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湯孟璇
Tang Meng-Xuan
論文名稱: 探究齊澤克的兒童美術教育思想及其在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的發展與影響
A Study on Cizek's Child Art Education Thought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Impact to Taiwan Visual Art Education
指導教授: 呂燕卿
LU, YAN-GI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5
中文關鍵詞: 齊澤克兒童美術兒童美術教育視覺藝術教育
外文關鍵詞: Cizek, child art, child art education, Visual Art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析齊澤克之兒童美術教育思想及其在臺灣視覺藝術教育之發展與影響,並提供當今臺灣視覺藝術教育啟示。本研究目的有三:一、瞭解影響齊澤克兒童美術教育思想的因素,二、探討齊澤克的兒童美術教育思想,三、分析齊澤克的兒童美術教育思想在臺灣的發展與影響。
    本研究首先運用歷史研究法蒐集齊澤克的相關歷史資料,再以傳記學研究法透過齊澤克的自傳瞭解其生平與教育活動,歸納影響齊澤克觀念的因素。接著以理論分析法分析齊澤克的教育觀、兒童觀和兒童美術觀,以瞭解與探討齊澤克之兒童美術教育思想。再以專家訪談法瞭解與分析齊澤克兒童美術教育思想對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發展與影響,及其對當今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的價值。最後綜合與歸納提出齊澤克的兒童美術教育思想能提供當今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的啟示。
    本研究結論摘述如下:
    一、影響齊澤克兒童美術教育思想的因素分別為幼年階段親近自然的成長環境與愛好藝術與音樂的家庭氣氛,以及求學期間兒童自由塗鴉的觀察、專業教育的薰陶與中古世紀藝術和書籍的閱覽。
    二、齊澤克的兒童美術教學以兒童為中心,不提供繪畫技巧上的指導或成人的觀念,以「個別化」與「自由化」的教學原則,透過主題、材料和技術的自由選擇與創作,達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的結果。此乃基於齊澤克自然主義且具創造力的兒童觀及有機發展的兒童繪畫觀。
    三、齊澤克的兒童美術教育思想一九五0年代透過日文雜誌、書籍和大陸美術教育文獻傳入臺灣。透過美術教師有識之士的運用與推廣,使臺灣自由畫教學蔚為風潮,打破美術教育的傳統觀念,把磨練技巧的教育轉變為陶冶心情為目的的教育,也造成視覺藝術教育領導權的更易與創造性兒童中心美術教育思潮的展開。
    四、齊澤克的兒童美術教育思想對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的啟示為:提供兒童有利於視覺藝術學習的環境、重視兒童生心理成長和美術發展階段、啟發予尊重兒童創造性與想像力。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Cizek’s child art education thought, and provide the inspiration of contemporary visual art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has three : 1.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he Cizek’s child art education thought, 2. to explore Cizek’s child art education thought, 3. to analyze Cizek’s child art education thought in Taiwan's development and impact.
    First, through historical method to collect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of Cizek, the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biographic method to organize and analyze Cizek’s child art education though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o do a complete introduction about Cizek’s child art education though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izek’s child art education thought, and thus a more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root causes of creative child art education. Finally, expert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Cizek child art education thou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art education, and its value on contemporary visual art education in Taiwan. Finally, and summarized the proposed Cizek child art education thought to provide the inspiration of contemporary visual art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he Cizek’s child art education thought: young age to get close to nature, family who love art and music, and study period to observe children free graffiti, influenced b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ead the medieval art and books.
    2. Cizek’s child art teaching was child-centeredness. He did not provide guidance on painting techniques, or the adult’s concept. His teach principles was "individual" and "liberalization". through the theme,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freedom choice and creation, to achieve the result of self-education and self-growth. This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of Cizek naturalism and creativity of children and the organic development of child's painting concept.
    3. In the 1950's, Cizek’s child art education thought through the Japanese magazine, books and Chinese art education literature was introduced into Taiwan. Through the use and promotion of the art teachers, Taiwan's freedom of painting teaching ros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art education broke, the educational goals of the honed skills into the mold mood, the leadership in visual arts education changed, and Creative Child-centeredness Art Education unfolded.
