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蕙君 Lee, Hui-Chun |
---|---|
論文名稱: |
日治初期報刊諧謔敘事研究 -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為中心 Research of Humoristic and Bantering Narrative during Early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Focusing on“Taiwan Daily News Chinese Edition” |
指導教授: |
王惠珍
Wang, Hui-Chen |
口試委員: |
陳萬益
林以衡 Chen,Wan- Y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 、諧謔敘事 、日治初期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 Daily News Chinese Edition, banter, the early years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諧謔敘事穿梭在嚴肅莊重的國策之間是報刊一直接續不輟的編輯調性。本研究選定《漢文台灣日日新報》諧謔敘事作為研究材料,考察在言論空間受到控制的日治初期,被殖民者、殖民者與殖民社會三者融攝而成的報刊場域中,面對文明肇始、政局改弦易轍,訴求啟蒙性/進步性殖民霸權的大纛大舉進逼時官報諧謔敘事中所呈現肆應的細緻樣貌。
本研究認為:報刊笑話所呈現的中國,「時間感」與「地理感」都十分淡薄 ,以「古老清國/現代支那」的展示,對讀者進行國族想像的曉諭與再強調。藉著「仿擬」、「戲古」的寫作策略創造經典與笑話之間異調的雜音。「孔孟」降格的戲擬疊構出時人對於儒學/實學道德範式移轉的想像,也彰顯殖民者對於儒學文化中心追求的企圖。
諧謔敘事中眾生群像與對於世態民情的諷諫,雖然多所呈現文人對於國家政策的服膺/接受,但得仍幽隱顯現傳統文人在被殖民者的位置上與殖民國策的斡旋/協商的力道。在看似「無有所害」的笑聲之下,報紙以追求詼諧奇趣的編輯策略達致商業需求,傳統文人也得以藉此言說與殖民國策齟齬的「本音」,並在不涉及政治情勢「本體不雅」的荒唐滑稽中,以「狂歡式話語」營造出非官方公共場域。
Humoristic and Bantering Narrative, a tone ceaselessly found in official newspapers, is always woven into solemn national policies in“ Taiwan Daily News Chinese Edition”. This research chooses Humoristic and Bantering Narrative from “Taiwan Daily News Chinese Edition” as language data and aims to probe into how traditional Taiwanese literati express themselves in official newspapers, which are complicated with the colonized, the colonists, and the colonial society, during the early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 period without freedom of speech, when colonial hegemony overwhelms the society while civilization is germinating and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s changing.
This thesis has drawn some interesting conclusions as follows. First, humors in newspapers reflect a China with weak sense of time and geography, proclaiming and reemphasizing national identity to readers by contrasting Ancient China with Modern cīna. Second, the methods of simulation used in these narratives create a complexity of combining classics and jokes in the same articles. Third, the parody in Confucius and Mencius piles up those people’s imaginations of shift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practicality, and it also highlights colonists’ chase after Confucianism.
The sarcasms in stories of all walks of life found in humoristic and bantering narratives represent literati’s surrender to national policies, while they also reveal the fact that traditional literati, the colonized, were negotiating with colonists about policies. Only by uttering some seemingly harmless humorous words could contemporary literati express how rude colonial policies are. Through sarcasms free from political situations, literati build an unofficial corner where pain from suffocating practice of colonism could be relieved.
參考文獻
一、報紙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5(明治38)年7月1日創刊,至1911年(明治44)年11月30日。
二、專書暨專書論文
1.王天濱,《臺灣新聞傳播史》(臺北:亞太圖書,2002.8)。
2.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3.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 : 臺灣治績志》(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11)。
4.巴赫金,《小說理論》,《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
5.朱光潛,《詩論》(臺北:漢京文化,1982.4)。
6.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 臺灣開明書店,1999.1)。
7.佛洛依德著,彭舜、楊韶剛譯,《詼諧與潛意識的關係》(臺北:胡桃木文化,2007.4)。
8.欣奇利夫著,李永輝譯,《論荒誕派》(北京:昆侖出版社,1992)。
9.李世偉,《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06),。
10.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12)。
11.汪志勇,《談俗說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1)。
12.林仲衡,《仲衡詩集》(台北:龍文出版社,1992.3)。
13.吳青霞編,《台南新報總目錄》(台南:台史博、南市圖,2009.4)。
14.周安華,《幽默與言語藝術》(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1)。
15.(明)馮夢龍全集,(明)馮夢龍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6.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陳中梅譯注,《詩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17.胡萬川,〈台灣文間文學的過去與現在-以故事類為主〉《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里仁書局,2010)。
18.苗軍,《在混沌的邊緣處湧現——中國現代小說喜劇策略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9.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徐繼曾譯《笑—論滑稽的意義》(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9)。
20.段寶林,《笑話-人間的喜劇藝術》(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9)。
21.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2010.5)。
22.許紀霖主編,《世俗時代與超越精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12 )。
23.許慎,《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24.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7)。
25.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26.陳清俊,《中國古代笑話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9)。
27.莫恰,郭珊寶譯,《喜劇》(北京:昆侖出版社,1993)。
28.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9)。
29.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出版社,2002)。
