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巫品嫻
Wu, Pin-Hsien
論文名稱: 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環境價值觀內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Values in Social Study Textbook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李文政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環境價值觀內容分析
外文關鍵詞: social study in elementary school, textbook, environmental Values, content analysi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藉由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分析比較不同版本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南一、康軒與翰林)中所涵蓋環境價值觀內容的分布以及其呈現方式的異同性如何,更期盼經由本研究的發現能對未來環境教育教材的編輯甚或能力指標的編列,提供一些具體參考建議。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並參酌其他學者的研究,而訂定一套適用於分析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環境價值觀的類目,計分為「認知型」、「經濟型」、「政治型」、「社會型」、「宗教型」與「美學型」六項主要類目,以及各主類目下的諸多次類目。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為:
    一、不同版本教科書對環境價值觀的內容普遍都很重視。
    二、各版本環境價值觀內容的呈現次數傾向集中於第三冊和第五冊。
    三、各版本教科書中有關環境價值觀主類目的呈現具有差異性,南一版以「經濟型」出現最多,康軒與翰林版則偏重於「認知型」。
    四、各版本在環境價值觀次類目的呈現未均勻分布於教科書中,集中於「實用性」、「科學性」的內容,有關「精神性」、「哲學性」者則較為鮮少。
    五、不同學習階段所著重的環境價值觀內涵不盡相同,高年級偏重「認知型」與「社會型」的內涵,中年級則以「經濟型」的內容為最多。
    六、各版本教科書在環境價值觀內容編輯方式上所共同呈現的特點為:
    (一)課文以圖片呈現環境價值觀內容的次數較文字段落來的多。
    (二)教科書普遍採用價值澄清的編輯方式呈現環境價值觀的內容。
    (三)課程內容編製會隨著學習階段的發展而加深、加廣。
    最後根據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就當前國民小學教育的現況,對環境價值觀融入課程、教科書編輯以及未來後續研究等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presentation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values content in different versions of social learning textbooks (Nan-I Book Enterprise Co. Ltd, Kang Hsuan Education Publishing Co. Ltd., and Han Lin Publishing Co. Ltd.), using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By this mean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some specific referenc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editing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aterials and the provision of capability indicators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bjective, and drawing reference from studies by other academics, a suitable set of categories was formulated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al values presented in elementary school social learning textbooks. Scoring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six main categories of “Cognitive,”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Religious,” and “Aesthetic,” as well as their respective sub-categories. The key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1. Textbooks generally placed great emphasis on environmental values, irrespective of version.
    2. The number of presentations of environmental values across different versions tended to concentrate in the third and fifth volumes.
    3. Different textbook versions differed in their presentation of the main categories of environmental values. For instance, Nan-I’s version focused predominantly on an “Economic” presentation, while Kang Hsuan and Han Lin’s versions focused predominantly on the “Cognitive” form of presentation.

    4. There was no even dis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value subcategories across the various textbook versions, although they mainly concentrated on “practical” and “scientific” content while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content was relatively rare.
    5. The focus on the connotations of environmental value differed in different learning phases, with the senior grades focused on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tent while the middle grades focused on “economic” content.
    6.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value editing methods presented by various versions of the textbooks are:
    (i) Environmental values were more often presented using images than using text.
    (ii) The editing method of value clarification was generally used to present environmental value contents.
    (iii) The formulation of course content widened and broadened with progression in learning phases.
    Last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the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on 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values into courses, the editing of textbooks, and subsequent future studies us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national primary education as a reference.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 次 vi 表 次 viii 圖 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環境價值觀概念 11 第二節 環境教育與社會學習領域 24 第三節 環境教育相關理論探討 37 第四節 國小教科書與環境價值觀的相關實徵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5 第二節 研究工具 59 第三節 資料的分析與處理 67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69 第一節 環境價值觀內容之量化分析 69 第二節 環境價值觀內容之質性分析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8 第一節 結論 148 第二節 建議 154 參考文獻 159 附錄(一)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單元內容一覽表 168