    4. The inspiration of Cizek’s child art education thought to Taiwan contemporary visual art education: providing a child to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Visual Arts, attention to child born of psychological growth and artistic development stage, inspired to respect the child's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Keywords: Cizek, child art, child art education, Visual Art Education

    謝詞 I 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錄 VII 附表目錄 VIII 附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資料與方法 5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5 第二章 齊澤克的生平及教育工作 17 第一節 家庭的啟蒙 17 第二節 養成教育 22 第三節 創立兒童美術教室 30 第四節 美術教育工作 52 第三章齊澤克的兒童美術教育思想及觀念 66 第一節 齊澤克的教育觀 66 第二節 齊澤克的兒童觀 74 第三節 齊澤克的兒童美術觀 78 第四節 齊澤克兒童美術教育思想的影響與評價 88 第四章 齊澤克的美術教育思想在臺灣的發展與影響 96 第一節 在臺灣的發展 96 第二節 對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的影響 111 第三節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發展現況 121 第四節對當今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的價值與啟示 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8 第一節 結論 138 第二節 建議 142 參考書目 146 附錄一:齊澤克生平事蹟 153 附錄二:齊澤克逝世後與齊澤克相關的美術教育活動 161 附錄三:專家訪談計畫 162 附錄四:專家訪談記錄稿 165 附錄五:專家訪談資料整理與分析 211 附錄六:專家訪談記錄同意書 221 附錄七:專家訪談花絮 227

    中文資料

    Michael Parsons、鄭明憲(2011)。臺灣視覺藝術學習成就評量之探討。鄭明憲編。臺灣百年來學校藝術教育發展,22-36。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毛羽譯(1996)。維也納。台北:遠流。Stephen Brook (1996). Weiyena.台北:遠流。
    王守公(2000)。兒童繪畫評價及其本質的透析─從對西澤克兒童美術教育思想的分歧談起。中國美術教育,3,13-16。
    王秀雄(1989)。怎樣教「美術批評」--美術鑑賞教學研究。美育雙月刊,5-13。
    王秀雄(1993)。社教機構美術鑑賞教育的理論與實際研究。臺灣省加強社會美術欣賞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紀錄,140-191,台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家誠(1975)。從理論評析淺利篤兒童繪畫診斷法。雄獅美術,51,130-139。
    王隆盛(1992)。歷史研究法的探討。國立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15-19。台北:臺灣書局。
    王麗雁(2008)。臺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鄭明憲總編。臺灣藝術教育史。105-161。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王麗雁、鄭明憲(2012)。蛻變中的成長:臺灣視覺教育百年。美育雙月刊,180,6-15。
    世界風物誌編譯小組(1977)。世界風物誌—德國、奧地利。台北:地球。
    吳明清(2007)。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韻儀譯(2000)。通往未來的過去—與十八世紀接軌的一座新橋。台北:臺灣商務。尼爾‧波斯曼(Neil Postman)著。Building A Bridge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呂廷和譯(2007)。透過藝術的教育。台北:藝術家。Herbert Read (1943). Education Through Art.
    呂俊、高申春、侯向群譯(2006)。夢的解析。台北:胡桃木文化。Sigmund Freud (1900) .Die Traumdetung.Wien : Franz Deuticke.
    呂燕卿(1992)。美術教育-國小美術教學上繪畫鑑賞之重要性。美育月刊,24,5-23。
    呂燕卿(1994)。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修訂與審美領域教學之研究。新竹:妏晟股份有限公司。
    呂燕卿(2007)。「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367-396。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呂燕卿(2010)。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課程與教學領導人才核心能力指標及其專業發展課程研究研究報告。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呂燕卿(2010)。邁向100年臺灣實施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導向。李振明等。典範與風華:王秀雄教授藝術教學與言就成就國際學術研討論文集,37-54。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丹主編(1993)。兒童發展(七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恆(2008)。張祥銘兒童美術教學與「今日兒童美術教育研究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英輔譯(1998)。佛朗茲‧齊澤克的偉業。兒童美育文教雜誌,12, 14-23。熊本高工著(1988)。Ⅱ—6フランツ‧チゼックの偉業。圖說兒童畫の歷史。
    李英輔譯(1996)。兒童是天才塗鴉萬歲。台北:聯明。
    李叡明、陳武鎮譯(1996)。兒童藝術家。台北:世界文物。R. R. Tomlinson (1944). Children as Artists. London: King Penquin No.16 lst education.
