
瑪莉-路薏絲.馮.法蘭茲著,黃碧惠譯,《童話中的女性: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社,2018)。
齊格蒙・包曼著,何定照、高瑟濡譯,《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台北:商周出版社,2007)。
蘭西・崔朵洛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
三、期刊雜誌
王國安,〈台灣「80 後」小說初探——以黃崇凱、神小風、朱宥勳的小說為觀察文本 〉,《中國現代文學》,第23期,(2013年6月),頁187-208。
李筱涵,〈魯蛇少女的愛情美學:李維菁的戀愛少女跌跤三部曲〉,《奇萊論衡:東華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2019年3月),頁107-114。
張毓如,〈「微反抗」與「超真實」的書寫實驗:論成英姝極短篇小說集《私人放映室》〉,《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2期,(2012年7月),頁271-292。
郭蕙寧、黃宗堅,〈「小美人魚」童話故事的隱喻及原型意義:榮格取向應用於情感困頓男同志諮商之案例探究〉,《輔導季刊》,53卷,第1期,2017年3月),頁1-9。
曾慈慧,〈兒童的校園環境涉入、地方感與學校認同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34卷,1期,(2011年3月),頁117。
黃秋芳,〈在「小說」與「童話」邊緣——從「小說童話」看「兒童」與「成人」兩大文學板塊相互靠近〉,《兒童文學學刊》,第7期,(2002年5月),頁177-197。
楊澤與成英姝對談,林說俐整理,〈少女革命,還是辣妹風潮?〉,誠品【好讀】改版試刊號2,(台北:誠品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5月)。
董啟章,〈未來的考古學,——二十一世紀初,在香港寫作〉,《字花》,第41期(2013年),頁43-51。
廖卓成,〈論童話的敘述視角〉,《兒童文學學刊》,第7期,(2002年5月),頁199-225。
潘熟滿,〈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第20期,(2005年12月),頁41-91。
四、 學位論文
林虹君,《童話中的女性禁忌運用於圖文創作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8)。
黃彙文,《日本電視動畫《魔法少女小圓》研究——析論魔法少女形象轉變》(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鄭芸瑋,《李維菁作品研究:以都會少女學為觀察核心》(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語文學研究所,2021)。
王得宇,《時空體與對話性:董啟章《自然史三部曲》研究》(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6)。
五、電子媒體
李屏瑤,〈《老派約會之必要》李維菁:我又不是寫兩性小說的,幹嘛去騙人呢〉,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本月大人物」專訪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537。(2020.01.05 參閱)
李維菁,〈紅舞鞋〉,《美麗佳人》「李維菁專欄」,https://pse.is/3l33dh
(2021.08.09 參閱)
香港書展名作家講座系「李維菁:台北的少女學」,2013年7月17-23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SzVnou8l-Q (2022.04.03 參閱)
曾傑,關鍵評論〈【小說家這份職業】李維菁:想要創造的慾望、想要離地而起的渴能,每個人心中都有〉,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6393 (2020.01.05 參閱)
李屏瑤,〈《女兒》駱以軍:小說的創作高峰到底在哪裡?〉,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14年。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3109?loc=login (2021.08.09 參閱)
第一屆新北市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陳又津,〈少女戰鬥論〉https://reurl.cc/WkZ6b9。(2021.08.09 參閱)
楊隸亞,〈【自由副刊】【書與人】不老公主駕到-廖玉蕙談《像蝴蝶一樣款款飛走以後》〉,自由時報副刊,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101138(2021.08.09 參閱)
佐渡守,〈走讀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三代女子的心靈故鄉大稻埕〉Openbook閱讀誌,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693 (2021.10.09 參閱)
曾傑,關鍵評論,〈【小說家這份職業】李維菁:想要創造的慾望、想要離地而起的渴能,每個人心中都有〉,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6393 (2020.01.05 參閱)
蕭淑文,〈一朵不由自主的雲|談陳慧嶕「樹上的雲」個展〉,伊通公園網站。http://www.itpark.com.tw/people/critical_data/37/1292 (2021.08.09 參閱)
香港書展名作家講座系「李維菁:台北的少女學」,2013年7月17-23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SzVnou8l-Q(2021.10.09 參閱)
〈如果不妥協,生活還是不是甜蜜—李維菁vs.徐譽庭〉,「姐妹淘,淘心話」,https://reurl.cc/vg5Lpo(2021.12.5 參閱)
【妹妹 X 藝術創作導覽-老派約會之必要】,《姐妹》臉書粉絲專頁https://reurl.cc/px8Vqx(2022.1.10 參閱)
〈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打不開罐頭:專訪《大人國》書系總編余宜芳〉訪談。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0774(2022.1.10 參閱)
何曼瑄,〈從獨處獲得滋養,與自己和解才有能力面對世界——專訪大人的繪本《罐頭Pickle!》李維菁、Soupy Tang〉,「博客來閱讀生活誌」: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0459(2022.1.10 參閱)
鳴人堂〈《不只是厭女》:厭女情結和性別歧視如何「各司其職」?〉,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4245609 (2022.08.10 參閱)
劉璩萌,〈醜女〉,第30屆清大月涵文學獎,線上得獎作品集:https://reurl.cc/ZbZm7W(2022.08.15 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