    一、中文部分
    今日新聞網(2011)。環境教育法上路--環教之父楊冠政:希望重視環境倫理。線上檢索日期:2014.4.19。網址:http://N0Wnews.com。
    方迪啟著,黃藿譯(1984)。「價值是什麼一價值學導論」。聯經出版社。
    王文科(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王臣瑞(1980)。倫理學。台北:學生書局。
    王秋雯(2004)。環境倫理價值觀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王從恕(2005)。生命中心倫理在環境價值教育上的應用。南華通識教育研究,2(2),43-58。
    王瑞香譯(1995)。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王叢桂(2002)。價值觀的形成與變遷。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朱瑞玲、楊淑雯(2013)。臺灣民眾的利環境態度與行為:價值觀與罪感的影響。環境教育研究,9(2),91-129。
    吳珮瑛,蘇明達(2003)。生物多樣性資源價值之哲學觀與總價值之內涵-抽象的規範或行動的基石。經社法制論叢,31,209-233。
    吳紹群(2002)。內容分析法與圖書館學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40,47-61。
    李子建(2010)。環境教育與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教育學報,38(1), 19–132。

    李明宗(1992)。人類的價值取向與環境的關係—兼及其對休闊的意涵。戶外遊憩研究,5(1),1-18。
    李金昌、姜文來、靳東山、任勇編(1999)。生態價值論。重慶:四川大學出版社。
    李國仁(2011)。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海洋教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杜佩樺(2006)。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科書現況之研究---以國小國語科各版本教科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34。
    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9-46。
    辛懷梓(2011)。發展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概念暨分析國民小學教科書內容涵蓋環境教育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周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16,17-25。
    周儒(1999)。環境教育的神話與迷思。環境教育科學技術專刊,16,1-6。
    林天祐(2010)。APA 格式第六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文鵬(2005)。國民小學環境價值教育基本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益仁(2001)。多元文化社會之環境價值觀。環境教育國際研討會,台灣師範大學。取自:http://www.giee.ntnu.edu.tw/workshop/。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國民小學社會6上(第七冊)(8月初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民小學社會3上(第一冊)(8月四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民小學社會4上(第三冊)(8月再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民小學社會5上(第五冊)(8月再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民小學社會6下(第八冊)(2月初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民小學社會3下(第二冊)(2月三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民小學社會4下(第四冊)(2月再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民小學社會5下(第六冊)(2月再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晏涵文等(2001)。教育改革與環境教育。環境教育課程設計,27-47。台北:師範大學。
    國立編譯館(1988)。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制度研究。台北:中正。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國小社會課本第七冊(6上)(9月初版)。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小社會課本第一冊(3上)(9月三版)。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小社會課本第二冊(3下)(2月再版)。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小社會課本第八冊(6下)(2月初版)。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小社會課本第三冊(4上)(9月再版)。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小社會課本第五冊(5上)(9月再版)。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小社會課本第四冊(4下)(2月再版)。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小社會課本第六冊(5下)(2月再版)。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子超(1995)。環保教師對新環境典範態度分析。環境教育季刊,26,37-45。
    張子超(2001)。環境教育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環境教育課程設計,129-155。台北:師範大學。
    張子超(2002)。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環境價值之內容分析。環境教育學刊,1,83-93。
    張子超(2003)。永續發展研究中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新環境典範的內涵概念。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8,11-16。
    張玉燕(1994)。教學媒體。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民教育社群網。線上檢索日期:2014.11.17。網址: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許美瑞(2003)。環境價值的概念分析。環境教育研究,1(1),51-81。
    許美瑞、周麗端(2001)。國中家政科環境價值教學模式設計。家政教育學報,3,1-34。
    許美瑞、周麗端、薛秀(2001)。國民中學家政科環境價值教學效果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4(1),21-50。
    郭育章(2005)。高屏地區國小學童環境經驗與環境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實渝(2000)。環境倫理與生態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5,79-97。