    周伶紋(2002)。臺灣光復以來國小視覺藝術教育發展及思潮演變之硏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千琪記錄整理(2006)。座談會--從生活點滴累積:兒童美術教育的推行。藝術家,370,330-335。
    林木貴(1971)。現代美術教育的實際問題與解決方法(一)。教師之友,12(6),5¬-6。
    林玉體(2002)。西洋教育思想史(修訂二版)。台北:三民。
    林炎旦等編(2003)。我國藝術教育現況與發展策略。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林曼麗(1995)。解構視覺藝術教育知識體—探討臺灣視覺藝術教育之主體性(下)。美育,63,37-49。
    林曼麗(2000)。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師美術。
    林曼麗(2000)。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理念之思考。美育雙月刊,113,71-80。
    夏勳(1969),兒童美術之開拓。台北:世界文物。
    徐秀菊(2003)。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袁汝儀(2006)。1930-1960年間的自由畫:臺灣美術教育思想初探。藝術教育研究,11,1-33。
    馬客談(1936)。維也納兒童藝術班訪問記。教育雜誌,26(9),79-84。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研習資訊,15(6),9-29。
    張錦樹(1996)。光復後我們如何從事新興兒童美術教育的改革。兒童美育文教雜誌,3,3-9。
    教育部(197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許惠蜜(2005)。臺灣兒童美術館之現況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禎祥(1988)。以艾斯納(E.W. Eisner)「學術本位的美術教育」(DBAE)為理論基礎探討現今我國國民美術教育。師大學報,33(1-5),575-593。
    郭禎祥(1993)。世界主要國家社會美術欣賞教育之比較研究。臺灣省加強社會美術欣賞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紀錄,9-81,台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郭禎祥(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月刊,106,1-9。
    郭禎祥、Anna Kindler、Bernard Darras(1996)。幼童對美術館的初起概念—跨文化研究。美育月刊,18,41-54。
    陳武鎮譯(1998)。佛朗茲‧齊澤克的生涯與教育活動。兒童美育文教雜誌,12,24-32。石崎和宏(1992)。フランツ‧チゼックの美術教育論とその方法に関する研究(筑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日本:建帛社。
    陳芬美(1994)。幼兒繪畫表現發展之研究。中華民國美術教育協會兒童美術教育研究委員主編。海峽兩岸兒童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論文集。49-98。臺北:聯名。
    陳瓊花(2000)。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圖像-談文化因素對審美教育之省思。文化視窗,18,14-19。
    陳瓊花、丘永福(2011)。承繼與開來—百年視覺藝術課程標準演變之歷史圖像。¬鄭明憲編。臺灣百年來學校藝術教育發展,98-131。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鶴琴(1998)。奧國兒童畫教育家—齊澤克。兒童美育文教雜誌,12,8-9。
    黃壬來(2007)。全球情勢與臺灣藝術教育的改革。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65-98。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冬富(2007)。藝術教育史概述。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11-64。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煜文譯(2004)。孩子的歷史─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台北:麥田出版社。柯林‧黑伍德(Colin Heywood)著。A history of childhood :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the West from medieval to modern times, USQ:Blackwell Pub.
    溫肇桐(1948)。創造的兒童繪畫指導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
    葉啟政主編(1991)。當代西方思想先河—十九世紀的思想家。台北:正中書局。
    漢寶德(2006)。漢寶德談藝術教育。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劉振源(1996)。兒童畫教材教法。臺北:藝術家。
    劉振源(1998)。造形教育—兒童美學與腦力開發。台北:聯明出版社。
    劉振源(1999)。回顧與瞻望—一個退休美術教師的期盼。美育月刊,110,20-29。
    劉振源(2005)。通過美術的兒童教育。臺北:藝術家。
    潘元石(1977)。怎樣指導兒童畫。臺北:藝術。
    潘元石(1978)。聽覺障礙兒童美術教育。台北:幼獅圖書。
    潘元石(1989)。幼兒畫教學藝術。臺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潘元石(2006)。聽覺障礙兒童的美術教育,美育月刊,150,4-8。
    潘金定總編(2006)。藝術教育法規彙編。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潘啟業(2011)。個案國民中學美術班師生對美術比賽之看法。國際藝術教育學刊,9(2),153-197。
    蔡金柱、李叡明譯(1993)。兒童畫的心理與教育。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霜田靜志著(1960)。兒童畫の心理と教育。日本:金子書房。
    鄧永雪(2007)。鄭明進兒童美術教學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玉卿、程瑋昱等(2000)。第三篇:制度篇。林天祐主編。臺灣教育探源。60-61。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鄭明進(1966)。美術教育的革新人物「法朗茲‧齊澤克」先生。教育輔導月刊,16(1),26-27。
    鄭明進(1986)。幼兒美術教育。臺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鄭明進(1987)。怎樣瞭解幼兒的畫。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鄭明進(1991)。兒童美術:主題100。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鄭明進(1995)。兒童的故事畫指導。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盧美貴(1988)。幼兒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蕭靜娥(2003)。默默耕耘的兒童美術教育前輩–吳王承專訪。美育雙月刊,131,30-33。
    顏兌蓁(2008)。兒童美術館之審美教育功能。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魏肇基譯(1991)。愛彌兒。台北:臺灣商務。
    邊霞(1999)。西澤克的兒童美術教育思想與實踐述評。中國美術教育,2,9-11。
    蘇振明(1992)。美術教育-從鑑賞導向創作-兒童美術鑑賞教學研究。美育月刊,21,29-40。
    蘇振明總編(2002)。臺灣兒童畫導賞。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英文資料
    Efland, A. D.(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uskin, John(1858). The elements of drawing : in three letters to beginners. New York : Wiley & Halsted.
