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日智衡
Chih-Cheng Jih
論文名稱: 苗栗縣部落大學困境及發展策略之研究
The Predicament and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A Study on the Miaoli County Tribal Collage
指導教授: 林志成
Chih-Cheng L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經營困境發展策略原住民族部落大學
外文關鍵詞: predicament of management,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the tribal college of aborigine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苗栗縣部落大學困境及發展策略,並根據研究分析與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苗栗縣政府及部落大學執行者,作為規劃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未來發展之參考。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訪談法為主,文件分析法為輔。依據訪談及文件分析結果綜合分析討論後,提出結論與建議。本研究獲致建議如下:
    一、發展建立部落願景與目標︰部落願景與目標強調族群的主體性,從民族自覺的角度及依主體意願開展部落之永續發展。
    二、活化課程培力部落人力資源︰在課程與教學內容中導入行銷、公民素養等議題活化課程,藉由不斷地追求自我成長,有助於提升組織的學習能力。將課程經費之10%用於人才培力課程。並透過政府具公信力之學分認證,協助部落機制建立,成立學習型組織,持續培養原住民部落培訓人才以永續經營,提振部落經濟產業與就業機會。
    三、積極建構原住民知識體系︰部落大學在執行的過程中,能讓原住民知識體系自由的流動,成員具有知識共享的意願,使學習在行動中獲得反思,才能有宏觀的視野,進而構築原住民學習型部落。
    四、促進部落學習組織與發展︰設置課程與教學輔導團,加強教學視導;實施資源盤點與規劃,建構人才培力、產經知識平臺;協調與推展部落市集、部落亮點、產業平臺。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dilemma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Miaoli County Tribal College. Provide future executors with the feasibility of modifi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in the research. To reach this goal, this study adopted depth interview method along with documentary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theories of tribal educati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ribal colleg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ccordingly, this study reach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s the conclusion:
    1. To build up the visionary goal for the tribal college as the future prospect of tribal sustainability.
    2. To activate the human resource of curriculum from the tribal community so as to help train up the local tutors and to provide employments as well. Keep 10% program funds for personal training programs. Through established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increase Tribal economic an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3. To construct the local knowledge system of aborigines as the freely-shared, core concep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ibal learning organization.
    4.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in tribal community and school as the fundamental platform to power up the tribal economy and personnel nurtur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臺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的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臺灣原住民族教育政策與成人教育之探討 33 第三節 部落大學之功能與推動成效指標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6 第三節 研究者背景 6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0 第五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7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7 第一節 苗栗縣部落大學經營困境 77 第二節 苗栗縣部落大學發展策略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9 參考文獻 123 壹、中文部分 123 貳、西文部分 126 附錄 128 附錄 一 苗栗縣部落大學困境與發展策略之研究訪談大綱 128 附錄 二 訪談內容重點紀錄示例 134

    壹、中文部分
    元庚鮮(1998)。由民間團體推動原住民成人教育之策略。臺灣教育,576,25-28。
    王連進(2007)。桃園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行政資源整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王順節(2009)。南投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對社區總體營造的功能探討。教育研究,179,66-76。
    瓦歷斯‧尤幹(1994)。體檢臺灣「山胞教育」--臺灣原住民教育體制的一些觀念與問題。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191~200。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玄奘大學推廣部暨教資系(2005)。學習型部落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部(2010)。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與教育部共同辦理評鑑99年度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辦理原住民部落大學評鑑意見彙整表。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部(2011)。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與教育部共同辦理評鑑100年度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辦理原住民部落大學評鑑意見彙整表。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部(2012)。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與教育部共同辦理評鑑101年度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辦理原住民部落大學評鑑意見彙整表。
    宋春富(2006)。原住民參與部落大學學習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海洋民族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玉婷(2003)。屏東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組織規劃與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李素君(2010)。臺灣原住民族知識之建構:臺北市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素君(2012)。「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之知識建構:臺北市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實務運作。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1,109-147。
    李瑛(1996)。原住民成人教育與轉型學習理論初探。成人教育,33,9-14。
    李瑛(1998)。原住民成人學習者學習特性與教學策略之探討--以「原住民成人教育工作者培訓計畫」為例。社會教育學刊,27,129-160。
    李瑛、孫大川(1997)。推展都市原住民成人教育芻議。成人教育,37,39-44。
    杜宜蓁(2009)。原住民族部落社區大學之賦權意涵—以花蓮縣原住民族部落社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谷縱.喀勒芳安(2004)。九十二年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訪視情形與檢討。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主編:九十三年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實務研討會成果報告書。24-33。