30.黃麗貞,《實用修辭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
31.游勝冠〈同文關係中的台灣漢學及其文化政治意涵—論日治時期漢文人對其文化資本「漢學」的挪用與嫁接〉,《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8期(2009.4),頁275-306。
32.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6)。
33.閔定慶,《諧謔之鋒──俳優人格》(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12)。
34.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出版社,1991)。
35.蔣毓英纂修、黃美娥點校,《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11)。
36.(清)梁章鉅:《巧對錄》,《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7.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38.劉勰著,王更生註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39.蕭颯、王文欽、徐智策,《幽默心理學》(臺北:智慧大學出版社,1993.2)。
40.蕭佳慧,《笑話的書寫與閱讀──馮夢龍《笑府》、《古今笑》探微》(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3)。
41.魏聰祺,《辭格分類及其辨析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2011.12)。
42.羅伯特•埃斯卡爾皮特(Robert Escarpit)著,卞曉平、張志红譯,《幽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三、期刊
1.毛文芳,〈情慾、瑣屑與詼諧——《三六九小報》的書寫視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期(2004.12),頁159-222。
2.江寶釵,(《文心雕龍》中的民間文學觀),《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八卷第一期(1997.12),頁115-137。
3.何淑靜,〈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56期(2013.10),頁1-27。
4.李學智,《清末政治改革中的滿漢民族因素》,《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07.5),頁42-46。
5.吳文星,〈日據時代台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1(1988.5),頁101-108。
6.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彩票制度之探討〉,《教育科學研究期刊》33:1(1988.3),頁281-300。’
7.吳文星,〈日據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3(1978.9),頁62-89。
8.林以衡,〈尊孔與譏孔─日治台灣孔子形象的神聖性與世俗化〉,《台灣文學學報》第29期(2016.12),頁147-173。
9.林佳燕,〈「載馳載驅,唯錢是求」—試魯褒〈錢神論〉之三重嘲弄層次的建構〉,《高雄師大學報》(2006.6),頁55-71。
10.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臺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12),頁19-55。
11.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 、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教科書的分析〉,《台灣史研究》第四卷第2期(1999.6),頁 7-55。
12.翁聖峰〈評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兼論續編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的可行方向〉《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1卷1期(2001.3),頁169-186。
13.許俊雅,〈誰的文學?誰的產權?─日治臺灣報刊雜誌刊載中國文學之現象研探〉,《臺灣文學學報》第21期,(2012.12),頁1-35。
14.許俊雅,〈日治時期台灣報刊小說的改寫現象及其敘述策略〉,《臺灣文學學報》第23期(2013 .12),頁137-174。
15.陳文松,〈日治臺灣麻雀的流行、「流毒」及其對應〉,《臺灣史研究》21卷第1期,2014.3,頁 45-93。
16.陳秋良,〈迂、酸、鄙、偽--明清詼諧寓言中的讀書人形象析論〉,《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5期(2009.1),頁67-100。
17.張世英〈清末民初的剪辮風潮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心態〉,《國史館館刊》22期(2009),頁1-56。
18.黃克武,〈新名詞之戰:清末嚴復譯語與和製漢語的競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2期(2008.12),頁 1-42。
19.黃美娥,〈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2006.3),頁81-119。
20.黃美娥,〈當「舊小說」遇上「官報紙」:以《臺灣日日新報》李逸濤新聞小說〈蠻花記〉為分析場域〉,《台灣文學學報》第20期(2012.6),頁39-43。
21.彭衍綸,〈片岡巖《臺灣風俗誌》的「奪胎換骨」--《臺灣風俗誌》的臺灣人笑話與中國明清笑話關係探微〉,《臺灣文學學報》第16期(2010.6),頁145 - 191。
22.鍾淑敏,〈日治時期鴉片專賣制度及其影響〉,《台灣學通訊》45期,(2009),頁6-7。
23.蕭敏如,〈戲謔下的規戒──清代男色笑話中的諧謔、規戒與性別心態〉,《漢學研究》31卷3期(2013.9),頁229-260。
24.謝明如,〈日治初期臺灣地方教育會之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3(2010.6),頁231-272。
25.韓凝春,〈明清塾師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7),頁 15–23。
四、學位論文
1.李敏忠,《日治初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臺灣日日新報》漢文報衛生論述(1898-1906)為主》(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6)。
2.林佳燕,《世變、迂迴、荒唐之言——六朝諧隱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6)
3.林淑杏,《《三六九小報》的笑話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6)。
4.涂慧軒,《臺灣知識份子的媒體公共發聲經驗:1910-1930年代報刊中的社會風尚批判》(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5.高錦惠,《明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的版面編排設計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所碩士論文,2000.6)。
6.張玉婷,《三○年代通俗漢文報刊的笑話研究—以《三六九小報》與《風月報》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6)。
7.張玉萍,〈日治時期臺灣歌仔冊內底 ê女性形象 kap 性別思維〉(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
8.陳清俊,《中國古代笑話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6)
9.黃薇勳,《1906∼1930《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短篇小說中家庭女性婚姻與愛情的敘寫》。(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學位論文,2010)。
10.楊雅心,《台灣民間笑話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4.6)。
11.廖怡超,《日治初期臺灣「斷髮」運動研究—以《台灣日日新報》為主要範圍》(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6)。
12.蔡佩玲,《「同文」的想像與實踐: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謝雪漁的漢文書寫》(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7)。
五、會議論文
1.林以衡,〈戲謔、詼諧與諷刺──日治初期臺灣漢文笑話型寓言的文明反思與政治寓意〉,「2015年近現代中國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5 . 12)。
六、網路資源
1.(明)馮夢龍撰,《笑府‧卷十一》,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2017.7.1取自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551405#笑府卷十一看鏡。
2.(清)金埴,《不下帶編.卷六》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2017.7.1取自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29678