    Kelly, Donna Darling(2004). Uncovering the history of children's drawing and art. London: Praeger.
    Smith, Peter (1985). Franz Cizek: The Patriarch. Art Education, 2(38), 28-31.
    Smith, Peter (1996).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Art Education: Learning About Art in American Schools. CA: Praeger.
    Viola, Wilhen (1936). Child art and Franz Cizek.Vienna: Austrian Junior Red Cross.
    Viola, Wilhen (1944). Child art (2d ed.), London: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ltd.
    Gutteridge, Mary V. (1990). The classes of Franz Cizek. School Arts, 190, 21-22.

    德文資料
    Cizek, Franz (1942). GESTALYUNG als BEKENNTNIS. 『フランツ‧チゼック展』カタロダ編輯委員會編(1900)。Franz Cizek pionier der kunsterziehung フランツ‧チゼック展。204-236。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
    Cizek, Franz (1946). Curriculum Vitae. 『フランツ‧チゼック展』カタロダ編輯委員會編(1900)。Franz Cizek pionier der kunsterziehung フランツ‧チゼック展。246-253。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

    日文資料
    石崎和宏(1992)。フランツ‧チゼックの美術教育論とその方法に関する研究(筑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日本:建帛社。
    『フランツ‧チゼック展』カタロダ編輯委員會編(1990)。Franz Cizek pionier der kunsterziehung フランツ‧チゼック展》。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
    『フランツ‧チゼック展』カタロダ編輯委員會譯(1900)。自由描く。Franz Cizek pionier der kunsterziehung フランツ‧チゼック展。258-272。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Cizek, Franz & Kastner, H. (1925). Das freie Zeichnen. Anton Schrol & co. Wien.

    網路資料
    Ruth Gooding(n.d.). Christmas: pictures by children, 1922. Retrieved December 26,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 http://www.rdg.ac.uk/nmsruntime/saveasdialog.asp?lID= 12178&sID=110878
    Elisabeth SAFER (2006). Cizeks Lebenswerke – die Wiener Jugendkunstklasse. Retrieved December 14,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 www.issa.at/service/pdf/061117_SAFER-Vortrag-CIZEK.pdf
    齊澤克肖像。http://www.aeiou.at/aeiou.encyclop.c/c505882.htm;internal&action=_setlanguage.action?LANGUAGE=en,(2008年12月6日)
    齊澤克死亡通知書。http://www.uni-ak.ac.at/Sammlung/pages/archivales/cizek.html,(2010年4月27日)。
    齊澤克在維也納中央公墓的墓碑。http://www.viennatouristguide.at/Friedhoefe/Zentralfriedhof/Index_14C_Bild/14C_cizek_13.htm(2009年12月19日)。
    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學習網。西洋藝術學派:年輕風格(Jugendstil)http://www.aerc.nhcue.edu.tw/2-0-1/J/J-index.htm(2010年8月14日)。
    林玉體(1999)。臺灣的國家定位教育-從教育史談起。http://www.taup.org.tw/announce/9911/docs/23.html,臺灣教授協會,(2010年8月14日)。
    新創美美術教室。http://f39155731.myweb.hinet.net/(2010年10月1日)。
    唐斌(2010)。藝術、發展和教育—心理研究的整合及其在美術教育中的應用研究。http://onsgep.moe.edu.cn/edoas2/website7/level3.jsp?id=1267773171984707,首都師範大學,(2010年11月14日)。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