    谷縱.喀勒芳安(2006)。原住民部落大學政策之研究─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周惠民(2007)。析論美國原住民高等教育的現況與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創刊號,125-146。
    周德昌(2006)。桃園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組織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佳惠(2011)。原住民族部落社區大學評鑑機制與指標之評估—以新北市個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林怡君(2007)。賦權增能評鑑模式在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實施之可行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振春(2005,8月)。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課程發展與規劃策略。94年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教師與行政人員研討會手冊,61-81。臺東縣政府。
    林麗惠(2000)。從終身學習的觀點談原住民成人教育的實施策略。玄奘學報,2,161-191。
    施正鋒(主編)(2010)。原住民族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臺北市:翰蘆。
    苗栗縣政府(2010)。99年度苗栗縣政府辦理原住民族部落大學申請計畫書。
    苗栗縣政府(2010)。99年度苗栗縣政府辦理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成果報告書。
    苗栗縣政府(2011)。100年度苗栗縣政府辦理原住民族部落大學申請計畫書。苗栗縣政府(2011)。100年度苗栗縣政府辦理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成果報告書。苗栗縣政府(2012)。101年度苗栗縣政府辦理原住民族部落大學申請計畫書。
    苗栗縣政府(2012)。101年度苗栗縣政府辦理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成果報告書。
    原住民族教育法(2013年5月22日修正)。
    原住民族教育法施行細則(2005年9月13日)。
    孫大川(2004,3月)。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定位與精神(專題演講記錄稿)。九十三年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實務研討會成果報告書,14-23。臺北市。
    孫大川(201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第二版)。臺北市:聯合文學。
    浦忠成(2001)。符合原住民需求之部落大學。推動臺灣原住民族部落社區大學座談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國立教育資料館(2012)。終身教育的意義與內涵。取自http://3d.nioerar.edu.tw/2d/longlife/outline/outline_0101.asp
    張家倩(2000)。從「教育原住民」邁向「原住民教育」--以澳洲原住民成人教育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17,7-15。
    張德永(2004)。臺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營運的現況分析。2004年兩岸社區大學經營理念與運作實務研討會,臺北市。
    張德永(2005)。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推動與運作現況之評鑑結果分析與反思。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7,31-37。
    張德永(2006)。原住民成人教育的社會學反思。成人及終身教育,12,22-26。
    教育部(1996)。全國原住民教育會議實錄,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4)。原住民族部落社區大學補助要點。
    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原住民族部落大學評鑑計畫書。臺北市: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終身學習法(2002年6月26日)。
    終身學習法施行細則(2003年11月14日)。
    陳枝烈(2003)。淺述部落大學的辦學理念。原住民教育季刊,29,137-142。
    陳枝烈、謝雪紅(2004)。美國部落學院的發展對臺灣原住民部落大學的啟示。原住民教育季刊,36,117-130。
    陳玫霖(2004,12月)。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蛻變—部落知識整合與產業發展。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臺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主編:「資源整合與部落學習研討會」會議手冊。105-117。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婉君(2006)。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經營與發展-以臺東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游吉祥(2004,3月)。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發展與地方政府。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辦、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主編:九十三年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實務研討會成果報告書,104-126。
    黃富順(1997)。終身學習理念的意義與發展。成人教育雙月刊,35,6-15。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劉阿榮(1996)。教育優惠與階層流動:臺灣原住民教育優惠政策析論。原住民教育季刊,4,1-21。
    劉真琴(2008)。新竹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賴麗珍(1996)。原住民成人教育方案的發展原則--美國經驗的啟示。社教雙月刊,75,7-10。
    謝小芩、利革拉樂‧阿烏(1994)。臺灣地區原住民教育資源分配的探討。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175-190。
    謝芸薇(2012)。南投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之成人參與學習動機與文化認同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謝雪紅(2006)。臺灣原住民部落大學課程之分析-主流再製?傳統再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魏元良(譯)(1998)。殖民與受殖者。Memmi, A著(1965)( The colonizer and the colonized)。載於香港嶺南學院,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譯。

    貳、西文部分
    Banks, J. A (1991). A curriculum for empowerment, action, and change. In C.E. Sleeter (Ed.). Empowerment through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125-141.
    Bennett, J. K. & O’Brien, M .J (1994). The building blocks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1(6), 41-49.
    Garvin, D. A. (1993).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1(4), 78-91.
    Gay, G. (200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oh, S. C. (1998). Toward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 strategic building blocks.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63(2), 15-22.
    Ladson-Billings, B. (1992).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and beyond the pages: A culturally relevant approach to literacy teach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31(4), 312-320.
    Psathas, G. (Ed.). (1973). 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NY: Wiley.
    Shor, Ira (1992). Empowering education: Critical teaching for social change. 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atkins, K. E., & Marsick, V. J. (1993). Sculp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Wick, C. W., & Leon, L. S. (1995). From ideas to action: Creat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4(2), 299-31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