    陳伶燕(2004)。台北地區國小一至三年級學童應有的環境素養內涵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念慈(2002)。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課程環境議題融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陳秉章,陳信木(1980)。價值社會學。台北市:桂冠。
    陳美足(2011)。基隆市國小教師環境價值觀、堅毅性格與思考模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市:麗文出版社。
    陳慈美(2008)。大自然的價值與環境哲學的實踐。環境資訊中心站。線上檢索日期:2015.7.20。網址:http://e-info.org.tw/。
    陳錦榮(2006)。國小六年級實施環境倫理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勝棟(2007)。環境價值:處理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新範式。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0(5),13 - 16。
    湯奇霖、劉湘瑤(2008)。國小教師對「外來種」議題的詮釋及其環境價值觀之探究。環境教育研究,5,(2),1-32。
    焦妮娜(2010)。台北縣建安國小環境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秉誠(2008)。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和社會領域教科書中「環境價值」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俊傑、吳素倩(1988)。都市青少年的價值觀。台北市:巨流。
    黃炳煌(2004)。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內涵及其示例。台北:師大書苑。
    黃朝恩(1995)。環境議題分析與教學。環境教育季刊,27,20-33。
    黃朝恩(2000)。國民中學地理科環境價值教學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3,53-101。
    黃朝恩(2000)。環境倫理觀的演變。環境教育季刊,41,57-62。
    黃靖雯(2009)。臺南縣國小教師的環境倫理觀--主流、新生態與永續社會典範的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黃鴻儒(2004)。環境價值內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藿譯(1991)。價值是什麼。台北市:經聯出版事業公司。
    楊孝濚(1993)。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809-833。台北:東華書局。
    楊冠政(1989)。環境教育概述(下),環境教育季刊,2,4-12。
    楊冠政(1995)。尊重自然-泰勒的環境倫理學說及其應用,環境教育季刊,25,1-18。
    楊冠政(1995)。環境價值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0,55-82。
    楊冠政(1995)。環境價值教育的理論基礎。環境教育季刊,8,3-14。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明文。
    楊冠政(1999)。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季刊,37,82-86
    楊冠政(2001)。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張子超主編。台北市:師大。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 1,1 - 1 2。
    楊雅鷹(2007)。新移民女性環境價值觀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董兆孚譯,Spranger, E 著(1967)。人生之型式。台北市:台灣商務。

    齊柏林(2013)。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齊柏林空拍20年的堅持與深情。台北市:圓神文叢出版。
    劉潔心(2001)。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大單元教學設計理念─行為科學理論與策略之運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158-178。台北:師範大學。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0)。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3)。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2)。
    歐用生(2003)。內容分析法及其在教科書研究上的應用。載於莊梅枝主編,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149-170。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潘桂成(1998)。“環境”在人本主義地理學的意義。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8,37-51。
    蔡佳惠(2011)。國小中年級學童對教科書中的環境價值觀解讀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蔡佾庭(2011)。九年一貫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海洋教育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宗文(2009)。七年級學童環境價值觀之研究-以屏東縣枋寮高中為例。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241-247。
    鄭淞仁(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環境價值觀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昆蟲與環境」教學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第七冊六年級上學期(3月初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第八冊六年級下學期(9月初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第一冊三年級上學期(5月三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第二冊三年級下學期(9月再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第三冊四年級上學期(4月再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第五冊五年級上學期(4月再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第六冊五年級下學期(9月再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第四冊四年級下學期(9月再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薛絢譯,Keller t, S. R. 著(1997)。生命的價值: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社會關係。台北: 正中書局。
    簡子雅(2011)。台灣國民小學教科書環境教育教材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羅玉潔(2012)。國民小學教科書內容涵蓋環境教育概念暨環境教育能力指標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鐘丁茂、徐雪麗譯(2007)。李奧波與生態意識。台中市:台灣生態學會。
    饒成俊(2007)。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環境價值教育教材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二、外文部分
    Caduto, M. (1983). Toward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Environmental Values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4(4): 12-18.
    Caduto, M. (1985). A Guide on Environmental Values Education, Published by Division of Science,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ESCO.
    Dale, E. (1961).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Dunlap, E. R. & Van Liere, K. D. (197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a proposed measuring instru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9,10-19.
    Gibbs, J.C. et al. (2007). Moral judgment development across cultures: Revisiting Kohlberg’s universality claims.Developmental Review 27,443–500
    Hines, J. (1985).A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Ph.D. dissertation, 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Hungerford, H. R. (1988).Investigating and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actions. Champaign:Stipes Publishing.
    Hungerford, H.R. et al. (1985).Investigating and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actions skill development modules:Stipes Publishing Company.
    Negra, C., & Manning, R. E. (1997)Incorporating environment behavior, ethics, and values into in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8(2),10-12.
    Robert ,C. P. (2000).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Public Policy,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Public Policy 4:77-97
    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 N.Y. MacMillan Pub. Co. Inc.
    Wadsworth, B. J. (2004).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evelopment: Foundations of constructivism. Longman Publishing.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